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必修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 必修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03 17:0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权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发生在汉景帝三年(前154)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西王印、胶东王雄渠。吴王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 。学科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汉代至元代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我的思考学科网君权和相权自主学习1:阅读书本第二子目,
请说出我国不同朝代解决君权和相权矛盾。君主专制的演进频繁换相; 让平民出身人做丞相;实行“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在门下省设置政事堂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相权一分为“二”相权一分为“三”相权一分为“四”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建立专制主义制度
丞相权力很大君主专制的演进——君权与相权其演变的总趋势?为什么历朝调整相权?汉代 汉初汉武帝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草拟审核执行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政事堂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唐朝 三省六部制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历史重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问题探究1:阅读材料,思考三省六部制相关问题。材料: 《资治通鉴》192卷中,记载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结合材料书本内容,指出三省六部制的作用。②三省相互监督制约,削弱了相权,保证皇权独尊。①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皇帝中门下省
(政事堂)同


事行政参


事三司三

使 财政枢密院 枢

使 军事 宋朝 设中书门下(丞相),增设“参知政事”(副丞相);设枢密使管军事;设三司使管财政
二府
观察本图,宋朝时宰相管辖的事务与唐朝相比有何变化?自主学习2:简述秦至宋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进阅读课本P16第一段中央集权发展地方行政区划演变1、秦汉到元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秦朝郡县汉末魏晋州郡县唐朝道州县宋朝路州县州刺史2、元朝的行省制度怎么办? 疆域问题? 民族问题? 前车之鉴?行省制度还有什么?“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元史 百官志七》材料:宰相权力是相权,汉初规定相权和皇权基本上是平起平坐的——三公坐而论道啊——皇帝是五日一朝,只对重大的事情做一个批示,具体的国家事务是由宰相处理的。 ——《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汉初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武帝所用丞相,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 “田蚡不足与计”。汉武帝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当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汉武帝时期丞相任职离职情况表: 基本要求:
1、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措施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2、列举汉代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1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
C.(元)中书省 D.(汉)州刺史
2.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的职能在汉武帝时演变成为
A.决策机构 B.监察机构
C.执行机构 D.军事机构CC巩固
3.《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B4.(2012年浙江会考)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A.西周 B.秦朝 C.宋朝 D.清朝5.(2009年浙江会考)下列各项中,反映中国古代君权加强、相权削弱的是
A.州刺史的设立
B.分封制的创设
C.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D.行省制度的创立CC6.“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B.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D图片说史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疆裂土,立二等之爵。 ——《汉书?诸侯王表》郡国并行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
——贾谊图片说史七国之乱图片说史推恩令我们的沉思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方法提示:从背景、过程等角度去思考)制度的制定要因时而生,因势而变制度的发展过程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制度本身具有很强的自我调整和自我修复能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皇权vs相权中央vs地方本课小结:结论:皇权进一步加强,相权日益削弱中央逐渐强化,地方逐渐削弱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a a)
时间:西汉汉武帝时期。
设置: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
职责: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唐朝三省六部制 (a b)
唐代中央设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强化了皇权。3、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a b)
中书门下,长官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枢密院,长官称枢密使,分管军事。
4、元朝的行省制度 (a b)
①行省的设置:元朝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
②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即陕西、甘肃、辽阳、河南江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行省。此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至此西藏正式纳入中央版图。
③行省与中央的关系: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诏旨,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④行省制度的意义:行省的设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也是我国省制的开端。5、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c d)
(1)中央政治制度演变
特点: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丞相制度被废除
(2)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特点: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