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爬山虎的脚(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 爬山虎的脚(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1 23:1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爬山虎的脚
叶圣陶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品有 《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等。
作者简介
爬山虎:一种攀爬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属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前端有吸盘。夏季开花,花蕊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茎和根可以入药。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重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难点)
爬山虎 嫩红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触角 弯曲 痕迹
牢固 休想 瞧不起 枯萎 嫩茎
生字词过关
通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
爬山虎的叶子;
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
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初读感知
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些什么?
第一自然段交代了爬山虎的位置。
第二自然段讲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自然段讲了爬山虎脚的样子。
第四自然段讲了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第五自然段讲了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不触着墙的样子。
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如何给课文分层次?
第三、四、五自然段都是写爬山虎的脚,所以可以合并在一起,课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该段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是____________ 。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一起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嫩红”与“红”“嫩绿”与“绿”有什么区别?
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的,说明作者进行了怎么样的观察?
叶子的细微变化作者都能够观察出来,说明作者对叶子进行了连续而细致的观察,这也表明了作者表达的准确性。
从作者对叶子的这一段描写中,你能看出什么?感受到什么?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默读文中第3~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独到之处?
爬山虎脚的样子: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嫩红。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
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观察得很仔细很具体啊!
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课文运用了“触”“巴”“拉”和“贴”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的脚向上攀爬的过程: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
巴住墙,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课文解读
品析本文使用的大量动词:
1. 把“触、变、巴、拉、贴”换成 “碰、长出、扶、牵、靠”好吗?
2. 把“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可以改成“一步一步往上爬”吗?
1. 不好。因为作者使用的这几个动词非常生动形象且拟人化,更能表现出爬山虎的特点。
2. 不可以。因为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先看到叶子,再观察到爬山虎的脚。
那么爬山虎又是怎样往上爬的?请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
经典课文中的字、词往往在“语不惊人誓不休”的背景下诞生。如在《爬山虎的脚》一文中叶老就是通过:“触、变、巴、拉、贴”这几个动词,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写具体的。
方法:我们在理解这几个动词的时候采用换词法,把“触、变、巴”换成 “碰、长出、扶”让学生辨析这样换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通过辨析,不仅理解了词语,还明白了作者观察的仔细和用词的准确,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感情自然就出来了。
品析动词的方法
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
小结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作者不仅观察爬山虎往上爬的样子,还观察到了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样子和没触着墙的样子。一起来读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本文通过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让我们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了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课文主旨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