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师:写一个很简单的字“居”(板书),由这个“居”字,你想到了什么?
师:是呀,有了居住的地方就有了家,有了家人,心就安了。
2、理解“吴音”
师:与北方语言相比,有轻细、柔软的特点,被称为吴侬软语,现在江苏、浙江一带也叫吴音,是他们那个地方的乡音。同学们,你们看,居住在他们的地方,说着属于他们自己的乡音,就构成了一个个故事,我们的文人墨客就用他们的笔书写着他们的故事,或成篇章,或成诗词。今天,我们就走进其中一位词人,品读他的这首千古绝唱《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词,体会韵味
1、师: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间隔号左边的“清平乐”是词牌名,右边的“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2、读了题目,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师:多美的田园风光呀!纯朴的乡村,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不禁想起了清代高鼎的《村居》。
生齐背《村居》。
3、出示《清平乐·村居》。
教师讲述:词一般分上阕和下阕两部分,也叫上片、下片。上阕和下阕之间,读的时候要稍微停顿一下。
师:古人诵读时常伴有动作,或摇头晃脑,或手舞足蹈,让我们手舞起来读上阕,下阕我们足蹈起来,踏歌而行。
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后齐读。
三、细细品味,理解词的意境
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又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看到怎样一幅画面呢?
(1)生答看到的画面,老师用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或画面,并指导朗读。
(2)一幅幅画面就拼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仔细瞧,画中似乎还缺少了什么?
(播放溪水声)
这溪水怎么流?
师:小溪流呀流呀,就把这村居的茅屋呀,豆田呀,池塘呀这些散落的珍珠穿了起来,快看就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真应了古人那句“绿水人家绕”。有了这小溪,就为这村居赋予生命最美的灵动,让我们和着这溪水,再来读读《清平乐·村居》。
谁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
2、重点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理解:相媚好
相媚好是怎么的好?他们是如何夸赞对方呢?角色扮演体会“相媚好”。
再次创设情境,翁媪夸儿子,你想先夸谁?
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翁媪夸赞 说:“ ”。
“大儿锄豆溪东”读到“锄”字,你想到了哪首诗?“中儿正织鸡笼”引导学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织鸡笼的样子。(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就在溪头莲蓬处”
3、重点理解“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卧”字是什么意思?把你说的意思送进去读,感觉好不好,为什么?(体会“卧”字的妙用)
文中的小儿就是俯卧,看他的小脚丫,你能让它们动起来吗?
引领同学以手代脚丫悠闲地动,使小儿悠闲得意的心情跃然纸上。理解“亡赖”的意思,讲解古今异义。指导赖的书写。
师:酒不醉人人自醉,此时此刻,看到这淘气可爱的小儿,听着看似责备,实则宠爱的声声亡赖,感受这一家五口的“醉”与“最”,他心情如何?
师:让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老者有所养,所以村居在心里,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吗?村居村居,可以叫安居,安居才能乐业,才能让词人陶醉、沉醉!他在陶醉之余,又想些什么呢?
4、拓展背景,体会情感
师生齐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出示课件)
介绍词人生平,体会此时词人在想什么?
师: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所想的却是相同的:愿“国泰民安、山河无恙、人间皆安”。原来词人居安也思危啊,“醉在村居”,这才是所有人向往的精神家园,感谢辛弃疾带给我们这最美的篇章!
5、齐唱《清平乐·村居》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醉里吴音 安居乐业
醉
醉里挑灯 居危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