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2023年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材料反映美国率先发动“冷战”的主要目的是( )
A. 称霸整个世界 B. 建立反法西斯联盟 C. 遏制共产主义 D. 构建美苏两极格局
2. 美国和苏联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双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了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这反映了美苏冷战( )
A. 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 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
C. 推动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 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发展
3. 漫画可以形象艺术地反映历史。有一幅漫画来自《苏联政治讽刺画选集》,反映的是“马歇尔计划”在开张时,就为西欧各国提供了专用的套索,套索上还挂着钢盔、刺刀和枪。漫画的作者意在表明这一事件( )
A. 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B. 是美国控制西欧各国的手段
C. 使西欧各国实现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目标 D. 使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全面对峙
4. 它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这是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在军事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欧盟的防务体系,是美国世界超级大国领导地位的标志。它的出现,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 )
A. 《凡尔赛条约》 B. 《九国公约》 C. 《联合国家宣言》 D. 《北大西洋公约》
5. 杜鲁门曾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他说的这个“胡桃”事实上就是( )
A. 西欧国家的联合 B. 冷战政策的推行 C. 多极格局的出现 D. 殖民体系的瓦解
6. 1947年,美国副国务卿建议政府在未来三年内提供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以满足欧洲的紧急需求。这一主张的目的是( )
A. 激励欧洲集体自救 B. 推动欧共体的成立
C. 建立美欧经济联盟 D. 利用欧洲各国对抗苏联
7. 如图为20世纪60年代的漫画《自己组队》。漫画所示的国家“自己组队”的原因是( )
A. 东西方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B. 区域经济合作的日益发展
C.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
D. 成员国的内政外交趋于一致
8. 1946年,英国的《国家工伤法》规定,雇工受到工伤后,除了由雇主支付一定的费用外,还可获得国家颁发的救济金。该法案的施行( )
A. 实现了社会公平 B. 消除了贫富差距 C. 缓和了阶级矛盾 D. 改变了国家性质
9. 1980年,美国某领导人警告:除非我们快速采取行动,否则(20世纪)80年代中期将是美国与西方最危险和最严峻的时期之一。这是因为当时美国( )
A. 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B. 进入“新经济”时期
C. 社会繁荣发展 D. 主宰了世界经济命脉
10.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先后颁布实施《经济自立五年计划》《新长期经济计划》《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上述材料说明日本崛起的原因是( )
A. 进行民主化改革 B. 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C. 美国积极扶持 D. 朝鲜战争的爆发
11. 数据统计分析是研究历史的常用方法之一。如表反映了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导致年均增长率趋势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51-1960年 1961-1970年 1971-1980年
10.25% 6.45% 4.95%
A. 新经济政策成效甚微 B. 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加快
C. 苏联模式的长期影响 D.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12. “一个超级大国垮了,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的真实写照。其中,“一个超级大国垮了”的根本原因在于(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偏差 B. 新经济政策的不足
C. 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 D. 苏联模式的弊端
13. 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后,苏联共产党认为原有的体制已不需要改革,在经济体制方面就不用“改革”一词了,而改用“完善”一词。材料中苏联共产党的这种认识( )
A. 表明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成功 B. 导致苏联经济改革陷入停滞
C. 顺应了世界的科技革命潮流 D. 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传统
14. 东欧剧变在政治上的表现( )
A. 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B.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C. 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D.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15. 20世纪中后期,苏联经济的结构进一步畸形发展,经济基础日益衰弱,主要原因是( )
A.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 片面发展重工业
C. 盲目扩大企业自主权 D. 过度发展工商业
16. 2020年是非洲获得完全独立30周年。30年前,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的事件是( )
A. 埃及华夫脱运动 B.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 纳米比亚独立 D. 东欧国家和苏联建立经互会
17. 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除了加强区域合作外,还经常一起召开会议呼吁解决国际争端,反对霸权主义。20世纪末,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构建新的国际秩序,联合起来反对霸权主义。这些现象( )
A. 表明霸权主义日益不得人心 B. 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C. 实现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D. 表明国家之间意识形态分歧很大
18.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和美苏两极争夺“中间地带”的活动,激发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日益强烈的非集团化倾向。下列各项中,体现“非集团化倾向”的是( )
A. 欧洲一体化 B. “门户开放”政策 C. 不结盟运动 D.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下列属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是( )
A. 民主德国 B. 巴拿马 C. 古巴 D. 墨西哥
20. 1999年底,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的国家是( )
A. 中国 B. 印度 C. 纳米比亚 D. 巴拿马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7年,美国总统在国会发表了一篇咨文,声称希腊、土耳其正面临着极权主义的威胁。他说,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并派遣文职和军事人员前往希腊、土耳其参与重建。
材料二:必须考虑给(欧洲)以额外的、大量的和无偿的援助,不然的话,就会面临非常危险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解体……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帮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摘编自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三:对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1) 上面的三段材料说明美国在战后初期推行什么政策?该政策开始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2) 材料一中的“极权主义”指什么?材料二中提到的美国“帮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的计划被称作什么?
