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参考】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五单元第十四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共10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参考】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五单元第十四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共10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05 06:4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02张PPT。折射、交融与变迁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语】1、近现代社会的剧变是促使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阶段特点:
①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最突出特点;
②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面貌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明显影响;
③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加。折射、交融与变迁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土洋结合1.变化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_________,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等级森严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1)男子服饰
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③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
①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②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
中西合璧,土洋结合。婚服篇——变革中的男女服饰婚礼现场一:晚清时期问:如果去参加他们的婚礼,穿什么衣服比较合适?男:长袍马褂
女:旗袍一张几乎包含所有当时男装款式的清末照片,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清朝满族贵妇着装 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婚礼现场二:民国时期问:如果去参加他们的婚礼,男女士在着装方面又多了哪些选择?男:西装、中山装
女:改良旗袍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西装西装中山装是中西文化合璧的产物 中山装民国服装——中山装,还记得其中蕴含的政治理念吗?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和内外五个衣袋代表五权分立 (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自由、平等、博爱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统一大义
其五,兜盖像笔架,寓意以文治国人文主义的航标民主共和的招牌自由平等的旗帜工业文明的号角电影《花样年华》的剧照 特点:合身适体,中西结合,展现了女性的体态美  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茅盾《子夜》中西并列 新旧杂陈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土洋并存)1949年9月出席全国政协会议的民盟全体代表近代服饰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3)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异彩大方,彰显个性)。(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
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2激情岁月 朴素衣着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不爱红妆爱武装婚礼现场三:60年代的中国问:如果去参加他们的婚礼,大部分人的着装主要是什么类型的?列宁装、连衣裙绿军装、干部服特点:与政治紧密联系;颜色式样单调“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不爱红妆爱武妆 “文化大革命”实际上也是一场服饰革命。人们一旦认识到服装可以作为表达个人思想的手段,便会在特定的时期运用这一手段,试图通过统一服装来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 婚礼现场四: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问:你想选择怎样的服饰去参加这对新人的婚礼? 上世纪80年代初,喇叭裤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特点:异彩纷呈,美观大方,彰显个性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现在的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中国服饰
各年代校服变革——穿在身上的历史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西方文化、革命思潮的影响外交政策、
政治运动、
经济困难经济发展、
科技进步、
思想解放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精讲: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山装和列宁装迅速取代了象征资产阶级文明的西服和代表清朝遗物的旗袍,成为主要的服装样式。
(2)改革开放以后,服饰逐渐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新款服饰层出不穷。2.[学习思考](教材P63)为什么西式服装能够被中国人接受并得以流行?
提示:
(1)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
(2)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颁布了一系列关于革除陋习的措施与法令,为建立新的生活方式铺平了道路。
(3)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因而,新政府以仿效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1.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女性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B.外来文化被广泛接受
C.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D.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清朝末年妇女的服饰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相继发生,对中国人的生活习俗产生了重大影响。 答案: C2.“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侵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方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这种变化体现在( )
A.西服的出现 B.中山装的出现
C.旗袍的改进 D.列宁装的流行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关键词“1840年”、“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可知应是西服的出现。3.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答案: C4.下列对我国不同时期人们衣着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开国大典时,有穿着旗袍的妇女参加
B.中共八大召开时,有穿着中山装和人民装的代表参加
C.中共十三大召开时,有穿着西服和夹克衫的代表参加
D.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普遍穿起了长袍马褂和超短裙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D项中的“长袍马褂”是清朝时期人们的服饰,与21世纪现实不相符。1.传统菜式:
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得以在近代发展和最终形成。
2.西方饮食
(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
(2)西式饭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3.中西区别:
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都存在明显区别。
4.重要影响
(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中国传统的菜系是哪四大菜系?19世纪40年代起,中国饮食文化发生了哪些变化?
