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宏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材料二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工夫。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从人惊慌失据,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遭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 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所孕育而成的意识,是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不能脱离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质。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
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古稀之年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武汉当地医院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
(摘编自《弘扬民族精神 凝聚抗疫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强不息”激励我们要发愤图强,“厚德载物”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B.中华民族无比重要的精神基因是“勇者不惧”,真正的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勇往直前的无畏气概。
C.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成就了勇士,使得勇士能够克服自身烦忧,积极超越自我,成就英勇人格。
D.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新冠疫情和脱贫攻坚取得胜利都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勇者不惧外在的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表明还需要加强道义的感召,才能修炼出“勇者不惧”的品格。
B.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
C.材料三第二段结合时代变迁论述了民族精神内核的变化,第三段结合抗疫现实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D.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出“勇者不惧”的大勇。
3.下列表述,可以作为论据分别论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项是( )(3分)
A.“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
D.“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屈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材料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5.这三则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民族精神有关,但论述上各有侧重点,请简要概括。(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题。(16分)
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
张者
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
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
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孩子们提出要移植胡杨树,虽然胡老师很感动,但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令他很为难,于是他只能先离开了。
B.文中描写胡杨树时,反复使用“孤独”一词,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显得合情合理。
C.“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这简短有力的话语,既是矿区艰苦环境的显现,也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宣泄。
D.胡杨树被栽种到校园,全矿的人都来看热闹,这一天成为所有人的节日,这反映出矿区工作生活的无聊。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先以口语化的问句起笔,再以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渲染氛围,为后文移植胡杨树铺垫。
B.小说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了506矿的重要性,为故事铺展出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笔法灵活,富有趣味。
C.小说描写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看似闲笔,却由开山炮声自然引出孩子们的课堂,写出炮声对课堂的干扰和师生的无奈。
