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传统节日研究中,节日起源是热点,也是难点。从文化记忆的角度讲,传统节日的起源并不是“有据可查的历史,只是被回忆的历史。”出埃及是以色列人的起源神话,这与它是否具有历史真实性毫无关系。在逾越节上它被当作起源神话,它已进入到这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之中。通过回忆,历史变成了神话。由此,历史不是变得不真实了,恰恰相反,只有这样,历史才拥有了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才变得真实。因此,从文化记忆视角讨论传统节日起源,不在于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真实性,而是强调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传统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如何发挥“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这才是传统节日起源解释层面上的真实意图。
在民众看来,他们对于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意义的历史。湖南省资兴县茶坪村瑶族盘王节,是为祭祀、追忆瑶族祖先盘王而设立的。盘王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不同支系的瑶族有自己的解释,但是,盘王的来历以及围绕盘王诞生的盘王节是历史的,这些历史究竟始于何时、何地并不确定,其间贯穿了瑶族民众选择性的文化记忆。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被文献记录,由此成为传统节日起源的可靠性依据。比如端午节食粽子习俗最早出现在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后来又被诸多文献转录记述。于是,人们依据《续齐谐记》的记录,肯定端午节及食粽子习俗起源的明确时间。然而,文献记录的记忆只是确定端午节食粽子习俗在南朝已经出现,但并不意味着它在这一时期才诞生。
传统节日起源于民众集体性的仪式活动,以仪式为核心形成民众生产生活秩序的结构化,这种结构化的循环生活在历史延续中不断融入神话、传说及习俗,在内容上是“发生在绝对的过去”,在形式上是具有“高度成型”的庆典仪式性的社会交往和节日,媒介是以文字、图像、舞蹈等形式进行的传统的、象征性的编码及展演。这些仪式活动将生活固化在记忆里,并且年复一年地重复上演,所以,每次节日活动的传统就是对于节日起源及其相关人物、事件的文化记忆的“重复”。在文化记忆作用下,传统节日的仪式、事件把民众头脑中与传统节日起源及相关的文化想象、自然地理空间凝固为具体的生活传统,不同时代的文字记录对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成为心照不宣的共识,许多确认民族、地域认同和强化身份的知识得以在传统节日活动中不断巩固,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再生产。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常常以“实物的记忆”形式呈现,这些实物成为传统节日记忆场关系被延续和重建。与记忆场有关的事物、事件,关涉到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每个人的经历以及他们过去的事情,过去使用过的器物、住过的房子,走过的道路,如此一来,传统节日记忆场内的物质化的景观便会延续民众的生活关系,建构、拓展和丰富区域的历史传统。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是区域性生活的传承实践,节日仪式与群体活动记录人的生活和文化传统。比如侗族农历三月十五摔跤节只有在贵州省黎平县双江镇四寨村和寨高村举行。摔跤节期间,两个兄弟村寨的人要“祭萨岁”。所有人在鼓楼前集合,参与节日活动的牛也被装扮一新。小伙子们摔跤较量后就要斗牛。这种以“斗”为主的传统节日成为两个村寨的特殊历史,侗族人在解释摔跤节起源的时候包含了村落、村民丰富的文化记忆。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根基性。比如瑶族的“祭盘王”、彝族的“火把节”、侗族的“祭萨岁”等等,这些传统节日起源中出现的人物、事件成为关键性内容,既是传统节日中心思想的来源,又是民族基本生活传统和核心文化元素的表达,他们在传统节日活动过程中被清晰地记忆,成为民族、地方历史的根脉和文化诞生的原点,并且出现在民众的生活里,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摘编自王丹《传统节日研究的三个维度——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视角》)
材料二:
皇姑信仰及其皇姑节是云南文山广南壮族社会中十分重要的民间信仰和地方节日,其崇拜和祭祀的对象皇姑是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的胞妹安化郡主。
相传清顺治八年,清军攻占肇庆,永历帝向广西、云南败退,其年方十六的胞妹安化郡主不愿降清,随兄西逃,入滇途经广南并患病。安化郡主被广南壮族民众安顿在城西郊区的火烧寨治病,永历帝离开广南赴黔,安化郡主抱病送其胞兄至现今广南城区的马蹄井,之后天天到马蹄井遥思胞兄,终因病情不断加重而逝于井旁,“火烧寨”群众根据郡主生前请求,死后将其安葬于寨旁的山丘上。说来也怪,从此以后,火烧寨就一直风调雨顺、平安无事了,“火烧寨”也从此改名为“太平寨”。大家认为这是皇姑保佑的原因,修建了皇姑庙,并商定在每年农历四月皇姑去世的那一天举行隆重的接皇姑仪式活动,以此来纪念和感恩皇姑,祈求皇姑保佑,于是就产生了“皇姑节”。从此,每年农历四月的第一个寅日,太平寨的壮族群众身着盛装,抬着一乘空轿,敲锣打鼓来到马蹄井祭拜,之后到皇姑庙纵情对歌,欢庆皇姑节。(摘编自黄彩文、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以广南壮族皇姑节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记忆中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不一定具备历史的真实性,它可以是被回忆的历史,也可以是神话传说。
B.理解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是节日起源解释层面上的真实意图之一。
C.文化记忆视角下的传统节日起源无法确认其具体时间,比如端午节食粽子习俗的出现可能在南朝之前或后。
