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原创】2014-201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同步教学设计+课件+教材习题解析+重难点突破+同步检测试题(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原创】2014-201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同步教学设计+课件+教材习题解析+重难点突破+同步检测试题(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10-03 07:03:52

文档简介

《海陆的变迁》同步试题
1.下列能证明海陆变迁的自然现象是(  )
A.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B.台湾海峡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
C.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
D.海岛涨潮被淹没,退潮露出
(2012·江苏徐州)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还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读漫画《原来我们曾是一家人啊!》,回答2~3题。
2.漫画反映的是 (  )
A.盖天说 B.大陆漂移假说
C.浑天说 D.日心说
3.该学说的提出者是 (  )
4.(2013·山东东营)下图为不同时期的大陆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能为其提供证据的是 (  )
①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荷兰国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 ③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 ④大陆的形状大多是三角形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013·山东临沂)根据下图中的信息,回答5~6题。
5.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大洲或大洋,其排序正确的是(  )
A.南美洲、大西洋、非洲 B.北美洲、太平洋、非洲
C.非洲、大西洋、南美洲 D.南美洲、太平洋、非洲
6.图中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
A.甲、丙两大洲可能曾经连为一体
B.甲、丙两大洲之间距离不断缩短
C.鸵鸟具有长途飞行能力
D.海牛具有远渡重洋的游泳能力
(2013·江苏淮安)读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7~8题。
7.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  )
A.这里曾经是海洋
B.这些生物曾生活在陆地上
C.生物在不断进化
D.这里将来会变成海洋
8.根据板块运动的观点,喜马拉雅山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这两大板块是 ( )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C.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2013·山东青岛)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A板块的名称是 (  )
A.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非洲板块
10.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红海会缩小  B.地中海会缩小
C.①山脉会消失 D.②山脉会消失
11.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观点叙述正确的是 (  )
①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②板块内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③板块是不断运动的;④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集中分布在板块的内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013·山东枣庄)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下图)。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读图完成12~13题。
12.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形式为 (  )
A.张裂B.碰撞 C.挤压D.消亡
13.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
A.四川芦山地震的发生 B.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
C.红海不断扩张    D.太平洋不断缩小
(2013·内蒙古鄂尔多斯)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我国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读图完成14~15题。
14.该次地震是由两大板块挤压形成的,这两大板块是 (  )
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D.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
15.科学的避震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人员伤亡。以下避震方法中你认为不合理的做法是( )
A.如果在室内(楼房),可选择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小跨度卫生间、厨房等处躲藏
B.如果在室外,要躲在高大建筑附近、高架桥下
C.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在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序撤离
D.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
二、综合题
16.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六大板块名称:
A ________,B_______,C _______,D_______,E _______,F _______。
(2)根据图中板块特点,完成下表。
(3)图中①②③三地中,火山、地震活动较多的是________,较少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4)图中M位于________火山地震带上;N位于________火山地震带上。
(5)我国在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
17.某班学生在学习“板块的运动”时,用纸张和书本做了一个实验。阅读实验方法及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课桌上有一本书和一张纸。
如图一,用手挤压书本,观察书本发生了什么变化?如图二,用手向两侧撕拉纸张,观察纸张发生了什么变化?
(1)实验中的纸张(书本)代表了地球上的________。图一实验反映了板块的________运动,这种运动在地球上会产生什么现象?
(2)图二实验反映了板块的________运动,这种运动会产生什么现象?
(3)举例说明地球上哪个地方存在着图一这种板块运动形式?是哪两个板块?
