自贡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史学演进的过程中,按照体裁和内容,史书可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两类。通史是按历史演进线索叙述历史的史书体裁,而断代史是指其叙事限定在某一朝代的史书体裁。
作为一种著史旨趣和价值追求,通史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从司马迁开始,通史之作连续不断。与此同时,对通史理论的阐释也精见迭出。到了清代,章学诚在其理论著作《文史通义》中把中国史学上重“通”的现象归纳为“通史家风”,对“通古今之变”这一传统进行了精彩概括。揆诸中国古代史学的实际,“通史”之“通”,有“纵通”“会通”和“横通”之义。“纵通”,即贯通古今,把历史当作一个因革变通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呈现历史自始至终的联系和演化。“会通”是南宋郑樵极力提倡的作史方法,即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总《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横通”则是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史著所载社会历史内容的考量。
在“通史家风”丰富的内涵中,蕴涵着一种通史精神。这种精神告诉我们,通史不仅是“时历古今”的时间上的连续不断,更是在贯彻“通古今之变”的意旨后对历史所做出的反思。围绕这一主题,古代史家提出了盛衰、治乱、得失、损益等一系列概念,形成了系统的有关“通史”之“通”的理论认识。这些理论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强调以通识的眼光和整体联系的观点看待社会历史的变化,进而探求蕴涵在历史变化背后的事理法则,把“通”“变”“理”当作一个完整的体系看待。“通”是为了看到历史的“变”,即在历史的长时段考察人类社会古今之变的轨迹。考察历史之“变”的最终目的是求“理”,也就是找出历史兴亡成败的一般法则和社会新陈代谢的内在机制。
“通古今之变”离不开“别识心裁”。章学诚在讨论“通史家风”时,特别强调这一点。在他看来,思想层面的“别识心裁”和“成一家之言”是通史撰述的宗旨。历史上不少在体例上与通史相仿的史书貌似通史,但实际上不能称之为通史,而只能叫作“集史”。因为通史“别出心裁,成其家学”,而集史只是“合数代而称为一书”。由此,章学诚在《史考摘录》中指出:“凡所谓通史者,不问纪载短长,学问疏密,要有卓然独见,迥出前人。”中国史学史上经典的通史著作均具备章学诚所提倡的“别识心裁”和“成一家之言”的特征,流传至今,难以超越。
(摘编自王记录《通史精神: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材料二:
20世纪,宣扬进化史观的梁启超、夏曾佑、章太炎以及主张唯物史观的范文澜、翦伯赞等,都对中国通史撰述做出了各自的探索和贡献。通史精神由求道转向对事物内在关系、法则和规律的揭示,撰述形式由传统的编年、纪传等史书体转向以章节体为基础的多种体例交互并用,撰述的内容也在天人古今的基础上前所未有地突出了对世界、对民族、对中外关系的认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国通史编纂自成一家。马克思主义史学对通史精神进行了辩证扬弃。通史撰述的方法更是在通变、会通的基础上得到了极大丰富。白寿彝编撰《中国通史》时,创制的“新综合体”吸收了纪传体、典制体等传统史书体的长处,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历史发展的进程,既反映了历史的规律性,又反映了历史的丰富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新的中国通史仍然是时代的需要。新的中国通史要打破教科书式的编写模式,不能写成王朝的兴亡史。在这部新的中国通史中,要叙述中华各民族生长繁衍的自然环境,反映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状况,讲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阐述历代生产方式的发展进步。阐述这样多方面的历史内容,需要创新历史编撰的模式。例如法国学者提出的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三种历史时间观念,可以运用于通史的编写。可以用“结构”来表示的内容,如自然环境的结构、经济关系的结构,都是属于长时段的问题,由于变化较小不必每个时期都写;有些属于中时段的内容,可以用“形势”变迁来考察,如秦汉时期、盛唐时期等;短时段的问题,就如传统历史阐述中的“事件”,需要重点加以叙述,如秦的统一、楚汉之争、安史之乱等。这样的中国通史,应该体现鲜明的中国特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继承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优良传统,又能运用反映时代特点和当代学术发展新成果的话语体系,让广大读者喜闻乐见,而且便于向国外读者推广。