D.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借助活动、仪式等物质性的或者象征性的形式保存、传播、延续,它联结着历史与未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的起源若能进入到这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中,它便拥有了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
B.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地被文献记录,这就决定了传统节日被后人原样保留并得到传承。
C.文化记忆中传统节日的起源不是一种空幻的文化想象,而是一种基于共同体认同下的文化信仰。
D.要研究民族、地方历史的根脉和文化诞生的原点,可以将节日起源的关键性内容作为重要对象。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传统节日文化记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瑶族描述祖先盘王事迹的歌谣B.汉族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的习俗
C.横店影视城的明清宫苑建筑群D.黄帝故里河南新郑轩辕桥的遗迹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广南壮族皇姑节的文化记忆体现。(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
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五十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了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一口风水缸,你要硬……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往后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晃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
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礼,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怪不得……
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礼金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
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
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
“砸个缸,居然这么难,要不算了……不行!这缸非砸不可,不然,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嘴地把石头举起,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是铁缸?
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
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破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精炼而含蓄地叙述流传千古的司马光幼年砸缸救人的故事,引出下文司马光中老年再一次砸(另一种)缸的故事。
B.送缸者是翰林学士王拱辰,作者借此人暗示了世道变迁,人心不古,他从一个诚信正直之士变成了一个阿谀之徒。
C.管家是一个次要人物,却有着重要的作用,代表着官场中利欲熏心的势利人物,从他千方百计阻挠砸缸即可看出。
D.小说结尾“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完成了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又有力地表现主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心理描写比较突出,如“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不行!这缸非砸不可……”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B.小说的语言精炼而略带含蓄,如写王拱辰修建豪宅以示其腐化堕落,以高太后辅佐朝政暗含司马光即将飞黄腾达,几笔带过,举重若轻。
C.小说处理细节精于雕琢,意味深远,例如“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相公”既可指普通男性,又可指宰相,一语双关,耐人细品。
D.那一口大缸“重如泰山”“石头反弹”富有象征意味,暗寓趋炎附势者顽固难描,而司马光坚决砸缸则显示出他与趋炎附势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8.小说塑造司马光的人物形象,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6分)
9.小说写司马光中老年时的再一次砸缸,使用了延宕手法——砸缸的结果迟迟不得出现。请分析小说中这一延宕手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
勃既定燕而归,高帝已崩矣,以列侯事惠帝。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年,高后崩。吕禄以赵王为汉上将军,吕产以吕王为相国,秉权,欲危刘氏。勃与丞相平、朱虚侯章共诛诸吕。
文帝即位,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邑万户。居十余月,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厌之,则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陈丞相平卒,上复用勃为相。十余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乃免相就国。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初,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勃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勃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也!”
