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诗词曲鉴赏精选题-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古诗鉴赏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根据诗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是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B.诗歌前两句写景,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
C.“人尽望”三个字,写诗人想象自己把天下所有人都看个遍。
D.“不知秋思落谁家”用一种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表达了思念之情。
2.“中庭地白树栖鸦”使用了______的写作手法,明写______,暗写_______。
古诗赏析《白云泉》。
白云泉
[唐]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3.由“云自无心水自闲”中的“闲”字看不出泉水具有怎样的特点( )
A.从容奔流 B.自由奔泻 C.清澈见底
4.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的画面不可以用下列哪一个词形容( )
A.娴静雅致 B.逍遥惬意 C.从容自得 D.大气磅礴
5.这首诗写于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此时白居易政务十分繁忙,很不自由,面对白云泉水,不禁产生羡慕之意。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A.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的思想。
B.反映了诗人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
C.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一展抱负的思想。
D.表达了诗人对能够早日摆脱恼人的俗务的渴望。
6.下列对本诗内容分析错误的是哪一项( )
A.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达坦荡淡泊的情怀。
B.此诗描绘了一幅线条明快简洁且充满生机活力的淡墨山水图。
C.句中连用两个“自”字,只为了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得其乐。
D.诗人十分注重用浓墨重彩描绘天平山上的风光,其中重点摹画了白云与泉水的神态。
7.本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试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外阅读。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请用“∕”划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2)写出下列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吾:_____ 淡墨痕:_____
夸:_____ 满乾坤:_____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表现诗人王冕高尚情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4)“岁寒三友”指的是___、___、___。
“文房四宝”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和第二句中的“龙标”都是指作者被贬官的地名。
B.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C.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D.诗歌想像奇特,气概超逸,笔势灵动,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10.结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说说诗人因为何而“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赏析。
戏题盘石①
王维
可怜②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③,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①盘石:即磐石,扁平的磨盘状大岩石。②可怜:可爱。③解意:领会心意。
11.诗的一、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诗的三、四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阅读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将古诗补充完整,再回答问题。
14.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诗表面描绘了_________(季节)的美丽景色,实则是一首_________(咏史 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15.从“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从“________”一词可以知道作者是去踏青。作者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________”(诗句),由此发出赞叹:________,________。
16.选择下列词语的意思。(填序号)
胜日:( ) 寻芳:( ) 光景:( ) 等闲:( )
A.平常,轻易。 B.游春,踏青。 C.风光景物。 D.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17.从表面上看,诗歌的第一句“胜日”指____________,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___________;“寻芳”,即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__________。
18.下面不是描写春天景色的一项是( )
A.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9.第一句诗中,“胜日”点明_________;“泗水滨”点明_________;“寻芳”,即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__________________。
20.读到朱熹的“_________,___________”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春天的美丽景象。
21.读完这首诗的后两句,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等闲”一词的意思与本诗中的“等闲”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万紫千红总是春”让你产生了哪些联想?请用精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阅读
寒 食
____________________,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____________________。
25.补全古诗。
26.解释下列词语。
(1)春城:_____ (2)御柳:_____ (3)汉宫:____
27.《寒食》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的__________。这是一首__________(讽刺 怀古)诗。诗人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__________,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诗人__________。
28.诗的前两句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物点明诗歌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后两句用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现在人们常用此诗中的“__________”来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29.下面对诗歌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处不”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了整个长安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B.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夜晚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作出委婉的讽刺。
C.诗的后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皇宫也不例外。
D.“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的是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30.读“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两句,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对“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民间禁火,受到皇帝宠爱的臣子却可以得到恩赐的燃烛,诗人这是在对腐败的政治现象进行委婉的讽刺。
B.有些地方禁火,有些地方传蜡烛,诗人这是在解释不同地方的寒食节有着不同的习俗。
3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这首诗写的内容和节日有关,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节日的诗句,请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诗歇,完成问题。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34.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________
