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福建省厦门市重点大学附属中学创新班化学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福建省厦门市重点大学附属中学创新班化学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6-22 06:2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厦门重点大学附属中学2022年创新实验班招生考试
化学试卷
考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科考试试题卷共4页9题。
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请在答题卷上填写毕业学校、姓名、准考证号。
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Mg24 A127 S32 Cl35.5 Fe56
Cu64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5分,共25分)
1.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理小识》记载“青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茂。”其中“青矾厂气”是CO和
B.《内经》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禽为益、五菜为充”,文中涉及糖类、维生素、蛋白质等人体所需营养素
C.《梦溪笔谈》中对宝剑的记载:“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说明铁的合金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高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灼烧后有烧纸的气味
2.60℃时,向100g水中加入一定量形成溶液,再降温至20℃,析出固体质量的变化如图1。结合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入的质量为41.6g
B.降温过程中溶液始终为饱和溶液
C.蒸发溶剂可将M点的溶液转化到N点
D.20℃时,100g饱和溶液中有31.6g溶质
3.室温下足量镁片、铝片(已去除氧化膜)分别与4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反应(装置如图甲),
用压强传感器测得装置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已知:相同温度下,装置内压强与产生气体的体积成正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①为镁与盐酸反应的压强变化曲线
B.AB段下降的原因是随反应的进行盐酸浓度逐渐减小
C.反应结束时消耗镁片与铝片的质量比为4:3
D.反应结束后二者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
4.为探究一瓶久置的NaOH溶液的变质情况,设计了如图方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步骤①的现象可知该溶液已变质
B.若“现象Ⅰ”为产生白色沉淀,则该溶液部分变质
C.“通入”可改为“滴加酚酞溶液”
D.“溶液”可用“溶液”代替
5.往100g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已知会先与铁粉发生反应:。下图为加入铁粉的质量与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D点对应纵坐标为6.4
B.该100g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为13.5%
C.向B点后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D.取DE两点间(不含D)的剩余固体加入盐酸,均有气泡产生
二、非选择题(4题,共75分)
6.(19分)利用“三角模型”来构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表示能一步实现的物质转化方向,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均已略去)。
Ⅰ.从元素组成的角度构建
(1)甲、乙、丙均含碳元素,丙为,甲、乙均为盐,则甲转化为丙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甲、乙、丙均含钠元素,丙为碱,则乙为______。
Ⅱ.从物质类别的角度构建
(3)甲、乙、丙均为金属单质,则三者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图中有关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
(4)甲、乙、丙均为氧化物,若甲为氧化铁,固态乙俗称干冰,写出甲→丙的反应中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______。甲→乙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甲、乙、丙均为酸,若丙为硝酸,则乙为______,甲转化为丙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6)下列“三角模型”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写出“盐三角”中转化①涉及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A.氧三角 B.碱三角 C.盐三角
7.(13分)如图是某化学氧自救器的示意图,其供氧装置由“初期生氧器”和“生氧罐”组成,化学小组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如下探究:
Ⅰ.探究“初期生氧器”
【查阅资料1】①该化学氧自救器在工作初期,内部独立的“初期生氧器”首先启动,以解决初期供氧不足的问题。“初期生氧器”内有、和Fe粉等物质。②能与硫酸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1)“初期生氧器”中制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填“是”或“否”)参与了该反应。
(2)小组成员为了解铁粉的作用进行了探究。
【实验探究1】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取“初期生氧器”内充分反应后的物质于纸上,将磁铁靠近并接触粉末 有黑色物质被磁铁吸引 被吸引的物质中一定含有______(填化学式)
② 取①中被磁铁吸引的物质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硫酸 固体完全溶解,得到澄清的黄色溶液
(3)“初期生氧器”中铁粉与氧气反应能______,从而使氯酸钾的分解反应能持续进行。
Ⅱ.探究“生氧罐”
【查阅资料2】该化学氧自救器主要由“生氧罐”供氧,内部装有的颗粒状超氧化钾()作“制氧剂”,其反应原理为;。
【实验探究2】同学们对使用过的“生氧罐”内的固体成分进行了探究。
【猜想】猜想一:;猜想二:、;猜想三:、KOH;猜想四:、和KOH。
【进行实验】(4)实验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振荡 ______ 不含
② 向步骤①所得溶液中滴加______,振荡 产生白色沉淀 含有
③ 将步骤②所得混合物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______,振荡 溶液变红 含有______
【得出结论】(5)猜想______正确。
【交流与反思】(6)同学们认为将步骤②③所用试剂调换也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理由______。
8.(20分)随着手机、电脑的广泛使用,现代社会的电子垃圾越来越多。为了节约资源,可从废线路板中提炼贵重金属和制备硫酸铜晶体,其中一种工艺流程如图:
【查阅资料】①在酸性环境中有过氧化氢存在时,铁和铜分别会转化为铁离子和铜离子。
②一定条件下,铜离子、铁离子沉淀的pH见下表:
开始沉淀 4.7 1.9
完全沉淀 6.7 3.2
(1)从垃圾分类的角度分析,废线路板属于______(填序号)。
A.厨余垃圾 B.可回收垃圾 C.有害垃圾 D.其他垃圾
(2)实验室中进行操作①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
(3)写出粗铜中的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流程中“调节pH”的目的是除去滤液中的______(填离子符号),为了保证得到纯净的硫酸铜晶体,pH应调整为______(填范围)。调节pH适宜选用的试剂为______(填序号)
A.MgO B.CuO C.NaOH D.