(3) 材料三的规定出自什么公约?苏联针对此组织成立了什么组织?
(4)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世界格局的名称,并请谈谈对它的认识。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材料二:西欧、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
材料三: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材料四: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
(1)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居于什么地位?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新经济”,其特点是什么?
(2) 材料二反映了西欧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思考,为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西欧各国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3) 材料四反映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怎样的状况?它于哪一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4) 根据以上探究思考,西方大国的崛起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曾宣布1952年的谷物产量达到13000万吨。实际上,这一年只生产了9000多万吨粮食,1953年又降为8250万吨。1953年苏联的人均粮食产量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千克和30千克,比一战前1913年的540千克和31.4千克还要低。
材料二:1959年9月,被誉为“玉米大王”的苏联领导人受邀访美。其间,他特意参观了美国的农场。面对广袤的玉米丰收场景,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玉米推广种植计划。
材料三:“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所谓“民主社会主义”就是十月革命后的社会民主主义,它以伯恩施坦、考茨基的理论为依据,反对暴力革命,提倡“一般民主”,反对无产阶级专政。
(1) 材料一说明当时苏联的发展面临着什么困境?出现这种困境的根源是什么?
(2) 材料二中的“玉米大王”是谁?他推行的改革结果如何?
(3) 材料三中的“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是苏联哪位领导人的改革措施?这次改革对苏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 结合苏联改革的结果思考,它对我们有何启示?
24. 二战结束后,世界发生了许多新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后,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是社会主义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东欧、亚洲以及拉丁美洲建立了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国家体系。……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断深入,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开始了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各国的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
材料二:独立后,印度确立了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混合经济模式。……赢得独立后,大部分非洲国家盲目照搬原宗主国或美国的发展模式,也有极少数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由于也是一种模仿或照搬,结果并不理想……1959年后,古巴选择了走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对发展模式进行了大胆的试验和探索。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二战后苏联、美国的国际地位。
(2)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哪一年被称为“非洲年”?
(3) 根据材料二,概述非洲国家的发展状况。对此,你得到了什么重要的启示?
