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重点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扬州市重点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1 23:5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扬州市重点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试题 2023.6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作为传统文化的新载体,虚拟数字人将传统之美与科技之美有机融合,打造出全新的IP形象。由于众多虚拟数字人取材于传统文化,所以其外在形象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视觉化呈现。比如,“天好”的设计以传统飞天和唐代女俑为灵感,她衣袂飘飘,妆造典雅。通过对虚拟数字人外在形象的打量观赏,观众得以与中华传统服饰文化进行“亲密接触”。
数字人的设计制作并非易事,既需要技术支撑,又需要文化打底。传统文化类数字人的设计制作,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研究、整理、应用、传播的过程。比如,为了让“苏东坡数字人”贴近苏东坡的原貌,中华书局在容量超过70亿字的古籍大数据中心进行海量搜索,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关键词精准抓取到一批涉及苏东坡容貌形象的古籍文本数据。同时,又通过图像搜索技术,抓取了由宋至清涉及苏东坡的100余幅画作,从而初步形成对于苏东坡容貌形象之“古籍真实”的把握,然后再由权威专家进行系统校验,确定下来超写实“苏东坡数字人”的每个细节。由此观之,“苏东坡数字人”的设计制作过程,完全是一次对苏东坡主题古籍文献、艺术作品整理和研究的过程。由于这种整理和研究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应用性”,所以能够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数字人要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效发挥作用,可以始于颜,但最后还是要终于价值。传统文化领城是应用数字人比较多的领域,且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数字人最大的魅力,不是研发运用新技术,也不是对网文、网游等传统业态的改变,而是为原本高度依赖人和现场空间的传统行业在生产、传播、消费场景及价值实现等方面带来无限想象力和可能性,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物我关系的认知。
数字人让大量文化瑰宝重新“复活”,以科技手段让传统文化走进烟火生活,焕发青春活力。可是,数字人建设毕竟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还有待完善。其中,内容生态是制约数字人发展的最大瓶颈。虚拟世界中的“你我他”需要现实生活内容作支撑,需要“故事”来引流。唯有如此,数字人才能既拥有好看的“皮囊”,又拥有丰满的“灵魂”。比如,中华书局的“苏东坡数字人”,只有容貌形象的“物理真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实现“精神真实”。为此,中华书局专门建设了“苏东坡专题数据库”,并陆续开发了多个维度的“苏东坡主题知识图谱”。依托数据标引体系,将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与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翻译成彼此关联的数据网络,并将其放进“苏东坡数字人”的脑中,从而为“苏东坡数字人”凝神。下一步,中华书局将加强对“苏东坡数字人”的人工智能训练,以为其“赋魂”,从而让“苏东坡数字人”真正像苏东坡一样去认知、思考、表达、行动,最终实现苏东坡在数字世界的“复活”。数字人的产生和应用,是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
(摘编自俞国林、王建《数字人:用科技激活传统文化之美》)
材料二:
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献是中华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的见证者与记录者,也是当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推进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然而,如何平街古籍的文物性与文献性,既做好古籍的修复保护、守住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又能使古籍上的文字走出故纸尘封、与更大范围的读者和研究者见面,是古籍工作者一直以来面临的一大难题。
