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现代文阅读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现代文阅读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2 10:5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课内阅读。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文段最后连用“跨、飞、溜、闪”四个动词,形象准确地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细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我们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3.仿写句子,并完成练习。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了;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__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__。
4.这段话让人心生珍惜时间之念,请你写出一句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或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片段和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北京的春节(节选)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5.在选段中的“□ ”内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6.选段中说明元宵节热闹的四字词语是( );说明灯的种类多的四字词语是( )。
7.用“——”在选段中画出最能说明小孩子们在家中玩耍得“有声有光”的句子。
8.选段主要写的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这天,人们( )。
阅读下文。
雪山小太阳
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战栗。队伍前进得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已经有很多同志在这片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
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
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
这名唱歌的女孩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女孩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翻雪山时,女孩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
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突然,她停了下来,她看见路边坐着的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
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
伤兵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的,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
9.短文的第2、3自然段是对卫生员____(A.外貌 B.语言 C.动作 D.神态)的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我体会到( )
A.她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鼓励战士们战胜眼前的困难,翻过雪山。
B.她性格活泼好动,符合她年少的特点。
C.因为即将翻过雪山,她的心情非常兴奋,才会有如此表现。
D.部队首长让她这样做,这样可以消除长途行军中的枯燥无味。
10.从下列哪些内容中可以看出夹金山环境的恶劣?(  )(多选)
A.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
B.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战栗。
C.空气稀薄。
D.太阳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
11.题目中的“小太阳”指的是________,这样称呼她是因为___________。
1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记得她
二十五年了。
如同二十五年前,我叩响了她的房门,我是她的学生;而今我带着我的学生来到这所中学实习。我的学生肃立在我身后,我肃立在她门前。
七十六岁的地,苍颜白发,味眼打量着来客。我含笑摘下呢帽;我的学生也满怀敬意:“靳老师!”
她当然认不得我的学生——她的“徒孙”;却也似乎认不得我了。
啊,老师,我要唤醒你的记忆。……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如歌的行板,悦耳的清音,发自你的内心——那旋律,构成一个美好的梦。这梦,并未远逝,至今缭绕在我心潮的上空,现在我常给学生讲:优美的朗读,能拓展含羞不语的文学所蕴藏的意境。而当时的我,只有惊异:我怎么会听见童话中小天使那银铃般的歌声?
“孩子们,想想,小朋友们看戏后划船回家,那船头的激水声为什么更其响亮了呢?”
“因为夜深了……”
“不,是因为他们肚子饿,想急着回家,就划得快些……”
对同学们的回答,我不以为然,举起了小手。我是在家乡的小河中长大的。
“那是因为逆……逆水行……行舟。”
而课文中并没有写明顺水逆水的问题。也许没有必要写。也许静静的河汊,无所谓顺水逆水……总之,我的回答是她始料未及的。
地笑了,一如当时的笑容。
“有很多聪明的孩子……”她说,显然记不得我是其中的一个了。……
那么,老师,你总记得国难时期吧?你带着我这个年纪最小的寄宿生到这里来,点燃小炉,一点盐,一点油,熬了一锅粥,叫我吃……滚烫的、醇香的粥,跟妈妈做的一样;你的叹息,也像妈妈爱怜的目光一样。
“孩子,你太瘦了……”
她再一次笑了,没有了叹息:“熬粥的日子,不少……”
她依然记不得我。
我和我的学生告别了她,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我的学生不无惆怅:“怎么会记不得你呢,老师?”
