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三节醛酮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布洛芬(图丁)是一种解热镇痛类非处方药药品。下面是其一条高产率的合成路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一氯代物有7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B.乙→丙为取代反应
C.丙可与金属钠反应放出H2
D.丁分子中的碳原子一定处于同一平面
2.茉莉醛具有浓郁的茉莉花香,其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
关于茉莉醛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能被KMnO4酸性溶液氧化
B.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溴发生取代、加成和氧化反应
C.被催化加氢的最后产物的分子式是C14H26O
D.能与溴化氢发生加成反应
3.下列有关醛的判断正确的是
A.对甲基苯甲醛()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它含醛基
B.已知甲醛是平面形分子,则苯甲醛分子中的所有原子有可能在同一平面上
C.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一定是醛类物质
D.实验室配制银氨溶液的方法是向稀氨水中逐滴滴入稀硝酸银溶液至过量
4.企鹅酮因结构类似企鹅而得名(如图)。下列有关企鹅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
B.1mol企鹅酮分子最多可以和2mol氢气加成
C.1mol企鹅酮分子最多可以和2mol加成
D.企鹅酮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5.我国科研人员使用某种催化剂实现了H2还原肉桂醛生成肉桂醇,反应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苯丙醛分子中有6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
B.肉桂醛分子中不存在顺反异构现象
C.还原反应过程发生了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断裂
D.该催化剂实现了选择性还原肉桂醛中的醛基
6.已知醛或酮可与烃基卤化镁((R′MgX,也称格式试剂)发生加成反应,所得产物经水解可得醇,反应机理如图所示。若用此种方法制取,可选用的醛(或酮)与格氏试剂分别是
A.与 B.与
C.与 D.与
7.同位素示踪是研究反应机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知醛与H2O在酸催化下存在如下平衡:。据此推测,对羟基苯甲醛与10倍量的D218O在少量酸催化下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化合物中含量最高的是
A. B.
C. D.
8.2021年9月24日《科学》杂志发表了我国科学家的原创性重大突破,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从CO2到淀粉的全合成。其合成路线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负性: O>C>H>Zn
B.甲醇分子中H-C-O键角小于甲醛分子中H-C-O键角
C.DHA 分子间存在氢键
D.1mol与足量银氨溶液反应生成2mol银
9.某有机物M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关于M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共面 B.分子中含有两种官能团
C.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1molM最多能与3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10.已知柠檬醛的结构简式为,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能发生银镜反应
B.它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1mol柠檬醛最多可与2molH2发生加成反应
D.能发生还原反应
11.下列物质属于酮的是
A. B. C. D.
12.核糖是合成核酸的重要原料,常见的两种核糖为D-核糖( )和戊醛糖(CH2OH—CHOH—CHOH—CHOH—CHO)。下列关于核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戊醛糖和D-核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B.它们都能发生酯化反应
C.戊醛糖属于单糖
D.戊醛糖→脱氧核糖[CH2OH(CHOH)2CH2CHO]可看作一个氧化过程
13.已知醛或酮可与格氏试剂(R′MgX)发生加成反应,所得产物经水解可得醇:
若用此种方法制取HOC(CH3)2CH2CH3,可选用的醛或酮与格氏试剂是
A. 与CH3CH2MgX
B.CH3CH2CHO与CH3CH2MgX
C.CH3CHO与
D. 与
14.下列各实验中所选用的实验仪器(规格、数量不限,加持装置略去),能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A.用稀硫酸除去硫酸钡中的少量碳酸钡,只选用③和⑥
B.制备并用于与葡萄糖反应得到银镜,只选用①、②、③和⑨
C.将海带灼烧灰化,只选用①、⑦和⑧
D.用的浓硫酸配制的稀硫酸,只选用③、⑤、⑥和⑨
15.下列反应属于还原反应的是
A.
B.
C.
D.