所幸的是,现代科学与信息技术为解决古籍保护与利用间的矛盾提供了可行路径。利用扫描、微缩等技术手段,让古籍的原始面貌以数字化的形式完整清晰地保留下来,有效避免了人为移动或翻阅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损伤,大大方便了阅览研究。在此基础上,又可借助AI技术,对古籍进行规模化、系统化的字符识别和录入,搭建古籍全文数据库以及各类知识库,实现全文检索、文本比对、自动标点、数据分析等功能。这些技术应用在提高整理研究效率的同时,还拓宽了相关人文领城的研究视野,丰富了古籍挖掘利用的方式手段。
古籍数字化工作依旧任重道远。与存世古籍体量相比,现有的数字化规模还存在巨大差距,数宇化成果的共享开放水平和深度挖掘能力都有很大提升空间。古籍从修复保存到研究整理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专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数字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十分紧迫。
(摘编自年旭《古籍数字化,让更多人共享经典魅力》)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观众通过对虚拟数字人“天妤”外在形象的打量观赏,得以直观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服饰文化。
B.传统文化类数字人的设计制作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应用性”,比纯学术研究更能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C.中华书局依托数据标引体系,为“苏东坡数字人”凝神赋魂,从而实现了苏东坡在数字世界的“复活”。
D.借助AI技术,搭建古籍全文数据库,能提高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效率,推动古籍数字化进程。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量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但是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虚拟数字人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物我世界的认知。
C.“苏东坡数字人”的制作和应用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D.现代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实现古籍数字化资源的汇聚与共享。
3.(3分)下列选项、不属于“古籍数字化”的一项是( )
A.输入网址、轻点鼠标,飘逸俊秀的汉隶代表作《曹全砷》书法便可跃然眼前。
B.云南省图书馆在网上发布宋刻宋元明递修本《北齐书》,人们得以一睹珍版古籍真容。
C.京剧领域的“梅兰芳孪生数字人”现身梅兰芳大剧院,与台下观众深情互动。
D.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全息虚拟人“苏轼”与观众跨越古今话诗词。
4.(4分)材料一中作者两次列举“苏东坡数字人”的事例,试分析其意图。
5.(4分)《人民时评:让古籍与数字化时代共振》一文指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深入挖搁古籍的当代价值,就能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如何让古籍“活“起来传下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月光下(节选)
蔡东
这是南方最舒服的季节,不冷不热,风和阳光都清清爽爽的。借着路边的玻璃门,我悄悄打量自己,发型衣着都过得去,心情虽忐忑,也还藏得住。现在的她,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春节前夕,我们被拉到一个叫“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群里,说是一家人,其实有见过的,也有没见过的,大家热聊,发养生谣言和珍藏的表情。“晓茹”两个字突然出现时,想赶紧加上地,临到最后却没把消息发出。时间露出一个小豁口,旧事一幕募涌出来。
我是她的小跟班,她是为我摘苍耳的人。
杏烟河是我俩的嬉游之地。在那里,你知道四季是怎么到来和退出的。月光下,杏树枝根根分明,投在地上的影子也是瘦的,疏疏淡淡干净的几笔,忽如一夜,水边堆满热闹的花影,抬头一看,干枯的树枝上冒出密密的杏花,酸胀的春天舒畅了。接着,白天长了,细细窄窄的河流变宽了,树叶的绿厚了一层,又厚了一层,蝉声在浓绿中突然静默又骤然响起。当河边的色彩变得丰富,夏天就过渡到了秋天,毛衣上的静电起得噼里啪啦的。到了深秋时节,河水分外沉静,民掠过,几朵云从水里浮起来。我们百无聊赖地躺着,看到英俊的狼狗把吃不完的骨头埋进土里。然后永远地忘记了。
群里热闹了一阵子,几轮热络的网络走亲成后,气氛凉下来,因为并不真正生活在一起,曾消失在时间里的人换种方式又消失在虚幻的空间里。有时我会猛然一惊,以为她退出了,赶紧点进去看看,见她还在,就松了一口气。迟疑和猜度中日子像上了釉,一天天滑过去了。
直到她主动加上我,说,刘亚,我也在深圳。