“我记得她。”我说。
13.第2自然段画线的两个“肃立”,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_______和________的感情。
14.第7自然段划线句与前文的叙述关系密切,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15自然段中“显然记不得”与前文和后文的内容相呼应,请用波浪线把相关语句画出来。
16.第19自然段中写到“我”又说了这个铭刻心肺的故事,靳老师却“依然记不得我”,这说明了什么?至少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答非所问的结尾寄寓了哪些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表里的生物(节选)
①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 )也没有机器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②( )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 )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 )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嘀嗒,嘀嗒……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
③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18.把下列关联词依次填人文中括号中。
不但 所以 而且 可是
19.第①自然段是围绕着哪句话写的?把它摘录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我”对于父亲表的“秒针会自己走动”“会发出清脆声音”的原因下的结论是______。
21.节选部分表现了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课外阅读。
过年
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惯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
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吱咯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炕桌上呼三喝六,没有孩子的份。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大厅上供着祖先的影像,长辈指点日:“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虽然都是岸然道貌微露慈祥,我尚不能领略慎终追远的意义。
“姑娘爱花,小子要……”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个桃脯蜜枣沾上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大年初一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锅子、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芥末堆素面筋,十香菜,比较的受欢迎,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
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22.文段写的是除夕守岁,一共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中画“___”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个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中画“﹏﹏”的句子用了三个“满”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短文是作者回忆幼时过年的经历,语言不乏幽默风趣,试举一两句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人们爱吃的西瓜子
吃西瓜的时候,多数人都希望籽越少越好,以至于人们培育出了“三倍体无籽瓜”。不过,你有没有想过,平时磕的西瓜子都是哪来的呢?莫非是雇一群人啃西瓜收集瓜子?或者是像土鸡蛋那样一家一户收上来的?你吃西瓜时吐出来的籽怎么没有人收?
其实你磕的瓜子来自专门的西瓜,叫籽用西瓜,又叫籽瓜,是西瓜的一个变种。由于长得比较结实,需要拳打脚踢才能弄开,所以又叫“打瓜”。
籽瓜按瓜子壳的颜色分为红籽瓜和黑籽瓜,按瓜子大小又可以分为大片、中片、小片。目前中片黑瓜子是市场主流,大片瓜子或红壳瓜子是小众产品。//第一部分
我国是籽瓜种植最多的国家,也是籽瓜的发源地。
红籽瓜的历史很悠久,最早的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1664年江西省信丰县的栽培史。黑籽瓜的历史记录则晚了一个世纪,史料记载1774年在甘肃省皋兰县有种植。
国内的黑籽瓜品种基本上都是陆续从甘肃省中部传过去的。国外黑籽瓜主要产地是泰国,其实也是1950年前后从甘肃引进的籽瓜品种。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籽瓜种植面积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甘肃兰州附近,以及内蒙古个别地区。由于以旱地种植为主,且种植密度较低,西瓜子的平均亩产也只有60公斤左右。
改革开放以后,籽瓜种植区扩大到甘肃河西、新疆垦区和内蒙古河套的灌溉农业区,平均亩产也迅速提高到100公斤以上。随着高效化肥、地膜覆盖滴管技术和其他农业技术的应用,目前旱地平均亩产也已达到100公斤,灌溉种植区可以达到150公斤,有的优良品种可以达到180 公斤以上。
籽瓜和西瓜一样,对土壤肥力消耗很大,一般收过一茬后,需要让土地休息几年。这对于大规模连片种植的地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了提高农田生产效率,农业技术人员发展了间作(同时播种)和套种技术(不同时播种)。比如籽瓜和棉花、毛豆、玉米、高粱、葡萄等作物配合,可以提高土地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第二部分
26.人们磕的瓜子来自专门的西瓜,它的下列名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打瓜 B.西瓜的一个变种 C.籽瓜 D.籽用西瓜