二、实验题
16.某化学小组为研究甲醛和新制Cu(OH)2的反应,进行如下探究,该小组设计下图装置(气密性良好)并进行实验;向试管中依次加入12mL 6mol·L-1 NaOH溶液、8mL 0.5mol·L-1CuSO4溶液,振荡,再加入6mL 40%的甲醛溶液, 放入65℃水浴中加热, 20min后冷却至室温;反应过程中观察到有红色固体生成,有少量气体产生井收集该气体。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Cu2O易溶于浓氨水生成无色的[Cu(NH3)2]+,它在空气中不稳定,立即被氧化为蓝色的[Cu(NH3)4]+。
(1)使用水浴加热的目的是______;小试管上连接竖直长玻璃管的作用是_______。
(2)根据乙醛与新制Cu(OH)2的反应,该小组同学预测:甲醛和新制Cu(OH)2反应的产物为甲酸钠、氧化亚铜和水,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3)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甲醛和新制Cu(OH)2还可能发生下列反应:
HCHO+Cu(OH)2Cu+CO↑+2H2O
HCHO+4Cu(OH)2+2NaOH2Cu2O↓+Na2CO3+6H2O
小组同学对实验中红色固体产物的组成作出猜想:铜或氧化亚铜或它们的混合物;为了验证固体产物,设计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以下每步均充分反应):
①摇动锥形瓶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②锥形瓶ⅱ中固体完全溶解得到深蓝色溶液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③将容量瓶ⅱ中的溶解稀释100倍后,溶液的颜色与容量瓶ⅰ相近。由此可知固体产物的组成及物质的量之比约为_____________。
(4)为探究生成的气体是否为CO,将收集的气体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部分夹持仪器略去)。
无水氯化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能证明生成的气体是CO的现象是__________。
17.乙醛在氧化铜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以被空气氧化成乙酸。依据此原理设计实验制得并在试管C中收集到少量乙酸溶液(如图所示,试管A中装有40%的乙醛水溶液、氧化铜粉末;烧杯B中装有某液体)。已知在60℃~80℃时用双连打气球鼓入空气即可发生乙醛的氧化反应,连续鼓入十几次反应基本完全。有关物质的沸点见下表:
物质 乙醛 乙酸 甘油 乙二醇 水
沸点(℃) 20.8 117.9 290 197.2 10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A内在60℃~80℃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在实验的不同阶段,需要调整温度计在试管A内的位置,在实验开始时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试管A内的主要反应完成后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__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烧杯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烧杯B内盛装的液体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在题给物质中找);某同学认为试管C最好置于冰水浴中,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C中产品进行蒸馏时,蒸馏烧瓶中加入少量____,以除去其中含有的少量水。
A.浓硫酸 B.CaO C.CuSO4溶液 D.无水CaCl2
(5)以下区分乙酸精品和粗品的方法,合理的是_____。
A.加入水观察实验现象
B.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后,再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C.加入碳酸氢钠溶液,振荡后观察实验现象
D.加入少量Na单质,振荡后观察实验现象
三、有机推断题
18.氰基烯酸酯在碱性条件下能快速聚合为,从而具有胶黏性,某种氰基丙烯酸酯(H)的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8,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276,核磁共振氢谱图中只有一组峰;
②。
试回答下列问题。
(1)的化学名称为_______。
(2)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中的含氧官能团是_______(填官能团名称)。
(3)由生成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由生成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
(4)由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5)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酯基,能发生银镜反应,且核磁共振氢谱图中峰面积之比是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有_______(写两种即可)。
四、原理综合题
19.我国盛产山荼籽精油,其主要成分柠檬醛可以合成具有工业价值的β-紫罗兰酮。
(1)柠檬醛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所含官能团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