D.小说用儿童的视角叙述故事,使读者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在平缓的叙述中穿插抒情议论,凸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8.从胡老师让我们写《树》开始,文章在描写孩子们与“树”的关系时,每一件事都有对应的心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作者张者曾说:“树,不仅仅是遮荫那么简单。”结合这句话,谈谈你对小说结尾“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奂,字休文,会稽山阴人也。少好学,善属文,经史百家,莫不通涉。沛国刘显时称学府,每共奂讨论,深相叹服,乃执奂手曰:“昔伯喈①坟素②悉与仲宣③,吾当希彼蔡君,足下无愧王氏。”所保书籍,寻以相付。州举秀才,射策高第。京城陷,朝士并被拘絷,或荐奂于贼帅侯子鉴,子鉴命脱桎梏,厚遇之,令掌书记。时侯景军士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寻遭母忧,哀毁过礼。时天下丧乱,皆不能终三年之丧,唯奂在寇乱中守持法度,以孝闻。及景平,司徒王僧辩先下辟书,引奂为左西曹掾。梁元帝于荆州即位,征奂及沈炯并令西上,僧辩累表请留之。帝手敕报僧辩曰:“孔、沈二士,今且借公。”其为朝廷所重如此。高祖受禅,迁太子中庶子。永定二年,除晋陵太守。奂清白自守,妻子并不之官,唯以单船临郡。所得秩俸,随即分赡孤寡,郡中大悦,号曰:“神君”。曲阿富人殷绮见奂居处素俭,乃饷衣一袭毡被一具,奂曰:“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劳卿厚意,幸勿为烦。”性耿介,绝请托,虽储副之尊,公侯之重,溺情相及,终不为屈。后主时在东宫,欲以江总为太子詹事,令管记陆瑜言之于奂。奂谓瑜曰:“江有潘、陆之华,而无园、绮之实,辅弼储宫,窃有所难。”瑜具以白后主,后主深以为恨,乃自言于高宗。高宗将许之,奂乃奏曰:“江总文华之人,今皇太子文华不少,岂藉于总!如臣愚见,愿选敦重之才,以居辅导。”其梗正如此。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赠散骑常侍,本官如故。
(节选自《陈书·孔奂传》)
【注】①蔡伯喈:蔡邕,字伯喈,东汉文学家、书法家。②坟素,泛指古代典籍。③仲宣: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侯景军士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
B.时侯景军士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
C.时侯景军士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
D.时侯景军士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深相叹服”与“寻以相付”两句中的“相”都表示两者当中偏指一方,二者含义相同。
B.秀才,指隋以后科举考试中通过院试获得入学资格的生员,文中“举秀才”正是此意。
C.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辟,指公府州郡自上而下擢用人才,再向朝廷推荐。文中司徒王僧辩先于皇上擢用了孔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奂少而好学,擅写文章,并且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沛国人刘显以蔡邕赠书王仲宣的旧例表示孔奂也应该得到蔡邕的赠书。
B.孔奂为人恪守孝道,母亲去世时,他伤心过度,毁伤身体,超过了常礼。当时天下大乱,人们都不能服满三年丧期,而他却遵守礼法。
C.王僧辩多次上表请求留用孔奂和沈炯,梁元帝亲自写诏令回复,说明自己只是暂时将孔奂、沈炯二人借给他,足见朝廷对孔奂的器重。
D.孔奂行事耿直,他上奏高宗,认为江总是文笔华丽之人,皇太子文笔本已不错,不用再跟从江总学习,应该选择老成持重之人来辅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4分)
(2)瑜具以白后主,后主深以为恨,乃自言于高宗。(4分)
14.孔奂被列为“中国廉政文化历史故事”代表人物之一,孔奂的“廉”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松汀驿①
张祜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②东。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那知旧遗逸③,不在五湖中。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到太湖拜访朋友,在湖畔的松汀驿落脚时,题在壁上的诗。②泽国:形容水多的地方。这里指太湖及其吴中一带。③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这里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中的“含”有“包含、连接”之意,首联写无边的山色远连天空,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
B.诗歌颔联主要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汀驿上见到的一幅东海日出、白浪汹涌的画面,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
C.颈联以夸张手法写朋友所居之地的偏僻,营造的意境和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相同。
D.全诗描写了山色、水光、日出、白浪、羊肠小道等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达到了景与神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16.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以声摹声,构思奇特,并使用通感手法将箜篌的乐声描摹得立体可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为了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实行愚民政策,有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不沾染尘世的污垢,保持高洁的品德,司马迁在《屈原列传》里给他如日月般的评价:“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最早的窗子谈不上美观,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中国窗子才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随着岁月的流逝,使它们成为最富有美学表现力的中国建筑的因素。在中国,有多少工匠,( ),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菱形等等,或单独存在或互相交替使用,看起来就像有无数的组合。有简单的图案,也有独具特色的图案,一切都用薄薄的棕色或红色木条制作成。
每当夜幕降临,从中国传统院落大门旁边的影壁小心地往里看,就能看到像自身发光的抽象画一样的木制窗子,窗子木格细细地勾画着自己精致的线条,微弱的灯光洒在院子里,消失在甬道长廊,婆娑竹影上。偶尔有人在室内走动,身影在洁白的窗纸上滑动,充满神秘的色彩。