(4)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从发展方式的角度,归纳二战后世界的基本变化。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材料反映美国率先发动“冷战”的主要目的是称霸世界。B建立反法西斯联盟,这是二战以后了,不符合史实。C遏制共产主义,不是最早目的,美国通过遏制共产主义,进而实现称霸世界的梦想,排除C;D构建美苏两极格局,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A。
2.【答案】B
【解析】由材料“美国和苏联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可知,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涉及冷战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冷战推动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排除C项;冷战不利于世界的稳定发展,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冷战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冷战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
3.【答案】B
【解析】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排除。
B.根据材料中的“反映的是‘马歇尔计划’在开张时,就为西欧各国提供了专用的套索,套索上还挂着钢盔、刺刀和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正确。
C.欧盟的成立,使西欧各国实现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目标,排除。
D.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使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全面对峙,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反映的是‘马歇尔计划’在开张时,就为西欧各国提供了专用的套索,套索上还挂着钢盔、刺刀和枪”。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
4.【答案】D
【解析】A.1919年的巴黎和会一直持续了5个多月。最后,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排除。
B.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排除。
C.《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排除。
D.由题干中的“这是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在军事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欧盟的防务体系,是美国世界超级大国领导地位的标志”可知,这是对北约的描述。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签署标志着北约的建立,北约组织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解答的关键信息是“这是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在军事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欧盟的防务体系,是美国世界超级大国领导地位的标志”。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认识。
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杜鲁门曾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可知,杜鲁门所说的这个“胡桃”事实上就是冷战政策的推行。二战后美苏两国实行冷战政策,在政治上,表现为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经济上,冷战政策表现为1947年7月推行的“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一方面防止西欧爆发革命,控制西欧;另一方面遏制苏联,企图称霸世界,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军事上冷战政策表现为1949年成立北约组织。1949年美国等西欧北美国家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针锋相对,1955年发起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以美国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目的都是反苏反共以遏制共产主义,都是“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政策以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的是北约成立。故B符合题意;西欧国家的联合指的是欧洲的联合,与题意不符,排除A;题干反映的是二战后美苏之间的冷战政策,没有涉及多极格局的出现和殖民体系的瓦解,排除C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美国的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美国的冷战政策。
6.【答案】D
【解析】A.题干强调的是美国的援助,而不是欧洲集体自救,排除。
B.美国的主观目的不是为了推动欧洲一体化,排除。
C.建立美欧经济联盟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
D.根据题干“1947年,美国副国务卿建议政府在未来三年内提供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以满足欧洲的紧急需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欧洲的大规模经济援助是马歇尔计划,目的是通过援助欧洲、控制欧洲以对抗苏联,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解答的关键信息是“1947年,美国副国务卿建议政府在未来三年内提供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以满足欧洲的紧急需求”。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
7.【答案】B
【解析】由“20世纪60年代”并结合所学,二战后,形成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为保障自身安全,提高地位。1967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国组建了欧洲共同体。漫画所示国家“自己组队”的原因是区域经济合作的日益发展,B是正确的选项;北约和华约组织先后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排除A;二战后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排除C;没有实现成员国的内政外交趋于一致,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欧洲共同体。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成员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密切合作,促进了西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在国际上的地位。
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欧洲共同体,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8.【答案】C
【解析】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环境,英国宪章运动时期,迫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推行社会保障制度,以使贫困人群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社会保障。1946年,英国《国家工伤法》规定,雇工受工伤后,除了由雇主支付一定费用外,还可获得国家颁发的救济金。该法案的施行缓和了阶级矛盾,C符合题意;该法案的施行,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排除A;该法案的施行,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排除C;该法案的施行不能改变国家性质,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社会保障制度。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社会保障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9.【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80年代中期将是美国和西方最危险和最严峻的时期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美国经济发展放缓。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美国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经济发展受到制约。A项符合题意;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期,排除B项;社会繁荣发展和主宰了世界经济命脉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不符,且与材料中的“最危险和最严峻的时期”相违背,排除CD两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特点及其原因。
10.【答案】B
【解析】由材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先后颁布实施《经济自立五年计划》《新长期经济计划》《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可知,这一系列计划的实施说明日本崛起的原因是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也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但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二战后日本经济高度发展的原因,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二战后日本经济高度发展的原因及其取得的成果。
11.【答案】C
【解析】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苏联仅用了十余年就完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的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提升了苏联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但斯大林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从长远看,它严重影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C是正确的选项;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1925年苏联农业集体化开始后,新经济政策逐步取消,排除A;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加快,也是苏联模式的表现,排除C;1985年至1991年间,戈尔巴乔夫改革,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斯大林模式。1936年苏联新宪法。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斯大林模式,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12.【答案】D