(摘编自杨艳秋《中国史学通史精神别具民族特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不同的史书体裁,通史纵贯古今,断代史横截历史,二者相比,前者更有价值。
B.章学诚提出的“通史家风”是通史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其核心是“成一家之言”。
C.“会通”注重考量历史内容,“横通”注重汇集文献资料,都是对“纵通”的丰富拓展。
D.有些集史在体例上与通史相似,实质上只是“合数代而称为一书”,不能被称为通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没有贯穿古今的“通”,不关注历史之“变”的轨迹,就无从思索治乱存亡之道。
B.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也具备章学诚所提出的通史“别识心裁,成其家学”的特征。
C.在新史观的指导下,通史撰述的形式、内容出现了新变化,撰述方法也得到了丰富。
D.运用不同的编纂模式和时间观念,才能对多方面的历史内容有重点地进行阐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作品中不能够体现通史精神的一项是( )(3分)
A.吕不韦《吕氏春秋》 B.司马光《资治通鉴》
C.白寿彝《中国通史》 D.翦伯赞《中国史纲》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新时代撰写中国通史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初雪(节选)
路翎
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朝鲜老百姓。这些朝鲜人在敌人的炮火射程内顽强地生活好久了。他们是因为紧急的军事情况而疏散的。刘强和王德贵的车子排在最后一辆开出,因为他们这一车上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很多零碎东西。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快黑了下来。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
妇女们的这些零碎的日用东西,引起了刘强的许多感触。1937年,日本侵略者来到他的家乡上海附近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姐姐带着她们的篮子、罐子、大包小包爬上一辆拥挤的汽车。那时候他才17岁,十分讨厌这些破旧的东西,觉得它们没有价值,但是妇女们绝不肯丢掉它们。那时候他还不懂得在那些残酷的年代里人民生活的艰难。朝鲜妇女们的这些旧包裹,这些帘子、草席,这些盆子;罐子,在他心里唤起了温暖的感情。这些东西仿佛在对他讲述着艰苦和贫穷,讲述着妇女们一两年来在炮火下的流血奋斗史。放到车子上去的任何一件小东西,都叫他觉得这是对敌人的一个胜利。车上装得差不多了,他却继续在那里一件一件地往上搬着。看到这种情形,年轻的助手王德贵有些焦急了。
“不行啦,再耽搁咱们要赶不过去啦。”“行!”刘强决然地大声说。
接着他用愉快的鼓动的口气说:“来吧,小王,想个办法替这位阿妈尼把背夹绑在车子后边……这样那两床炕席也放得下啦。”
“这破炕席有什么用呀!”
“老百姓过日子什么都有用的,———哪怕是破炕席,能丢在这里叫敌人一炮打掉么?”
他愉快而活泼的声音忽然变得严厉起来,并且那闪耀的眼光向着王德贵瞪了一眼。从来不发脾气的刘强,个性其实是非常刚强的。王德贵本来想说“叫炮打掉的东西多呢!”,可是说不出口了。
终于把所有比较大的东西都安置好了。助手王德贵已经跑过去发动了马达。他担心公路上车多,赶不过封锁线。听见马达声,刘强就很沉重地向着司机台走去,但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因为听见车上面传出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
那孩子就在母亲的胸前愤怒地哭着。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了过来。
“辛苦啦,谢谢……”那母亲激动地说。
“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来,小伙子,咱们找到一个活儿干啦!”
“这活主要是你的!”刘强愉快地说,不由分说地把孩子塞在王德贵的手里。
“这怎么好弄呢?我不会抱孩子呀!”那个18岁的青年助手说。
“咄!”刘强说,“做这么一回妈妈不委屈你,将来你还不是得有儿子!”