(节选自《汉字王国》有删改)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就可能有多少种装饰图案的窗子,但原则上都是对称的变化
B.窗子就可能有多少种装饰图案,但原则上都是对称的变化
C.即使原则上都是对称的变化,窗子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
D.即使对称变化是窗子的设计原则,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
19.下列各项中与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严冬之下,有人热衷“低温养生”,尝试冬泳、洗冷水澡等。专家表示,所谓的“低温养生”注重的是自然环境下低温对人体的调节。如果通过冷水澡、冬泳、穿得少来人为地降低体温,有时不仅无法达到长寿的目的, ① 特别是老人、儿童等体质较弱或患心脑血管疾病、怕冷体质的人,一味地追求低温,易导致感冒、 冻伤等不适症状。
某些低温习惯有助于身体健康, ② ,低温能减少高温烹饪时致癌物出现的几率,又能最大限度保存食物中的养分,低温烹饪应以细火烹煮为佳,注意适当低温烹调。
睡个“低温觉”也有利于养生。人的体温晚间9点至11点开始下降,凌晨1点至3点降到低谷。夜间休息的时间正好是“低温养生”的好时机。因此,每天应该按时休息, ③ 。
21.在上文横线序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不包括标点符号)。(6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不包括标点符号)。(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颜氏家训·勉学》)
②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
(张居正《示季子懋修书》)
③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朱子家训》)
④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郑板桥家书》)
⑤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曾国藩家训》)
⑥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傅雷家书》)
先贤名士用沧桑历尽的生活阅历、韬光养晦的人生经验、伟岸正直的道德人格来教益自家子孙。读了上面六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试卷第1页,共3页毕节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参考答案
1.B (3分) 2.D (3分) 3.A (3分)
(4分)论证方法上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如第二段引用《礼记》中的语言,是引用;如第五段举出孔子的事例,是举例论证。
5.(6分)①材料一民族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体现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②材料二主要论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尚勇精神。③材料三以抗疫为例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以及对当今中国发展的社会意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真正的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勇往直前的无畏气概”说法绝对。由原文“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可知,道义的感召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表明还需要加强道义的感召,才能修炼出‘勇者不惧’的品格”推断不当,由原文“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可知,这说明并不是在道义的感召下,才能修炼出“勇者不惧”的品格。
B.“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强加因果。由原文“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遭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可知,孔子之所以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是因为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
C.“材料三第二段结合时代变迁论述了民族精神内核的变化”偷换概念,由原文“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质。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可知,这说明民族精神内核应该是爱国主义,因此不可能民族精神内核发生变化。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刘禹锡的诗句表达的是积极进取,旷达乐观的自强不息的态度;老子的语句表达的是厚德载物的观点。
B.荀子的句子用来证明坚持或锲而不舍等观点;苏轼诗句主要用来说明人生充满不可知。因此不能分别证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观点。
C.李白的诗句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观点;鲍照诗歌前一句是诗人用宿命论的观点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然后再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因此不能证明““厚德载物”的观点。
D.屈原的句子主要表明决心坚守自己修洁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孔子的语句主要是向弟子表达什么是“仁”。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论证方法上来看,第五段列举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的例子,这是例证;
第二段引用《礼记》中的话,这是例证;
