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硫与环境保护综合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4硫与环境保护综合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6-22 09:1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4硫与环境保护综合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实验说明浓硫酸有强腐蚀性的是
A.浓硫酸慢慢地注入水中产生大量的热
B.含有水蒸气的氧气通过浓硫酸得到干燥的氧气
C.浓硫酸久置在空气中质量增加
D.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小木棍变黑
2.下列关于溶液中某些常见离子检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Cl-:取样,滴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过量的硫酸沉淀不消失
B.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证明一定含有
C.向待测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硝酸钡溶液无现象,再滴加AgNO3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则待测液中含有Cl-
D.向待测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待测液中含有
3.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明矾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至恰好沉淀完全:
B.用足量的NaOH溶液吸收尾气:
C.向中投入固体:
D.用食醋、KI和淀粉检验加碘食盐的碘元素:
4.实验室进行性质探究实验,将通入溶液至饱和的过程中,始终未观察到溶液中出现浑浊,若再通入另一种气体,则产生白色沉淀。制备气体的试剂不能是
A.大理石和稀盐酸 B.和
C.和浓硝酸 D.和浓盐酸
5.要鉴别NH4Cl、Na2SO4和(NH4)2SO4三种溶液,可加入下列试剂的
A.NaOH溶液 B.Ba(NO3)2溶液 C.Ba(OH)2溶液 D.AgNO3溶液
6.硫化氢的转化是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研究课题。将H2S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入FeCl3、Fe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回收S,其转化如图所示(CuS不溶于水)。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过程①中,生成CuS的反应为H2S+Cu2+=CuS↓+2H+
B.过程②中,Fe3+作氧化剂
C.过程③中,各元素化合价均未改变
D.回收S的总反应为2H2S+O2=2H2O+2S↓
7.已知在一定温度下,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会发生如下反应:Cl2 +2NaOH=NaCl+NaClO+H2O;3Cl2+6NaOH5NaCl+NaClO3+3H2O。将一定量的氯气通入100mL浓度为10.00mol/L的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使其完全反应,溶液中形成NaCl、NaClO、NaClO3共存体系,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n(Na+):n(Cl﹣)可能为9:7
B.与NaOH反应的氯气一定为0.5mol
C.若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n mol,则0.5<n<2/3
D.n(NaCl):n(NaClO):n(NaClO3)可能为11:1:2
8.苹果汁是人们喜爱的饮料,由于此饮料中含有Fe2+,在空气中易转变为Fe3+。若榨汁时加入维生素C,可有效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
A.还原性 B.氧化性 C.碱性 D.酸性
9.部分含氮及氯物质的价类二维图如下,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a和c可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b
B.工业上通过a→b→d→e来制备
C.浓的a′溶液和浓的c′溶液反应可以得到b′
D.a和b′可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b
10.化学实验中若使某步中的有害产物作为另一步的反应物,形成一个循环,则可不再向环境排放该种有害物质。在如图所示有编号的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11.为了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二氧化硫气体,下列仪器和药品组合合理的是
仪器:①洗气瓶、②干燥管;
药品:③固态生石灰、④苏打溶液、⑤饱和小苏打溶液。
A.①⑤ B.②⑤ C.①③ D.①④
12.能源和环境是人类关注的两大热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减少火力发电,推广风力、光伏发电等措施有利于实现碳达峰
B.南水北调可以优化水资源配置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C.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仍然是当前人类使用最多的常规能源
D.在燃煤中添加石灰石,可以减少SO2、CO2的排放,防止污染环境
13.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之一是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而“绿色化学”的内容是指从技术经济上设计可行的化学反应,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副作用,下列化学反应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A.消除硫酸厂尾气中的SO2:SO2+2NH3+H2O=(NH4)2SO3
B.消除硝酸工业尾气的氮氧化物的污染:NO+NO2+2NaOH=2NaNO2+H2O
