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知识梳理.docx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知识梳理.docx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5 09:0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概念解释】法西斯主义: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称霸世界。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
法西斯:法西斯是拉丁语fasces的音译,本义为“束棒”,是把多根粗细不一的木棍绑在一起,中间插一把斧头。束棒捆在一起表示个体服从集体,斧头是用来处死罪犯。法西斯在古罗马帝国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现在,法西斯是独裁、暴政、恶行和侵略战争的代名词。
(一)法西斯主义
概念 法西斯主义(英语:Fascism)是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形式的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反共产主义政治哲学
背景原因 凡—华体系弊端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及其所激起的新的不满与冲突(战败国德国;战胜国意大利、日本);
极端民族主义 在一些国家中出现的激烈的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对“红色”革命深深恐惧;
经济危机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并引发政治危机;
民主传统 德国、日本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气氛浓厚
形成过程 意大利 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德国 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名称具有很强的诱惑性和欺骗性
日本 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开始
主要内容 法西斯主义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终极目的)
(二)亚洲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1)世界经济危机重创日本经济。
(2)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
(3)妄图把中国东北变为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最终征服世界。(大陆政策)
2、过程:
(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2)1936年,日本发生“二二六”政变,内阁完全听命于军部,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以广田弘毅组阁为标志,标志着日本法西斯体制的确立。
(三)欧洲策源地的形成
背景 (1)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落入低谷,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 (2)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支持
过程 (1)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2)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3)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意、德、日结成侵略性军事政治集团,又称轴心国集团 (4)1940年,日本、德国、意大利结成三国军事同盟
(四)绥靖政策
1、背景: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2、过程: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1935年美国通过《中立法案》,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3、实质:以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纵容侵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以换取本国和平;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头引向社会主义苏联,缓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简言之,纵容侵略,牺牲弱小国家,引向东方苏联,维护自身利益 (姑息纵容,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4、影响:将绥靖政策推向顶峰,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加速二战的全面爆发。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945年9月2日)
(一)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按新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2)直接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3)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激起新的不满与冲突
(4)重要原因:
①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及对外侵略扩张;
②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各自为战,没有配合。
③绥靖政策、中立自保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二)概况:(见下表)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1、战争的正义性。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遭到了包括本国反战力量在内的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
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根本原因)。协调了反法西斯各国行动,充分发挥了人力、物力、财力优势,为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保障。
3、美国的参战使得同盟国的经济力量对轴心国形成压倒性优势。
4、各国人民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人民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局部阶段 亚洲战场 欧洲 非洲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二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也成为二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国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德国东突西进,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国投降,英国坚持抵抗。1940年5月,法国战败,英国军队“敦刻尔克大撤退”
战争扩大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成为抗击纳粹德国的主要战场 1941年8月,罗斯福、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珍珠港事件)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1941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同盟国家协同协同作战,相继打败意大利、德国和日本
战争转折 1942年中途岛战役是亚洲战场转折点 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 1942年,阿拉曼战役是非洲战场转折点
战争结束 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标志着欧洲战场结束 1943年5月,非洲战场结束
(四)影响:
1、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西欧国家力量被削弱,美苏逐渐强大并争夺世界主导权;
2、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兴起;
3、使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而发展成为世界体系;
4、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
5、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军事理论的发展。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
(一)雅尔塔体系: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
1、背景:
(1)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国力受到严重消耗。
(2)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
(3)苏联: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由于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赢得很高威望。
2、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的首脑相继在开罗、黑格尔、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3、主要内容:
(1)领土问题: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但事实上也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①欧洲: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②亚洲: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促进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2)法西斯问题: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3)殖民地问题: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促进民族解放运动)
(4)战后秩序问题:①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②成立联合国(体系保障)。(大国间相互妥协,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3、评价:
(1)积极性: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
(2)局限性: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3)历史影响:标志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逐渐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 【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异同点
形成时间 一战结束后 二战中后期
性质 帝国主义 反法西斯、霸权主义
中心 以欧洲为中心 以美苏为中心
瓦解 两大战争策源地形成;二战爆发与扩大 美苏争霸、苏联解体
影响 时间较短,范围较小 时间相对较长,范围相对更广泛
协调关系 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建立基础 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破产 两个战胜国间的妥
主要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相同点 ①都是在原有的世界体系被破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都是根据一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并且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
(二)联合国成立
1、时间:1945年10月24日
2、概况:50个国家的代表在旧金山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后又有波兰补签,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
3、性质: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主导、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秩序。
4、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
5、决议原则: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的原则。
(1)原因: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
(2)意义: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知识拓展】比较国际联盟与联合国
比较项 国际联盟 联合国
同 性质 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
异 成立时间 1919年 1945年
背景 一战的产物 二站的产物
原则 “全体一致” “大国一致”
作用 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与国联相比)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1、背景:
①对欧洲:欧洲在二战中遭受致命打击,老牌帝国衰弱。
②对美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
③对苏联:苏联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赢得很高威望。
2、变化: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逐渐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人类社会: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以及难以估量的文明劫难和心灵创伤。
2、国际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逐渐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
3、亚非拉美:促进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4、科学技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
5、促进观念变革,反对战争呼唤和平,妇女地位提高,颓废文化一度盛行。
5 /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