(4)在图中红海两侧的板块上画出其运动方向,预测红海面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板块构造学说,请你预测地中海的发展趋势。
答案及解析
1.【解析】选B。台湾海峡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说明台湾海峡曾是陆地,后来由于地壳的陷落,海水上升成为今天的海峡。
2~3.【解析】2选B,3选D。本题组考查了大陆漂移假说。漫画的意思是两块大陆曾经是一体的,后漂移分离,故可知反映的是大陆漂移假说,该学说提出者是魏格纳。
4.【解析】选A。本题考查海陆的变迁及理论依据。煤炭是古代高大的树木因地壳变动被埋入地下来不及腐烂,在高温高压的过程中形成的。而森林主要生长在热带或温带,这说明南极洲在很早以前位于热带或温带,后来才漂移过来的。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说明过去这两块大陆是连在一起的。荷兰国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大陆的形状大多是三角形的不能说明问题。
5~6.【解析】5选A,6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海陆变迁的相关知识。第5题,根据轮廓特征判断出甲、丙分别是南美洲与非洲,再根据大洲与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判断出乙为大西洋。第6题,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大西洋两岸有相同的动物,且动物不具备长途飞行或远渡重洋的能力,由此推测甲、丙两大洲可能曾经连为一体;大西洋两岸两大洲轮廓又相吻合,这就更有力地说明了两大洲很有可能曾经连为一体。
7~8.【解析】7选A,8选B。第7题,我国地质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喜马拉雅山脉在很久以前曾经是海洋,后来经过地壳变动抬升为陆地。第8题,板块构造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9.【解析】选A。图中所示A板块是亚欧板块。
10.【解析】选B。①是阿尔卑斯山脉,②是喜马拉雅山脉。根据图中所示板块运动的方向可以看出,由于板块张裂运动,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由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地中海不断缩小。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珠穆朗玛峰在不断升高,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导致的。
11.【解析】选D。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板块在不断运动着。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地带。
12~13.【解析】12选A,13选C。在活动建议中,针对“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一课标,要求自选实验材料或使用计算机,设计实验,模拟海底扩张、大陆漂移。本题通过实验演示,考查板块运动的特点以及利用地理规律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第12题,实验中,海绵类似大陆,在地热作用下向两侧分离,这一实验现象模拟的是板块张裂运动。第13题,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两大板块的挤压迫使青藏高原向上抬起,造成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并使青藏高原向东推进,挤压四川盆地,造成芦山地震。红海处于东非裂谷带,不断扩张;太平洋是位于多块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所以缩小。
14.【解析】选A。本题考查六大板块分布知识,图示地震中心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15.【解析】选B。本题考查避震减灾措施,如果在室外,要尽快撤离到安全的空旷地带。
16.【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板块的分布及影响。第(1)题,地球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和许多小板块拼合而成的。第(2)题,由图可知:红海处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向外张裂;地中海处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向内挤压;阿尔卑斯山是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形成的;英国位于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印度尼西亚地处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第(3)题,①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②、③处于板块内部,地壳稳定。第(4)题,M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N处于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第(5)题,我国也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答案:(1)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2)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挤压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挤压 处于板块内部 处于板块交界处
(3)① ②③ ①处于板块交界处;②③处于板块内部
(4)环太平洋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
(5)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17.【解析】本题借助实验,深入理解板块挤压和张裂运动时产生的现象,并结合板块分布图考查板块分布知识和能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读懂实验,实验中的书本(纸张)代表板块,手的用力方向代表板块的移动方向,图一表示板块之间相互挤压,在地球表面隆起形成高大山脉。图二表示板块张裂运动,板块之间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由于挤压或张裂运动,使得地壳破碎,多火山喷发、地震现象。
答案:(1)板块 挤压 隆起形成山脉或引发火山喷发、地震现象
(2)张裂 形成裂谷或新的海洋,并引发火山喷发、地震现象
(3)喜马拉雅山。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4)画图略。 逐渐扩大 红海两侧的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为张裂运动
(5)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从板块运动方向看,地中海两侧的两大板块为挤压运动,因此,地中海面积会逐渐缩小

海陆变迁学习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举例或通过实验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通过模拟板块运动实验,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3.通过模拟实验,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原理,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养成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培养尊重科学、不畏权威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举例或通过实验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通过模拟板块运动实验,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通过模拟实验,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原理,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通过模拟实验,理解地壳变动的发生原理。
2.通过模拟实验,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原理。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模拟实验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设疑激趣
你知道吗?我国东北地区在远古曾是海洋,现今的大庆地区曾被辽阔的第四纪松辽古大湖所淹没,湖中繁殖无数介形虫、藻、鱼类等生物,历经一亿多年,盆地内堆积了6千多米厚的沉积层,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陆相沉积油田。
大庆地区发现了石油,说明本地区曾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该问题相关的知识──海陆的变迁。
导入2:故事导入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导入3:热点导入
汶川地震给四川和周边省区带来很大的人员伤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同时,由于地震和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当地的地形也有变化。地震引起震中区域北川、映秀的水平位移量达238厘米,沉降量达70厘米,隆起量达30厘米。
地震和火山活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改变地表的形态,它们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世界和我国哪些地区是火山地震多发地带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火山地震发生有关的知识──海陆的变迁。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提升)
一、沧海桑田
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
(1)猜想或假设:学生分组实验,结合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或假设。
(2)学生结合实地考察,寻找自己猜想或假设的事实证据。
在寻找证据的过程中,老师可与同学互动,多媒体展示如下图片证据,让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进行地理事实的验证发现。
这里我们可以对学生猜想或假设的地理事实验证发现预设如下。