约了几次,不是她没空就是我没空,或者也可以说,总有一个人没准备好,托词逃脱了。大半年之后,终于定下来时间地点,人物是我和她,刘亚和李晓茹。
她到得比我早。隔着窗子端详她的侧影,利落的短发,干净的墨绿色针织杉,背是挺直纤瘦的,我心里踏实了些。快走到座位时,她转过头来,在这个时空里,她依然记得我的脚步声,有一个瞬间我像坠入昏暗的深海,四周是真空般的寂静。
小姨,你有白头发了。这句话脱口而出,暗地里埋怨自己不会说话,随之却发现,我俩耸起的肩膀都松开了。
她说,你长火了,我是变老了。我看着她,小姨你哪里老,气色比我强。她笑笑,心还没老。我注意到,她拿起纸巾把桌上的水溃抹干净,没有水渍也来回抹,这或许是过往从事某个职业的印记。在各个年龄段女性都讨厌被叫成阿姨的时代,她从事着可以笼统地被称为阿姨的各种工作。珠三角和长三角流动的中老年女性,善解社会和家庭之烦忧,亦专于藏匿和退场,就这样凭着勤劳与智慧过活了下去。
是呀,她没工夫往回看,只拥有现在。
六角托盘擎过来两杯茶,有的芽头朝上,立于水中,有的缓缓落下,躺在杯底。她还那么爱美,拿起手机拍杯中碧色,我趁机细看她的样子。长白发了,眉心文刻着深深的竖纹,但比起同龄人来她仍显得年轻。很多这个岁数的人,头发往脑后梳,稀疏得几乎能数得清,还有一具沉句甸的身体,穿什么衣服都紧绷在肚子那里。不光是体态的年轻感,她精神头看上去也不错。我不确定,这会不会是一种调动和伪装,我不是也在没有快乐激素分泌的情况下调控出快乐和积极来嘛。只是临出门的时候,放下刘海遮住了眼睛,于是我去寻找她的眼睛,眼睛可骗不了人。她的眼晴一点也不黯淡,眼神里充满对此刻和未来的热情。哪怕今天看她一眼,我就听见心底的声音,现在的我需要她。
她看看四周,说,我住宿舍,连个坐的地方都漫有,不然就叫你过去了。我低下头,喉咙一阵发紧,知道她想认认我家的门,但久居城市已不适应具有速度感的亲昵,哪怕我们曾经那么熟悉。
事实上,我们再也没有像以前那么亲密。有时,我会想起杏烟河的河水,日日夜夜往前流,但没人知道它流到哪里去了。我和她曾共享大好月色,共享一段充满情味的日子,以为会一辈子这样好下去。那时,我健康且清瘦,此刻,我正处在跟发胖、网瘾、职业低谷、焦虑型购物搏斗的人生阶段,睡前辗转,杂念如潮,醒来的一刹那,身体像刚晒干的直挺挺的旧毛巾。
有些时刻,发现月亮竟行至窗前,先是一怔,接着心底涌上来模糊的旧事。我到底也跟它疏远了。漫长的时光里,其实它一直在那里,照亮暗夜,移动潮水,譬喻悲欢,唤起思念,让分离的人们在抬头望月的一刻再度发生深刻的联结。
我想到她的经历和年龄,她的坠落和攀爬,忽然就觉得,一切并没有那么可怖。捋捋刘海,从哪里开始说起呢,就从同租的三个人开始说吧……
茶已经放凉。她站起来,说出去溜达溜达。我跟着她往外走,像一下子回到了多年前。这一刻,我辨认出胸口突然涌上来的热流是什么,是庆幸,庆幸在我能理解更复杂的人世时,还有机会跟她相见。
橘红的月亮出现在天地相接的地方,天一黑,它就蹑足而上,越过树梢,步入深蓝色的天幕。像往常那些日子一样,它散射出母系的、心智成熟又充满感情的光,安抚夜空,也慰藉人世。
我跟着她拐进旁边的小超市,她细细挑选,把失散的白莱豆腐五花肉归拢在一起。我拎起袋子,挽住她的胳膊,从超市里出来,往家的方向走去。
(有删改)
6.(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亲相爱一家人”群里的人们看似亲近实则疏离,真实地再现了当代人普遍的生活状态。这种真实,不免令人嘴嘘。
B.上了釉的日子、狗埋骨头、杏烟河河水的流淌,都给人一种恍如隔世之感,暗示了文本的悲剧性特征。
C.小姨揣度“我”可能心有退疑,就主动加上“我”,见面后又川真诚与耐心逐步消除了彼此间的隔阂。
D.小说中描写杏烟河的段落,将情感与记忆融人空间之中,使之呈现温暖而又有点淡淡忧伤的特点。
7.(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方“不冷不热,最舒服的季节”,奠定了故事的叙事基调,也为刘亚之后的怀旧与新生提供了心理前提。
B.城市的飞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精神状态。作者透过一组女性亲疏关系的变化,揭示了都市异乡人正普遍面临的情感困境。
C.小说中的“目光”作为物象贯穿全交,既是主人公与生活和解走向美好的见证,也令小说充满幽幽的诗意。
D.小说通过“我”与小姨两个不同经历的女性,在面对都市生活冲击时不同状态的对比,有力地批判了现代都市的冷漠。
8.(6分)文中的“我”在与小姨见面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请简要分析。
9.(6分)有评论家认为:“蔡东是真正的城市文学书写者,她非常现代地去理解城市的心灵、理解城市人的生活肌理,就连那些细小的事物也会引起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涟漪。”请结合文本从不同角度找到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甄权,许州扶沟人。以母病,与弟立言究习方书,遂为高医。仕隋为秘书省正字,称疾免。鲁州刺史库狄嵚风痹不得挽弓,权使彀矢向堋立,针其肩隅,一进,曰:“可以射矣。”果如言。贞观中,权已百岁,太宗幸其舍,视饮食,访逮其术,擢朝散大夫,赐几杖衣服。寻卒,年一百三岁。所撰《脉王后雄荣经》《针方》《明堂》等图传于时。
立言仕为太常丞。杜淹苦流肿,帝遣视,曰:“去此十日,午漏上,且死。”如之。有道人心腹懑烦弥二岁,诊曰:“腹有蛊,误食发而然。”令饵雄黄一剂,少选,吐一蛇如拇,无目,烧之有发气,乃愈。