勃复就国孝文十一年薨谥曰武侯子胜之嗣尚公主不相中坐杀人死国绝一年,文帝乃择勃子贤者河内太守亚夫复为列侯。(节选自《汉书·周勃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勃复就国/孝文十一年薨/谥曰武侯/子胜之/嗣尚公主/不相中/坐杀人死/国绝/
B.勃复就国/孝文十一年薨/谥曰武侯/子胜之嗣/尚公主不相中/坐杀人死/国绝/
C.勃复就国/孝文十一年薨/谥曰武侯/子胜之嗣/尚公主不相中/坐杀人/死/国绝/
D.勃复就国/孝文十一年薨/谥曰武侯/子胜之/嗣尚公主不相中/坐杀人/死/国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帝以为可属大事”与“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中的“属”字意思不相同。
B.崩,在古代大都指君王、帝王的死亡。《礼记》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吏稍侵辱之”与“稍迁至移中厩监”(《苏武传》)中的“稍”字意思相同。
D.尚,在文中泛指娶妻,“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中的“适”,泛指女子出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后去世后,吕禄让赵王担任上将,吕产让吕王担任相国,吕氏家族掌握国家大权,想要篡夺刘氏王朝。
B.周勃担任右丞相后,担心自己受到丰厚的赏赐,处于尊贵的地位,时间长了,会大祸临头,于是就向皇帝请求辞去丞相一职。
C.周勃回到封国后,害怕自己被诛杀,郡守、郡尉来绛县巡行的时候,他经常身披铠甲,让人手拿兵器去与其会面。
D.周勃没有躲过牢狱之灾,因为有人告发周勃想谋反,周勃被逮捕审讯,他非常害怕,以至于不知如何去回答讯问的问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
(2)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
14.周勃得到赦免,恢复了爵位和封邑,是受到了谁的帮助?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5—16题。
杏花天·嘲牡丹①
辛弃疾
牡丹比得谁颜色?似宫中、太真②第一。渔阳鼙鼓③边风急,人在沉香亭④北。
买栽池馆多何益。莫虚把、千金抛掷。若教解语⑤倾人国,一个西施也得。
【注】①本词作于南宋庆元元年或二年(1195或1196年),附词大阁居带湖。②太真:指杨贵妃。③鼙鼓:战鼓,词中指安禄山叛乱。④沉香亭:唐宫亭名,唐明皇与杨贵妃曾在此赏牡丹。⑤解语:唐明皇曾称杨贵妃为“解语花”,词中泛指美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以设问为开头,看似突兀,实则既能制造悬念,也能在问答中自然推进词意。
B.“渔阳鼙鼓”一句写安史之乱,可让读者联系南宋时局,体会本词的写作意图。
C.“池馆”与柳永《望海潮》中的“凤池”一样,都用借代巧妙隐含了作者情思。
D.词人善于用典抒怀,如结句就以西施自况,曲折表达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
16.有人评论本词“表面为‘嘲牡丹’,实者讥讽恋花人”,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陈情表》中以乌鸟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 , 。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 , 。
(3)《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表面写诗人写书品茗闲适恬静的生活,实际暗含有志难为的无限感慨和牢骚。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之上的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红楼梦》是通过和依据曹雪芹自己的生活感受和高度的艺术手腕,所唱出的封建贵族阶级走向灭亡的图景,曹雪芹在一定程度上对他的时代,还保有某种感伤的气息——依恋和徘徊。在方法论上 ,作者身上所满蕴的现实主义得到了伟大的胜利。这部不朽的著作 是描写了一个贵族之家走向败坏的三代生活,而且卓越地描绘出封建贵族阶级 的生活,进而明显地暗示了封建时代的必然消亡。