(2)β-紫罗兰酮的核磁共振氢谱共有_________个吸收峰,等物质的量的假性紫罗兰酮与β-紫罗兰酮分别与足量的溴水反应时,最多消耗的Br2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_。
(3)柠檬醛有多种同分异构体,能满足下列条件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_____种。
A.含有一个六元环,六元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B.能发生银镜反应。
(4)反应①是柠檬醛和丙酮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羟醛缩合反应,该反应除生成假性紫罗兰酮外还生成一种小分子化合物,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用写反应条件,部分可用R代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甲的一氯代物有6种: ,A错误;
B.乙→丙为还原反应,B错误;
C.丙含有羟基,可以和金属钠反应放出H2,C正确;
D.丁分子含有sp3杂化的碳原子与3个碳原子相连,所有碳原子不一定处于同一平面,D错误;
故选C。
2.C
【详解】A.茉莉醛的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和醛基,故其能被KMnO4酸性溶液氧化,A正确;
B.茉莉醛含有碳碳双键,能与Br2等发生加成反应;茉莉醛含有醛基,能与溴水等发生氧化反应;茉莉醛含有苯环,可在一定条件下与溴发生取代反应;故在一定条件下,茉莉醛能与溴发生取代、加成和氧化反应,B正确;
C.茉莉醛与H2发生加成反应时,双键、醛基和苯基均能加氢,其最后加成产物的分子式应是C14H28O,C错误;
D.茉莉醛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与溴化氢发生加成反应,D正确;
故答案为C。
3.B
【详解】A.对甲基苯甲醛()中连接在苯环上的甲基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为,从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因此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说明对甲基苯甲醛含有醛基,A错误;
B.苯甲醛可看作甲醛分子中的一个H原子被苯基所取代而得到的产物,又甲醛和苯均为平面形分子,因此苯甲醛分子中的所有原子有可能在同一平面上,B正确;
C.甲酸、甲酸形成的酯也能发生银镜反应,C错误;
D.配制银氨溶液时,向稀溶液中逐滴加入稀氨水至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D错误;
故选B。
4.B
【详解】A.由企鹅酮的结构可知其分子式为,故A项正确;
B.企鹅酮分子中碳碳双键、羰基都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因此1mol企鹅酮分子最多能与3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故B项错误;
C.企鹅酮分子中碳碳双键能与溴单质发生加成反应,因此1mol企鹅酮分子最多可以和2mol加成,故C项正确;
D.企鹅酮分子中碳碳双键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从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D项正确;
故选B。
5.B
【详解】A.根据苯丙醛分子结构简式,可知该物质分子中含有6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A正确;
B.肉桂醛分子结构简式是,该物质分子中碳碳双键两侧均连有两种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因此该物质存在顺反异构现象,B错误;
C.还原反应过程中H-H键、C=O键断裂,二者分别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C正确;
D.肉桂醛在该催化条件下,只有醛基与氢气发生了加成反应,说明该催化剂可选择性还原肉桂醛中的醛基,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B。
6.D
【分析】格氏试剂与羰基发生加成反应,断开键中的一条键,加在氧原子上,加在碳原子上,所得产物经水解可得醇。
【详解】A.二者加成后所得产物经水解生成,A错误;
B.二者加成后所得产物经水解生成,B错误;
C.二者加成后所得产物经水解生成,C错误;
D.二者加成后所得产物经水解生成,D正确;
故选D。
7.C
【详解】由已知信息知,苯环上的羟基不发生反应,醛基中的碳氧双键与D218O发生加成反应,在醛基碳原子上会连接两个羟基(分别为-OD,-18OD),两个羟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稳定,会脱水,得到醛基,故的含量最高,同时,酚羟基电离氢的能力比水强,故酚羟基中的氢主要为D,综上所述,C正确;
故选C。
8.D
【详解】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电负性越大;非金属性:O>C>H>Zn,故电负性:O>C>H>Zn,A正确;
B.甲醇分子中的C原子采用sp3杂化,而甲醛分子中C原子采用sp2杂化,故H-C-O键角小于甲醛分子中H-C-O键角,B正确;
C.如图所示,DHA分子中存在羟基,故DHA分子间存在氢键,C正确;
D.醛和银氨溶液反应时,1mol醛基反应生成2mol银,1mol甲醛含有2mol醛基,故1mol甲醛和银氨溶液反应生成4mol银,D错误;
故选D。
9.C
【详解】A.由结构简式可知,M分子中含有饱和碳原子,饱和碳原子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形,分子中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共面,故A错误;
B.由结构简式可知,M分子中含有官能团为碳碳双键、羰基、醚键,共3种,故B错误;
C.由结构简式可知,M分子中含有的碳碳双键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反应,使溶液褪色,故C正确;
