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下册第一至第六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周维权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写道:园林乃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它是人文之美和自然之美的结合。唐代画家张躁所提出的美学理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创作的重要理论基础,促使古典园林美学审美由写实向写意转换。同时,文人与园林的逐步结合,是文人在诗,画艺术领域的延伸,如同诗词歌赋寄托情感,园林中一花一木一石也同样是文人趣味的反映。由此可见,反映文人对“艺术美”独特见解的古典园林具有“雅”的格调。
随着古典园林文化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文人造园大师涌现出来,代表着造园技艺最高水平的江南私家园林,终于在宋、明、清初发展至巅峰。清中后期,以市井文化为代表的“俗”渐渐盖过“雅”,甚至有取而代之的趋势,值得探究。
文人园林是以文人为主体、表现文人趣味,进行文人活动、体现文人创新的古典园林。文人园林与所处时代的经济、文化意识形态息息相关,文人园林不仅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融入了整个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影响至今。
古典园林的文化意义就在于当人们踏足园林中时,移步换景,所见所闻不再是简单无生命的造园要素的集合,而是能清晰地感知体会园林背后的文化内涵,尤以山水文化、隐逸文化为最,所以游园、观园必然也是感受园主人或文人审美情趣和雅致格调最直接的方式。这样,侧重赏心悦目、陶冶情操的文人园林以“雅”为重中之重就不难理解了。
“雅”作为文人造园理念承袭于疏朗、简远、雅致、天然的宋代文人园林,清初江南文人园林在此基础上,呈现出发展创新的姿态。文人士大夫为远离压抑生活,大都崇尚雅致生活之美,于是开辟出游观性极强的园林以陶冶性情,在高远、平远、深远的园林空间中,以景物表达雅致审美,以景物寄托文人情思。明末清初造园要素方面表现为园林建筑疏朗简洁,掇山理水明快简练,自然非人为痕迹比重相对较大,细节方面雕刻窗牖装饰更显得体节制。
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一大批文人造园家更是文人园林皇冠上璀璨的宝石。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成为造园艺术创作主旋律,“雅”文化的成熟更是推动了清初江南园林进一步文人化。
宋代宽松的文化氛围,在元代和明代前中期土崩瓦解,整个社会处于压抑状态,文人开始寻求从充满苦闷感的礼教束缚中挣脱出来。而明末清初之际,资本主义因素的兴起和市民文化的勃兴,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呼吁个性解放以及享乐代替克己的人文浪潮在当时的文学、戏曲作品中体现出来:在放浪形骸的厌世背后还有着对世俗的眷念。另外,“儒商合一”现象的出现更是推动了社会风尚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因此,充满人本主义色彩的市井文化之“俗”渐渐融于传统雅致而诗情画意的园林空间中。
民间工艺美术的生产发展及其理论的成熟,标志着明末清初后工艺美术主流从经典到世俗的转变。在市民文化和商品经济的推动下,雅俗互渗的苏州工艺美术产品成为典范,引领新的社会风尚在徽、京等地私家园林中快速传播。此外,木雕、木刻绘画等民间技艺在文人私园中的流行——“雅俗”共赏,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江南园林的艺术境界和造园技术的发展。雅致的园林艺术渐渐汲取民间的养分后,趣味享乐民间之“俗”和陶冶性情文人之“雅”之间渐渐达成了平衡,并在清前中期达到分庭抗礼的局面。
清朝中后期,市井文化的强盛在丰富市民享乐体验的同时,对雅致的江南私园产生了很强的冲击。趋于平衡的天平终于在这个时候慢慢朝“俗”倾斜。
一方面,世“俗”园居活动更加频繁,“隐于园”向“娱于园”转变。受传统山水文化浸润的文人园林一直扮演着寄托文人情感的角色,崇尚隐逸的文人士大夫也一直将园林作为“入世”陶冶性情的载体。遗憾的是,文人士大夫追求名利、注重生活享乐后,传统清高隐逸思想渐渐淡薄,市井文化开始占据主导权。同时,随着园林娱乐社交功能的提升,追求“静、和、洁、淡”的文人艺术活动渐渐成为空洞的象征而消融于世俗。
