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1 23:5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永春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试卷(2023.6)
考试时间:150分钟 姓名: 班级: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小说到了唐传奇,创作才真正进入自觉与成熟。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说:“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不仅道出了唐传奇的创作背景,更是精准地概括了它的文体特征与艺术特色。特别是诗意笔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化风格,使作品洋溢着诗的审美意蕴。
人物形象塑造的“诗笔”运用
虚实相生是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唐传奇塑造人物,通常是截取其重要生活片断,而把另外一些内容省略,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想象。如沈既济《任氏传》描写任氏,仅有“容色妹丽"四字正面叙写,但其美貌却如在眼前,原因就在于作者又借侧面烘托,从虚处着笔,先写郑六一见钟情、不能自己;又写韦崟派遣家幢秘密察看之后两人的一段对话,先问之“容若何”,家僮答之“奇怪也!天下未尝见之矣!”简单的一问一答,让任氏的绝美之姿跃然纸上。这些铺叙,全从虚处落笔,由虚入实,这正是诗歌意象创造中的虚实相生之法。其他像《莺莺传》《无双传》《虬髯客传》等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都充分利用了虚实相生之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叙事节奏的“诗笔”推动
古代诗歌长于抒情,但不排斥叙事,它在叙事上讲究取舍剪裁,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策略。这样的"诗笔”体现在唐传奇的写作中,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独特的叙事节奏与韵律。
具体说来,一是注重情境的营造,突显人物的性格特征,演绎人物的不同命运。如李朝威的《柳毅传》,当宫中得知龙女的遭遇后“皆恸哭”,洞庭君听了非常惊慌,赶紧告诉左右的人:“疾告宫中,无使有声,恐钱塘所知。”钱塘君还没出场,其性格已宛然可见。接着写钱塘君离去,"语未毕,而大声忽发,天坼地裂……乃擘青天而飞去"。文辞华艳,极尽铺排,创设了一种惊心动魄的情境,有力烘托了钱塘君的勇猛。二是通过空间的交错与转换,创造出一种有别于历史叙事的节奏美。比如《霍小玉传》,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高潮迭起,但其情节的组织和推进既非建立在线性时间链条上,也不是建立在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基础上,而是借助空间的交错与转换,在平行化的不同空间背景上,演绎人物不同的命运遭际,从而完成小说叙事的时空转化。
含蓄情感的“诗笔”表达
唐传奇中“诗笔”的运用,同样体现出含蓄蕴籍的艺术追求,不论是小说中人物的痴情,还是创作主体的情思,都不是直露式的宽泄,而是充分体现出诗歌抒情的含蓄蕴籍之美。
如李景亮《李章武传》对人鬼之恋的描写,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王氏鬼魂与李章武相会之际的一系列动作语言描写,极力烘托出王氏真挚热烈的感情。“与章武连臂出门,仰望天汉,遂呜咽悲怨。”“连臂”可见依依不舍,“呜咽”正显悲情难抑。用字不多,却言简意丰,含无尽的悲情于举手投足之间,读来让人悲不自胜。这样的含蓄之美正是“诗笔”艺术特色的体现.