27.下列四项中,不属于小众品种的瓜子是( )
A.中片黑瓜子 B.大片瓜子 C.红壳瓜子 D.大片黑瓜子
28.我国种植籽瓜历史悠久,早在( ),就开始种植黑籽瓜了。
A.改革开放前 B.1950年 C.1774年 D.1664年
29.联系第一部分内容来理解,短文第1自然段中的4个问句,可以认作是( )
A.反问句 B.疑问句 C.设问句 D.排比句
30.短文第二部分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作比较和举例子 B.举例子和列数据 C.列数据和作比较 D.列数据和打比方
31.根据短文的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1)泰国是国外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产地,其品种是从___________引进的。
(2)改革开放后,随着各种农技的应用,灌溉种植区的优良品种平均亩产可达___________,而旱地种植平均亩产也已达___________。
(3)籽瓜和棉花、毛豆等农作物配合,同时播种叫___________,不同时播种叫___________。这样做,可以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增加___________________。
32.读课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说说“挑战”的含义,谈谈为什么这是一种“挑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父亲的难题
拉里森[美国]
①小保罗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父亲虽然空闲时间不多,但晚上却经常同他的孩子一起。父亲喜欢孩子,总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些富有教益的寓言和故事。
②一个星期五的晚上,保罗和姐姐玛莎忙着刷保罗的田径鞋,因为他要参加学校明天举行的一场短跑比赛。坐在沙发里读报的爸爸摘下眼镜,凑过身子,又唠唠叨叨地讲起了他的寓言——《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保罗记得自己已经听过好些遍了,实在叫人腻味。
③末了,爸爸对似听非听的保罗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一定要记住,动作缓慢的乌龟之所以能跑赢兔子,是因为它的踏实和韧性。”然而,保罗还是低垂着头,默不作声地弄他的鞋子。爸爸的口吻变得有点严肃:“难道你不觉得应该从乌龟身上获得一些教益吗?”
④保罗神情困惑地朝天花板呆望了一阵,然后回过头来看着爸爸:“这么说,你是要我指望贝利、托尼、萨里在明天的60米赛跑中会像兔子那样躺下来睡觉?
⑤爸爸心里颇感惊讶,怎么也想不到儿子会冒出这样的话来。他沉默了一会儿,略为发窘地回答:“我没有说乌龟会指望兔子在途中睡觉。”
⑥“乌龟一定事先知道兔子在比赛时会睡觉的。”保罗反驳道,“要不然傻乌龟就是自不量力,竟敢和兔子较量。谁都知道,兔子的速度起码要比乌龟快上100倍!”
⑦“乌龟压根儿就不知道兔子会睡觉,”爸爸坚持着,“它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爬才取得胜利的。”
⑧小保罗把两只手的手指勾在一起,认认真真的思忖着。“我可不相信。”他倏地站起身来,“乌龟的胜利完全是靠运气,要不是碰巧兔子中途睡觉,它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跑赢兔子。即使乌龟比你说的踏实还要踏实100倍,它仍然跑不过兔子!”
⑨爸爸的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名状的笑容,捏着报纸的手颓然落在膝盖上……
33.致使父亲遇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无法进一步证实乌龟取胜的原因 B.儿子对已“听腻的”的寓言故事不再感兴趣
C.儿子死钻“牛角尖”而固执己见 D.儿子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与父亲不一致
34.文末“爸爸的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名状的笑容”,对“难以名状的笑容”理解有误的是( )
A.对儿子的固执而生气 B.为自己没有说服儿子感到沮丧
C.为儿子的坚持而感到欣慰 D.为自己无法解释清楚而无奈
35.文中划线句子破折号的作用是( )
A.意思的转换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意思的递进 D.表示特殊的含义
36.仔细研读短文,完成填空。
(1)对乌龟取胜的原因,小保罗的父亲认为是_________________;而小保罗则认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小保罗对爸爸所讲故事的态度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
37.用简洁的话语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不得超过2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父亲和小保罗谁说得对,请你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时光来得快,去得也快 2. 排比 洗手 吃饭 默默 3. 上课 从课堂上溜走了 看电视 从眼前过去了 4.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跨、飞、溜、闪”这四个词都表示动作很迅速,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可见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流逝得很快。
2.本题考查句子分析。画线句子连用了三个“……的时候,(日子)从……过去”突出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默默时三种生活细节。
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要求学生思考两个生活细节,仿照例子,写一写日子从哪里流走了。语句通顺,填入的内容与前后连贯,合情合理,即可得分。