【解析】据“一个超级大国垮了,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可知,这个“垮了”的“超级大国”是苏联,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斯大林时期,政治上,党政不分,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机构,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总而言之,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苏联政治经济的发展,导致了苏联的改革举步维艰,并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故选:D。
本题以“一个超级大国垮了,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为切入点,考查苏联解体的相关知识。
注意识记苏联解体的时间及影响。
13.【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苏联共产党认为经济体制不需要改革,只需要完善。这说明当时苏联共产党没有认识到原有的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导致党的思想僵化,改革难以为继,使得苏联经济陷入停滞的状态,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分析得出材料反映了当时苏联共产党没有认识到原有的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使得苏联经济陷入停滞的状态。
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及其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各国经济每况愈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少国家外债负担沉重,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另外还有国际形势的严重影响。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在一年内,东欧各国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国家也更换了名称。东欧剧变在政治上的表现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东欧剧变。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本题要把握东欧剧变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5.【答案】B
【解析】20世纪中后期,导致苏联经济结构进一步畸形,经济基础日益衰弱,主要是因为片面发展重工业。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与此同时,苏联加快了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步伐。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B是正确的选项;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十大”,会议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着新经济政策拉开序幕,排除A;二战后,苏联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排除C;苏联没有过度发展工商业,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史实。掌握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及结果。
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问题分析,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16.【答案】C
【解析】1990年3月,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的历史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C符合题意;埃及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排除A;甘地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排除B;东欧国家和苏联建立经互会与“非洲”无关,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纳米比亚独立的独立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纳米比亚的独立的意义。
本题考查非洲地区的民主民族运动,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7.【答案】A
【解析】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除了加强区域合作外,还经常一起召开会议呼吁解决国际争端,反对霸权主义。20世纪末,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构建新的国际秩序,联合起来反对霸权主义。这些现象表明霸权主义日益不得人心,A是正确的选项;材料没有体现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表明国家之间意识形态分歧很大,排除BD;题目这些现象没有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排除C。
故选:A。
本题考查二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知道题干现象表明霸权主义日益不得人心。
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二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18.【答案】C
【解析】据题干关键信息“非集团化倾向”并结合所学,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1961年9月,首次不结盟运动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C符合题意;欧洲一体化、世界反法西斯联盟都体现了集团化的倾向,AD不符合题意;美西战争结束后,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排除B。
故选:C。
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题干关键信息“非集团化倾向”。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不结盟运动,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答案。
19.【答案】A
【解析】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也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东欧的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波兰等;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等;拉丁美洲的古巴,A是正确的选项;巴拿马、墨西哥是资本主义国家,排除AD;古巴是拉丁美洲的社会主义国家,排除C。
故选:A。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思考解答。
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角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然后依据教材知识作答。
20.【答案】D
【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人民为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的主权,展开不懈的斗争,70年代后期起,逐步收回运河区海关、邮政、司法等权力,到1999年底,终于收回运河的全部主权。D项正确;中国、印度和纳米比亚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收回巴拿马运河区全部主权的国家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拉丁美洲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收回巴拿马运河区全部主权的国家的相关史实。
21.【答案】【小题1】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小题2】指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
【小题3】《北大西洋公约》。华沙条约组织。
【小题4】冷战格局(两极格局)。认识:两极格局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同时,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冷战的相关知识;第二问考查美苏对峙局面的相关知识;第三问考查华约和北约的建立;第四问考查两极格局形成以及对它的认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美苏冷战相关知识的认识。
22.【答案】【小题1】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全球化和信息化。
【小题2】西欧各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成立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促进一体化发展。
【小题3】经济迅速发展。1968年。
【小题4】维护国家统一;与时俱进,不断改革;重视科技创新;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历史图表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二战后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的确立、美国“新经济”、西欧的经济发展出现的变化、欧洲一体化运动、二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方大国的崛起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等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重点掌握二战后美国、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原因。
23.【答案】【小题1】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下降。苏联模式。
【小题2】赫鲁晓夫。其改革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小题3】戈尔巴乔夫。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小题4】改革应符合国情,从实际出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本题考查了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及启示、苏联解体。依据课本知识分析问题,依据材料实际组织答案。
该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及启示、苏联解体,解答该题需要用全面的观点,善于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24.【答案】【小题1】苏联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体系的中心,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中心。
【小题2】1960年。
【小题3】状况:发展结果不理想、相对缓慢。启示:不能盲目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要结合本国的国情,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等。
【小题4】二战后,世界各国的发展道路呈现多样化,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各国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
【解析】本题考查了非洲独立运动、美国的冷战政策及措施。依据课本知识分析问题,依据材料实际组织答案。
解答时注意认真研究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和答题方向是非洲独立运动、美国的冷战政策及措施,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作答,做到准确无误,思维发散,多角度多方面作答。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