许胤宗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王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难对,医家告术穷。胤宗曰:“饵液不可进。”即以黄者防风煮汤数十船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擢义兴太守武德初累进散骑侍郎关中多骨蒸疾,转相染,得者皆死,胤宗疗视必愈。或劝其著书贻后世者,答曰:“医特意耳,思虑精则得之。脉之候幽而难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古之上医,要在视脉,病乃可识。病与药值,唯用一物攻之,气纯而愈速。今之人不善为脉,以情度病,多其物以幸有功,譬猎不知兔,广络原野,冀一人获之,术亦疏矣。一药偶得,它味相制,弗能专力,此难愈之验也。脉之妙处不可传,虚著方剂,终无益于世,此吾所以不著书也。”卒年七十余。
(节选自《新唐书·方技列传》,有删改)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以黄耆/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擢义兴太守/武德初/累进散骑侍郎/
B.即以黄耆/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擢义兴太守/武德初/累进散骑侍郎/
C.即以黄耆/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擢义兴太守/武德初/累进散骑侍郎/
D.即以黄耆/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擢义兴太守/武德初/累进散骑侍郎/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意为“不久”,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中的“寻”的含义相同。
B.“太常丞”是太常寺的重要官员,太常寺是古代封建王朝专门设立以掌管礼乐的官署。
C.“陈”指南朝最后一个朝代,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作者一族的姓氏作为国号。
D.“关中”,地名,指“四关”之内,易守难攻,例如《过秦论》中“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甄权妙手回春,诊疗手法娴熟。鲁州刺史库狄嵚受风寒侵袭,肢体僵硬无法拉弓,甄权让他使劲持弓而立,仅仅施了一次针法,便霍然而愈。
B.甄立言医术高超,观察由表及里。他奉皇帝之命去为杜淹诊视,准确预测了其寿命期限。道人受疑难症困扰许久,他随即精简施治,药到病除。
C.许胤宗救死扶伤,思维灵活通达。王太后中风麻痹,无法正常饮药,他创新诊治疗法开展治疗。关中瘟疫肆虐下他不畏传染风险,积极救助。
D.许胤宗擅长脉学,态度务实严谨。他主张治病要寻其根源,精思专意。他认为脉象复杂,仅靠文字难以正确完整传意,因此拒绝为后世著书。
13.(8分)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权已百岁,太宗幸其舍,视饮食,访逮其术,擢朝散大夫,赐几杖衣服。
(2)今之人不善为脉,以情度病,多其物以幸功,譬猎不知兔,广络原野,冀一人获之,术亦疏矣。
14.(3分)清代医学家叶桂认为:“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请你结合文中三人的事迹,谈谈他们如何综合体现“立德”“立功”“立言”的良医标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题吴江
刘仙伦
重唤松江渡。叹垂虹亭①下,销磨几番今古。依旧四桥风景在,为问坡仙甚处。但遗爱、沙边鸥鹭。天水相连苍茫外,更碧云、去尽山无数。潮正落,日还暮。
十年到此长凝伫。恨无人、与共秋风,鲙丝莼缕②。小转朱弦弹九奏,拟致湘妃伴侣。俄皓月、飞来烟渚。恍若乘槎河汉上,怕客星、犯斗蛟龙怒③。歌欸乃,过江去。
【注】①垂虹亭,江苏吴江长桥上。苏轼自杭州移高密时,曾与张先等在此饮酒。②西晋张翰为吴郡人,秋风吹起时想到家乡的莼羹鲈鲙,辞官归去。③古代神话传说,天河与海相通,每年八月有浮槎来往。客星犯牵牛时,就是有人乘槎至天河。
15.(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垂虹亭下江流不息,今古多少风云变化,“销磨”二字蕴含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
B.上阕关联与苏轼相关的人事,风景依旧,问坡仙何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追慕之意。
C.天水相连,日暮苍茫,词人伫立其间,深感潮起潮落、人生短暂,应当及时行乐。
D.本词以唤渡开始,以过江结束,中间融抒情、写景于一炉,构思新巧,情感跌宕。
16.(6分)本词下阕是怎样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曾言:“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苟子在《劝学》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2)“比”这一手法源于《诗经》,宋代李仲蒙为其释义为“索物以托情”。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感叹生命的短暂;李煜在《虞美人》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形象地表达了内心无尽的愁苦。