另一方面,市井之“俗”融于艺术创作,表现为丧失创新,流于形式。与明末清初对“雅”的极致追求形成鲜明对比,清中后期园林造园理念发展停滞,营造更多沉浸于细节的刻画,园林更多停留在琐碎繁杂的技巧层面上。守成高于创新的营园方式下,江南私家园林建筑密度升高。如今,面向大众,服务社会的古典园林与城市公园相辅相成,为大众提供了游憩休闲的绝佳场所。江南园林彻底的世俗化也不可避免地对传统山水和隐逸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考虑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古典园林持续而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显得尤为重要。“雅”为古典园林凝聚思想内涵,是古典园林理论发展的动力所在;“俗”推动了民间技艺与传统园林艺术的大融合,相互发展与提升,而过多民间文化的熏陶又会加速古典园林艺术消融于流俗,值得警惕。所以,只有把握好雅俗平衡的度,坚定江南园林本源“雅致”的精神内核,作为市民文化重要载体的古典园林,才能融于世俗而不流于世俗,在丰富市民文化的同时也能为古典园林增添不少创造力和活力,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弘扬和发展做贡献。
(摘编自潘国斌杨雪松《园林的雅俗与兴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园林是人文之美和自然之美的结合,可以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的相对隔离。
B.文人园林是以文人为主体,表现文人趣味,在当下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C.踏足古典园林可以让人们体会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感受园主人的审美情趣等。
D.压抑的社会、资本主义因素的兴起使“俗”渐融于传统雅致的园林空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园林具有“雅”的格调,可以反映出文人对“艺术美”的独特见解,园林中一花一木一石也可以反映文人趣味。
B文人士大夫在高远、平远、深远的园林空间中,以景物表达雅致审美,以景物寄托文人情思,借此可远离压抑生活。
C.明末清初,雅致的园林艺术与民间技艺等融合后,江南园林中趣味享乐民间之“俗”和陶冶性情文人之“雅”之间渐渐达成平衡。
D.文本在分析园林的雅俗流变时主要以时间为序,重点攫取了宋、明、清时期展开论述园林的发展变化,脉络清晰。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文人园林的描述的一项是(3分)( )
A.具有“雅”的格调
B.赏心悦目、陶冶情操
C.都采用木雕、木刻绘画
D.与所处时代的经济、文化意识形态息息相关
4.请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特点。(4分)
答:
5.学校教学楼后有一个小池塘,池塘边杂草丛生,蛙鸣虫叫。学校想将其改造成为一处校内园林景观,请结合材料提供几点建议。(4分)
答: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跑警报
宗璞
弗之进了教室,站在教桌前,慢慢解开包袱,把《中国通史》的讲义拿出来。这一学期弗之开了两门课,继续讲通史,增加了断代史。
凄厉的汽笛声响了,是空袭警报。“今天接得这么紧!”有人低声说。
汽笛声从低到高,然后从高处降低下来,好像力量不够了似的,稍停一下又从低到高。弗之抬抬手臂,表示不上课了,慢慢地放好讲义,包起蓝花布。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陆续向外走。最初有警报时人们很慌乱,有人真的拔脚飞奔,成为名副其实的跑警报。后来习惯了,都悠闲起来,似乎是到郊外散一次步。
弗之和人群的走向相逆,尽量靠边。“弗之,你往回走?”忽听见招呼,见庄自辰老师夹在人群中匆匆走来,遂立住脚说:“你走得快,肯定不是跑警报。”
“当然不是。”尚辰穿一件深色大衣,拿着手杖,眼光还是那样天真清澈,脸上却添了许多皱纹,大概皱纹里装了不少时事报告。他指一指几排房屋后面的实验室;“老地方。”
弗之知道,每有警报,自辰都到实验室守护,怕电器着火,怕仪器失窃。他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还不如在实验室守着,炸弹来了也知道是怎么掉下来的。秦校长和朋友们几次告诫,他都当成耳旁风。自辰也知道,有警报时,弗之的习惯是回家坐在腊梅林里。有些文章便是那时构思的。
“我还有个防空洞,紧急警报来了可以钻进去。”“我有铁皮屋顶呀。”两人笑笑,各奔前程。弗之进了腊梅林,缓步而行,欣赏着阵阵幽香。走到门前,见门上挂着锁,知碧初等已往防空洞去了,遂也往城墙走来。
城墙的这一段很高,如同一个小悬崖。崖下原有一小洞,为狸狌出没之所。附近两家邻居和申大爷商议,邀了弗之参加,修了这个防空洞。其实上面都是浮土,很不结实,峨和弦子都说它只能防手榴弹。不过躲在其中有一种精神安慰,也就不细考究能防什么弹了。
汽笛猛然尖锐地响起来,一声紧接一声,声音凄厉。紧急警报!五华山的红球取下了,怕给敌机作目标。
弗之走进洞去。他只是想和妻儿在一起。离洞口几步处有一个木栅栏,栏内黑压压地坐着许多人。逃、躲、藏,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吗?