精讲: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四大菜系 代表区域 鲁菜
粤菜
川菜
淮扬菜山东
广州、潮州等
四川
扬州、南京、镇江等原因:
历史文化
自然环境
气候特征
资源特产
风俗习惯鲁菜:
以其味咸、鲜、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古书云:“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齐鲁大地就是依山傍海,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美好疆域,。为烹饪文化的发展、山东菜系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九转大肠油闷大虾醋酥鲫鱼粤菜: 广东菜也叫“粤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 粤菜的特点是,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追求色、香、味、型。食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此即所谓五滋六味。葱油鸡松仁粉丝扬州炒饭川菜:天府之国”的四川以其得天独厚的物产形成和发展了我国的主要菜系之一 ——川菜。特点:(1)注重调味 其一,调味品复杂多样,有特点,讲究川料川味。调味品多用辣椒、花 椒、胡椒、香糟、豆瓣酱、葱、姜、蒜等。其二,以多层次、递增式调味方法为见长.其三,味型多.(2)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此外,川菜讲究汤的制作及使用。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手撕鸡宫保鸡丁麻婆豆腐淮扬菜
淮扬菜以沿江、沿淮、微洲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表构成。其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工,重油重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 麻香小象贝荠菜春笋熏樱桃.考考你:西餐的餐具和菜品顺序,你知道吗?1、餐具:
刀、叉、匙、盘、杯、餐巾
2、西餐的上菜顺序是:

开胃菜 蔬菜沙拉或奶酪

甜食或水果 汤
鱼或肉 咖啡或茶



①②③④⑤⑥( 你认得它们吗?西餐糕点它们并非中国本土食物可见外国饮食文化深深的影响了中国... 中国街头,有它们。。西餐与中餐有何不同思考中餐:追求美味 西餐:追求营养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从食品种类上看: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以高蛋白、高脂肪、主热量的肉食为主;而中国则主要从谷物中摄取热量。
在烹饪方式上:西方要求营养、方便、快捷;而中国则注重细火慢炖,把菜肴做得精细,以香诱食欲为特征。
在饮食环境和服务方式上:西餐注意整洁卫生,以其崭新的设计、幽雅的环境、明快的格调,赢得广大顾客的欢迎;中餐则借助餐具和用餐环境的文化色彩显示其独特性,在服务方式上则不及西餐细致周到。中西餐区别2.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海许多商家曾把招牌中的“满”字改成了“新”字,如“满汉首饰”、“满汉茶食”等改成了“新汉首饰”、“新汉茶食”等。这主要是因为(  )
A.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B.辛亥革命的进行
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五四运动的爆发解析: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在当时的上海,许多商家把招牌中的“满”字改成了“新”字。答案: B3.“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名为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中国社会出现这种现象开始于(  )
A.明末清初 B.鸦片战争前
C.鸦片战争后 D.辛亥革命后答案: C
解析: 注意题目的关键词“开始于”。鸦片战争后,西方的东西开始大量涌入中国,中国社会才开始出现这种现象。4.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  )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
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
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
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原因的探究能力。近代中国的开放首先在沿海地区,西方的思想、文化、生活习惯对沿海地区城市居民影响较大,西餐即代表了其中一个方面。1.居室建筑的演进
(1)传统住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
①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②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③西式家具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2.影响:
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1、各地区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 特点:内向性、封闭性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常识介绍:四合院四合院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 . 你喜欢住哪所房子?告诉我你的理由中式建筑西式建筑中西合璧建筑中西合璧(上海的石库门)完全欧化(花园、别墅) 特点:外向性、开放性2、西式居住观念的传入1.北京的四合院有哪些特点?
精讲:
(1)北京四合院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上为一正方形。
(2)北京四合院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连接这些房屋的是转角处的游廊。
(3)北京四合院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2.[学习思考](教材P65)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
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点。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西式的家具陈设,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等,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3.传统和民居虽为居住建筑,却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是(  )
A.四合院 B.“别墅”
C.“新村” D.“公寓”
解析: “别墅”“新村”和“公寓”是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并且是富贵人家修建的。
答案: A1.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的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 )
2.表现
(1)婚姻风俗
①古代:缔结婚约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开始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2)丧葬风俗
①近代: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西方色彩浓厚的新式丧礼。
②现代: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其他风俗
①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②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握手成为社交场合中的常见礼节。
(4)思想观念:
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开始步入社会。【习俗风尚的变革】 2.变革的表现:婚姻包办——婚姻自由
行跪拜礼——鞠躬握手
女子裹足——迫令放足
旧式丧礼——新式丧礼
男子留辫——剪辫易服
迷信活动——破除迷信平等
自由
人性说媒
相亲
过礼
择期
铺房
开脸
戴绒花
穿凤衣戴凤冠
吃和合饭 障面
搬谷豆
迎亲
婚宴
新房
交杯喜酒
花烛之夜
闹洞房
开箱礼
回 门 中华传统的婚礼民俗老式婚礼用品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30年代婚纱在上海率先流行。新娘穿白色婚纱,新郎穿黑色礼服。特点是有傧相、双方父母及证婚人一起拍,地点为教堂。 当时结婚照不过是记录夫妻合影的影像.