王德贵很不满意——这老司机今天太婆婆妈妈了,妨碍完成任务怎么办呢——然而他仍然羞怯地笑了。他捧着孩子的姿势实在笨拙,就像捧着一盆热水似的,引得车上的妇女们也都笑起来了。王德贵很不满意这些笑声,浑身热辣辣的。
敌机临空,照明弹一直从前面挂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砷”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
大雪纷飞……天渐渐亮起来了。周围的景色,如覆盖着雪的土坡、田地,大雪中倔强地弹起来的弯曲的黑色的树枝,可以模模糊糊地看见了。离目的地只剩下十里路。车上的妇女们都醒着。她们披着被单和旧衣,默默地承受着这场大雪。她们马上就要到新家了。忽然,那个用花格子头巾包着头的浓眉毛的姑娘唱起歌来。几个年轻的妇女跟着唱起来。最后全车的妇女,都唱起来了。
这一车冻僵了的疲困的妇女,整夜都一声不响,顽强地抗击了那些向她们袭来的敌机和严寒,现在却唱起来了。因为就要到达新家,因为欢迎这场雪,因为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她们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
人们开始下车,被歌声和大雪所激动。司机和他的助手走了出来,在迷茫的大雪中笑着。司机的手里,捧着那个又睡熟了的孩子。
人们沉默了,站在纷飞的大雪中。王德贵抱过孩子并且把他高举了起来。大家看着王德贵手里的孩子,又看到刘强的染着血的大衣和苍白、微笑的脸。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
忽然,王德贵走向那个母亲,问:“阿妈尼,这孩子的姓名是?”母亲来不及回答,有七八个声音叫起来了,说这孩子叫金贵永!
“金贵永,记着了!”王德贵红着脸说。
“金贵永,再见吧!”刘强说,显出了王德贵先前见过的那种严肃的沉思的父亲般的神情,俯下头去,在那母亲的臂弯里吻着孩子的脸。
迎着飘落在她们的土地上的今年最初的雪,妇女们静静地站着。大雪无声地、密密地降落着。这台车后面的那两条很长的黑色的车迹很快地就被大雪盖住了。
1953年10月16日,北京(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插叙了刘强对日军侵略的记忆,既巧妙交代了刘强今天“婆婆妈妈”的原因,又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B.小说写王德贵担心因收拾“破炕席”而耽搁行程;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清醒的认识。
C.小说写朝鲜妇女们在纷飞的初雪中激情高歌,表现了她们即将平安抵达的喜悦和对志愿军战士的由衷感激。
D.小说写刘强“俯下头去”亲吻小男孩的脸,流露出刚强、严肃的父亲般的温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借助“严寒的黄昏”、“很快黑了下来”的天色、“前沿的炮声”、山谷里的“回声”等环境描写,渲染出严酷的战争气氛。
B.小说写王德贵抱孩子姿势笨拙引起车上妇女们的哄笑。“很不满意”“浑身热辣辣的”等词句,则形象地刻画出王德贵恼羞成怒的心理。
C.小说运用“抓住”“靠了一靠”“跑向”“靠在”等一连串动作描写,刻画出金贵永母亲对王德贵、刘强两位志愿军司机由衷的感谢。
D.小说以雪景结尾,一方面,呼应标题,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烘托出静谧平和的气氛,传递出胜利到达目的地后的喜悦。
8.小说特别写了小男孩金贵永备受一行人关注呵护。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9.有评论家说,《初雪》“兼顾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的最大化”。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辞谢,因王问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B.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C.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D.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以表示虔诚。
B.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 三秦,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给秦三个投降的将领,合称“三秦”。
D. 檄,中国古代官员向皇帝汇报情况的文书名称之一。常见的还有“表”“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便去追赶他,汉王大怒,误以为萧何逃跑了,萧何回来后向汉王解释了原因,汉王认为萧何纯粹是在骗人,并责罚了萧何。
B. 萧何认为汉王想争夺天下,就必须留下韩信,并劝说汉王重用韩信,并且说如果汉王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重用韩信,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跑的。
C. 汉王在萧何的劝说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又为韩信举行了授职的仪式,然后向韩信询问平定天下的计策,在听了韩信的看法后,汉王十分高兴,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
D. 韩信认为汉王终将夺取天下,因为汉王在入关以后,没有伤害任何东西,还废除了秦朝的严酷的法令,与秦地的百姓约法三章,受到了秦地百姓的欢迎。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14. 在韩信眼中,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 题。