C.制CuSO4:Cu+2H2SO4(浓)CuSO4+SO2↑+2H2O
D.制CuSO4:2Cu+O2+2H2SO42CuSO4+2H2O
14.检验二氧化硫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A.通过品红溶液
B.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C.通过澄清石灰水
D.先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1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于2021年10月24日发布,提出五方面主要目标: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仍然是当前人类利用最多的常规能源
B.燃煤中添加石灰石,可以减少SO2、CO2的排放,防止污染环境
C.通过“人工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淀粉有利于推动碳中和
D.减少火力发电,推广风力、光伏发电等措施有利于实现碳达峰
二、实验题
16.某无色溶液中含有K+、Cl-、OH-、、,为检验溶液中所含的某些负离子,限用的试剂有:盐酸、硝酸、硝酸银溶液、硝酸钡溶液、溴水和酚酞试液。检验其中OH-的实验方法省略,检验其他负离子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1)图中试剂①~⑤溶质的化学式分别是: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
(2)图中现象a、b、c表明检验出的离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色沉淀A中加试剂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4)无色溶液C中加试剂③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
(5)白色沉淀A若加试剂③而不加试剂②,对实验的影响是___________。
17.氯气(Cl2)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大量用于制造盐酸、有机溶剂、农药、燃料和药品等。
Ⅰ.氯气的制备
氯气在实验室中可通过MnO2和浓盐酸混合加热制备,实验装置见图;在工业上可通过电解饱和NaCl溶液获得。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
(2)装置B的作用是___。
(3)装置D用于收集Cl2,请将装置D中的导气管补充完整:___。
(4)装置E用于吸收尾气Cl2,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
(5)电解饱和NaCl溶液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2NaOH+H2↑+Cl2↑,则该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1.204×1023时,溶液质量减少___g。(假设生成的气体全部逸出)
Ⅱ.氯气的应用
(6)可用Cl2和冷的石灰乳反应制备漂白粉,漂白粉中的有效成分是___。(填化学式)
(7)向KI溶液滴加过量氯水会生成IO,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下:
Cl2+I-+H2O=IO+Cl-+____
请补全产物,并将离子方程式配平___。
(8)Cl2O是次氯酸的酸酐,其制备方法之一是将Cl2通入HgO中即可制得,同时生成HgO HgCl2。请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双线桥表示电子的转移:____。
三、工业流程题
18.电子工业常用FeCl3溶液腐蚀绝缘板上的铜箔,制造印刷电路板。从腐蚀废液(主要含FeCl3、FeCl2、CuCl2)中回收铜,并重新获得FeCl3溶液。废液处理流程如图:
(1)步骤(Ⅰ)中涉及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
(2)沉淀B中主要含有__,气体D是__。
(3)写出步骤(Ⅲ)中生成FeCl3的化学方程式__。
(4)步骤(Ⅲ)中,将氯气换成H2O2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写出H2O2将Fe2+氧化为Fe3+的离子方程式:__。
(5)取FeCl3溶液加入少量KI溶液混合,再滴加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该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
四、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19.A、B、C是与生命运动密切相关的三种化合物,它们所含的元素不超过三种,并有下列转化关系:
其中化合物D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单质甲进一步发生如下变化:
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在A、B、C、D四种化合物中,所含元素相同的是___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
(2)常温下,A和B是通过什么途径转化为C的?_______。
(3)目前,化合物B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对环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4)化合物D另有一种同分异构体,这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浓硫酸慢慢地注入水中产生大量的热,浓硫酸稀释放热,是物理变化,A错误;
B.含有水蒸气的氧气通过浓硫酸得到干燥的氧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是物理变化,B错误;
C.浓硫酸久置在空气中质量增加,浓硫酸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吸水性,是物理变化,C错误;
D.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小木棍变黑,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小木棍被腐蚀,是化学变化,具有腐蚀性,D正确;
故答案为:D。
2.C
【详解】A.引入硫酸根,生成硫酸银微溶物对实验结果有影响,故A不选;
B.白色沉淀除硫酸钡外,还有可能为碳酸钡,亚硫酸钡等,不能据此证明含有硫酸根离子,故B不选;