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结婚照,五四前见证浪漫时刻 20世纪各时期结婚照大全清末传统婚礼20年代的婚礼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结婚是人性的需要也被排在其次,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需要,工作的需要。?
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现代的结婚照四、婚俗篇——习俗风尚的变革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仿效西方,删繁就简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跪 拜鞠 躬 握手水葬,是一种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 天葬,是藏族人民的丧葬习俗,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土葬,是各个民族都实行过的葬法,汉族历行土葬。迄今在某些少数民族和我国北方地区和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实行。火葬,在商代,一些边远民族已经有火葬习俗。后来,受佛教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火葬慢慢盛行。 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丧葬形式吗?一双绣花鞋竟不及一个巴掌大,而最宽的鞋跟部分,也最多不过一寸。三寸金莲的绣花鞋如同美丽的工艺品 畸形审美如何认识近现代习俗风俗的变革?
精讲:
(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
(2)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在地域上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大城市变化较早,程度较大,农村变化较晚,程度较低。
(4)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
(5)结果是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保留了浓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答案: A
解析: 注意题干“民国时期”这一时间限制。“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反映了婚姻习俗虽已发生变化,但旧的婚姻礼仪仍居主导地位,这说明习俗变迁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材料并未反映出“旧式婚礼”“简便节约”的特点,而且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不正确,符合题意。方法技巧: 
逆向选择题的题型特点和解题技法
(1)题型特点:
逆向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理解。此类题题干中经常出现的词语是“不正确的是”、“不包括”、“不属于”、“错误的是”等。
(2)解题技法:
解答逆向选择题一要仔细阅读题干,抓住关键词,找出哪方面的不正确。二要特别注意选出不正确的。切忌马虎,选出最佳正确的。三要选出正确答案后,再复核一下,以防未按逆向选择题解答。4.碧城:《敬告中国女同胞》:“时势变迁,人情移易,古法虽精,恐不合于今世,况未必能垂之久远而无弊也”。
思考:“古法”指的是什么?民国初年在婚姻风俗上突破“古法”的表现有哪些?
答案:
中国古代的习俗风尚。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删繁就简仿效西方婚礼。一、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
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市镇。
2.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渗透。
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但传统习惯却坚如磐石。 服装、饮食、建筑和风俗礼仪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们的变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 思考:结合所学的知识,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外因:
外来文化的影响内因:
国内的历史剧变人民思想解放的推动,
思想观念的转变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
生产力的提高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4.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下列情况在民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男子流行中山装,女子则以旗袍为日常着装
B.京津地区出现欧化住宅
C.男子普遍留长辫,女子大多缠足
D.中西餐并行于世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民国政府成立后,颁布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法令。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三幅图片是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先人的老照片,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
据图指出照片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原因。解析: 本题要求从服饰、民众观念、妇女地位几个方面指出民国初期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 (1)变化: ①民国初期,人们的服饰、生活风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②民众观念发生了变化、中西合璧(或中西文化开始冲突碰撞)、妇女地位得到改善等。
(2)原因:辛亥革命带来了社会风气的进步,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一、自我测评(教材P66)
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都有哪些表现?呈现出什么特征?
答案: (1)表现: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表现在如下方面:男女服饰的变化;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习俗风尚。(2)特征
①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②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
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2.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分析外来文化对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影响与作用。
答案: 
在今天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外来文化的影响——洋快餐、流行的服饰、新式的生活方式等等。
中国物质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并不是完全照搬外国,总是掺杂着一些传统的东西。 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呈现中西合璧的特点。这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简化了繁琐的习俗,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二、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67)
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
(1)清朝入关以来,中国服饰演变出现了怎样的趋势?分析其原因。
(2)概括、分析20世纪末世界时装舞台出现“中国风”的原因。答案: 
(1)趋势:从强制推行满族服饰到满汉服饰渗透融合;再到近代服饰的西化,以及当代传统中国服饰的复兴。
原因:政府的政策、民族的交流、政治运动的推动、机器工业的影响、高科技大潮的促动,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等。(2)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和国际影响的扩大;科技革命发展带来的文化复古思潮的推动;改革开放后中国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