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一、经济新变化:国家的宏观调控
(一)国内:调整经济政策
1、背景:①历史教训: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供给>需求)]
②外部因素:二战后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把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视为头等大事。
③理论基础:自由主义衰弱,凯恩斯主义兴起。
【名词阐释】1、自由主义:亚当·斯密在1776年其著作《国富论》中主张自由竞争,代表事件是胡佛政府在经济大危机中固收“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危机恶化。
2、凯恩斯主义:1936年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主张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就必须采取相反的措施。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具体实践是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缓解了经济大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
④实践经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
2、目的:稳定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
3、特点: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有利于缓和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
4、措施: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②制订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该计划是指导性的,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与斯大林模式的“指令性计划”相区别)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④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5、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6、发展历程:
(1)二战结束至70年代初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2)20世纪70年代,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出现“滞胀”现象。
(3)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适当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4)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混合经济。
(4)影响: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20世纪50—70年代是资本主义经济
发展的黄金时期
【知识拓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程
(二)国际: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国际协调
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使各主要国家领导人认识到战后必须建立国际协调与国际干预机制,才能维护世界和平,保证发展。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纷纷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他们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实行货币贬值,让本国商品打入别国市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2、目的:稳定金融秩序,消除贸易壁垒。
3、内容:(以美国为中心 以美国为主导)
(1)政治:成立联合国
(2)国际经济组织:重建世界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贸易体系
①金融秩序:1945年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②贸易体系:1947年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后在1995年演变为世界贸易组织
总部 华盛顿
运行机制 双挂钩:黄金—美元—各国货币(固定汇率)
投票权 认缴资金=投票权,美国拥有最大投票权
(3)大国:。
4、作用:①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政治、经济秩序
②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利于经济的发展。
二、生产力新变化: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条件:
(1)20世纪相对稳定的环境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相对论、量子力学、“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3)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各国对高科技的迫切需求。
2、成就: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
①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美国拜伦核电站);②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③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④各种新材料的出现 ;⑤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多利羊)
3、影响:这些新的科技成果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推动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三、社会新变化
(一)生产关系:社会结构
1、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进而带来生产关系的变化。
2、表现: ①产业结构: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②阶层结构:“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名词解释】“中间阶层”:介于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的群体,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有较高的收入和可观的生活资产,包含技术管理人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和白领工人。“中间阶层”人数的增加,有利于社会稳定。
3、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二)建立社会保障:“福利国家”
1、含义: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2、发展阶段:
(1)确立:二战后
(2)日趋完备:20世纪六七十年代
(3)继续发展:20世纪70年代发生“滞胀”危机,减少福利;
(4)缩小规模: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寻求新的平衡点。
3、实质: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触动造成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
4、评价:
(1)积极作用: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2)局限性:①加大了国家财政负担。②一定程度降低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③没能触动造成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5、调整:20世纪80年代,美英法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
(三)扩大公民权利:社会运动
1、原因: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未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2、表现:
(1)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①原因: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如在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用文化测验的办法剥夺黑人的选举权等。
②目的:为了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利。
③成果: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歧视的思想观念仍然存在。
(2)妇女运动
①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也长期存在。二战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妇女运动兴起。
②目的:争取妇女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③成果:在妇女运动的推动下,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3)学生运动: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还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资本主义国家还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和反越战运动。
【知识总结】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进步性:使资本主义焕发出新的活力;局限性:没有根本触及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