(3)文人墨客常爱借助“猿”这一意象表达内心的伤感之意,这在唐诗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群山绵豆,泉水潆洄,梦泉村静谧地藏于山坳里。老屋石墙,汩汩清泉,历经数百年沧桑,生生不息,见证着村庄的变迁。步入村子,游客①______,商贩叫卖声此起彼伏。偶遇一位卖杏仁的老者,闲聊时,老者指向身后的房屋,将悠远的历史②______。定晴一瞧,村内民居风格统一,这些石屋皆是石头垒墙、石板铺顶,整体厚重古朴、美观大方。
村中漫步前行,喧嚣渐渐散去,石板路曲径通幽,泉水叮咚,轻轻吟唱。泉水旁,青苔斑斑,不由得让人想起“________”的诗句来。立于山村开阔处,举目四望,便看到齐长城遗址。齐长城如同一条巨龙,横豆在山崖之上,蜿蜒盘旋,雄姿尚在,蔚为壮观。置身此间,仿佛能看到2000年前的金戈铁马。
如今的梦泉村建成了40多处融合了现代设施与传统风情的、让游客有新体验的特色民宿;搭建的露天营地与自然天成的山色、泉音③______;特色的研学游线路,让孩童们拥抱大自然……古村落绽新颜,吸引了八方游客,昔日偏僻的小山村热闹起来了。
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4分)请将文中画框的部分改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4分)情因景生,情与景谐。《红楼梦》第三十五回林黛玉回到潇湘馆,见满地苔痕浓淡,不觉想起《西厢记》中“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冷冷”的语句来。漫步梦泉村的石板路,三游客看到斑斑青苔,不由得吟咏起诗文佳句来。你认为哪一游客吟咏的诗句填入“______”处最为贴切,请简要说明理由。
甲: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白居易《秋思》)
乙: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王维《书事》)
丙:林叶殷红犹未遍。雨后青苔满院。(晏殊《清平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地球上有多少蚂蚁?这不仅是一个有关好奇心的问题。在生物学家眼中,① ,观测蚂蚁就能获取关于生态系统的许多重要信息。为此,许多科学家都尝试过估算全世界蚂蚁的数量。2022年9月,香港大学科研团队领街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当前地球上的蚂蚁总数超过2亿亿只。
作为一种数量极多、分布极广、种类极丰富的昆虫,蚂蚁几乎遍布每个大陆,拥有众多栖息地。除了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② 。蚂蚁在全球的各个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传播种子、促进凋落物降解、与其他动植物共生、作为捕食者促进能量流动等。
“比起大型哺乳动物,蚂蚁等无脊椎动物对变化更敏感,而且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毕竟它们数量多,种类丰富,依赖的生态系统也更小。”生物学博士王润玺表示。
尽管如此,目前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主流方向还是围绕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脊椎动物展开。反之,③ ,人类对于蚂蚁的了解还相当有限,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存在一定的空白。
21.(3分)下列选项中的引号,与文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传言称“吃两百根香蕉相当于拍一次胸片”,香甜软糯的香蕉就这样和辐射扯上了关系。
B.手机恢复出厂设置,不会改变系统版本,是通过“抹掉所有内容和设置”功能来实现的。
C.氮、磷污染物中含有一些营养元素,它们的增多就好比是给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施肥”。
D.学校把推进校城融合发展作为重大发展战略,将全面融入到“两湖”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中去。
22.(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变现”,本义为把非现金形式的资产换成现金。而在当下,变现的途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有人经过长期学习和探索后将知识、才艺变现,还有人能轻松将颜值、恶搞甚至爱国情怀以流量的形式变现……但知识、才艺等存在着不能即时变现、甚至有时无法变现的尴尬,特别是某些人无底线变现成功,使得有些青年学生对于该推崇怎样的“变现”产生了困惑,甚至对求学求知产生了动摇。
