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争取民主之路: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和平渐进的改革
1、背景:
(1)经济根源: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根本原因)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限制王权,扩大自身政治权力。
(3)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政治传统:英国有限制王权的传统。(《大宪章》与早期议会)
2、过程:
(1)1638,苏格兰人民起义(导火线)
(2)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
(3)1642-1646年,第一次内战(国王军PK议会军),1648年3-5第二次内战
(4)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1649-1653年共和国时代;
(5)1653年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1653-1659克伦威尔独裁时期;
(6)1660-1685年查理二世复辟;1685-1680年詹姆士二世继位(逃亡法国)
(7)1688年,“光荣革命”使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获得巩固,威廉和玛丽继承王位;
(8)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逐渐议会至上,明确限制王权,国王仍然拥有行政权;
(9)1701年,《王位继承法》通过,规定此后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围绕了王权与议会的斗争进行的,王权的地位不断削弱,议会的地位不断上升
3、影响: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除障碍,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1)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
(2)1701年,《王位继承法》规定此后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进一步限制王权。|民族国家的崛起。
(3)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二)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1、背景:
(1)经济根源: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根源);
(2)政治: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限制和剥削,激起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
(3)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启蒙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个人方面:一批如潘恩等思想家的推动。
2、过程
(1)1775年4月,来克星顿发生冲突,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2)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阐述人民主权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若干思想原则)
(3)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
(4)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3、影响
(1)性质: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2)对美国: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独立国家,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美国新体制的创立奠定了政治前提。
(3)对世界:促进欧洲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为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提供范例。
(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7月14日 至 1794年7月27日)
1、背景:
(1)18世纪,法国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根因);
(2)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
(3)启蒙思想对民众产生深刻影响;
(4)外因:受到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2、经过
(1)爆发:1789年7月14日,法国民众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2)颁布《人权宣言》:1789年8月,颁布《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若干思想原则)
(3)颁布宪法:1791年,议会颁布宪法,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4)拿破仑帝国:1799年,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1804年颁布《法国民法典》。
(5)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灭。
1791—1792君主立宪制;1792—1804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1815法兰西第一帝国;1815—1830(复辟)的波旁王朝;1830—1848七月王朝(君主立宪制);1848—1852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52—1870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194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颁布宪法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确立;
拓展: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艰难曲折的原因
①经济:小农经济基础稳固,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②政治:具有君主专制传统,封建势力强大。
③外因:欧洲其他国家的干涉。
3、影响: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确立民主之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
1、确立:《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国王——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向议会
(1)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利;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王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
(3)作用:议会的权利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利,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开始确立,标志着英国实现了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2、发展:责任内阁制——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向内阁;政党政治——两党制
(1)标志:1721年,议会下议院沃波尔经常主持议会。(第一任首相)
(2)特点: 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国王:统而不治,礼仪性的国家元首;
议会:国家的权力中心,掌握立法权;
内阁:内阁首脑是首相,成员是各部大臣。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掌握国家行政权和立法创意权。内阁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内阁(政府)的不信任案,内
阁就要下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进选举。
三制合一: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的混合物。
3、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政治权利由贵族下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最终下移到公民
(1)内容: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大大增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
(2)影响: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1787年宪法的制定
1、制定:
(1)背景:1776-1783年独立战争,美利坚合众国诞生,松散的洲际联盟无法满足美国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邦联制)
(2)制定:1787年,各州代表通过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美国1787年宪法。
(3)理论来源: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4)目的: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维护国家利益。
2、主要内容:组织形式:实行分权制衡的共和制。
3、1787年联邦宪法的内容(三个原则)
(1)联邦制原则:即中央集权原则,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
(2)分权制衡原则: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防止专制出现。
(3)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4、评价:
(1)进步:
①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性质),标志着美国联邦制总统共和制的形成。
②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体现民主精神。
③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中央和地方(联邦制)之间、大小州之间(参议员各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取)、南北方之间(保留南方的奴隶制度,黑人按3/5折算计入人口总数)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④创立的共和制政体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民主政治范例。
(2)局限:
①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为美国内战埋下祸根。②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③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体现的也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二)发展完善:政党政治、宪法修正案(了解)
1、形成:19C 50y中期,民主党(驴,南方种植园主)和共和党(象,北方工业集团)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特点: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与总统制相结合。是分权制衡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国会也形成两党对垒的局面。
3、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不同利益集团。
4、影响:控制着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三)法国民主共和制——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1、确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实质是君主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2、特点: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又相互制约;
3、评价:资产阶级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扩展民主之势:资本主义的扩展
【知识拓展】俄国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彼得一世)
1、目的:改革俄国的落后面貌,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2、性质: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3、内容: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力;军事上:要求贵族到军队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经济上:①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②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社会生活: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4、影响:(积极)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消极)农奴制进一步强化
(一)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政治:农奴制盛行激化了阶级矛盾,威胁沙皇的专制统治。
(2)经济:落户的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4)军事: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惨败。(直接原因)
2、标志——“二一九法令”
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公历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
3、内容:(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通过赎买得到土地。
(2)实行地方自治和地方选举、实施统一的司法制度、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义务兵役制等,还采取各种措施刺激工业。
4、评价:
(1)性质: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局限性: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二)美国南北战争(1787—至今)
1、南北战争的背景:独立战争后,美国经济获得发展,南北在关税、西部领土建州以及奴隶制存废问题上矛盾重重。
(1)根本原因: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2)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废除问题
(3)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第16任总统
(二)过程:
1、开始:1861年南方军队挑起内战
2、初期:北方失利
3、转折:1862年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宅地法》 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鼓舞参战热情,有利于美国西部的开发。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军队 增加北方兵源,增强军队战斗力
4、结果:1865年,北方获胜
(三)性质: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四)影响
1、积极:(1)实质: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联邦政府的胜利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 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3)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完善了民主制度,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2、局限性:但黑人仍备受歧视。
(三)意大利统一(1861~1870年)
1、背景:意大利分裂状态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过程:(1)19世纪中期四分五裂。(2)1861年,意大利经过革命和反侵略战争,建立了意大利王国,实行君主立宪制。(3)通过收复失地,于1870年实现了国家统一。
3、性质:双重性:国家统一和民族解放。
3、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德意志统一(1864~1871年)
1、背景:①德意志四分五裂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普鲁士经济、军事实力强大。
2、过程:三次王朝战争(第一次王朝战争1864年普丹战争;第二次王朝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第三次王朝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
3、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君主立宪制,联邦制
(1)皇帝掌握实权,有浓厚的君主专制色彩,(保留了封建专制主义、军国主义);
(2)设置议会机构,某种程度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
3.评价:
(1)积极: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
(2)局限性: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专制色彩。
(五)日本明治维新(19C60~90S)
1、背景:(1)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2)幕府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3)1868年日本有识之士推翻幕府统治。
补充: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为实现富国强兵,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废除了旧的封建体制,建立起新的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上称之为“明治维新”。
2、内容:
(1)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宣布 “四民平等”);制定宪法,肯定天皇地位。
(2)经济:“殖产兴业”,在国家力量扶持下发展工业。
(3)文化:“文明开化”,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3、性质:日本明治政府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影响:
(1)进步性:①政治: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确立君主立宪制。
②经济:改变封建落后状况,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迅速成为先进工业国家。
③文化:近代文明的传播改变了日本文化落后的面貌。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势力,官僚寡头和军阀实际掌握了权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日本很快开始对外侵略扩张。
5、启示:①善于向他国学习,取其精华,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②立足国情,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③科教兴国,培养人才
6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