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生物学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钦州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生物学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6-22 09:3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钦州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很多古诗词不仅抒发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往往还蕴含着生物学原理。下列对古诗词的理解错误的是()
A. “草盛豆苗稀”体现了具有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之间有相互抑制作用
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中的物质和能量可以被植物利用
C. “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的是农业生产应去除虫害,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 “地虽瘠薄,常加粪灰,皆可化为良田”描述的是施肥改良农田的做法,表明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
2.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
年龄期 个体数
甲 乙 丙
幼年期 600 400 200
成年期 400 400 400
老年期 200 400 600
A. 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 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 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 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3.某农场面积为 140hm2,其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采用标记重捕法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其中两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物种丰度下降
C. 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D. 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4.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素有“华北明珠”之称,被誉为“华北之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白洋淀开发旅游业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 控制捕鱼网眼大小是为了使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维持增长型
C.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
D. 从湖中心到湖岸分布着不同的植物,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而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 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 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 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6.《经典咏流传》是一档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和文学作品,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对下列古诗词的分析,不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  )
A. “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了两种生物间的寄生关系
B.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C.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体现了物理信息对生命活动的作用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功能
7.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这种甲虫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B. 这种甲虫属于次级消费者
C. 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 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8.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 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 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 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 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 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9.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甲、乙、丙三图可依次表示()
A. 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 B. 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
C. 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D. 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
10.欧亚苔原生态系统的旅鼠以苔草为主要食物。苔草被旅鼠大量啃食时,可产生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抑制旅鼠消化道内蛋白质的水解,减少了旅鼠小肠上皮细胞对氨基酸的吸收,即苔草的“化学防御”.如图为某一时期旅鼠种群密度与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研究结果。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生产者苔草的种群增长受其密度制约
B. 可推测此前一段时间样地一中旅鼠种群密度过高
C. 可预测样地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此后将会降低
D. 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稳态
11.碳中和是指CO2吸收量和CO2排放量达到平衡,实现CO2的“零排放”,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过程
B. 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C. 水电、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的利用有利于减少CO2排放
D. 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有助于降低大气中CO2浓度
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①食物网中某生物的位置不能被其他生物取代
②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这一事例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③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不断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循环的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④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⑤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⑥信息传递对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有重要作用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13.某地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在每年的八九月份会发生由桐花树毛颚小卷蛾引起的局部病虫灾害,导致桐花树的枝叶大面积泛黄枯死。人们一般通过喷施农药杀死小卷蛾,科研人员发现螟黄赤眼蜂能寄生在小卷蛾体内,也可用来防治小卷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桐花树大面积枯死,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B. 可用黑光灯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小卷蛾的种群密度