读了以上材料,作为青年学生的你对“变现”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由材料一第一段可知观众通过对虚拟数字人外在形象的打量观赏,得以与中华传统服饰文化进行“亲密接触”,这种“打量观赏”只能是“直观了解”而非“认识”。B项,“比纯学术研究更能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错误,于文无据。C项,未然变已然,“为苏东坡数字人凝神赋魂,从而实现了”错误,原文有“下一步”“最终实现”等表述;另:“赋魂”的是“人工智能训练”而非“数据标引体系”。D项,由材料二第二段“利用扫描、微缩等技术手段……在此基础上,又可借助AI技术,……这些技术应用在……同时,还拓宽了……,丰富了……”可知D项是正确的。故选D。
2.答案:B
解析:B项,“数字人最大的魅力就在于”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数字人最大的魅力,不是……,也不是……,而是为……等方面带来无限想象力和可能性,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物我关系的认知。”可见数字人最大的魅力并不仅仅是“改变了人们对于物我关系的认知”。故选B。
3.答案:C
解析:C项,梅兰芳是现代人,其容貌形象为现代人熟知,而“苏东坡数字人”的容貌形象源于对“古籍真
实”的把握。故选C。
4.答案:①第一次列举旨在论证数字人的设计制作既需要技术支撑,又需要文化打底;②第二次列举旨在说明数字人建设需逐步完善,既要为数字人“凝神”,又要为数字人“赋魂”。
解析:由材料一第二段观点句以及“比如,为了让”“由此观之”可以看出,作者以“苏东坡数字人”为例,旨在说明“苏东坡数字人”的设计制作需建立在对苏东坡主题古籍文献、艺术作品的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之上,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研究、整理、应用、传播的过程,从而论证了数字人的设计制作既需要技术支撑,又需要文化打底。材料一最后一段论证的重点是如何突破制约数字人发展的内容生态瓶颈,让数字人拥有丰满的“灵魂”,以实现其“精神真实”。作者以“苏东坡数字人”为例,旨在说明数字人建设需逐步完善,既要为数字人“凝神”,又要为数字人“赋魂”。
5.答案:①搭建古籍全文数据库及共享资源平台,提升数字化成果的共享开放水平;②深度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借助传统文化类数字人等让古籍“活”起来;③建立有效的新时代古籍人才培养机制,推进新时代古籍人才队伍建设。
解析:由材料二第一二段可知让古籍“活”起来传下去,要借助现代科学与信息技术搭建古籍全文数据库及共享资源平台,丰富古籍挖掘利用的方式手段;由材料二第三段“数字化成果的共享开放水平和深度挖掘能力都有很大提升空间”,再结合材料一“苏东坡数字人”的研发和应用实例,可知活化古籍需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找准古籍与当今时代的结合点,从而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由材料二第三段可知活化古籍需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专业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推进新时代古籍人才队伍建设。
6.答案:B
解析:B项,“暗示了文本悲剧性的特征”错误,联系上下文可知,本文所写的是身处低谷的人微妙的内心感受,是人与人之间难以言说的幽微情感,虽略带伤感,但最终迎来的是新生与希望。所以“悲剧性”错误。故选B。
7.答案:D
解析:“批判了现代都市的冷漠”错误,小说中对人物现实困境的描画,恰恰是对生活本身的叩问与思考,是对人们如何进行自我调适、缓解焦虑以走出精神困境、悦纳生活的关照,所以并非是高高在上的批判。故选D。
8.答案:①见面之前的忐忑不安。借着玻璃打量自己的发型衣着,可见我对与小姨相见的重视与不安;②刚见面的紧张与疏离。因“在彼此生活中失踪已久”而生疏,冷不丁的关于白发的问候则说明“我”此时的紧张;③见面之后的庆幸与慰藉。小姨虽经生活之苦,却依旧对生活充满热情,这是指引“我”走出困境的力量,也是对“我”的精神救赎。
解析:分析人物心理变化,需从文中找出人物在不同场景、不同阶段的所思所感。与小姨见面前,“我”借着玻璃打量自己的发型衣着,伴随着的是“忐忑”一词;刚见面时,“我”开口找话题,略显尴尬;随着聊天的深入,疏离慢慢散开,过往的亲密渐渐盈起,“我”深感庆幸与慰藉。
9.答案:①小姨来回抹水渍以掩饰刚见面的尴尬这一细节,既是其职业的印记,也包含着她想要打破这种尴尬氛围的思索;②六角茶杯里或立身朝上或缓缓下沉的芽头,恰如都市异乡人或浮或沉的人生遭际,引起人们对不同生活状态的思考;③睡前杂念如潮,睡醒身体像晒下的毛巾,再现了部分迷失自我、极度焦虑的城市劳动者孤独与空虚的日常状态;④被拢在一起的白菜豆腐五花肉,正如被找回的失散多年的情感,是人物亲密关系的见证,平淡中充满着温馨与美好。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的要求,“从巨个不同角度”“细节”限定了答题方向;其次要思考文章中借助细节想要达成的城市书写是怎样的,以确定在原文中的相关细小事物的描写是哪些。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各处细小事物描写的深入分析去理解作者对城市的深人解读、对城市人心灵的解读以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情感共鸣。