D.由结构简式可知,M分子中含有官能团为碳碳双键、羰基一定条件下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则1molM最多能与2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10.C
【详解】A.该物质含有醛基,能发生银镜反应,A正确;
B.该物质含有碳碳双键和醛基,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正确;
C.该物质含有2个碳碳双键和一个醛基,都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故1mol该有机物最多可与3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故C错误;
D.该物质含有碳碳双键和醛基,能与氢气发生还原反应,故D正确;
故选C。
11.C
【详解】A.为甲醛,故A不符合题意;
B.为甲酸,故B不符合题意;
C.中含有羰基,属于酮类物质,故C符合题意;
D.中含有醚键,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C。
12.D
【分析】D-核糖和戊醛糖的分子式都为C5H10O5,二者结构不同,属于同分异构体,分子中都含有羟基,可发生取代、氧化和消去反应,其中戊醛糖含有醛基,可发生氧化反应,以此分析解答。
【详解】A.D-核糖和戊醛糖的分子式都为C5H10O5,二者结构不同,属于同分异构体,A正确;
B.二者分子中都含有羟基,都可发生酯化反应,B正确;
C.戊醛糖是不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糖,属于单糖,C正确;
D.由戊醛糖→脱氧核糖( CH2OH-CHOH-CHOH-CH2-CHO),为物质的失氧过程,可看成是一个还原过程,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13.A
【详解】A.丙酮与CH3CH2MgX二者反应后水解生成HOC(CH3)2CH2CH3,故A选;
B.CH3CH2CHO与CH3CH2MgX二者反应后水解生成CH3CH2CH(OH)CH2CH3,故B不选;
C.CH3CHO与 二者反应后水解生成CH3CH(OH)CH(CH3)2,故C不选;
D.HCHO与 二者反应后水解生成HOCH2CH(CH3)CH2CH3,故D不选。
故选A。
14.B
【详解】A.碳酸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反应后过滤分离,选用、、,故A错误;
B.银镜反应需要水浴加热,选用、、和,故B正确;
C.灼烧在坩埚中进行,选用、,还缺少坩埚、三脚架等,故C错误;
D.量筒量取浓溶液,在烧杯中稀释冷却后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选用、、和,还缺少量筒,故D错误;
故选:
15.A
【详解】A.利用的是H2的还原性,发生还原反应,A符合题意;
B.属于碳碳双键的加成反应,B不符合题意;
C.为氧化反应,C不符合题意;
D.属于氧化反应,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A。
16. 受热均匀便于控制温度 冷凝回流甲醛 2Cu(OH)2+HCHO+NaOHCu2O↓+3H2O+HCOONa 有利于溶液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 2Cu+8NH3 H2O+O2=2[Cu(NH3)4]2++4OH-+6H2O 1:200 吸收水蒸气 黑色粉末变为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实验中向试管依次加入6mol L-1NaOH溶液12mL,0.5mol L-1CuSO4溶液8mL,可知,碱过量,振荡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碱性条件下再加入40%的甲醛溶液6mL,放入水浴中加热,可能发生醛基被氧化成羧基的反应,生成氧化亚铜沉淀、甲酸钠和水,也可能发生小组同学查阅资料中的两个反应,因此红色固体可能是Cu2O和Cu的混合物,气体为CO,可根据已知“Cu2O易溶于浓氨水”验证固体产物,根据CO具有还原性验证气体为CO,据此分析解答问题。
【详解】(1)该反应所需温度为65℃,使用水浴加热可以满足所需温度,且受热更均匀,温度更容易控制;长玻璃管可以冷凝回流甲醛,提高甲醛的利用率;
(2)醛基可被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氧化成羧基,化学方程式为2Cu(OH)2+HCHO+NaOHCu2O↓+3H2O+HCOONa;
(3)①已知[Cu(NH3)2]+在空气中能立即被氧化为[Cu(NH3)4]2+,摇动锥形瓶ⅰ有利于溶液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
②锥形瓶ⅱ中固体完全溶解得深蓝色溶液是铜、氧气和一水合氨溶液反应生成深蓝色络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u+8NH3 H2O+O2=2[Cu(NH3)4]2++4OH-+6H2O,
③将容量瓶ii中的溶液稀释100倍后,溶液的颜色与容量瓶i相近,说明ii中的溶液的浓度是i中的溶液的100倍,又Cu2O~2[Cu(NH3)4]2+,Cu~[Cu(NH3)4]2+,则有n(Cu2O):n(Cu)=1:200;
(4)①气体通入硬质玻璃管之前要除水蒸气,所以用无水氯化钙吸收水蒸气;
②CO+CuOCu+CO2,黑色的CuO粉末生成红色的Cu单质,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生成的CO2,变浑浊证明有CO2生成,通过两方面证明更全面准确,所以证明气体是CO的现象:黑色粉末变为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7. 2CH3CHO+O22CH3COOH 试管A的反应液中 测量反应溶液的温度 试管A的支管口处 收集含乙酸的馏分 使试管A内的反应液均匀受热发生反应,使生成的乙酸变成蒸气进入试管C; 乙二醇(甘油) 有利于乙酸的冷凝收集 D B
【详解】(1)乙醛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乙酸,方程式为:2CH3CHO+O22CH3COOH,故答案为2CH3CHO+O22CH3COOH;