“爹爹!爹爹来了!”清脆稚嫩的声音划破了黑暗。
碧初和三个孩子挤得紧紧的,给弗之腾出地方。弗之挤过去y挨着嵋坐下了,另一边是罗老板。远处传来“轰隆轰隆”的沉重的声音,大家都静了下来。敌机来了。
刚刚倾听了飞机的声音,现在得注意炸弹的声音了,下一秒钟这一群人不知还在不在人世。飞机响了一阵,声音渐渐远去。众人都舒了一口气,想着今天不会扔炸弹了。
忽然飞机声又响起来,愈来愈近,似乎来到头顶上了。真像猫玩老鼠一样啊,让老鼠松一口气,再把它捺到爪子底下!
过了一阵,飞机声又愈来愈轻,终于消失了。
约过了一顿饭时刻,解除警报响了。一声声拉得很长,没有高低。“解除了!解除了!”大家愣了几秒钟才纷纷站起。罗老板大声说着顺口溜:“预行警报穿衣戴帽,空袭警报又哭又叫,紧急警报阎王挂号,解除警报哈哈大笑。”“哈哈大笑啰!哈哈大笑啰!”别人应和着向外走。
他们出了防空洞,见天空还是那样蓝,云彩还是那样飘逸,腊梅还是那样馥郁。
(节选自宗璞《东藏记》,有删改)
文本二:
跑警报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听说是雷海宗先生,他开的一门课因为讲授多年,已经背得很熟,上课前无需准备;下课了,讲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也不记得。每回上课,都要先问学生:“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接着讲下去。班上有个女同学,笔记记得最详细,一句不落。雷先生有一次问她:“我上一课最后说的是什么?”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夹,看了看,说;“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
这个故事说明昆明警报之多。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1939、1940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跑”和“警报”联在一起,构成一个语词,细想一下,是有些奇特的,因为所跑的并不是警报。这不像“跑马”“跑生意”那样通顺。但是大家就这么叫了,谁都懂,而且觉得很合适。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然而对今天的青年,却是一项新的课题。一曰“预行警报”。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汽笛声一短一长,才动身。
预行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已经起飞。拉空袭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进入云南省境了,但是进云南省不一定到昆明来。等到汽笛拉了紧急警报:连续短音,这才可以肯定是朝昆明来的。很多人听到紧急警报还不动,因为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也不一定准来,常常是折飞到别处去了。要一直等到看见飞机的影子了,这才一骨碌站起来,下沟,进洞。联大的学生,以及住在昆明的人,对跑警报太有经验了,从来不仓皇失措。
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为了反映“不在乎”,作《跑警报》。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六日
(节选自《汪曾祺经典作品选》,有删改)
6.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则文本都以抗日战争时期为时代背景,都描写了西南联大师生“跑警报”时的情景。
B“每有警报,尚辰都到实验室守护”,体现了庄百辰护校心切,对警报毫无恐惧之心。
C.“讲到哪里算哪里"“滔滔不绝地接着讲下去”,体现了雷海宗在教学上的随性和熟练。
D.文本二具体描写了罗同学和郑同学的事例,他们不跑警报,罗同学洗头,郑同学煮莲子。
7.下列对两则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第三段写警报声从低到高,从高到低,又从低到高,渲染出一种紧迫感;“慢慢地”则体现出弗之的从容不迫。
B文本一刻画庄自辰形象时用“天真清澈”"许多皱纹”并不矛盾,前指他内心澄澈,后指在艰难时局中他饱经沧桑。
C.文本二开篇雷海宗先生上课的故事,第二段的“三天两头”"每天都有”“一天有两次”等描述,都说明昆明警报之多。
D.两则文本语言上都凸显出一种“谐趣”,如文本一警报解除后罗老板说的顺口溜,文本二对“躲”“逃”不如“跑”的分析。
8.两则文本都写“跑警报”,文本一运用第三人称,文本二运用第一人称,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答:_
9.两则文本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请比较其异同。(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创建。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K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B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C.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D.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非其相反”与“成反复自念”(《促织》)两句中“反”的含义不同。
B“语皆道古以害今”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道”的含义相同。
