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守株待兔
寓言介绍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
寓言的特点有: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极富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4.常用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
5.“寓”是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守株待兔
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吧?
韩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 触株,折颈而死。因 释 其耒 而守株,冀 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守株待兔
古代有个农夫。有一天,他正在田里干活。忽然,一只兔子跑过来。兔子见了人,慌忙逃走,一不小心撞到地边的一个树桩上,把脖子撞断了。
课文翻译
农夫放下锄头,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想,这可是白捡来的便宜,不费一点儿力就能吃上美味的兔肉
词语解析
守株待兔:
冀:
折颈:
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撞死在树桩上。
希望。
折断脖子。
颈
释
触
株
待
耕
守
我会写
希冀 守候 等待
解释 耕地 接触
我会读
课文精讲
这几句话点明了故事的人物、地点,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田中有株”是前提条件,“兔走触株,折颈而死”是整个故事的起因,为后面农夫“守株待兔”做了必要的铺垫,同时埋下了伏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树桩。
耕种为生的人,也就是农民。
宋国有一个农民,他家的田里有一个大树桩。
课文精讲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跑
脖子
一只兔子
跑过来
撞到了树桩上
脖子被撞断,死掉了。
“百兽见之皆走”
“儿童急走追黄蝶”
“走”都是跑的意思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于是
放下
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希望
于是就放下农具天天守在树桩旁,希望还能捡到兔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再也没有兔子跑过来撞死,再也没捡到兔子。
而他的这种行为却被宋国人嘲笑。
本文讲了有一个宋朝的庄稼人,因在自己田里捡到一只碰树桩而死的野兔,就整日坐在木桩旁等兔子再次撞死,因而被本国人耻笑。告诉我们不能白日做梦,不劳无获的道理。
课堂总结
思维导图
守株待兔
家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从故事中你悟到了什么?
2.你想对农夫说些什么?
3.你还听过类似的寓言故事吗? 小组交流。
小组讨论
再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