C. 喷施农药使小卷蛾产生抗药性突变,种群抗药基因频率增加
D. 利用螟黄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14.某农场利用酶催化剂,将鸡粪、猪粪及农田废弃物变成优质有机肥,实现了农田有机垃圾的零废弃、无污染,改善了农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正确的是()
A. 有机垃圾中的能量更多流向农作物
B. 酶催化剂将动物粪便或农田废弃物中的有机物均转化为无机盐
C. 酶催化剂的使用,加速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 农作物利用有机肥时,不需要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
15.某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项目 典型湿地 季节性湿地 中度退化湿地 严重退化湿地
湿地特征 常年积水 季节性积水 无积水 完全干涸,鼠害严重
生物多样性指数 2.7 2.4 2.1 1.5
鸟类丰富度 25 17 12 9
A. 因湿地退化,某种鸟类死亡率上升,导致该种鸟类丰富度降低
B. 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 湿地具有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等功能,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严重退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鸟类丰富度也最低,食物网结构相对简单
16.为防治荔枝蝽等植食性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研究人员在荔枝单一种植园中种植矮小的山绿豆(复合种植园),并研究了种植山绿豆前后种植园中几类昆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下列有关该复合种植园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种植园的生物种间关系有捕食、寄生、竞争、种内斗争
B. 该种植园中由荔枝、山绿豆和各种食性的昆虫组成生物群落
C. 植食性昆虫减少的原因之一是肉食性昆虫的增加
D. 肉食和寄生性昆虫增多,说明荔枝园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17.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 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A. 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 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 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 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18.在多年前,某海岛上引入了某种野兔,野兔种群呈“ S”型曲线增长,经过近100年的时间,该野兔的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海岛野兔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野兔的种群数量达到稳定前,每年呈固定倍数增长
C. 野兔的数量达到相对稳定时,各基因频率不再变化
D. 海岛上引入的野兔能加速海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9.某林场采用了“上层林木+中层藤本药材+下层草本药材+地表药用真菌”的立体复合来对某林下空地进行开发。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林木、藤本、草本、真菌等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 该种植模式利用群落在空间上的镶嵌分布提高其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C. 该种植模式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 该种植模式遵循了生态工程中的整体原理
20.三趾树懒是一种移动缓慢、代谢率极低的夜行性植食动物,以树叶、果实为食。它不直接从树冠“空投”粪便,而是每隔一段时间爬到树下排便。研究发现,这种树懒到地面排便时,躲在皮毛里的树懒蛾就伺机在粪便中产卵,卵孵化后的幼虫专食树懒粪便,而羽化后的树懒蛾又会寻找树懒钻进其皮毛中。蛾死掉后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无机氮促进树懒皮毛中绿藻的生长,绿藻能帮助树懒躲避天敌,也可供树懒食用。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三趾树懒和绿藻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B. 三趾树懒爬下树排便耗能较多
C. 树懒蛾幼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D. 三趾树懒不会因为天敌的存在而灭绝
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两大类
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
C. 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D. 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属于化学信息
22.新型“零废弃生态农业”利用酶催化剂,将鸡粪、猪粪及农田废弃物变为无臭无味溶于水的粉末,随水施撒在土壤里,实现了农田有机垃圾的零废弃、无污染,让农田秸秆和卖不出去的废弃农产品代替化肥改造盐碱地。从生态学角度对“零废弃生态农业”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零废弃”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 酶催化剂提高了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
C. 废弃物再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
D. 促进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并减少环境污染
23.《孟子 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已知某池塘中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为K。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环境容纳量K是指该种群在某一环境中的最大种群数量且随着环境条件的环境而改变
B. “数罟不入洿池”的意义是为了保证该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 古代时的“桑基鱼塘”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D. 鱼塘中不同的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2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B. 外来物种的入侵能够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C. 红树林的防风消浪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就是其生态功能
25.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②该部分食物网共 有4 条食物链 
③蛇处于多个不同的营养级 ④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 
⑤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可利用的总能量大于蝗虫可利用的总能量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②④⑤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牡蛎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温带河口和滨海区的特殊海洋生境。图 1 为该水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图 2 为该水域牡蛎摄入能量的去向(图中字母表示相应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牡蛎取食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________ (填成分),调查牡蛎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法。
(2)图 1 中锯缘青蟹处于第________ 营养级,鳐鱼与锯缘青蟹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__