35.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好像 B.等闲:平常 C.浑:浑浊
36.在括号里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 )千锤万凿、烈火焚身、粉骨碎身,我( )要留清白在人问。
A.即使 B.无论 C.不管 D.也
参考答案:
1.C 2. 借景抒情 赏月环境 人物情态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C.诗句中的“人尽望”意思是指人们都在仰望着皎洁明亮的月亮。
故选C。
2.考查诗句的描写手法。
开头的“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
3.C 4.D 5.D 6.C 7.诗人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比喻令人困扰的事情。
【解析】3.本题考查的是字词理解。
“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自在舒卷,泉水从容奔流。其中“闲”表现泉水自由奔泻,从容自得从而表现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
故选C。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概括。
根据阅读分析诗句,“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天平山上的白云泉清澈可人,白云自在舒卷,泉水从容奔流。描绘了一幅线条明快简洁且充满生机活力的淡墨山水图,借此来表达诗人渴望能早日摆脱世俗的一种坦荡淡泊的情怀。
A.娴静雅致:优美高雅。
B.逍遥惬意:悠然自在,闲适自得。
C.从容自得:不慌不忙,镇静、沉着,自以为得意。
D.大气磅礴:形容气势宏大。
故选D。
5.本题考查的是古诗主旨。
根据译文,可知本诗表达了诗人渴望能早日摆脱世俗的一种坦荡淡泊的情怀。
故选D。
6.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根据分析可知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
故选C。
7.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表达技巧的理解。
《白云泉》描绘的是一幅线条明快简洁且充满生机活力的淡墨山水图,借此来表达诗人渴望能早日摆脱世俗的一种坦荡淡泊的情怀。全诗风格平淡浑朴,采取象征手法,托物言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理趣盎然。
【点睛】参考译文:天平山上的白云泉清澈可人,白云自在舒卷,泉水从容奔流。白云泉啊,你又何必冲下山去,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再添波澜。
8.(1)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 我 淡淡的墨痕 称赞 弥漫在天地之间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
(3)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4) 松 竹 梅 笔 墨 纸 砚
【详解】(1)本题考查古诗断句。
古诗断句: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文章中并无停顿的标志。读时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处理停顿,也就是所说的句读,这分析停顿的过程叫断句。
全诗意思: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故断句为: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2)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词理解以及诗句翻译。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这画仿佛是从我的洗砚池边生长的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可知“吾”的意思是我;“淡墨痕”的意思是淡墨留下的痕迹;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因为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之间。可知“夸”的意思是夸许、称赞;“满乾坤”的意思是充满在天地之间。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因为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3)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情感理解。
通读古诗,古诗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4)本题考查的知识积累。
“岁寒三友”指的是松树、竹子和梅花。松、竹经冬不凋,梅耐寒,早春开放,故名。岁寒三友;
“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纸,安徽徽州婺源龙尾砚。
9.B 10.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解析】9.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
A.这首诗出自唐代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题目中的“龙标”与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意思不同︰标题中的“龙标”是贬官地,诗句中的“龙标”是代指王昌龄。古时常用出生地、任官地、贬官地作为官员代称。故题干表述错误。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君去到夜郎。故题干表述正确。
C.首句写景兼点时令,通过“杨花落尽”与“子规哀啼”来烘托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故题干表述错误。
D.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气概超逸,笔势灵动,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故题干表述错误。
故选B。
10.本题考查对古诗的赏析。
分析可知,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这两句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就只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11.在清澈的泉水边上,一块如席子般大小的巨石矗立着。春风习习,碧绿的垂柳飞舞在岸边的巨石之旁,不时拂过高高举起的酒杯。 12.三、四两句诗歌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反问说如果春风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这同时也是拟人,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自得意趣。
【解析】1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的理解。
首先,诗的开篇两句“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王维便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和表达出了王维高雅的情趣。意思是说,在清澈的泉水旁边,有一块可爱如席子般大小的巨石矗立着;又有垂柳在巨石边照拂泉水,诗人则在不时高高举起酒杯。 从开篇这两句来看,王维在盘石临泉,绿杨飘拂的美景中,高举酒杯,临泉吟诗。足以见得,王维诗歌作品“诗中有画”的特征,以及他陶醉于山间盘石、泉水、垂杨等,所彰显的高雅情趣。
1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答题时应注意,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若道春风不解意 ,何因吹送落花来?”写春风飞花低吟高唱,春风啊难道不解人意?如果说你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以问答和猜测的语气抒情追意,耐人咀嚼回味。泉水激石、垂杨拂杯、春风送花,都在无意之间,“空山无人, 水流花开”,自然万物生灭变换, 各随其宜,各得其所,是生动形象的禅理论。“若道春风不解意 ,何因吹送落花来”, 诗人反问若春风不善解人意,怎么会送来落花呢?实际上就是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这就综合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问盘石的独得意趣。
13.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14. 宋 朱熹 春天 哲理 15. 胜日 寻芳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16. D B C A 17. 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地点 出游目的 18.C 19. 天气 地点 出游目的 20.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21.看到了春天百花开放,到处都是万紫千红的美丽景象。 22.A 23.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24.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悄然来到人间,在温暖的春风吹拂下,小草吐出了嫩绿的的叶子,各种花儿争奇斗艳、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解析】13.本题考查古诗默写。
注意“等、得、紫、春”容易写错。
14.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