玉楼春
欧阳修
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
杯深不觉琉璃滑,贪看六幺花十八。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
【注】①欧阳修时任颍州太守,即将离开颍州。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烟波浩渺,丝簧声声,词人以简练的笔触,概括出西湖的广阔与繁华。
B.裙带双垂,酒入香腮,描写出舞女正翩翩起舞的情景和不胜酒力的情态。
C.“杯深不觉琉璃滑”,描写视角从舞女转到赏歌舞的人,起到过渡作用。
D.本词意脉相连,含义深远,遣词精准,从容不迫,体现出雍容和婉之风。
16.叶嘉莹以“欣慨交心“来评价欧阳修的词,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子路轻率地表明自己三年就可使一个内外交困的千乘之国“有勇知方”,其中表现内外交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描绘洞庭湖水势浩荡,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恢弘的气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未曾给当朝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有时听到别人说,他是多么苦读诗书,实在读不下去的时候,就用冷水浇头。生活中虽然确有这种读书人,( )。我所说的读书,不包括这种为功名或为其他神圣目的的苦读。我没有这种经历,何苦自找罪受呢?对读书来说,我是惬意、舒服、自由地享受人生。身心放松地进入读书的状态,阅读带来的是一种宁静和安详。读一本好书,就像乘上了一列远行的列车,眼望着新奇的风景,心情是那么舒畅;有时,又像是面对着一位陌生又亲切的朋友,听他讲那跌宕起伏的故事,心情久久难以平静。随着阅读的深入,有时辛酸,有时激愤,有时痛苦,有时快乐,有时我们就那么不知不觉地爱上了书中的人物,觉得她或他就是一个遥远的亲人,情不自禁地牵挂起这个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人物。就这样,亦真亦幻,似远似近,阅读为生活增添了别样的内容。我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自己情感的密林深处。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但我以为,那必定是苦读带来的,是为了目的而读
B. 那必定是为了什么而读,但我以为是目的带来的苦读
C. 但我以为,那必定是为了什么而读,是目的带来的苦读
D. 那必定是目的带来的苦读,是为了什么而读,但我以为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D.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正确语句。(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心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_①__。一个人读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识,并经过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东西,这就叫贡献。这样他才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
写作是检验一个人的学识才智的最简单方法,写书不是抄书,你得把前人之书糅进自己的实践,得出新的思想,如鲁迅之谓吃进草,挤出牛奶。这是一种创造,如同科学技术的发现与发明,要智慧和勇气。小智勇小文章,大智勇大文章。唐太宗称以铜为镜、②_、以人为镜,其实文章也是 ③_,验之于作者可知驽骏。古往今来,凡其人庸庸,其言云云,其政平平者,必无文章。古人云立德立言,人必得有新言汇入历史长河而后才得历史的承认。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6分)
22.请分别用一个以"写作"为开头的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5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和形形色色的人,需要我们做出应有的反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人们自觉“宅”在家中;超市购物,景区购票,人们自觉排起队伍;国歌响起,人们自觉停下行注目礼;公共场合,人们自觉为妇幼老弱病残让座。自觉的行为源于内在的自律,自律造就良好的社会秩序。
国家法律、社会规则面前,人们常思、常悟、常警醒;红灯亮起,行人、车辆停在警戒线外;一声断喝,收回欲望的双手;严格的管理,带来最大的效益。他律让社会变得文明、富强。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生活中的自律与他律”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自贡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参考答案
1.D(A“前者更有价值”理解有误。文中并无此意。B“其核心是‘成一家之言’”理解有误。根据原文“章学诚在其理论著作《文史通义》中把中国史学上重‘通’的现象归纳为‘通史家风’,对‘通古今之变’这一传统进行了精彩概括”可知,“通史家风”的核心应是“通古今之变”。C“‘会通’注重考量历史内容,‘横通’注重汇集文献资料”理解有误。“会通”是汇集文献资料,“横通”是“对史著所载社会历史内容的考量”。“丰富拓展”理解有误,文中并无此意)
2.D(“运用不同的编纂模式和时间观念”理解有误。运用不同的时间观念编纂历史是创新历史编撰模式的一种体现。“才能……”理解有误,条件关系不成立)