C.《诗》,即《诗经》,其按照诗歌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D.卜筮,古代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青臣极力赞扬秦始皇的功绩,他认为当下百姓们都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的忧扰,这样的伟业可以流传万世。
B淳于越认为秦始皇虽拥有天下,但秦始皇的子弟却是普通百姓,一旦出现乱臣贼子,国家会陷人危急情况。
C.李斯认为五帝、三代能够因时而变地治理国家,因此秦始皇既应该效法三代旧事,也需要根据时代而有所改变。
D.李斯提议禁止私学,将《秦记》以外的书都烧掉,有敢相互谈论《诗水书》的处死等,获得了秦始皇的支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4分)
译文:
(2)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4分)
译文:
14.请根据本文和《谏逐客书》,简要评价李斯。(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⒉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过永乐文长老①已卒
苏轼
初惊鹤瘦②不可识,旋觉云归③无处寻。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④尚有心。
欲向钱塘访圆泽⑤,葛洪⑥川畔待秋深。
【注】①文长老:即文及,嘉兴报本禅院住持。熙宁四年(1071)六月,苏轼因议新法和王安石不合,以太常博士直史馆通判杭州,十一月到任。次年末,过永乐乡,游览报本禅院,遇到文及。熙宁六年十一月,苏轼赴常州赈济灾民,又过秀州,夜过永乐,至报本禅院,这时文及已卧病退院。熙宁七年五月,苏轼返回杭州,再过报本禅院,文及已圆寂﹐因而写了这首悼诗。②鹤瘦;比喻生病。③云归:比喻圆寂。④文及也是蜀人,两人相见时,有怀念故乡之语。⑤圆泽:唐人袁郊《甘泽谣》载﹐圆观与李源相友善,曾与李源相约,卒后十二年,在杭州天竺寺相见。十二年后,李源如约来到寺前,听一牧童口中作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⑥葛洪:东晋人,字稚川,号抱朴子,始以儒术得名,后好神仙导养之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中,“惊”写出了上次见面时诗人见文及病容的吃惊,用“云归”代指文长老的离世,符合其僧人身份。
B颔联中“一弹指顷”即一弹指的时间,比喻时间极短暂,一弹指的时间便已是过去此生和来世了,诗人与文及天人永隔。
C.颈联“存亡惯见”,着眼于“亡”,见亡应流泪,但诗人没有流泪,前后转折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D.尾联诗人运用典故,用圆泽、葛洪自比,圆泽等待与李源重逢,葛洪在江畔已等到深秋之时了,带有神秘色彩。
16.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答: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
习的句子是“ , ”。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写放任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韭菜味道辛香鲜美,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把香椿芽、头刀韭、顶花黄瓜、谢花藕并称为“四大鲜”或“四大嫩”。自古至今,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都对“头刀韭”的鲜嫩美味① 。
冬天来临,母亲会在韭菜地里撒一层树叶。待到大地消融,万物复苏。母亲② 地除去韭菜上的树叶,只见它们紫红色的根茎已悄悄钻出地面,一簇簇嫩绿的细叶崭露头角,就像戏剧舞台上的青衣花旦,水袖轻舞。不多时日,绿油油的韭菜便长出半尺来高。此时,母亲便将塑料布掀掉,齐刷刷割下几缕韭菜。经历一冬天的“③ ”,初春后的头刀韭菜,颜色嫩绿,叶片肥厚,汁多味香,口感鲜嫩。无论是煎、炒还是做馅,俱是美味。
暖暖阳光、丝丝雨露为酿,造化出韭菜的醇厚味道,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也昭示着蓬勃不息的希望。莫要辜负这绝佳的美味和大好的春光!
18.下列各项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画波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倡导公务员“135”出行方案(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以内乘坐公交),体现着节能减排理念。
B.玉兔号月球车登月后需要一条“被子”御寒和一个“闹钟”唤醒,承担这两项任务的是它的供电系统——太阳翼。
C.“您用这种口吻跟我讲话,那我就无话可说了,”他说,“我请求您在我的面前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
D.在海边他写浪花,写礁石;在山顶他写青松,写老藤;在田野他写春花,写秋月。真可谓“远山近水皆有情”。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
②
③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
(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张英:① ?有些小说家不屑于讲故事。
莫言:还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小说写得五花八门,有讲故事的,有不讲故事的,但真正能够吸引读者的,是讲了精彩、曲折、好看故事的。所谓现代派小说,讲究技巧的小说,即便搞写作的,也得硬着头皮往下读。
我比较熟悉的作家,都充分意识到了故事的重要性,千方百计试图用好故事来吸引读者。
张英: ② ?