最后一段,“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这是类比。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三则材料各有侧重,解答本题需要把各段的要点概括出来,然后加以比较。
材料一,文章第一段分析之后得出:“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然后后面两段分别围绕“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展开论述,由此可知,材料一民族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体现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
材料二,文章第一段直接提出观点: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由此可知,材料二主要论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尚勇精神;
材料三,主要以抗疫为例子,列举了社会各样的人士,他们为抗疫所做的各种努力,从整体上来看,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以及对当今中国发展的社会意义。
6.C (3分) 7.C (3分)
8、(4分)(1)因老师布置《树》的作文,心有抗拒。(2)描写父母记忆中的树,有所触动。(3)提出要移植胡杨树,心中充满渴望。(4)胡杨树被移植到校园,满心欢喜。
9.(6分)(1)在荒山野岭寸草不生的地方,树能带给人们绿荫,带来生机,带来希望。(2)在远离故乡的父辈眼中,树是故乡的代表,是终身难舍的乡愁的寄托。(3)在逐渐成长的孩子及所有人的眼中,树是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精神力量的源泉,是精神导向的坐标。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但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令他很为难,于是他只能先离开了”错误。胡老师的离开并不是在纠结“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而是在想办法满足孩子们的愿望。
B.“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显得合情合理”错误。文章并未表达“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反复用“孤独”来形容胡杨树,是为了突出胡杨树即使孤单,也会释放出具有感召力的美。
D.“全矿的人都来看热闹”“这反映出矿区工作生活的无聊”错误。全矿的人都来看栽树,因为不仅是孩子,成年人同样需要一棵树,这是人们对崇高精神的共同追求。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写出炮声对课堂的干扰和师生的无奈”分析有误,结合“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可知,应是“写出了师生们苦中作乐的心态”。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
由“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可知,因老师布置《树》的作文,我们没有素材,心有抗拒。
由“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可知,通过和父母了解,描写父母记忆中的树,有所触动。
由“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可知,提出要移植胡杨树,我们心中充满渴望和期待。
由“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可知,胡杨树被移植到校园,我们充满欢喜和高兴。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小说讲述了在深山矿区中,老师和孩子们移植一棵胡杨树的故事,赞颂了矿区建设者和子弟的奉献精神,更凸显出他们的精神追求。
小说结尾“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结合文中“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分析,在寸草不生的荒山野岭,树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绿荫,更是生机与希望。
结合“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可知,在远离故乡的父辈眼中,树是故乡的代表,是终身难舍的乡愁的寄托。
结合“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可知,在逐渐成长的孩子及所有人的眼中,树是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精神力量的源泉,是精神导向的坐标。
D 11.B 12.A
13.(1)太守本身有很高的薪俸,怎么不能置办这些呢?只是老百姓没有得到周济,容不得我独享温饱罢了。(4分)
(2)陆瑜如实(详细)禀告后主,后主感到很遗憾,便向高宗禀告了此事。 (4分)
14.①独自乘船赴任,不携妻带子。②以百姓为先,不愿独享温饱,拒富人相赠。③谢绝请托,即使位高权重如太子公侯感情相加,也不屈从。(3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时侯景的士兵都放纵凶恶的威势,侯子鉴是侯景的心腹,又身居高职,朝中官员看见他,没有人不卑躬屈膝,只有孔奂坚强不屈,像平常一样,不卑下。
“恣其凶威”是动宾结构,意思是放纵凶恶的威势,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C;
“子鉴景之腹心”是判断句,主谓宾结构,意思是侯子鉴是侯景的心腹,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以及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 正确。句意:很是佩服他/不久把所藏书籍送给他。
B.“指隋以后科举考试中通过院试获得入学资格的生员”错。此处“秀才”不是科举考试中院试的通过者,“举秀才”是汉朝选拔优秀人才的一种方式。
C. 正确。
D. 正确。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表示孔奂也应该得到蔡邕的赠书”错。原文“昔伯喈坟素悉与仲宣,吾当希彼蔡君,足下无愧王氏”,意思是从前蔡伯喈把古籍赠送给了王仲宣,我希望自己向蔡伯喈看齐,先生可与王氏媲美。据此看出是说自己希望成为赠书的蔡邕,孔奂无愧于王粲,自己也愿意赠书给孔奂。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居”,有;“何为”,宾语前置句,即“为何”,为什么;“周”,周济。