3.A(《吕氏春秋》虽有“春秋”二字,但不是一部史书。《四库全书》把它归于“子部”)
4.①首先明确史书分类,可分为通史和断代史。②进而从理论层面阐释通史之“通”的多层内涵。③然后通过分析“通”“变”“理”的关系阐释通史精神的内涵。④最后提出通史撰述的宗旨和追求。
5.①把握“通”“变”“理”的内在联系,体现“别识心裁”的撰述宗旨。②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创新撰述理念、编撰模式,阐述多方面的历史内容。③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运用反映时代特点和当代学术新成果的话语体系。④易于中外读者接受,便于推广传播。(每点2分,任意答出3点即可)
6.B(“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清醒的认识”理解有误)
7.B(“形象地刻画出王德贵恼羞成怒的心理”理解有误)
8.①突出体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体贴与关爱。②集中寄托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和希望。③有力地控诉侵略战争的残酷与罪恶。
9.历史真实:小说写志愿军战士护送朝鲜妇女到达后方家园,展现军民情深,不回避战争的残酷,符合历史真实。
审美感受:①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妇孺关怀备至,朝鲜妇女天真淳朴、心怀感激,都展现了人性美。②雪景静谧祥和,雪中歌唱欢快乐观,都给人以画面(意境)美。③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冲破敌人封锁线,表现了崇高美。
10.【答案】D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初,淮阴人韩信,家里贫穷没有什么善行,不能被推选担任官吏。汉王刘邦进入蜀地之后,韩信又逃离楚军归属到汉王,韩信数次与萧何谈话,萧何感到他不同寻常。
“淮阴人韩信”是“家贫无行”的主语,因为句子较长,需要单独成句,据此排除C。
“家贫无行”是“不得推择为吏”的原因,应分别单独成句,据此排除B。
“语”作“信数与萧何”的谓语,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
故选D。
11.【答案】D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向皇帝汇报情况的文书”说法错误,檄是中国古代官府用以征召、声讨和晓喻的文书。
故选D。
12.【答案】A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并责罚了萧何”错误,从文中汉王听取了萧何封韩信为大将军的内容可知说法错误。
故选A。
13. 【答案】(1)韩信推测萧何等人多次向汉王举荐过他,但汉王一直没有重用韩信,于是韩信逃跑了。
(2)假使四位君王拒绝客卿,不接纳他们,疏远外来之士并且不任用他们,这就使秦国没有富强的实力和强大的名声。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度”,推测;“数”,多次;“王不我用”,宾语前置句;“亡”,逃亡,逃跑。
(2)“向使”,假使;“却”,拒绝;“内”,通“纳”,接纳。
14. 【答案】项羽是一个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残暴的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和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需要结合项羽的言行举止进行分析。
由“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可知,项羽有匹夫之勇。
由“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可知,项羽有妇人之仁。
由“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可知,项羽为人残暴。
参考译文:
当初,淮阴人韩信,家里贫穷没有什么善行,不能被推选担任官吏。汉王刘邦进入蜀地之后,韩信又逃离楚军归属到汉王,韩信数次与萧何谈话,萧何感到他不同寻常。韩信推测萧何等人多次向汉王举荐过他,但汉王直没有重用韩信,于是韩信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汉王报告,自己便去追赶他。有人对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萧何的离去如同失去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恼怒又惊喜,骂萧何说:“你为什么逃跑?”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臣是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又骂道:“逃跑的诸将们数以十计,你都不去追,为什么专去追韩信,你纯粹是在骗人!”萧何说:“汉王如果您只是想在汉中称王,必然不会用到韩信;如果您想争夺天下,非韩信不可,其他没有人能和您共谋大业。这就看汉王您的选择了。”汉王说我是想要东进的,怎么能闷在这里长期久居呢!”萧何说:“如果您计划向东发展,就能用到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用他,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跑的。”汉王说:“那我就看你的面子任韩信为将军吧。”萧何说:“只任他为将军,韩信也不会留下来的。”汉王说:“就任他为大将军吧。”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想召见韩信任命他官职。