正有如一切伟大的文学经典在旧中国所遭受的命运一样,一般来说,(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即是社会现实的反应,因此,《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府”就不可能离开时代社会而游离存在。要想研究或了解这部文学经典名著和它的作者——曹雪芹,就必须从那个特定时代和那个特定社会关系的联系中去着眼了。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巾帼毋庸置疑不只钟鸣鼎食B.须眉众所周知不止纸醉金迷
C.巾帼众所周知不止钟鸣鼎食D.须眉毋庸置疑不只纸醉金迷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曹雪芹依据自己的生活感受,高超的艺术手腕,所唱出的封建贵族阶级走向灭亡的图景。
B.《红楼梦》是曹雪芹依据自己的生活感受,通过高超的艺术手腕,所唱出的封建贵族阶级走向灭亡的挽歌。
C.《红楼梦》是曹雪芹依据自己的生活感受,通过高超的艺术手腕,所唱出的封建贵族阶级走向灭亡的图景。
D.《红楼梦》是曹雪芹依据自己的生活感受,高超的艺术手腕,所唱出的封建贵族阶级走向灭亡的挽歌。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红学家们的曲解惊人,是《红楼梦》在过去蒙受的。B.红学家们在过去对《红楼梦》的曲解十分惊人。C.《红楼梦》在过去蒙受红学家们的曲解是惊人的。D.蒙受红学家们曲解的《红楼梦》,在过去是惊人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雾凇俗称树挂,可分为粒状雾凇和晶状雾凇。粒状雾凇是气温在-8℃至-2℃、有雾有风的条件下,经过冷却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结构紧密、密度较大;晶状雾凇大部分出现在气温低于-15℃、有雾无风或弱风条件下,由雾滴蒸发时产生水汽凝华而形成,结构疏松、密度较小。
① ?虽然春秋季也偶有雾凇出现,但冬季形成的概率最大,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特别是在1月雾凇最多。
雾凇在我国北方地区、江南中北部、贵州中西部及北部地区以及高原地区较常见。② 。吉林雾凇为什么出名?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吉林雾凇可从12月下旬持续到次年2月底,各次出现的持续时间也比其他地方的持续时间长,一年最多可出现60余次。
在吉林市,冬季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的天数长达60至70天,穿城而过的松花江水却奔流不息,而松花湖表面结出的冰面能厚达1米,这个天然的隔温层使冰层下湖底的水温保持在4℃。当4℃的水从湖底流出闸门,通过水电站发电机组后温度升高,江水载着巨大热能顺流而下,接触到地面的严寒环境,③ 。雾气在沿江两岸的树木和草丛间凝华,一层层“白霜”包裹植物体,形成毛茸形状雾凇。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结合材料,用“因为……,且……,所以……”的句式,推理指出吉林雾凇的类型。(3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马克·吐温认为,创新需要一点“异想天开”的尝试;米丘林则认为,在创造家的事业中,每一步都要脚踏实地,而不是“异想天开”。你如何看待上述说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长春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科试卷参考答案
1.C2.B3.C
4.①首先,从文化记忆视角探讨传统节日起源的意义;②其次,论述民众对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选择性的,文献记录使传统文化获得可靠性;③再次,论述文化记忆在传统节日仪式作用下的建构,并由此得到传承发展;④最后,阐析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物质性(实物记忆)、区域性、根基性的特征。(每点1分,共4分)