4.本题考查名言警句、诗句的积累。题目要求写一句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或诗句,能准确写出,没有错别字,即可得分。比如: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5.、、,,,。 6. 悬灯结彩 各形各色 7.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8. 元宵节 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解析】5.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走马灯”与“宫灯”是并列描写纸灯形状的词语,中间应用顿号;“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句子中间一般性停顿,用逗号;“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句子陈述语气完结,用句号。
6.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在文中说明元宵节热闹的四字词语是“悬灯结彩”。“悬灯结彩”的意思是挂灯笼结彩带,形容喜庆景象。
在文中说明灯的种类多的四字词语是“各形各色”。“各形各色”的意思是不同形状不同颜色,形容不同的种类。
7.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有声有光”的意思有声音也有光亮。
在文中说明小孩子们在家中玩耍得“有声有光”的句子为: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这句话说明孩子们不去街上,在家里也可以看见各形各色的纸灯,可以听见灯里面铃铛的响声。
8.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课文内容“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可知,选段主要写的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
由课文内容“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可知,元宵节这天,人们要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9. BC A 10.ABC 11. 女卫生员 她用歌声给战士们带来温暖,她舍己为人的品质增强了战士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12.红军在翻越夹金山时,年轻的女卫生员不仅用自己的歌声鼓舞了战士们,还把自己的红毛衣给了受伤的战士,自己却牺牲了。
【分析】9.本题考查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常见的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要结合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
由文中“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跳着”“唱着”“挥舞着”可知,短文的第2、3自然段是对卫生员语言、动作的描写。从这些描写中体现出了“小太阳”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鼓励战士们战胜眼前的困难,翻过雪山。
10.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
由文中“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战栗。队伍前进得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可知从A、B、C选项中可以看出夹金山环境的恶劣。
11.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分析和文章内容的理解。这里的“小太阳”有两层含义,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太阳,而主要喻指文中的小姑娘身上所具有的一种美好的品质。因为文中的这位女卫生员小战士,她活泼可爱,爱唱爱跳,身上穿着红军大姐送给她的没过膝盖的红毛衣,一路上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分外耀眼,所以大家都喜爱的叫她“小太阳”。
12.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雪山小太阳》这篇短文,作者以歌声开头引出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记叙的是长征时一位穿红毛衣的小红军卫生员,为救护一名长征途中冻昏迷了的红军战士,把自己身上的红毛衣穿在这位红军战士身上,自己被冻死的故事。表现了这位小红军女战士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作者以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来赞美歌颂红军队伍中的“小太阳” 穿红毛衣的小红军女战士。
13. 崇敬、(词语不分前后,意思对即可) 爱戴 14.说明了这“梦”的美好,也说明了靳老师讲课优美自然,是我记忆犹新的原因。 15.①“似乎认不得我了”;②“你总记得……”;③“她依然记不得我”。 16.①说明靳老师的学生太多,桃李满天下;②说明靳老师对很多学生都非常关怀,而且不如报恩;③说明了靳老师曾经对我的关怀确实对我影响很深。 17.结尾是点睛之笔,深化了文章主题。虽然老师已经记不得我,但我永远记得老师,不忘师恩。
【分析】13.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我叩响了她的房门,我是她的学生;而今我带着我的学生来到这所中学实习。”来看体现了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
14.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二十五年了。”和“啊,老师,我要唤醒你的记忆。”来看体现了当时对“我”的记忆之深,也表现了靳老师讲课优美自然。
15.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呼应:就是后面的句子与前面的句子相互关联,互相照应的意思;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
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呼应句能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在一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
所以相呼应的句子是:
①“却也似乎认不得我了。”;
②“那么,老师,你总记得国难时期吧?”;
③“她依然记不得我”。
16.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七十六岁的地,苍颜白发,味眼打量着来客。我含笑摘下呢帽;我的学生也满怀敬意:‘靳老师!’”来看老师七十六岁依然活跃在讲台上,可以体现她桃李满天下。
结合“‘孩子,你太瘦了……’”来看体现了对学生的关心。
17.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我记得她。’我说。”来看属于自然结尾,表现了老师不记得“我”但“我”却记得老师,表现了不忘师恩,也深化了主题照应主旨。
18.所以
可是
不但
而且 19.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20.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 21. 好奇心强 爱思考
【分析】18.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从第一空来看属于因果关系所以应填写“所以”。
从第二空来看属于转折关系,后面两个空属于递进关系,所以分别填写:可是、不但、而且。
19.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从“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来看属于第一段的中心句,第一段也围绕此来写。
20.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从“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中可以看出。
21.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学生在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注意找出文章的主要介绍对象和主要事件,从而体会塑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或品质特点,语言表达合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22.一共写了六件事:熬夜守岁,磕头要压岁钱,拜祖先,放鞭炮,分杂拌儿,吃年夜饭。 23.环境描写。写出了过年时的喜庆气氛和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24.三个“满”字写出了所备食物的丰盛。 25.(1)“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这一句近似口语的表达,写出一个男孩对炮的独特感受,语言自然亲切。(2)“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吃?”“低枝倒挂”一词生动传神地写出“我”因熬夜而困倦不堪的动作,语言不乏幽默风趣
【分析】22.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要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任务、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明的写出来。
文章开头“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惯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写了除夕要熬夜守岁。
“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大厅上供着祖先的影像,长辈指点日:‘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虽然都是岸然道貌微露慈祥,我尚不能领略慎终追远的意义。”写了除夕磕头要压岁钱,拜祖先。
“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个桃脯蜜枣沾上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写了除夕要放鞭炮,分杂拌儿,吃年夜饭。
23.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运用。
“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吱咯吱响。”运用了环境描写手法,将过年时前庭、后院中的环境描写出来,挂满了灯笼,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吱咯吱响。写出了过年时的喜庆气氛和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24.本题考查句子中字词的作用。
“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这句话写了过年时,大家都准备了很多的食物,不知什么时候才吃完。三个“满”字写出了所备食物的丰盛。
25.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文中幽默风趣的语言有很多,如:“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惯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这句话写了作者对于“守岁”的感受,作者认为“对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语言自然,感受真实。
“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这一句近似口语的表达,写出一个男孩对炮的独特感受,语言自然亲切。
“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吃?”“低枝倒挂”一词生动传神地写出“我”因熬夜而困倦不堪的动作,语言不乏幽默风趣。
26.B 27.A 28.C 29.C 30.B 31. 黑籽瓜 甘肃 180 公斤以上 100公斤 套种技术 间作 土地产量 农民收入 32.“挑战”指主动尝试战胜对方,亦指鼓动对方与自己竞赛。文中指农业技术人员主动尝试战胜籽瓜对土壤肥力消耗很大,收过一茬后,需要让土地休息几年这一困难,来提高土地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分析】26.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筛选能力,注意认真阅读原文。