除了小说中的人物情感,作者主观情思的表达也往往十分含蓄。比如皇甫枚的《王知古》对张直方残暴跋扈的刻画,采用了夸张的笔法,“洛阳四旁者者走者,见皆识之,必群噪长嗥而去”。乌兽尚且如此惊惧,人民的水深火热也就可想而知。作者对张直方没有任何直接的评判,但其感情态度显而易见,批判的锋芒因“诗笔”的运用而更显犀利深刻。
总之,“诗笔”的运用,使唐传奇呈现出明显的诗化特征,而这一点是传奇小说最为独特的审美特征之一,并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摘编自韩伟《唐传奇中的诗意笔法》)
材料二:
唐传奇中的所谓“诗笔”叙事,是指以诗歌穿插于小说叙事过程中,或对叙事活动进行干预,或成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或进行环境氛围的渲染、情感的抒发等,具有很大的叙事作用。在很多传奇作品中,诗歌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游仙窟》中,人物对话皆由酒令诗来完成,男女主人公以诗歌答问,而故事的情节也在这一唱一答中,不断向前推进诗歌还常成为塑造人物的手段。如《莺莺传》末尾,莺莺赋诗予张生,自叙别后为君消覆.客颇憔悴,而今却又看见张生,复劝张生:“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用请三深、却为情所伤又无可奈何的悲剧人物形象立现纸上。诗歌的嵌入为唐传奇塑造了一批才情客院俱住、情感细腻丰富的人物形象。唐传奇中环境氛围的渲染也常借助诗歌来完成。《陈李卿)一文中,书生陈李卿归乡途中吟道:“霜钟鸣时夕风急,乱鸦又望寒林集。此时辍棹悲且吟,独向莲花一峰立。”以诗写眼前所见之景物,这在客观上增强了唐传奇的艺术表现力。
(摘编自石月清(唐传奇中的“诗笔”叙事简论》)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小说发展到唐传奇,开始运用诗意笔法,形成独特的诗化风格、推动创作走向了自觉与成熟。
B.《任氏传》莺莺传》无双传》等作品,都使用了虚实相生之法塑造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C.有些唐传奇善于借助空间的交错与转换创造叙事的节奏美,《霍小玉传》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D.在传奇中穿插诗歌,用以渲染环境、塑造人物形象,这是唐传奇中诗意笔法运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彦卫认为唐传奇中“可见史才、诗笔、议论”,由此可推知,李朝威在《柳毅传》中描写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B.《任氏传》中韦崟与家僮的对话.《柳毅传》中“洞庭君听了非常惊慌”的描写,都属于侧面烘托,是虚实相生之法中“虚”的部分。
C.在小说创作中,作者不宜有直露式的宣泄,所以唐传奇中的人物情感和作者主观情思的表达,都体现出诗歌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
D.小说《陈季卿》中借助诗歌来渲染作品的环境氛围,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若换成其他方式进行景物描写,则无法取得理想效果。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云麓漫钞》之语,指出唐传奇“文备众体”的特点,旨在引出其诗意笔法。
B.文章以大量的例子,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诗笔”的运用形成了唐传奇独特的诗化风格。
C.文章在举例时,常常一边叙写事例,一边进行评述,使其“诗意笔法”得到准确阐释。
D.文章整体为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则从形象、叙事、抒情等方面层层递进地加以论述。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唐传奇中的“诗笔”,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具体分析。(4分)
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对下面这篇唐传奇的“诗笔”的运用作简要赏析。(6分)
博陵崔护,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彼此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还。崔亦眷盼而归。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锁扃之。崔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数日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岂非君杀之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父大喜,遂以女妻之。(《崔护》)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新与旧
沈从文
(民国十八年)
时代有了变化,宣统皇帝的江山,被革命党推翻了,前清时当地著名的刽子手,一口气用拐子刀团团转砍六个人头不连皮带肉所造成的奇迹不会再有了。被排的全用枪毙代替斩首,于是杨金标变成了一个把守北门城上闩下锁的老战兵。
老战兵若不往长潭钓鱼,就坐在城头那尊废铜炮上看人来往。或把脸掉向城里,可望见一个小学校的操坪同课堂。那学校为一对青年夫妇主持,或上堂,或在操坪里玩,城头上全望得清清楚楚。小学生好像很欢喜他们的先生,先生也很欢喜学生。那个女先生间或把他们带上城头来玩,见到老战兵盾牌,女的就请老战兵舞盾牌给学生看。
霜降节前一天,老战兵大清早起来,看看天气很好,许多人家都依照当地习惯大扫除,老战兵也来一个全家大扫除。工作得正好时,守城排长忽然走来,要他拿了那把短刀赶快上衙门里去,衙门里人找他有要紧事。
他到了衙署,一个挂红带子的值日副官,问了他几句话后,要他拉出刀来看了一下,就吩咐他赶快到西门外去。
一切那么匆促,那么乱,老战兵简直以为是在梦里。正觉得人在梦里,他一切也就含含糊糊,不能加以追问,便当真跑到西门外去。到了那儿一看,没有公案,没有席棚,看热闹的人一个也没有。除了几只狗在敞坪里相咬以外,只有个染坊中人,挑了一担白布,在干牛屎堆旁歇憩。一切全不象就要杀人的情形。
老战兵想,“这年代还杀人,真是做梦吗?”
敞坪过去一点有条小小溪流,几个小学生正在水中拾石头捉虾子玩,老战兵走过去同他们说话:“还不赶快走,这里要杀人了!”