5.①仪式活动:每年农历四月皇姑去世的那一天举行隆重的接皇姑仪式活动。②实物形式呈现,大家认为这是皇姑保佑的原因,修建了皇姑庙。③区域生活的传承实践:皇姑信仰及其皇姑节是云南文山广南壮族社会中十分重要的民间信仰和地方节日。④根基性:其崇拜和祭祀的对象皇姑是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的胞妹安化郡主。(答出任意3点满分,共6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C.“端午节食粽子习俗的出现可能在南朝之前或后”错误。由原文“文献记录的记忆只是确定端午节食粽子习俗在南朝已经出现,但并不意味着它在这一时期才诞生”可知,文献记录端午节食粽子习俗在南朝已经出现,并不意味着这一时期才产生,更不可能在南朝之后才出现。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B.“被后人原样保留并得到传承”错误。由原文“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被文献记录,由此成为传统节日起源的可靠性依据”可知,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被文献记录,但不一定将传统原样保留。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C.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以传统节日集体起源的文化现象、历史事件为研究范畴,而“横店影视城的明清宫苑建筑群”不属于这一范畴。故选C。
6.C7.D
8、①以司马光简陋的宅院,作书房的地下室等贫寒的环境,衬托他甘于清贫的形象。②以管家一再阻挠来衬托司马光坚持砸缸的自省与自律。③以世人的趋炎附势,来衬托司马光的不慕名利,清廉无私。④以王拱辰前清后腐,衬托司马光不忘初心,清廉自守。(答出任意3点满分,共6分)
9.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缸里装的是什么,不得而知,主人公迟迟没有砸缸,吊足了读者的胃口。②丰富小说内容,使情节更加曲折动人。用延宕的手法插入众人拜访、夫人逝世等内容,使情节更加摇曳多姿,起伏有致。③突出人物形象。在叙述砸缸这一主体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司马光典当五亩地安葬亡妻等情节更突出了司马光清廉自律、个性鲜明的形象。④有利于表现主题。在砸缸的结果到来之前,插入司马光家里的贫穷、拜访和吊唁的客人越来越多等内容,反映出当时的趋炎附势的官场现实和人生世相,有力地烘托了思想主题。(答出任意3点满分,共6分)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代表着官场中利欲熏心的势利人物”错,管家只是一个普通人物,并不是官场人物,管家利欲熏心也有拔高之嫌。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司马光坚决砸缸则显示出他与趋炎附势者斗争到底的决心"过度解读。他坚决砸缸一是出于好奇,他想弄清楚缸里装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二是预感很可能是王拱辰等人用来贿赂自己的,所以他坚决要把缸砸破。故选:D。
10.C11.D12.A
13.(1)周勃不喜爱文辞,每次召见儒生和游说之士,他面向东坐着,要求他们:“赶快对我说吧!”(4分)(2)前些天我下令让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去,有不少人还没有走,丞相您是我很器重的人,应该率先回到自己的封国去。(4分)
14.①狱吏提示他以公主为证;②公主向薄太后进言求情;③薄太后向皇帝进言施压,最后周勃得以被赦免。(3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周勃重新回到封地。在孝文帝十一年去世,谥号是武侯。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嗣立为侯,娶公主为妻感情不和睦,又犯了杀人罪,周胜之死,被废除了封国。“胜之嗣”,是主谓短语,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可以排除AD;“坐”的宾语是“杀人”,“人”后断开,可以排除B。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属”:委托。句意:高帝认为可将大事委托给他。/“属”:类,辈。句意: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可见,两句中的“属”字意思不相同。B.正确。C.正确。“稍”:渐渐。句意:狱吏渐渐欺凌侮辱他。/“稍”:渐渐。句意:渐渐被提升为管理栘中厩的官。可见,两句中的“稍”字意思相同。D.“尚,在文中泛指娶妻”错误。“尚”,指仰攀婚姻,在文中特指娶公主为妻,不能泛指娶妻。/“适”,泛指女子出嫁。句意: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家中。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吕禄让赵王担任上将,吕产让吕王担任相国”错误,应该是“吕禄以赵王身份任汉朝上将军,吕产以吕王身份任汉朝相国”。