莫言:让更多人认识了我们。80年代张艺谋的电影,为中国当代小说向外影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西方翻译比较多的作家,我、苏童、余华等等,都是因为有电影在前面开路。
张英:③ ?
莫言:我认识南派三叔,1982年生的小伙子,白白胖胖的,学财贸管理,从事金融工作,业余时间写盗墓小说。读他的小说,我很吃惊,他写盗墓写得这么专业,我怀疑是不是西安、咸阳附近的盗墓专业户。他讲盗墓故事,让人们觉得他是行家里手,把我给迷住了。
当下的类型文学,网络上挂的有几百万部,穿越的、悬疑的、盗墓的、职场的,有些小说,确实写得不错,故事很好看。
21.请根据莫言的回答,补写空缺处主持人提出的问题,每个问题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①
②
③
22请根据上述采访内容,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简要概括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应注意哪些方面。(4分)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搭乘数字媒体的东风,加速“破圈”,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得大众通过掌上小屏等就可感受到传统文化之魅力。戏腔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热门音乐元素,名师讲解古诗词受到用户热捧,非遗传承人进驻短视频平台……以往“曲高和寡”的传统文化,通过数字媒体实现“以文化人”,获得众多人的青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孝义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该项以偏概全,“"俗'渐融于传统雅致的园林空间”的原因还有“市民文化的勃兴”"呼吁个性解放以及享乐代替克己的人文浪潮在当时的文学、戏曲作品中体现出来”“‘儒商合一’现象的出现”等。)
2.A(“中国园林具有*雅’的格调"扩大范围,原文表述是"反映文人对‘艺术美'独特见解的古典园林具有‘雅’的格调”)
3.C(“都采用木雕、木刻绘画”于文无据。)
4.①整体采用“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先总述古典园林的雅俗,再以时间为序分述园林中雅俗的流变,最后总结新时代的古典园林应把握好雅俗平衡的度。②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类比论证,将“文人与园林的逐步结合”与“诗词歌赋寄托情感”类比,阐述园林对文人趣味的反映。如比喻论证:将“一大批文人造园家"比作“文人园林皇冠上璀璨的宝石",体现文人造园家对古典园林的重要贡献。(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5.①可以增加供游憩的休闲设施;②把握好雅俗平衡的度,种植美丽又可陶冶情操的花草植物,如梅兰竹菊;③细节方面可以木雕、木刻古人学习场景,增加学习氛围而不流俗。(每点2分,答满两点即可,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6.B(“对警报毫无恐惧之心”错,原文写道“他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并不能说他完全不恐惧警报。)
7.D(“都凸显出一种‘谐趣’"理解有误,文本一体现不明显。)
8.①文本一运用第三人称,时空转换灵活自由:透过弗之的视角先写学生们跑警报,再到与庄卤辰的碰面、交谈,最后写躲进防空洞的见闻。并不直接抒情,而是透过弗之的语言、所见所闻展现人物心理和情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②文本二运用第一人称,多处有作者直接的抒情,议论,可以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作者叙述的几个人物和故事仿佛就在眼前。(每点3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相同点:①都有对把跑警报的生活当成家常便饭,敌机来了不惊慌失措,依然能悠游自在、从容面对的师生的赞颂。②都暗含对侵略者打乱日常生活、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的控诉。③都有对苦难终将过去、美好生活终将到来的期盼。(每点2分,答满两点即可,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不同点:文本二还有对中华民族精神中那种不畏灾难、不轻易屈服的韧性的赞颂。(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0.B(原文标点为: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11.B(含义不同,称道/取道。)
12.C(“因此秦始皇既应该效法三代旧事,也需要根据时代而有所改变”错误,原文“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意思是“而且淳于越说的只是三代的旧事,哪里值得效法呢”,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斯并不认为秦始皇应该效法三代旧事。)