(5)最终得到的硫酸铜晶体可能会含有硫酸杂质,以下最适宜的洗涤液为______(填序号)。
A.蒸馏水 B.饱和硫酸铜溶液 C.饱和氢氧化钠溶液 D.饱和氯化钡溶液
流程中“一系列操作”指______、______、______、洗涤、干燥。
(6)将25.0g胆矾放在坩埚内加热,固体质量与成分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①加热至______℃时,开始分解。
②加热至1000℃时,CuO开始分解,生成与一种气体,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如下图所示,x的理论值为______g。
9.(23分)海洋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海水“晒盐”和海水“制碱”体现了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智慧。
(一)请根据粗盐“制碱”的流程图(图1)回答问题:
已知:常温下,氨气极易溶于水。
(1)海水“晒盐”是通过______(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粗盐。海水“制碱”的产物中可作化肥的是______。
(2)步骤“Ⅰ除杂”中,操作步骤依次为:加水溶解→加过量试剂①→加过量试剂②→过滤→加适量盐酸,以下试剂①②组合选用合理的是______(填序号)。
A.①、② B.①、②
C.①KOH、② D.①NaOH、②
(3)步骤Ⅲ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得到饱和氨盐水,常温下,饱和氨盐水的pH______7(填“>”“=”或“<”)。先通过氨气,再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______。写出步骤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写出流程中步骤Ⅳ生成纯碱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5)步骤Ⅲ的产物中比先结晶析出。请结合生产原理及图2解释其原因:______。
(二)粗盐“制碱”所得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盐,化学小组对其进行探究。
(6)能用于医疗上治疗胃酸过多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提出问题】实验室中如何制取少量
【查阅资料】资料一:研究发现,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溶于水时放出热量。
【实验制备】根据I中制碱原理设计图3所示装置制取。反应结束后,将试管中的混合物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得白色固体。
(7)烧杯中冰水的作用是______。
(8)能进一步确认该白色固体是的方案是______(请用物理方法鉴别)。
(9)图2中的溶解度在60℃后无数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性质探究】常温下取一定量溶液于烧杯中,插入pH传感器,向烧杯中持续滴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当溶液pH继续减小时有无色气体产生。反应过程中溶液pH随时间变化如图4所示。
【查阅资料】资料二:溶于水后,少量的能同时发生如下变化:
变化①:;变化②:。
资料三:溶液酸碱性与单位体积溶液中和数目的相对大小有关。常温下,当单位体积溶液中的数目大于的数目时,溶液的pH>7,反之pH<7;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数目越大,溶液pH越小。
【交流反思】(10)溶液显______性(填“酸”“碱”或“中”),结合资料二、三从微观角度说明原因:______。
(11)根据本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填序号)。
a.pH继续减小时生成的无色气体为
b.从0~30s,单位体积溶液中数目不断增大
c.加入溶液的过程中,资料二中的变化①程度大于变化②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5分,共25分)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B A B D C
二、非选择题(4题,共75分)
注意:方程式缺条件、↑↓等符号扣1分,不累计扣分,
6.(19分)
(1)(、、均可)(3分)
(2)(1分)
(3)甲>乙>丙(1分)置换反应(1分)
(4)红棕色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或红棕色固体变为黑色)(1分)
(3分)
(5)HCl(或盐酸)(1分)(3分)
(6)AC(2分,错选不给分,漏选给1分)(3分)
7.(13分)
(1)(3分) 是(1分)
(2)(1分)
(3)放出大量的热(1分)
(4)不产生气泡(1分) 足量氯化钙(或氯化钡等)溶液(1分,必须写“足量”,否则不得分)
酚酞溶液(1分) KOH(1分)
(5)三(1分)
(6)先滴加酚酞溶液,再滴加足量氯化钙(或氯化钡等)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仍显红色,也能说明溶液中含有和KOH(2分)
8.(20分)
(1)B(1分)
(2)烧杯、玻璃棒和漏斗(写全得1分,漏写、错写不给分)
(3)(3分)
(4)(1分) (2分) BD(2分,错选不给分,漏选给1分)
(5)B(1分)蒸发浓缩(1分)、冷却结晶(1分)、过滤(1分)
(6)①650(1分)(3分)7.2(2分)
9.(23分)
(1)蒸发结晶(1分)(1分)
(2)AD(2分,错选不给分,漏选给1分)
(3)>(1分)有利于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1分)
(3分)
(4)(3分)
(5)相同温度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氯化铵小,且反应时生成碳酸氢钠的质量比氯化铵大(1分,答对一项即可得分)
(6)(3分)
(7)保持低温利于碳酸氢钠析出(1分)
(8)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低于室温,说明是(1分)
(9)温度高于或等于60℃时,受热分解(1分)
(10)碱(1分) 溶于水后,发生变化①的数目比发生变化②的多,导致单位体积溶液中的数目比多(2分)
(11)c(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