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说士”,游说之士;“乡”,通“向”,“东乡”,面向东;“责”,要求;“趣”,通“趋”,赶快。(2)“就国”,回到自己的封国去;“重”,器重;“率”,率先;“之”,去。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可知,狱吏提示他以公主为证;从“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可知,公主向薄太后进言求情;从“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勃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可知,薄太后向皇帝进言施压,最后周勃得以被赦免。
参考译文:
周勃为人质朴敦厚,高帝认为可将大事委托给他。周勃不喜爱文辞,每次召见儒生和游说之士,他面向东坐着,要求他们:“赶快对我说吧!”他淳朴无华就是这个样子。周勃平定燕地之后回朝,高帝已经去世,他以列候的身份侍奉惠帝。惠帝六年,设太尉官职,任命周勃为太尉。惠帝十年,吕后去世。吕禄以赵王身份任汉朝上将军,吕产以吕王身份任汉朝相国,他们执掌汉朝政权,想要推翻刘氏王朝。周勃与丞相陈平、朱虚侯刘章共同起来诛灭诸吕。文帝即位之后,任周勃为右丞相,赐给黄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过了十多个月,有人劝说周勃:“您已诛灭了吕氏家庭,拥立代王为天子,威震天下,而您又受到丰厚的赏赐,处在尊贵的地位,时间长了,定会有灾祸降到您的身上。”周勃害怕了,自己也感到危险,于是就向皇帝请求归还相印。皇帝答应他的请求。过了一年多,丞相陈平去世。皇帝又让周勃任丞相。过了十几个月,皇帝说:“前些天我下令让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去,有不少人还没有走,丞相您是我很器重的人,应该率先回到自己的封国去。”于是免去丞相职位回到封地。过了一年多,每当河东郡守和郡尉巡行下属县城到达绛县的时候,绛侯周勃自己害怕被杀害,经常披挂铠甲,命令家人手持武器来会见郡守和郡尉。后来有人上书告发周勃要反叛,告发信下达到廷尉,廷尉下令逮捕了周勃,进行审问。周勃恐惧,不知道怎么回答,狱吏渐渐欺凌侮辱他。周勃拿干金送给狱吏,狱吏就在公文简牍的背面写字向他提示,上面写:“让公主为你作证。”公主就是孝文帝的女儿,周勃的长子周胜之娶她为妻,所以狱吏教周勃让公主出来作证。当初,周勃所得到的封赏,都全部给了公主薄昭。到了狱事危急的时候,薄昭为周勃向薄太后进言说情,太后也认为周勃不会有谋反的事。文帝朝见太后,太后就拿头上的头巾掷向文帝,说:“绛侯曾经掌管着皇帝的玉玺,在北军领兵,他不在这时反叛,如今他住在一个小小的县里,反倒要叛乱吗?”文帝已经看到周勃在狱中的供词,便向太后谢罪说:“狱吏刚查证清楚,准备放他出狱了。”于是派使者带着符节去赦免周勃,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邑。周勃出狱以后,说:“我曾经率领百万大军,可是怎么知道狱吏的尊贵呀!”周勃重新回到封地。在孝文帝十一年去世,谥号是武侯。周勃的儿子胜之嗣立为侯,娶公主为妻感情不和睦,又犯了杀人罪,周胜之死,被废除了封国。一年以后,文帝就选择周勃儿子中贤能的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列候。
15.D
16.①上阕以牡丹比杨贵妃,表面是嘲讽牡丹与杨贵妃粉饰太平、倾人误国。②下阕开头写一掷千金买栽牡丹之风,其实是讥讽权贵富豪玩物丧志、骄奢误国。③结尾两句运用假设推导,其实意在讥讽迷恋名花美人的统治者昏聩误国。(6分)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结句就以西施自况,曲折表达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错,“若教解语倾人国。一个西施也得”,意思是,牡丹如果会说话的话,就会像倾国美人西施一样,一个就够用,足使夫差误国。作者的意思是真正祸国的未必是女子。启发读者思考真正误国的是那些迷恋名花美人的统治者。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词的上片借嘲牡丹嘲笑杨太真。开头两句以牡丹与杨太真作比。两者的共同点是“颜色”,即在艳丽这一点上,牡丹可以和杨太真相媲美,李白说:“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此处与之同意。