《春日》这首七言绝句是宋代的朱熹所作,由诗词的意思: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我们可知,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15.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意思是: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胜日”指的是天气晴朗的好日子,点明了出游的天气。“寻芳”指的是游春,踏青,点明了出游的目的。
作者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无边光景一时新”,由此发出赞叹: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6.本题题考查的是词语解释。
胜日:“胜”美好的、优越的,因此该词的意思是:天气晴朗的好日子。故选D。
寻芳:“寻”指的是“寻找”的意思,寻找芬芳,也就是“游春,踏青”之意。故选B。
光景:“光”指的是“风光”的意思,也就是“风光景物”。故选C。
等闲:“闲”有空闲时间”之意,也就指的是“平常”。故选A。
17.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意思是: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胜日”指的是天气晴朗的好日子,点明了出游的天气。
“寻芳”指的是游春,踏青,点明了出游的目的。
“泗水滨”指的是在泗水之滨,点明了地点。
18.本题考查对诗词名句的理解。
A.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冬天。意思是一夜之间天地铺满白雪,树上的积雪就像梨花开满树梢似的。出自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是描写冬天的诗句。
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不知那丝丝柳叶是谁裁出,原来二月的春风像巧匠手中的剪刀。
故选C。
19.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意思是: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胜日”指的是天气晴朗的好日子,点明了出游的天气。
“寻芳”指的是游春,踏青,点明了出游的目的。
“泗水滨”指的是在泗水之滨,点明了地点。
20.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的理解。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指的是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展现的是春天的景致。
2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
根据诗句“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思是: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我们可以根据“百花绽放,万紫千红”展开叙述。
示例:我仿佛看到东风如仙子般走来,轻拂百花,瞬间百花绽放,摇曳生姿,让我们感受到这春天的蓬勃生机。
2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名句的理解。
A.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不要虚度年华,花白了少年黑发,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等闲”指的是不要荒废空闲时间。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等闲意思:不怕困难,不可阻止,把困难看的极为平常。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等闲”指平常,轻松。
故选A。
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阅读诗歌可知,《春日》这首七言绝句是宋代的朱熹所作。本诗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喜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4.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学生结合诗句回答即可。
示例:春天来了,花都开了。有淡黄色的迎春花,粉色的桃花,紫色的丁香花,还有白色的玉兰花和梨花呢。很多的树木都绿了。杨树和柳树绿了,冬青和松树看起来更绿了。还有我叫不上名字的那些树都绿了。春天真美呀!
25.春城无处不飞花
轻烟散入五侯家 26. 暮春时的长安城 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这里指唐朝皇宫。 27. 唐 韩翃 讽刺 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 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官宦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28. 花 柳 汉宫 五侯 春城无处不飞花 29.C 30.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31.A 32.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3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解析】25.本题考查古诗默写。
注意“春、城、散、侯、家”容易写错。
26.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这首诗意思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1)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2)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3)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
27.本题主要考查对诗人的识记以及内容的理解。
《寒食》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本诗中“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则暗中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的近臣。
本诗是一首飒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对当时受宠的权贵进行委婉的讽刺。
28.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意思: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诗的前两句用花、柳点明诗歌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意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后两句用汉宫、五侯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本诗中“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则暗中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的近臣。
29.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C.不正确。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故选C。
3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结合“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意思分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无处”指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斜”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这是寒食节京城的白天景色。
3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句诗写出了民间禁火,受到皇帝宠爱的臣子却可以得到恩赐的燃烛,诗人这是在对腐败的政治现象进行委婉的讽刺。
故选A。
3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意思。
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五侯: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33.本题考查古诗积累。
有关节日的诗句还有: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34.于谦 35.C 36. A D
【解析】34.本题考查对古诗作者的识记。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写的一首咏物诗。于谦从小志向远大,学习刻苦。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看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便写下此诗。译文:石头只有经过多次的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常的事情,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的清白留在人间。此诗借吟石灰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保持忠诚清白的可贵品质。
35.本题考查对诗句中关键字词的理解。
“烈火焚烧若等闲”这句诗的含义是:烈火焚烧它,它却像平常事一样对待。若:像。等闲:平常一样。题目要求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故选C。
36.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
古诗的前两句的含义是:石头只有经过多次的撞击,千锤万凿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常的事情;后两句的含义是:即使烈火焚身、粉骨碎身也好不畏惧,我还是要留下清白在人间。所以诗的前三句和后一句是假设关系,故选AD“即使……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