(2)实验开始时温度计应测量反应的温度,控制反应温度为60℃~80℃,所以实验开始时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试管A的反应液中;由蒸馏原理可知,温度计测量的是蒸气的温度,所以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试管A的支管口处,故答案为试管A的反应液中;测量反应溶液的温度;试管A的支管口处;收集含乙酸的馏分;
(3)乙酸的沸点为117.9℃,要想通过蒸馏的方法得到乙酸,B内盛装的液体的沸点应大于117.9℃,由表可知烧杯B内盛装的液体可以是乙二醇或甘油,B中装的液体直接受热,可以让试管A内的反应液均匀受热发生反应,试管C最好置于冰水浴中,其目的是有利于乙酸的冷凝收集,故答案为使试管A内的反应液均匀受热发生反应,使生成的乙酸变成蒸气进入试管C;乙二醇(甘油);有利于乙酸的冷凝收集;
(4)对C中产品进行蒸馏时,蒸馏烧瓶中装加入少量无水CaCl2,以出去其中含有的少量水;
A.浓硫酸为液体,不能和乙酸分离,故A错误;
B.CaO 吸收水分同时和乙酸反应,故B错误;
C.CuSO4溶液为液体,不能吸收水分,也不能和乙酸分离,故C错误;
D.无水CaCl2吸收水分,不与乙酸反应,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5)乙酸粗品中含乙醛,区分乙酸精品和粗品的方法是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后,再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A.加入水观察实验现象不能区分,故A错误;
B.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后,再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出现此现象说明为粗品,故B正确;
C.二者都含有乙酸,都能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气体,所以加入碳酸氢钠溶液,振荡后观察实验现象不能区别二者,故C错误;
D.二者都含有乙酸,都能和Na单质反应放出气体,振荡后观察实验现象不能区别二者,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8. 丙酮 羧基 消去反应 取代反应 2+O22+2H2O 、、 (任写两种即可)
【分析】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8,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276,则1个A分子中含有=1个O原子,A中C、H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58-16=42,用商余法可知A的分子式为C3H6O,A的核磁共振氢谱图中只有一组峰,结合A→B和题给已知②可知,A的结构简式为,B的结构简式为;B与浓硫酸共热生成C,结合C的分子式知C的结构简式为;对比C、D的分子式,C→D为C中1个H原子被1个Cl原子取代,D在NaOH水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E,E经两步氧化反应生成G,G能与CH3OH发生酯化反应生成H,则D的结构简式为,E、F、G、H的结构简式依次为、、、,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 A的结构简式为,其名称为丙酮;故答案为:丙酮。
(2)由分析知,G的结构简式为,其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羧基;故答案为:;羧基。
(3) B的结构简式为,C的结构简式为,B发生消去反应生成C;D的结构简式为,C发生取代反应生成D;故答案为:消去反应;取代反应。
(4) E、F的结构简式依次为、,E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O22+2H2O;故答案为:2+O22+2H2O。
(5)H的结构简式为,H的同分异构体含有酯基,且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含有HCOO—结构;结合“核磁共振氢谱图中峰面积之比是1:1:3”可知,符合条件的同分异构体有、、;故答案为:、、。
19. C10H16O -CHO、 8 3∶2 15 R-CHO+→+H2O
【分析】分析题给信息,可知柠檬醛和丙酮发生羟醛缩合反应,生成假性紫罗兰酮,假性紫罗兰酮可以转化为β-紫罗兰酮。
【详解】(1)根据题给信息可知柠檬醛的分子式为:C10H16O,所含官能团为-CHO和;故答案为:C10H16O;-CHO和;
(2)有机化合物结构中的等效氢原子在核磁共振氢谱中都给出了相应的峰(信号),β-紫罗兰酮中有几种等效氢,就有几个吸收峰,分析β-紫罗兰酮的分子结构,可知有8种等效氢,故β-紫罗兰酮的核磁共振氢谱共有8个吸收峰;两种物质中均只有碳碳双键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假性紫罗兰酮分子中含有三个碳碳双键,β-紫罗兰酮分子中含有两个碳碳双键,故等物质的量的假性紫罗兰酮与β-紫罗兰酮分别与足量的溴水反应时,最多消耗的Br2质量之比为3:2;答案为:8;3:2;
(3)要满足能发生银镜反应,则分子必有醛基官能团,当六元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时,取代基的组成可表示为-C3H6CHO,则相应的取代基为:-CH2HC2CH2CHO、-CH2CH(CH3)CHO、-CH(CH3)CH2CHO、-C(CH3)2CHO、这五种结构,对于六元环来说,环上有三种不同的位置,故同分异构体的数量共有:种。答案为:15;
(4)根据题意,柠檬醛和丙酮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羟醛缩合反应生成假性紫罗兰酮和一种小分子化合物,分析柠檬醛、丙酮和假性紫罗兰酮的分子结构,可知另一种小分子化合物为H2O,故反应方程式为:R-CHO++H2O,答案为:R-CHO++H2O。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