“渔阳”二句化用白居易和李白诗意,言安史之乱将发,形势危急,而杨太真“人在沉香亭北”,“醉中舞《霓裳羽衣》一曲,天颜大悦,方知回雪流风,可以回天转地”(《杨太真外传》),以讨好君王,谋取个人和家族私利,并导致社会危机。上阕以牡丹比杨贵妃,表面是嘲讽牡丹与杨贵妃粉饰太平、倾人误国。词的下片针对“一国如狂不惜金”的恶习而发。罗邺《牡丹》诗说:“落尽春红始著花,花时比屋事豪奢。买栽池馆恐无地,看到子孙能几家。”“买栽池馆”二句化用罗邺诗意,指出买许多牡丹栽在池馆里虽多也没益处,还是不要浪费财物为好。下阕开头写一掷千金买栽牡丹之风,其实是讥讽权贵富豪玩物丧志、骄奢误国。“若教解语倾人国。一个西施也得”,东坡云:倾国姿容别,多生富贵家。倾国有两个含义,一是形容人貌美,二是指倾覆国家。这里似乎二意皆用,既指花又指人。言好花于社会无益,女色祸国也未必都是事实,否则“一个西施也得”,主要在于君王是否致力国事,而不在于有多少美女。结尾两句运用假设推导,其实意在讥讽迷恋名花美人的统治者昏聩误国。
17、(1)乌鸟私情,愿乞终养。(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18、D19、B20、C
【详解】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巾帼:巾和帼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和发饰,借指妇女。须眉:胡须和眉毛;指男子。根据句意,文中描绘的是一批举止见识很高的女子,超过了男子,故此处应选“须眉”。第二处:毋庸置疑:用不着怀疑。众所周知:大家全都知道。上下文语境强调的是《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特色,“毋庸置疑”语气强烈,符合文段的语言特色。第三处:不止:继续不停;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不但;不仅。后句有“而且”,用“不只”比较合适。第四处:纸醉金迷: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豪华的环境。钟鸣鼎食:敲着钟,列鼎而食,旧时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依据前后文语境“描绘出封建贵族阶级生活”“暗示了封建时代的必然消亡”,应选用“纸醉金迷”。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一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通过和依据曹雪芹自己的生活感受和高度的艺术手腕”,把“曹雪芹”提前,改为“依据自己的生活感受,通过高超的艺术手腕”;二是搭配不当,“唱出……图景”不搭配,改为“唱出……挽歌”只有B项修改正确。故选B。
20、【全能解析】根据前句"文学经典"可知,后句的中心语为《红楼梦》,排除B项。根据"文学经典在旧中国所遭受的命运"和"离开时代社会而游离存在"可知,空中内容的意思是《红楼梦》遭受曲解的程度很深,在现代人看来感觉惊人,C项内容最合适。
21.①雾凇常在什么时候出现②其中以吉林雾凇最为著名③温差使江水产生雾气22.因为吉林雾凇是在(长时间)零下20(15)摄氏度以下气温下形成的,并且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水汽凝华而形成,所以吉林雾凇是一种晶状雾凇。【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虽然春秋季也偶有雾凇出现,但冬季形成的概率最大”,可知语境意在介绍雾凇大多出现在冬季,故可填入“雾凇常在什么时候出现”之类的语句。②处,前文说雾凇在我国北方地区、江南中北部、贵州中西部及北部地区以及高原地区较为常见,后文说吉林雾凇出名的原因,由此可知,本处可填入“其中以吉林雾凇最为著名”之类的语句。③处,前文提及江水与地面温差很大,后文提到“雾气在沿江两岸的树木和草从间凝华”,故可填入“温差使江水产生雾气”之类的语句。
2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并进行句式变换的能力。作答本题应首先明确雾凇的两种类型及各自成因、特点。原文第一段提及雾凇可分为粒状雾凇和晶状雾凇”,并指出“粒状雾凇是气温在-8℃至-2℃有雾有风的条件下,过冷却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结构紧密、密度较大”“晶状雾凇大部分出现在气温低于-15℃有雾无风或弱风条件下,由雾滴蒸发时产生水汽凝华而形成,结构疏松、密度较小”。其次应分析吉林的自然环境,判断吉林雾凇类型。结合“在吉林市,冬季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的天数长达60至70天”“江水载着巨大热能顺流而下,接触到地面的严寒环境”“雾气在沿江两岸的树木和草丛间凝华”,对比“晶状雾凇”“大部分出现在气温低于-15℃”“由雾滴蒸发时产生水汽凝华而形成”的特点,可知吉林雾凇属于晶状雾凇。最后,以“因为……,且……所以……”的句式加以整理即可。