13.(1)做事不效仿古法却能够长久的,我从未听说过。(“事”"师古""闻”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都由陛下统一颁布,百姓在家就努力务农做工,读书人就应学习法律刑禁。(“定”“一”“力”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敢于直言进谏,《谏逐客书》开篇就提出自己的意见:逐客是不对的。本文中李斯也直言效法古代是不好的。②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谏逐客书》中李斯详细阐述了“客之功",本文中李斯则具体分析了效法古代的弊端。③提议的刑罚施行过于极端,本文中李斯提议“焚书”,违法者处罚严厉,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每点1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始皇在咸阳宫设酒宴,七十名博士上前敬酒。仆射周青臣赞扬歌颂道:“从前秦国土地不超过千里,全靠陛下神灵明圣,平定天下,驱走蛮夷,日月能够照耀到的地方,没有不臣服于陛下的。将诸侯的封国设置为郡县,每个人都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的忧扰,这样的伟业可以流传万世。自上古以来,没有哪个帝王能够比得上陛下的功绩。"始皇非常高兴。这时博士齐人淳于越进言说:"我听说殷,周的君王统治天下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和功臣,让他们辅佐王室。现在陛下拥有天下,而子弟却是普通百姓,一旦出现田常、六卿之类的臣子,没有辅助之人,怎么来挽救呢 做事不效仿古法却能够长久的,我从未听说过。现在周青臣又当面阿谀奉承来加重陛下的过错,不是一个忠臣。"”始皇把他的意见交臣下讨论。丞相李斯说:“五帝不互相重复,三代不互相因袭,各自按自己的方法治理国家,并非故意要不同,是时代改变了。现在陛下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事业,建立了万代不朽的功劳,本不是愚蠢的儒生所能理解的。而且淳于越说的只是三代的旧事,哪里值得效法呢 从前诸侯纷争,重金招来游说之士。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都由陛下统一颁布,百姓在家就努力务农做工,读书人就应学习法律刑禁。现在的儒生们不学习当今的法令却学习古制,来非议当世,惑乱百姓。我冒死进言:古代天下分散紊乱,没有人能够统一号令,因此诸侯群起,议论都是称道古代,非难当今,粉饰虚夸,以淆乱真实,人人欣赏自己私下学的知识,来非议圣上确立的制度。现在皇帝统一了天下,辨别是非黑白,让天下只尊崇陛下一个人。现在私家学问又一起反对法制教化,人们一听到法令下达,就以各自的学问来评议,入朝时心存反感,退朝后就在街巷议论,夸奖自己的学说来博取名声,表达异议来抬高自己,率领臣下来造谣生事。如果这种现象不禁止,就会造成陛下的威望下降,而群下会结党营私。我认为应该禁止私学。我请求吏官将《秦记》以外的书都烧掉。不是博士官所执掌,天下有敢收藏《诗从书》、诸子百家著作的,都要交给地方官员一起烧掉。有敢相互谈论《诗)书》的处死。凡是用古代的制度来指责当今法令的人就应该灭族。官吏知情不报的与罪犯同罪。命令下达三十天而不烧掉书籍的人,在脸上刺字,罚服筑城四年的劳役。不用烧毁的只是医药、卜筮、种植等方面的书籍。如果有人想要学习法令,可以向官吏学习。”始皇听后下令说:“可以。”
15.D“用圆泽﹑葛洪自比”错误,应是用圆泽比文及,赞美文及道行高。)
16.①对过去与文及交往经历的回忆以及世事无常的感叹。②赞美了文及道行高,又抒发前缘未尽的思念之情。③对文及逝世的哀伤,亲朋日渐凋谢,更加深诗人对乡井的怀念。(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7.(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2)非曰能之 愿学焉
(3)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每空1分,错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得分)
18.A(A项和波浪线处的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B项,表示特殊含义。C项,D项,表示引用。)19.示例:①交口称赞﹐②小心翼翼﹐③韬光养晦(每空1分,符合语境的成语皆可)
20.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初长出的韭菜比作青衣花旦﹐把修长、,嫩绿的细叶比作轻舞着的水袖。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韭菜充满生机、蓬勃生长的样子,寄寓作者对韭菜的喜爱之情。(每点2分,意对即可)
21.①故事对小说来说重要吗②怎么看待电影给文学带来的好处③怎么看待南派三叔这些类型文学(每空2分,意对即可)
22.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既要在创作上充分意识到故事的重要性,也要在推广上与其他媒介相结合,扩大中国
当代小说的影响力,还应发展更多类型文学。(4分,酌情给分)
23.【写作指导】
材料主要阐述了传统文化借助数字媒体实现了突破性发展,获得了更多人的青睐。围绕材料,我们可以思考如何进一步发挥数字媒体对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有益作用。也可以拓展思考,如何避免利用数字媒体弘扬传统文化可能出现的弊端。
【参考立意】
①数字技术助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②“数字技术+传统文化"应满足人们文化消费的需求;
③数字媒体丰富传统文化传承内容,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力;
④数字技术应凸显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