①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②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③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了我们人类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2.老师多媒体点拨提升
承转:教师可以利用下面的图片进行承转,把学生带到下一个问题的探索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
(1)猜想或假设:学生分组观察,结合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或假设,老师在这里可以链接课文,给学生展示友情提示,以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这一个探索发现可真是不简单,老师可以分步展示下面的几幅图片,以期给学生探索发现方向上的引导,可以给学生提出“哪两个大洲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的探究问题”,引领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探索发现讨论结果预设:大西洋两岸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的轮廓凹凸特别吻合,我猜想以前它们可能是连在一起的。
(2)学生为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寻找证据
老师多媒体出示下面的图片,力图帮助学生发挥想象,探索到当时魏格纳可能寻找到的证据。
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为自己刚才的发现(或者是魏格纳当时的发现)寻找着证据。
2.老师多媒体点拨提升
六、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链接教材内容和最新的网络教学资源,重视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用创设的问题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感悟和提升。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三部分,即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和板块的运动。可以说,很多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会感觉理论性很强,理解和感悟知识的难度都会很大,如何带领他们对这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并进而获得科学探索方法的体验呢?在课堂一开始我们就可以以设疑激趣、讲故事或说热点的形式引入新课,在学生感受问题魅力的同时,引导他们进入本节课的探索之旅,培养他们的地理兴趣。在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都是按照小组合作、探究发现→老师利用多媒体等多样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发现进行点拨提升这样简单的讲课思路,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同时自然地获取了地理知识,在此基础上,辅以老师必要的点拨提升,既调动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又增强了他们在探索中发现和感悟知识的能力。这样的一节课,我们不但顺利达成了课时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我们的最高目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海陆的变迁》教材习题解析
课件31张PPT。海陆的变迁莱阳市姜疃中心初级中学 宋燕飞
1.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及其原因,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锻炼读图、想象和推理能力。
3.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学习目标实验探究 你有几种方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陆地变成海洋?又如何使之由海洋变为陆地?实 地 考 察 荷 兰海底世界喜马拉雅山脉 说明该地曾经是什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喜马拉雅地区的发现喜马拉雅地区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  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河流古三角洲。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不断扩大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荷兰的填海造陆工程 地壳的变动
海平面的
 升降
人类活动阶段小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自然原因主要原因人为原因陆地会移动吗?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各大洲的轮廓?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猜想呢?山脉 友情提示   最早发现其中奥秘的是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他是怎么发现的呢?又提出了什么猜想?
魏格纳  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严密的论证呢?探索发现:搜寻证据证据1──动物的相似性我不会飞,为什么南美洲和非洲都有我的存在呢?我只能生活在热带浅海,为什么南美洲和非洲都有我的存在呢?证据2──古老地层的相似性这好比撕碎了的一张报纸,拼合以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大陆的漂移(1)创始人( )
(2)主要内容:2亿─3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 ),它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 ),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证据:( ) 洋两岸的大陆能够吻和,而且两岸( )、( )十分相似阶段小结: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一块大陆漂移分离大西动植物古老地层大陆漂移说慧眼识图这幅地图蕴含了板块学说的内容,你能根据老师给你的“锦囊妙计”发现它们吗?
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由 大板块拼合而成;
板块处在不断 之中;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交界
的地带,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火山地震多发
生在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地球上有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运动板块碰撞挤压,使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山脉;板块张裂拉伸,使地表断裂,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挤压板块1板块2高山板块碰撞挤压运动,地表所产生的现象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我来验证:板块张裂裂谷和海洋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产生的现象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我来验证:
  我国也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当发生地震时应如何自我保护?你知道吗?大陆在漂移,病床上思索,
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亚欧和非印,大洋加美南,
板块的构造,六块来拼合。
碰撞与张裂,山脉与裂谷,
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
沧海桑田变,调查证据得,
科学与创新,就靠你和我。随歌谣学地理
1.为什么英国地震很少?
2.为什么日本地震很频繁?
3.地中海的面积将会怎样?
4.近些年来,台湾渔民先后在台湾海峡捕捞作业时拖网拖上来的有3000多件陆生哺乳动物化石 ,说明了什么?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现象测试:你有地质
学家的潜质吗?因为英国位于板块内部因为日本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中海的面积将会缩小直至消失说明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与技能?
我们领悟了哪些道理?盘点收获拓展延伸   请充分利用已学知识和网络资源查找以下问题的相关资料,并以此为主题写一篇地理日记。(任选其一)
(1)地震前常出现哪些异常现象?
(2)你家乡的城市有专用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吗? 《海陆的变迁》重难点突破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是第一节的延续和深化,以海陆的变迁为主题,对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展开探讨,着重阐明了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学说的一些基本观点。
本节教学内容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教学内容中贯穿科学史教育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二是强调以求证和探索思路来组织教学内容。为了达成这一节的学习目标,教师应该从现象和实例入手,按照求证和探究的思路步步深入,层层展开。
二、教学重难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举例或通过实验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通过模拟板块运动实验,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通过模拟实验,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原理,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通过模拟实验,理解地壳变动的发生原理。
2.通过模拟实验,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原理。
三、教学重难点突破方案
(一)模拟实验法──用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地理问题,给学生以强烈的探索知识的欲望
1.“小旗”实验──用小旗演示海陆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