C.向待测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硝酸钡溶液无现象,排除干扰离子,再滴加AgNO3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则待测液中含有Cl-,故C选;
D.碳酸氢盐溶液中加稀盐酸同样产生气体,该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据此说明待测液中含有,故D不选;
答案选C。
3.B
【详解】A.明矾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至恰好沉淀完全,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应为,A项错误;
B.用足量的NaOH溶液吸收尾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B项正确;
C.是由氧化而来,没有生成,其反应为,C项错误;
D.醋酸是弱酸,书写离子方程式不能拆开,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D项错误
故选B。
4.A
【分析】气体通入溶液中,未见白色沉淀,不发生反应,继续通入另一种气体立即产生沉淀,沉淀可能为硫酸钡或亚硫酸钡,也可能为,则气体具有氧化性或碱性等,以此来解答。
【详解】A.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与氯化钡溶液都不反应,不会产生沉淀,A正确;
B.和制备的气体为氨气,氨气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铵,亚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结合生成亚硫酸钡沉淀,B错误;
C.和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通入水生成硝酸,硝酸能够氧化二氧化硫生成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生成硫酸钡沉淀,故能产生沉淀,C错误;
D.和浓盐酸加热反应生成氯气,氯气与二氧化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D错误;
故选A。
5.C
【详解】A.溶液与NH4Cl、(NH4)2SO4反应,都生成氨气,现象相同,不能区分,A错误;
B.溶液与Na2SO4、(NH4)2SO4反应,都生成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区分,B错误;
C.溶液与NH4Cl、Na2SO4、(NH4)2SO4反应,产生的现象分别为气体、沉淀、气体和沉淀,所以能够区分,C正确;
D.溶液与NH4Cl、Na2SO4、(NH4)2SO4反应,都产生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区分,D错误;
故选C。
6.C
【详解】A.过程①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CuS的反应为H2S+Cu2+=CuS↓+2H+,A正确;
B.过程②中,发生的反应为:CuS+2Fe3+=S+Cu2++2Fe2+,Fe3+作氧化剂,B正确;
C.过程③中,氧气是氧化剂,Fe2+是还原剂,O和Fe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C错误;
D.根据转化关系图可判断回收S的总反应为2H2S+O2=2H2O+2S↓,D正确;
故选C。
7.C
【详解】A.若氯气和NaOH只发生反应 Cl2+2NaOH=NaCl+NaClO+ H2O,则n(Na+):n(Cl﹣)=2:1;若氯气和NaOH只发生反应 3Cl2+6NaOH5NaCl+ NaClO3+3H2O,则: n(Na+):n(Cl﹣)=6:5,9:7介于两者之间,所以n(Na+):n(Cl﹣)可能为 9:7,故A 正确;
B.NaCl、NaClO、NaClO3中 Na和 Cl的个数均相等,所以和 1mol NaOH 参加反应的氯气为 0.5mol,故B正确;
C.若氯气和NaOH只发生反应 Cl2+2NaOH=NaCl+NaClO+ H2O,1mol NaOH 参加反应,转移0.5mol电子 ;若氯气和NaOH只发生反应 3Cl2+6NaOH5NaC+NaClO3+3H2O,6molNaOH参加反应,转移 5mol 电子,则 1molNaOH 参加反应,转移 mol电子,所以 0.5D.若n(NaCl):n(NaClO):n(NaClO3)=11:1:2,假设NaCl为 11mol,则NaClO为 1mol,NaClO3为 2mol,NaCl、NaClO、NaClO3中的氯原子全部来自反应物Cl2,生成NaCl 11mol,得到11mol电子,生成NaClO 1mol,失去1mol电子,生成 NaClO32mol,失去10mol电子,得失电子数相等,符合电子守恒,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8.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此饮料中含有Fe2+,在空气中易转变为Fe3+。若榨汁时加入维生素C,可有效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则说维生素C可防止Fe2+被氧化为Fe3+,从而证明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A项符合题意。
故选A。
9.B
【分析】部分含N及Cl物质的分类与相应化合价关系图可得a为NH3,b为N2,c为NO,d为NO2,e为HNO3或硝酸盐,a'为HCl,b'为Cl2,c'为HClO或次氯酸盐,d'为HClO3或氯酸盐,e'为HClO4或高氯酸盐,据此分析。
【详解】A.和NO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归中反应生成,A正确;
B.工业上通过,,,即来制备,B错误;
C.可通过反应得到氯气,C正确;
D.氨气中的氮-3价,有还原性,氯气有氧化性,两者可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D正确;
故选B。
10.A
【详解】由转化流程图可知,反应①中Cr的化合价降低了,是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②中元素的化合价未改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③元素的化合价未改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④Cr的化合价升高了,是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⑥中Cr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是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⑤元素的化合价未改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综上所述,有①④⑥三个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答案为:A。