几个小孩子一齐抬起头来笑着:
“什么,要杀谁?谁告诉你的?”
老战兵心想,“真是做梦吗?”看看那染坊晒布的正想把白布在坪中摊开,老战兵又去同他说话:“染匠师傅,你把布拿开,不要在这里晒布,这里就要杀人!”
染匠师傅同小学生一样,毫不在意,且同样笑笑的问道:“杀什么?你怎么知道?”
老战兵心想,“当真是梦么?今天杀谁,我怎么知道?”
正预备回城里去看看,还不到城门边,只听得有喇叭吹冲锋号,当真要杀人了。队伍已出城,一转弯就快到了。老战兵迷迷胡胡赶忙向坪子中央跑去。果然有两个年纪轻轻的人被绑着跪在坪子里。并且一个是男人,一个是女人,脸色白僵僵的。一瞥之下,这两个人脸孔都似乎很熟悉,匆遽间想不起这两人如此面善的理由。一个骑马的官员,手持令箭在圈子外土阜下监斩。老战兵还以为是梦,迷迷胡胡走过去向监斩官请示。另外一个兵士,却拖他的手,“老家伙,一刀一个,赶快赶快!”
他便走到人犯身边去,擦擦两下。见了喷出的血,他觉得这梦快要完结了,一种习惯的力量使他记起三十年前的老规矩,头也不回,拔脚就跑。跑到城隍庙。庙里人见着那么一个人,手执一把血淋淋的大刀,吓得要命,忙跑到大街上去喊叫街坊。
一会儿,从法场上追来的人也赶到了,同大街上的闲人七嘴八舌一说,都知道他是守北门城的老头子,都知道他杀了人,且同时断定他已发了疯。
老战兵躲在神桌下,只听得外面人声杂乱,究竟是什么原因完全弄不明白。等了许久,不见县知事到来,心里极乱,又不知走出去好还是不走出去好。
再过一会儿,听到庙门外有人拉枪机柄,子弹上了红槽。
又听到一个很熟悉的妇人声音说,“进去不得,进去不得,他有一把刀!”
接着就是那个副官声音,“不要怕,不要怕,我们有枪!一见这疯子,尽管开枪打死他!”
老战兵心中又急又乱,不知如何是好,只是迷迷胡胡的想,“这真是个怕人的梦!”
接着就有人开了庙门,在门前大声喝着,却不进来。且依旧扳动枪机,俨然即刻就要开枪的神气。
又听那副官说,“进去!打死这疯子!”
人丛中不知谁个厉声喊道:“疯子,把刀丢出来,不然我们就开枪了!”
老战兵想,“这不成,这梦做下去实在怕人!”他不愿意在梦里被乱枪打死。他实在受不住了,接着那把刀果然啼的一声响抛到阶沿上去了,一个兵士冒着大险抢步而前,把刀捡起。其余人众见凶器已得,不足畏惧,齐向庙中一拥而进。
老战兵于是被人捉住,胡胡涂涂痛打了一顿,且被五花大绑起来吊在廊柱上。他看看远近围绕在身边象有好几百人,自己还是不明白做了些什么错事,为什么人家把他当疯子,且不知等会儿有什么结果。眼前一切已证明不是梦,那么刚才杀人的事也应当是真事了。有个人闪不知从老战兵背后倾了一桶脏水,从头到脚都被脏水淋透。
副官以为这疯子被水浇醒,已不再痰迷心窍了,方走近他身边,问他为什么杀了人。
“为什么?你不明白规矩?你们叫我办案,办了案我照规矩来自首,你们一群人追来,要枪毙我,差点儿我不被乱枪打死!你们做得好,做得好,把我当疯子!你们就是一群鬼。”
当地军部玩新花样,处决两个共产党,不用枪决,来一个非常手段,要守城门的老刽子手把两个人斩首示众。可是老战兵却不明白衙门为什么要他去杀那两个年青人。那一对被杀头的,原来就是北门里小学校两个小学教员。
小学校接事的还不来,北门城管锁钥的职务就出了缺——老战兵死了。全县城军民各界,于是流行着那个“最后一个刽子手”的笑话,无人不知。并且还依然传说,那家伙是痰迷心窍白日见鬼吓死的。
1935年夏(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枪毙代替了斩首,意在表现时代的进步,并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老战军在西门杀人,既有政府工作人员的指派,也有来自他自己的思维惯性。
C.老战军糊里糊涂处决了两个年青人,在人们的取笑中死去,作者对其充满讽刺。
D.城里的人们都不关心革命夫妻的被杀和老战军的死,由此可见他们愚昧麻木至极。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对青年夫妻的描写着墨不多,主要借助老战军的视角,展现了两人自由乐观、面对死亡淡定从容的革命者形象。
B.小说里的民众,没有具体姓名,而用“法场上追来的人”“大街上的闲人”“全县城军民各界”等代替,意在模糊个性,突出人物群体特征。
C.心理描写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其中“迷迷胡胡”“胡胡涂涂”等词,体现了历史进程中,老战军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D.小说采取了悬疑式的结尾方式,没有交待老战军是怎么死的,留给读者思考、想象的空间,达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请结合文本分析“梦”在小说中作用。(4分)
本文题目为“新与旧”,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降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
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遗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封汉广平侯。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病薨,奏谥曰:“有司议宜以为武。”诏特赐曰忠侯。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B.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C.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D.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