萧何说:“汉王平日向来傲慢无礼,今天要任命大将军,如同招呼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汉王如果任命他官职,必须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沐浴斋戒,设置坛场拜将,举行授职的仪式才行。”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韩信被拜为大将军的仪式结束后,坐在上座。汉王说道:“丞相多次向我说到将军,将军有什么计策来教导我呢?”韩信谦谢了一番后,便问汉王说:“现在大王如果向东去争夺天下,您的对手难道不正是项羽吗?”汉王说:“对。”韩信接着说:“大王您自己估计一下在勇敢、强悍、仁爱、刚强等方面您与项王相比谁更强呢?”汉王沉默了许久,说:“我不如他。”韩信拜了两拜,称赞地说:“我韩信也认为大王比不上他。然而我曾经侍奉过项羽,请让我来谈谈他的为人处事吧。项王发怒大吼,厉声呵斥时,上千的人都胆战心惊,但是他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项羽对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他的部下有人生了病,会同情地流下眼泪,还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他们吃;但是,当他所用的人立了功应当给予封赏爵位时,他却不舍得授给人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妇道人家的仁慈。他还驱逐原来的诸侯王,封诸侯国的将相为王,又将义帝驱逐迁徙到江南,军队所过之处没有不被伤害毁灭的,百姓们都不亲近拥戴他,只不过是受他威势与强权的胁迫罢了。虽然他名义上称霸天下了,而实际上早已失去了天下人的心,所以他的强很容易变成弱。现在大王如果确实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威武、勇猛的将士,那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被诛灭!将天下的城邑封给有功的将士,那还有什么人会不心服口服呢!大王您最初进入武关时,没有去伤害丝毫的东西,还废除了秦朝的严酷的法令,与秦地的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的百姓没有不希望大王做秦王的。而且依照当初与诸侯们的约定,大王理应在关中称王,这件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大王失掉了关中的王位被封到汉中地区,秦地的百姓没有不怨恨项羽的。现在大王举兵东进,三秦之地只要发布一道檄文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听了大喜,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
15.B(3分)“舞余裙带绿双垂”写舞女的裙带双双垂落,说明舞蹈已经结束,故选项“舞女正翩翩起舞”分析错误。
16. ①表达了词人对美丽的西湖风光、热闹的歌舞宴饮的欣喜。②表达了词人对明朝离别的无奈,热闹不再的惆怅。③"欣慨交心”体现了词人热烈中孤寂、疏放中悲慨的复杂情感。(每点2分)
【解析】题干中欣慨交心”可理解为欣喜与感慨交集于心,据此分别从“欣”“慨”和二者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
上阕写“烟波阔”,使人联想到广阔烟波中的西湖风光和一派繁华景象。“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描写舞后的场景,表达了词人对美丽的西湖风光、热闹的歌舞宴饮的欣喜之情。
下阕由“酒”过渡而下,转入明朝,“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表达了词人对明朝离别的无奈,热闹不再的惆怅。
综合全词来看,词人在欣赏美景与热闹的同时又不得不离开,欣喜与感慨同时涌上心头,表现出复杂的情感。
17. ①. 加之以师旅 ②. 因之以饥馑 ③. 吴楚东南坼 ④. 乾坤日夜浮 ⑤. 六朝旧事随流水 ⑥. 但寒烟衰草凝绿
18. 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依据前文“生活中虽然确有这种读书人”可以推断后面接着应为转折性句子,排除BD;依据后文“我所说的读书,不包括这种为功名或为其他神圣目的的苦读”可以推知,后文应该紧承前文“苦读”,排除A。
故选C。
19.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为比喻的修辞,作者将“内心”比喻为“密林”。
A.“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使用的是借代、互文的修辞,借代,明月之诗,窈窕之章都代指好的文章。明月、窈窕都泛指美好的事物;互文,明月之诗也是明月之章,窈窕之章也是明月之诗。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该句将堆积在枝头的白色雪花比喻成满树绽开了朵朵白色的梨花。
C.“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使用的是借代的修辞,诗句用“眉”代指琵琶女之首。
D.“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使用的夸张的修辞,“三重茅”被风刮掉来说明风之大。
故选B。
20. 示例:对我来说,读书是惬意、舒服、自由的人生享受。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语病为结构混乱(主客倒置)。可改为:对我来说,读书是惬意、舒服、自由的人生享受。
21.(6分)①是创造,是超越;②以史为镜;③一面镜子。(每点2分)
22.(5分)一段∶写作与读书的不同。(2分)
二段∶写作能检验人的学识才智。(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