11.A
【详解】洗气瓶与液态试剂对应,干燥管与固体试剂对应,小苏打是碳酸氢钠,苏打是碳酸钠;SO2既能与NaHCO3溶液反应,又能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CO2能与Na2CO3溶液反应,不能与NaHCO3溶液反应,所以可以利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硫;生石灰是固体,在干燥管中用来干燥气体,但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气体都和生石灰反应。综上所述,除去CO2气体中的SO2气体,下列对于仪器和药品为①⑤。
答案选A。
12.D
【详解】A.减少火力发电,推广风力、光伏发电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CO2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达峰,A正确;
B.南水北调可以优化水资源配置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B正确;
C.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虽然排放二氧化碳,但仍然是当前人类利用最多的常规能源,C正确;
D.石灰石可将SO2转化为稳定的硫酸钙,从而吸收SO2,但碳酸钙高温又会分解为CO2,不能减少CO2的排放,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D。
13.C
【详解】A.用氨气和水与二氧化硫反应,减少了污染性气体排放,符合绿色化学理念,A正确;
B.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氮氧化物,减少了污染性气体排放,符合绿色化学理念,B正确;
C.铜与浓硫酸反应有二氧化硫放出,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C错误;
D.制备硫酸铜过程无污染性气体产生,符合绿色化学理念,D正确;
故选C。
14.D
【详解】
A.二氧化硫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二氧化碳不具有漂白性,则将气体通过品红溶液不能检验二氧化硫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气体,故A错误;
B.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则将气体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不能检验二氧化硫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气体,故B错误;
C.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将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不能检验二氧化硫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气体,故C错误;
D. 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二氧化碳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则将气体先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二氧化硫气体,排除二氧化硫对二氧化碳气体检验的干扰,再通过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能检验二氧化硫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气体,故D正确;
故选D。
15.B
【详解】A.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虽然排放二氧化碳,但仍然是当前人类利用最多的常规能源,A正确;
B.石灰石可将SO2转化为稳定的硫酸钙,从而吸收SO2,但碳酸钙高温又会分解为CO2,不能减少CO2的排放,B错误;
C.通过“人工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淀粉,可以有效的吸收CO2,有利于推动碳中和,C正确;
D.减少火力发电,推广风力、光伏发电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CO2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达峰,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16.(1) Ba(NO3)2 HCl HNO3 Br2 AgNO3
(2) Cl-
(3)BaSO3+2H+=Ba2++H2O+SO2↑
(4)中和OH-,防止对Cl-的检验产生干扰
(5)将BaSO3转化为BaSO4,干扰的检验
【分析】需要检验的阴离子有Cl-、、,显然需要将阴离子分为两组,、放在一组,先加钡盐,后加盐酸;另一组加AgNO3溶液,但需排除OH-的干扰。A为BaSO4、BaSO3,B为BaSO4,E为SO2。
(1)
由分析可知,混合液中应先加Ba(NO3)2,让、转化为沉淀;再加盐酸,将BaSO3溶解,生成的SO2用溴水加以检验。检验Cl-时,需先加HNO3,排出OH-的干扰,再加AgNO3溶液。因此,操作中加入的试剂分别为:①Ba(NO3)2 ②HCl ③HNO3 ④Br2 ⑤AgNO3。答案为:Ba(NO3)2;HCl;HNO3;Br2;AgNO3;
(2)
由分析知,气体E为SO2,通入溴水中,使溴水褪色,B为BaSO4,加稀硝酸不溶解;溶液D中主要阴离子为Cl-,加入AgNO3溶液,生成的C为AgCl,因此,图中现象a、b、c表明检验出的离子分别是、、Cl-。答案为:;;Cl-;
(3)
白色沉淀A为BaSO3、BaSO4的混合物,试剂②为盐酸,只有BaSO3与盐酸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BaSO3+2H+=Ba2++H2O+SO2↑。答案为:BaSO3+2H+=Ba2++H2O+SO2↑;
(4)