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
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
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邓禹向皇上推荐吴汉承担调发幽州军队的任务,皇上命吴汉为大将军,吴汉斩幽州牧苗曾,完成使命,皇上赞赏邓禹有知人之明。
B.吴汉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设大营,北营不利,合兵南营,大破公孙述,但后来被延岑袭击后方,吴汉落水,拉着马尾才得以脱险。
C.吴汉为人质朴,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着皇上征战四方时,常常随从左右,小心侍卫总是等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
D.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 ,_______________”借“草木”“美人”抒发了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人生抱负难以实现的深沉感慨。
(2)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写出了夫妻相见,不知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的梦境,让人感到无限凄凉。
(3)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初登山顶刹那间所见到的景色,赋予苍山以生命,形象地展现了山上积雪的光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2022年3月23日下午第三次“天宫课堂”如约举行,在约400公里高的环地球轨道上,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人携手开讲,在近一小时的授课过程中,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在现场演示,还以天地连线的方式回答了地面学生的问题,并通过多种媒体平台,向全球同步直播此次“天宫课堂”。
抛出去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没有沿抛物线方向下降坠落,而是给人以沿着直线匀速运动的感觉,植物油与水在小瓶中混合后,不能自然分离,而用绳子拴住瓶子甩上一阵后,水与油成功分离……第三次“天宫课堂”这些 ① 的瞬间启发很多学生不断思考、回味,兴趣盎然地追寻背后的科学道理。
“天宫课堂”开始于2013年6月20日。彼时,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同伴的配合下,华丽转身为 ② 的科学课教师,在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演示了失重环境下独特的物理现象,并和地面的学生进行了 ③ 的天地互动交流。此后又于2021年和今年两度开课,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少年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20.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有一节专门记录红军中的少年先锋队员。斯诺在书中写道:
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此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只要这些少年能够得到解放,得到发展,得到启发,在建设新世界中得到起应有的作用的机会。我这样说听起来大概好象是在说教,但是看到这些英勇的年轻人。没有人能不感到中国的人并不是生来腐败的,而是在品格上有着无限发展前途。
“他们”是在“红星”照耀下成长的1936年的中国少年。红星照耀,初心不改,接棒前行。
作为同样是在“红星”照耀下成长的你,请给“他们”写一封信,谈谈“他们”给你带来的触动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永春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2023.6)
考试时间:150分钟 姓名: 班级:
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项错在两点:一是“开始运用诗意手法”此意于文无据;,二是“推动创作走向了自觉与成熟”与文意不符。
2.B【解析】A项,错在“描写了真实的历史事件”,《柳毅传》写的是神话故事。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人物情感”范围扩大。D项,“其景物的描写方式无法达到理想效果”过于绝对。
3.D【解析】错在“层层递进”,原文主体部分是并列结构。
4.①材料一所说的“诗笔”侧重指与诗歌创作相通的艺术手段和艺术追求(1分),如虚实相生的手法、叙事的节奏与韵律、含蓄蕴藉的特色等(1分);