(3)为了调查该水域中鳐鱼的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15 条。一段时间后,第二次捕拹获 18 条,其中具有标记物的 6 条,由此可估算该水域约有鳐鱼 ________条。研究发现被标记的鳐鱼不容易再次捕获,则该种群数量的估算值 ________(选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4)图 2 中 C 表示________,牡蛎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为________ (用字母表示),若该生态系统中鳐鱼从牡蛎中同化了 的能量,则从牡蛎到鳐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________ 。
(5)牡蛎礁具有提高经济贝类产量和净化水体、防止岸线侵蚀等重要功能,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________价值。
27.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我国新设立的河北雄安新区将依托白洋淀生态环境建设打造蓝绿交织的生态城市,其中白洋淀的水体富营养化的净化成为首要任务。如图1为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某水域中生态浮床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在水面浮床上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组合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的特征,其意义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浮床既具有处理污水的功能,同时还可以美化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__________价值。
(3)图2表示流经A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b、c1、c2表示能量值(单位:kJ)。若被A摄入的能量为AKJ,其粪便中的能量为BKJ,某种鱼以A的粪便为食物,则该种鱼获得A的能量为 ______kJ。该图中b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量。
(4)根据白洋淀能量流动特点合理地确定其载鱼量,保证渔产品的持续高产。这体现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物操纵法”是一种人为控制“水华”的重要方法,其核心是通过生物的捕食关系来调整群落的结构,进而改善水质,这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 __________。请你提出一条利用“生物操纵法”控制“水华”的有效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
28.“风吹稻浪谷飘香,稻田美景入画来”,东莞多个镇街的“稻田画”成为市民游玩、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理想选择。田里投放麻鸭,有助于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的使用,降低水土污染,让粮食更加安全。请回答问题:
(1)打造以水稻种植、特色养殖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农业是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举措。区别生态农业群落和传统农业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______。生态农业更好地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二化螟是常见的水稻害虫,其和麻鸭的主要活动场所都在稻苗基部,稻鸭共作可大大降低二化螟的种群密度。推测原因是二化螟原有的 ______被挤占,被迫迁飞;麻鸭处于二化螟的下一个营养级,通过 ______(填种间关系)减少了二化螟的数量。
(3)科研人员进行了水稻单作和稻鸭共作生产模式的比较实验。水稻单作按常规生产方式使用化肥、杀虫杀菌剂,稻鸭共作每公顷投放300只20d龄的麻鸭(麻鸭是不喜食水稻的杂食性动物),只在实验之前和之后施用化肥和农药。统计发现稻鸭共作模式的净收益明显高于稻单作模式。
①与稻鸭共作模式相比,水稻单作模式下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低,请从生态系统结构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
②与水稻单作模式相比,稻鸭共作模式稻米产量明显增加,推测鸭在稻鸭共作模式中的具体作用是 。(写出2点)
③两种生产模式均需适量施加氮肥,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
。(写出2点)
29.人类活动排放的CO2引起海水中CO2浓度上升、pH下降,导致“海洋酸化”。科研人员研究了海洋酸化对束毛藻的影响。
(1)在海洋生态系统成分中,束毛藻属于______,该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束毛藻还是海洋中最主要的固氮藻类之一,它能将N2转化成NH3,NO2-等,用于合成______两类大分子有机物,在生态系统______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2)国外学者证实,CO2浓度增加能促进束毛藻光合作用,有利于其生长。我国学者进行了四组实验,测定束毛藻的增长率,得到如图所示结果。
①我国学者试图研究的问题是______。
②实验中改变CO2浓度时,pH也会改变,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控制pH相对稳定的思路:______。
③该实验结果说明______。
(3)束毛藻个体和海洋生态系统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请尝试从系统的角度,讨论海水中CO2浓度升高对这两个系统的其他影响:______。
(4)近百年来,温室气体排放让整个地球有点“发烧”。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从我做起减少碳排放,请写出一项低碳生活的具体实例:______。
30.1859年,托马斯 奥斯汀从欧洲带了24只野兔来到澳大利亚。一个世纪之后,野兔的数量已经蹿升至6亿只,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为了消灭兔子,澳大利亚引进了兔子的天敌--狐狸。但是狐狸更喜欢吃行动相对迟缓的本地有袋类动物。最后又引进了粘液瘤病毒,才有效地控制了野兔的数量。回答问题:
(1)野兔刚进入澳大利亚,由于气候适宜、食物充足且没有敌害,此时野兔的种群数量呈 ______ 型增长。
(2)牛羊、狐狸、粘液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
( 3)在野兔的原产地欧洲,野兔与其天敌的数量都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 ______ 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______ 。
(4)在引入粘液瘤病毒之前,澳大利亚政府也曾采用播撒毒药的方法进行过兔灾的防治,但是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其原因是毒药对兔群具有 ______ 作用,使兔群中 ______ 不断升高,进而使兔群发生进化。
(5)在野兔入侵的过程中,澳大利亚一些特有的动物,如小袋鼠、袋狸、鼠袋鼠等生物都纷纷灭绝或濒临灭绝,这说明生物入侵会破坏当地的 ______ ,应果断采取建立动物园、濒危物种繁育中心等 ______ 的措施,为这些行为将灭绝的动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参考答案
1.B 2.A 3.B 4.C 5.B 6.A 7.C 8.C 9.C 10.C 11.A 12.C 13.C 14.C 15.A 16.C 17.A 18.D 19.B 20.A 21.D 22.D 23.A 24.C 25.B
26.(1) 费者和分解者 样方(2) 三、四 竞争和捕食(3) 45 偏高
(4) 牡蛎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D、F 5.2%
(5) 直接价值和间接
27.(1)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直接和间接(3)0 用于A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
(4)合理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速度和方向 增加浮游动物和植食性鱼类的数量,进而抑制藻类的繁殖,控制水华的产生
28.(1)群落的物种组成 直接和间接(2)生态位 捕食
(3)①水稻单作模式的物种单一,营养结构简单
②鸭在稻田间的觅食活动,起到吃草、捕虫等作用;鸭的排泄物可以肥田
③稻田中的氮元素含量往往不足以使农作物高产,另外氮元素随农产品的输出而流失,需不断补充适量氮源
29.生产者 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 蛋白质和核酸 物质循环 CO2浓度升高和pH下降两个因素共同对束毛藻增长的影响(或“pH下降,导致‘海洋酸化’是否也影响束毛藻增长”) 分别使用pH7.8和8.1的缓冲溶液(加入缓冲物质稳定pH变化) CO2浓度升高对束毛藻增长的促进作用小于海水pH下降对其增长的抑制作用 束毛藻个体:CO2浓度升高,海水pH降低,影响膜蛋白的功能,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海洋生态系统:束毛藻减少,以束毛藻为食的消费者减少,通过食物链影响其他生物的数量;海洋pH降低,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生存; 使用节能灯;多使用公共交通;减少纸张等浪费;拒绝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
30.(1)J(2)竞争、捕食、寄生(3)自我调节 负反馈调节的机制
(4)选择 抗药基因频率(5)生物多样性 易地保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