23、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由马克·吐温和米丘林的名言构成,前者认为创新需要“异想天开”,后者认为创造需要脚踏实地。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包含的话题是“异想天开与脚踏实地”,写作时可以针对此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异想天开,指的应该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或者指与当时现实差距很大、难以实现的想法。例如:创新发明、奇思异想等。而脚踏实地,指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件事,而不是天天异想天开。二者看似对立,实际上包含有辩证关系。由材料内容可见,你可以肯定“异想天开”,因为很多人的成功是始于"异想天开"的,正是有了这些想法,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你也可以肯定“脚踏实地”,因为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踏踏实实地干。当然,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观点会严密,因为“异想天开”是“脚踏实地”的方向和动力,“脚踏实地”是实现“异想天开”的途径和保证,二者相辅相成。写作的时候,能够把二者结合起来应该是最好的角度。比如开篇先表明观点:想要异想天开,干要脚踏实地。然后主体部分先写异想天开的重要作用,比如可以开拓视野,打开思路;再写有了异想天开之后需要脚踏实地,因为任何事情的成功除了想,还得是干。结尾处再照应开篇,把二者结合深化。参考立意:1.异想天开会给我们打开新的视野。2.成功离不开脚踏实地。3.“异想”付诸实践。4.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异想天开”。5.踏实研究,异想突破。6.源于脚踏实地,敢于异想天开。
让思想异想天开,用行动脚踏实地
“异想天开”常被赋予贬义,“脚踏实地”却被喻为实干。殊不知,两个对立而又统一的性格放在一起,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事实证明:只有敢于“异想”,才会有新的发现;只有坚持“实干”,才可以实现理想。让思想异想天开,让行动脚踏实地,才能够攀登科学的高峰,创造事业的辉煌,实现人生价值。
异想天开,往往能够打开思维的桎梏,走出新天地。科学领域的重大成果,无一不是突破前人、发扬“异想”精神的产物。通过突破性的“异想”,达到创造新境界的“天开”。莱特兄弟天马行空般的想象,造就了人类史上的第一架飞机。正是一个个异想天开,创造了历史上一个又一个辉煌。
梦想绝非空想,你可以异想天开,但更要脚踏实地。没有务实精神,“异想天开”就成了空想、臆想。看看孟德尔,从一名普通的修道院士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除了他敢于打破常规的异想天开,更在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踏实研究,最终验证了他大胆的想象,提出了惊世骇俗的三大定律。“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只有异想天开,缺乏脚踏实地,不仅于工作毫无裨益,反而浪费时间,降低工作效率,损害公信力。因此,梦想要化为目标,目标要化为方案,方案要化为步骤,步步为营,踏实做梦。
异想天开与脚踏实地,并不是对立的存在,而是辩证的统一。在梦想成真的道路上,既没有捷径,也没有宝葫芦,需要将异想天开和脚踏实地紧密结合。提到科幻电影,大多数人脑海出现的是《星际迷航》《火星救援》《变形金刚》,而《流浪地球》的上映,无疑成为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部中国电影史上真正意义的拓荒之作,是导演郭帆20年科幻之梦未曾改变且脚踏实地的结果。可见,异想天开与脚踏实地相互融合,才能最终达到光辉的顶点。
如今,适逢中国迈向新时代的千载良机,我们这代人能做什么?虽然我们无法选择时代,但我们可以改变时代。让我们在思想上敢于异想天开、勇于创新,在行动上能够朴实无华、脚踏实地,努力创造事业的辉煌,实现人生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