②材料二所说的“诗笔”侧重指诗歌在小说叙事过桯中所发挥的作用(1分),如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抒发情感等(l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①采用虚实相生之法(1分),写女子之关仅用“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八字进行正面描写',然后从虚处着笔,通过崔护的“眷盼”“径往寻之”等来侧面烘托,让读者感到女子美貌如在目前(l分)。
②重视情境的营造(l分),如崔护“复往寻之”,其痴情自见老父哭诉“君杀吾女”“常恍惚若有所失”“遂绝食数日而死”,女子虽未出场,但其痴忻可见(1分)。
③体现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举手投足间暗含深情(1分)。如“彼此目注”“送至门”“眷盼”等动作、神态,体现了二人的一见钟情,人物情感的表达含蓄蕴藉(1分)。
④小说中引用崔护的诗歌(1分),既表现崔护的心理,又推动情节发展,于叙事作用甚大(1分)。
6.B
7.A
8.①展示了老战军在时代变革中对旧日梦幻的留恋和麻木的精神状态。②“梦”贯穿故事主要情节,使情节更紧凑。③“梦”是老战军对现实产生的错觉,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④侧面反映了时代的迅速变化与人滞后的思想之间的矛盾,深化主题。
9.①以枪毙和斩首为代表的新旧两种行刑方式。②新旧两种社会制度。③以青年夫妻为代表的新生革命力量和根深蒂固的旧思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C
11.B
12.D
13.(1)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屡次与他交谈,他这个人勇猛而有智谋,各位将领中少有能赶得上的。
(2)吴汉回来,责备他们说:“军队出征在外,官兵们用度不足,为什么多买田地房产呢?”
14.刚毅之处:作战勇猛,连克强敌;败而不馁,激扬士气。木讷之处:缺乏文采,不善言辞。
15.B
16.①通过写秋天萧瑟的芦花,渲染悲凉气氛,强化离别的愁绪;②末尾写孤帆远去,江水悠悠,正是诗人绵绵思绪的形象表现。
17.(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2)相顾无言,惟(唯)有泪千行
(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①引人入胜 ②循循善诱 ③热火朝天
19.在近一小时的授课过程中,不仅现场演示了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还以天地连线的方式回答了地面学生的问题。通过多种媒体平台,此次“天宫课堂”向全球同步直播。改对一处给1分,改对两处给3分,语言流畅给1分。
20.①“他”通常指交谈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文中用“祖父”而不用“他”,体现了作者对祖父的尊重,也表现了二人关系非常亲近;②反复说“祖父”,给人心心念念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留恋。
21.①多个句子都把“祖父”和“我”相对叙说,突出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②用相似句式再三叙说:“祖父”和“我”的年龄变化,凸显了变化的过程。
22.修辞手法:排比(1分)
表达效果(4分):①按顺序写了从早到晚三个时间的三种景色,在铺叙堆叠中突出作者对小城满满的回忆;②通过细数露珠、向日葵、红霞等记忆深刻的事物,渲染了自己的怀念之情。(修辞1分,表达效果多答出一点给2分)
写作
审题立意:
写作任务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写作导引,二是情境创设。“‘他们’是在‘红星’照耀下成长的 1936 年的中国少年。红星照耀,初心不改,接棒前行”,此为写作导引。首先再次强调“他们”的身份,一是“红星”照耀下,突出中国共产党对“他们”的精神感召与指引,而“1936 年”也暗示考生要把对“他们”的理解与分析置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之下。这两点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应有所体现。
其次“红星照耀,初心不改,接棒前行”的表述提醒考生要对“他们”有所触动与思考,两代人,同样是“红星照耀”,而我们这一代少年的“初心”还在否?在“建设新世界”这一征程中,我们又应从“他们”身上吸取哪些前行的力量?这些都需要考生在写作中有所回应。“作为同样是在‘红星’照耀下成长的你,请给‘他们’写一封信,谈谈‘他们’给你带来的触动与思考”,此处创设了一个具体的写作情境。“你”与“他们”有特定的关联点——红星照耀,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中国少年,追求进步,与时代同频,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而奋斗,这应该是两代中国少年同样的初心与使命。
文体为书信,“他们”为 1936 年的中国少年,虽都是少年,但以现在的视角来看,“他们”无疑是革命的先行者,是当下少年的前辈与楷模,措辞表达应得体。“触动与思考”,应结合材料进行具体的阐述分析,较为理想的状态是在对材料充分阐释分析的基础上又能把相关思考引向现实与生活,体现一定的时代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