无色溶液C中含有的阴离子为Cl-、OH-,加入的试剂③为HNO3,主要目的是中和OH-,防止对Cl-的检验产生干扰。答案为:中和OH-,防止对Cl-的检验产生干扰;
(5)
白色沉淀A为BaSO3、BaSO4的混合物,若加HNO3,不能将BaSO3溶解,所以对实验的影响是:将BaSO3转化为BaSO4,干扰的检验。答案为:将BaSO3转化为BaSO4,干扰的检验。
【点睛】检验离子时,所加试剂应做到既能与要检验离子产生明显的现象,又能排除其它离子的干扰。
17.(1)MnO2+4H++2Cl-Mn2++Cl2↑+2H2O
(2)除去Cl2中混有的HCl
(3)
(4)Cl2+2NaOH=NaCl+NaClO+H2O
(5)7.3
(6)Ca(ClO)2
(7)3Cl2+I-+3H2O=IO+6Cl-+6H+
(8)
【分析】Ⅰ.氯气的制备:装置A中利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共热制取氯气,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可以除去氯气中混有的HCl气体,经浓硫酸干燥后在装置D中收集,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应利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最后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1)
装置A中利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共热制取氯气,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Mn2++Cl2↑+2H2O;
(2)
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可以除去氯气中混有的HCl气体;
(3)
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应利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长进短出,如图 ;
(4)
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l2+2NaOH=NaCl+NaClO+H2O;
(5)
溶液减少的质量即生成的氯气和氢气的质量,转移的电子数为1.204×1023,即0.2mol电子,根据方程式可知生成0.1mol氯气和0.1mol氢气,质量为0.1mol×71g/mol+0.1mol×2g/mol=7.3g;
(6)
氯气与石灰乳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和水,漂白粉中的有效成分是Ca(ClO)2;
(7)
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Cl2和I-的系数比为3:1,再结合元素守恒可得离子方程式为3Cl2+I-+3H2O=IO+6Cl-+6H+;
(8)
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可知Cl2在HgO中歧化生成Cl2O和HgO HgCl2,氯气失去电子生成Cl2O,得到电子生成HgO HgCl2,双线桥表示电子的转移为 。
18.(1) 2Fe3++Fe=3Fe2+ Cu2++Fe=Fe2++Cu
(2) Fe、Cu H2
(3)2FeCl2+Cl2=2FeCl3
(4)Fe2++2H2O2+2H+=2Fe3++4H2O
(5)2Fe3++2I-=2Fe2++I2
【分析】腐蚀废液(主要含FeCl3、FeCl2、CuCl2)中的FeCl3、CuCl2都能和铁反应:2Fe3++Fe=3Fe2+、Cu2++Fe=Fe2++Cu,滤液A中的溶质为FeCl2,沉淀B中有铜和铁,B中加入过量盐酸,铁溶于盐酸生成FeCl2和氢气,滤液C的溶质为FeCl2,和滤液A合并,通入足量氯气,生成FeCl3。
(1)
由流程可知,步骤(Ⅰ)中涉及反应有铁和铁离子生成亚铁离子,2Fe3++Fe=3Fe2+;铁和铜离子生成铜和亚铁离子,Cu2++Fe=Fe2++Cu。
(2)
步骤(Ⅰ)铁过量且生成铜,故沉淀B中主要含有Fe、Cu;铁和稀盐酸生成氢气,气体D是H2。
(3)
步骤(Ⅲ)中生成FeCl3的反应为氯气和氯化亚铁生成氯化铁:2FeCl2+Cl2=2FeCl3。
(4)
步骤(Ⅲ)中,将氯气换成H2O2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滤液C中含有过量的酸和生成的氯化亚铁,A中也含有氯化亚铁;H2O2具有氧化性,和Fe2+反应生成水和Fe3+:2Fe2++2H2O2+2H+=2Fe3++4H2O。
(5)
取FeCl3溶液加入少量KI溶液混合,再滴加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说明生成碘单质,反应为铁离子和碘离子生成碘和亚铁离子:2Fe3++2I-=2Fe2++I2。
19.(1) 葡萄糖 乙醇
(2)水和二氧化碳是通过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的
(3)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呈上升趋势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燃烧含碳燃料、人口膨胀、森林大面积砍伐等
(4)CH3—O—CH3
【分析】A、B、C是与生命运动密切相关的化合物,则A、B、C可能为水,糖类,油,蛋白质等,人呼吸时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也是与生命运动相关的化合物,根据“目前,化合物B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可推知B为二氧化碳,化合物A与化合物B(CO2)反应生成单质甲和化合物C,由于水和二氧化碳在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所以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可知A为水,甲为氧气,化合物C为葡萄糖,葡萄糖能在酒化酶作用下转化成乙醇和二氧化碳,则化合物D为乙醇,据此回答。
【详解】(1)在A、B、C、D四种化合物中,所含元素相同的是葡萄糖、乙醇;
(2)常温下,水和二氧化碳是通过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的;
(3)CO2的大量排放导致了温室效应,则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燃烧含碳燃料,人口膨胀、森林大面积砍伐等;
(4)化合物D是乙醇,根据同碳数的饱和一元醇和醚互为同分异构体,则化合物D另有一种同异构体是甲醚,甲醚的结构简式为CH3—O—CH3。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