结合文章第二自然段“其实你磕的瓜子来自专门的西瓜,叫籽用西瓜,又叫籽瓜,是西瓜的一个变种。由于长得比较结实,需要拳打脚踢才能弄开,所以又叫‘打瓜’”可以得到答案。
27.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筛选能力,注意认真阅读原文。
结合文章第三自然段“籽瓜按瓜子壳的颜色分为红籽瓜和黑籽瓜,按瓜子大小又可以分为大片、中片、小片。目前中片黑瓜子是市场主流,大片瓜子或红壳瓜子是小众产品。”可以得到答案。
28.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筛选能力,注意认真阅读原文。
结合文章第五自然段“黑籽瓜的历史记录则晚了一个世纪,史料记载1774年在甘肃省皋兰县有种植”可以得到答案。
29.本题考查问句的辨析,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结合“平时磕的西瓜子都是哪来的呢?莫非是雇一群人啃西瓜收集瓜子?或者是像土鸡蛋那样一家一户收上来的?你吃西瓜时吐出来的籽怎么没有人收?”“其实你磕的瓜子来自专门的西瓜,叫籽用西瓜,又叫籽瓜,是西瓜的一个变种”可知,作者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30.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注意结合内容分析。
结合“西瓜子的平均亩产也只有60公斤左右”“目前旱地平均亩产也已达到100公斤,灌溉种植区可以达到150公斤,有的优良品种可以达到180 公斤以上”可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结合“比如籽瓜和棉花、毛豆、玉米、高粱、葡萄等作物配合,可以提高土地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等内容,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据此可以得到答案。
31.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筛选能力,注意认真阅读原文。
(1)结合“国外黑籽瓜主要产地是泰国,其实也是1950年前后从甘肃引进的籽瓜品种”可以得到答案。
(2)结合“改革开放以后,籽瓜种植区扩大到甘肃河西、新疆垦区和内蒙古河套的灌溉农业区,平均亩产也迅速提高到100公斤以上。随着高效化肥、地膜覆盖滴管技术和其他农业技术的应用,目前旱地平均亩产也已达到100公斤,灌溉种植区可以达到150公斤,有的优良品种可以达到180 公斤以上”可以得到答案。
(3)结合“为了提高农田生产效率,农业技术人员发展了间作(同时播种)和套种技术(不同时播种)。比如籽瓜和棉花、毛豆、玉米、高粱、葡萄等作物配合,可以提高土地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可以得到答案。
32.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注意联系上下文作答。
本题可以先回答“挑战”的本义,即指主动尝试战胜对方,亦指鼓动对方与自己竞赛。再代入文中理解,结合上下文分析。结合“籽瓜和西瓜一样,对土壤肥力消耗很大,一般收过一茬后,需要让土地休息几年。这对于大规模连片种植的地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可以分析因为籽瓜和西瓜一样,对土壤肥力消耗很大,这对大规模连片种植的地区是一个不小的困难,该区的农业技术人员,主动尝试战胜这一困难,来提高土地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围绕此作答即可。
33.D 34.A 35.B 36. 踏实、韧性
完全靠运气 似听非听 37.小保罗和父亲因为乌龟取胜的原因理解不同而展开争辩。 38.我觉得父亲说得对。人生其实一次长跑,有不少人自持天赋或者实力不肯努力,躺在成绩的功劳簿上睡觉,那些资质一般或是稍微差点的人,凭借韧性,坚持不懈,最终会超越自以为是的人,终会从成为赢家。
【分析】3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中父亲和小保罗的对话可以看出,“难题”指的是小保罗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与父亲不一样。
3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父亲一直想通过经典的寓言故事培养儿子正直的品格。但寓言故事总是夸大的。当孩子意识到这种夸大时,孩子已经不再像小时候那么天真。孩子慢慢接触到现实,现实世界并不像寓言中那样对错分明。父亲一面对孩子的成长感到欣慰,一面为儿子迟早面对现实感到无奈,并不是对儿子的固执感到生气。
35.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破折号作用:(1)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例如: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敞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2)用于话题突然转变。例如:“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3)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例如:“呜——”火车开动了。(4)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前。
“又唠唠叨叨地讲起了他的寓言——《龟兔赛跑》的故事”破折号的作用是对寓言故事的解释说明。
36.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从“孩子,你一定要记住,动作缓慢的乌龟之所以能跑赢兔子,是因为它的踏实和韧性”可知小保罗的父亲认为乌龟取胜的原因是它的踏实和韧性。从“乌龟的胜利完全是靠运气,要不是碰巧兔子中途睡觉,它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跑赢兔子。”可知,小保罗认为乌龟取胜的原因完全靠运气。
从“末了,爸爸对似听非听的保罗语重心长地说”可以看出小保罗对爸爸所讲故事的态度是似听非听。
37.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通读全文,可知,文章讲述的主要内容是小保罗和父亲因为乌龟取胜的原因理解不同而展开争辩。
38.本题考查开放性试题。两者选其一,言之有理即可。如:我觉得父亲说得对。人生其实一次长跑,有不少人自持天赋或者实力不肯努力,躺在成绩的功劳簿上睡觉,那些资质一般或是稍微差点的人,凭借韧性,坚持不懈,最终会超越自以为是的人,终会从成为赢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