10.答案:C
解析:“数十斛”修饰“防风煮汤”,二者结构完整,不应断开;“擢”意为“升官”,与“是夕语”无法搭配,应断开,可排除A、D两项。“熏薄之”中,“薄”意为“逼近”,中间不应断开,可排除C项。故选B项。
11.答案:B
解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李姓)的词作。故选C项。
12.答案:C
解析:“关中瘟疫肆虐下他不畏传染风险,积极救助”无中生有,原文“关中多骨蒸疾,转相染,得者皆死,胤宗疗视必愈”,只讲了许胤宗医术高明,并没有“不畏传染风险,积极救助”的内容。故选C项。
13.答案:(1)甄权已经年满百岁,唐太宗幸临他的住所,察看他的起居饮食,访求询问他(长寿)的秘术,提拔他为朝散大夫,并赐给他坐几、手杖、衣裳和服饰。
(2)如今的人不善于辨别脉象,(而是)用表面现象去揣测病症,(只知道)多用药物以期达到功效,就像猎人不知道兔子在哪里,就在原野上到处网罗,希望有一人能捕获兔子,医术也就疏陋了。
解析:(1)幸:封建统治者到达某地。访逮:访求询问。擢:提拔。(2)度:估计、揣测。幸:希望。络:本义为网状物,此处指包围、网罗。
【参考译文】
甄权,许州扶沟人。因为母亲患病,与弟弟甄立言研读记载方剂的书籍,于是(都)成了高明的医生。隋时(曾经)当过秘书省正字,(后来)称病辞官。鲁州刺史库狄嵚得了风痹之症,(肢节麻木)不能拉弓。甄权让他拉弓搭箭,面对靶墙站好,用针扎他的肩胛窝。只进了一次针就说:“可以射箭了。”(事实)果然如他说的那样。贞观年间,甄权已经年满百岁,唐太宗幸临他的住所,察看他的起居饮食,访求询问他(长寿)的秘术,提拔他为朝散大夫,并赐给他坐几、手杖、衣裳和服饰。不久后(甄权)离世,享年一百零三岁。(他)所编撰的《脉经》《针方》《明堂》等图在当时广为流传。
甄立言(曾经)当过太常丞。杜淹为流肿病所苦,唐太宗派(甄立言)去探诊。(问诊结束后甄立言上奏)说:“从今日起十天后,到了午时将会死去。”(事实果真)如他说的那样。有个道人患心腹胀闷病已两年多,(他)诊断说:“腹中有虫子,是误食头发造成的。”让他服用雄黄一剂,没多久,(道人)吐出一条拇指粗细的蛇,没有眼睛,用火去烧它散发出头发的气味,于是病愈。
许胤宗(曾经)在陈朝做官任新蔡王外兵参军。王太后中风不能说话,脉象沉滞难以诊断,医生禀告说没有办法可治。许胤宗说:“汤药(已经)吃不下去了。”随即用黄耆、防风煮成数十斛热汤,放在床下,(药液)蒸汽如雾,靠近太后熏蒸,当夜她就能说话了。(新蔡王就)提升他任义兴太守。武德初年,(许胤宗经过)多次晋升,官至散骑侍郎。关中多流行骨蒸病,互相传染,得病的人都要死去,(而)许胤宗诊治过的都能痊愈。有人劝他著书留给后人,(他)回答说:“行医之道只是靠一种意念罢了,思虑精深就能领会。脉象的情况幽微难以明了,我内心能够理解,嘴里却不能表达出来。古代的名医治病,关键在于审视脉象,病症便可辨识。当治病需要用药时,只用一味药去攻治疾病,药气纯正而治愈迅速。如今的人不善于辨别脉象,(而是)用表面现象去揣测病症,(只知道)多用药物以期达到功效,就像猎人不知道兔子在哪里,就在原野上到处网罗,希望有一人能捕获兔子,医术也就疏陋了。(其中)一味药偶然得当,其他的药物之间相互制约,不能专门集中全力去攻治病因,这就是疾病难以治愈的原因。脉象的玄妙不可言传,只空空地写些药方子,最后对世人没有益处,这就是我不愿著医书的原因。”(他)去世时享年七十余岁。
14.答案:①甄权称病辞官、许胤宗拒不著书等行为,表现了他们不慕名利,医者仁心,体现了“立德”的标准。②甄权施针救人、甄立言救助道人、许胤宗创新施救及瘟疫赈灾等行为,表现了他们医术高超,精进医技,救死扶伤,体现了“立功”的标准。③甄权撰《脉经》《针方》《明堂》等图,将医术传之后世,福泽后人,体现了“立言”的标准。
解析:作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细致围绕“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个标准展开分析概括,即分别从医德、医术治疗、医疗科研与学术三个方面作答。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C.“及时行乐”错误,应该是透露出他的落寞怅惘的心境。
16.答案: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恨”“怕”,直接点出词人的情感。②用典以蕴含感情。用张翰之典,表达知音难觅、世无同调的怅惘。③借想象传情。招引湘妃、乘槎星汉的想象情境,突出无人作伴的孤寂。④借动作情态及变化流露情感。长久凝伫、歌欸乃而过江,流露出词人从黯然神伤到无奈离去的情感和情感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以及表达方式的能力。
直抒胸臆:下片过拍之后,即转入对另一人物的怀念:“恨无人、与共秋风,鲙丝莼缕。”三句用张翰归田之典。秋风吹起,他想到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鲙,便辞官归去(见《晋书》卷九十二)。鲙丝莼缕,鲈鱼鲙和莼菜丝。十年到此,无与为伍,像张翰那样淡泊功名、热爱山林的人再也找不到了。“恨”字,憾也,表现他怀人之深切,写出隐居山林、无人作伴的孤寂,隐含世无同调的感慨。三句承上片“销磨”句而来,词意又推进一步,主题至此而明朗。以下笔势腾飞,墨彩淋漓,终于唱出了词章的最高潮:“小转朱弦弹九奏,拟致湘妃伴侣。”
用典抒情:今古人物既然杳无音信,现实中又无人可与为伍,于是他想起了化作湘水之神的虞舜二妃:他轻轻地转动着朱红色的琴弦,弹奏出虞舜的箫韶之乐,想把湘妃引来作伴。箫韶奏罢,湘妃未降,江天还是那样旷远而寂寥。这时皓月当空,薄雾横江,水中的沙洲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显得朦胧而缥缈。云烟飘过,皓月如飞,照临江渚。在薄雾、月色、波光之中,在这个半透明而神秘的夜里,他仿佛也在升腾,飞驰,他觉得自己仿佛传说中那个住在海岛上的人那样,乘着木筏,到达天河。--他怕是真的顺流而上,侵入斗牛之宿,把天河中的蛟龙惹怒了。
想象抒情:七句笔飞墨舞,尤为精彩,把作者孤寂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示出他高度的技巧。云烟在月边飘流,“飞”字,既从对面写云烟,也从正面写月亮,它将云烟、皓月、洲渚组织成一幅灵气飞动的画面。最后以高歌过江作结,将江流、碧空、群山、皓月、烟渚,连同作者的琴音、浩叹和丰富瑰丽的联想留给读者,让他们去细细回味。总而言之,作者通过临江喊渡,浮想联翩,终于写成了这首词。
17.(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寄蜉蝣于天地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示例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示例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解析:分析题目情境的显性、隐性信息。第(1)题信息:荀子《劝学》,思不如学。第(2)题信息:“比”的手法运用。第(3)题信息:“猿”这一意象,内心的悲伤,唐诗。
18.答案:①络绎不绝(接踵而至、接踵而来、川流不息、纷至沓来)②娓娓道来(娓娓而谈)③相得益彰
解析:①结合最后一段内容可知,梦泉村吸引了八方游客,大家接连不断地来到村子,街道上人来人往,所以此处应填“络绎不绝”;②“我”与老人路边闲聊,老人应是不间断地向我介绍梦泉村悠久的历史,所以此处应填“娓娓道来”;③结合前后句意可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露天营地”与“山色”“泉音”相互映衬,搭配和谐,所以此处应填“相得益彰”。
19.答案:如今的梦泉村建成了40多处特色民宿,这些民宿将现代设施与传统风情融合在一起,让游客多了新体验。
解析:先提取句子主干单独成句,再分别把复杂成分拿出来,作为分句存在。
20.答案:乙
解析:原因:王维诗中的“苍苔色”与前句的“青苔”相呼应,生动展现了青苔的勃勃生机;“月照”“雨后”两句一写夜晚之景,一写雨后之景,与语段意境、语境不符。品味语境体会作者情感,再品读三句诗,找出与语段语境相符的句子。
21.答案:A
解析:文中的引号和A项中的引号都表示引用,B项中的引号表示突出强调,C项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D项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22.答案:①蚂蚁在自然界承担着重要角色②它们几乎无处不在③对蚂蚁等无脊椎动物的研究就很少
解析:第①空,由前文“在生物学家眼中”可知,本空应填写与“蚂蚁在生物学中的作用”意思相关的内容。再结合后文“观测蚂蚁就能获取关于生态系统的许多重要信息”可知,蚂蚁在生态系统中很重要。综合分析,本空可填“蚂蚁在自然界承担着重要角色”。第②空,由前文“作为一种数量极多、分布极广、种类极丰富的昆虫,蚂蚁几乎遍布每个大陆”可知,蚂蚁随处可见。因此本空可填“它们几乎无处不在”。第③空,由“反之”可知,本空填写的内容应与前文“目前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主流方向还是围绕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脊椎动物展开”相反,因此本空应填写与“对无脊椎动物研究少”意思相关的内容。由后文“人类对于蚂蚁的了解还相当有限”可知,本空还应提到“蚂蚁”一词。综合分析,本空可填“对蚂蚁等无脊椎动物的研究就很少”。
23.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解说了“变现”的含义,接着对当下社会的若干“变现”现象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进而提出话题“当代青年怎么看‘变现”。从材料的表述来看,既有困惑,意在引导学生思考,比如,知识、才艺变现困难的状况怎么看,怎么办;也有褒贬,旨在引导学生辨析,比如,变现和底线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正确的变现做法。该作文题,希望能通过写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立意参考:
①变现要有底线;
②不排斥流量变现,但更倡导劳动创造价值;
③有些精神生活不是非得变现,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④社会主流价值应反对急功近利的变现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