(2)“具”,如实(详细);“白”,禀告;“恨”,遗憾;“言于高宗”,状语后置句,即“于高宗言”,向高宗禀告了此事。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孔奂的“廉”的具体表现:
①原文“奂清白自守,妻子并不之官,唯以单船临郡。所得秩俸,随即分赡孤寡,郡中大悦,号曰:‘神君’”,意思是孔奂清廉自守,他的妻儿都不去官府,只有孔奂乘独舟去郡,他所得的薪俸,随即就分给孤儿寡母,郡内百姓非常高兴,称他为“神君”。
据此看出,独自乘船赴任,不携妻带子。
②原文“曲阿富人殷绮见奂居处素俭,乃饷衣一袭毡被一具,奂曰:‘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劳卿厚意,幸勿为烦。’”意思是曲阿富人殷绮,见孔奂住所朴素俭约,便送给他一套衣服,一床毡被。孔奂说太守本身有很高的薪俸,并非不能置办这些,只是老百姓没有得到周济,容不得自己独享温饱,谢谢其好意,希望没有给他添麻烦。
据此看出,以百姓为先,不愿独享温饱,拒富人相赠。
③原文“性耿介,绝请托,虽储副之尊,公侯之重,溺情相及,终不为屈”,意思是孔奂品性耿直,谢绝私下请托,即使是位尊太子、官高公侯之人,对他感情相加,他也始终不从。
据此看出,谢绝请托,即使位高权重如太子公侯感情相加,也不屈从。
参考译文:
孔奂,字休文,会稽山阴人。他爱好学习,擅长写文章,经文史籍,诸子百家,无不通览。沛国人刘显当时在学府很有名气,每次和孔奂一起讨论,很是佩服他,于是拉着孔奂的手说:“从前蔡伯喈把古籍赠送给了王仲宣,我希望自己向蔡伯喈看齐,先生可与王氏媲美。”刘显不久把所藏书籍送给孔奂。州里选拔秀才,孔奂应试高中。京城陷落后,朝中官员都被拘禁,有人向贼帅侯子鉴推荐孔奂,侯子鉴下令解下他的镣铐,优厚地对待他,让他执掌书记之职。当时侯景的士兵都放纵凶恶的威势,侯子鉴是侯景的心腹,又身居高职,朝中官员看见他,没有人不卑躬屈膝,只有孔奂坚强不屈,像平常一样,不卑下。不久孔奂遭遇母亲去世,他伤心过度,毁伤身体,超过了常礼。当时天下大乱,人们都不能服满三年的丧期,只有孔奂在乱世中遵守礼法,以行孝道而闻名。等到侯景之乱平定,司徒王僧辩先下征召令,任孔奂为左西曹掾。梁元帝在荆州继位后,诏令孔奂和沈炯一起西上江陵,王僧辩多次上表奏请留下他们。元帝亲自写诏令回复王僧辩说:“孔奂、沈炯二人,现在暂且借给你。”孔奂被朝廷重视到这种程度。高祖即位,提拔孔奂任太子中庶子。永定二年,孔奂被任命为晋陵太守。孔奂清廉自守,他的妻儿都不去官府,只有孔奂乘独舟去郡,他所得的薪俸,随即就分给孤儿寡母,郡内百姓非常高兴,称他为“神君”。曲阿富人殷绮,见孔奂住所朴素俭约,便送给他一套衣服,一床毡被。孔奂说:“太守本身有很高的薪俸,怎么不能置办这些呢?只是老百姓没有得到周济,容不得我独享温饱罢了。谢谢你的好意,希望没有给你添麻烦。”孔奂品性耿直,谢绝私下请托,即使是位尊太子、官高公侯之人,对他感情相加,他也始终不从。后主做太子时,想任江总为太子詹事,让管记陆瑜告诉孔奂。孔奂对陆瑜说:“江总具有潘岳、陆云的文采,而无东园公、绮里季的德行,辅佐太子,实在难为他。”陆瑜如实禀告后主,后主感到很遗憾,便自己告诉高宗。高宗想答应他,孔奂便上奏章说:“江总是文笔华丽之人,现今皇太子文笔不错,不用再跟从江总学习!以臣之拙见,应选择厚道之人,来担任辅佐太子之职。”孔奂耿直就像这样。至德元年孔奂去世,时年七十岁。朝廷追任散骑常侍,原职不变。
15.A “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理解有误,从下文看应是清晨之景。
16.①前六句通过对山色、水光、日出、涛声以及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松汀驿美景的喜爱之情;②最后两句通过写未遇见隐居旧友,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试题解析】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是最常见的题型,在赏析诗歌表达的情感时,一定要结合诗句中的意象来鉴赏。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在分析整首诗的情感时,要抓住各联中出现的意象,通过其特点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如写到的山色、水光、日出、涛声以及羊肠小道等。
17.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于是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8.A(3分)
19.C(3分)
20.(3分)
修改:①主语残缺,删除“使”(也可删除"随着”,但删除“使”更契合上下文意。)语序不当,把“中国建筑的”改成“中国建筑中”提到“最富有”前面。改后的句子: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成为中国建筑中最富有美学表现力的因素。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括号后的内容“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菱形等等”,是在列举窗子的类型,而且都是对称图形,据此括号内后半句应说窗子的造型特点是对称的,排除CD;联系括号前的句子“在中国,有多少工匠”,能与之衔接的是A,B的重点是“装饰图案”,与话题不一致。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是“窗子木格细细地勾画着自己精致的线条”,“细细地勾画着自己精致的线条”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A.“戎马”是借代手法,代指战争;
B.“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喻,将“愁”比作一江春水;
C.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拟人手法;
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用典和反问。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随着岁月的流逝,使它们成为最富有美学表现力的中国建筑的因素”一句共有两处语病。一是“随着……使……”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可删除“使”;二是语序不当,“中国建筑的”属于领属性质定语,应放到“最富有”前面,同时将“的”改成“中”。
整个句子修改为: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成为中国建筑中最富有美学表现力的因素。
21.(6分)①反而损害健康②比如饮食方面③保证充足睡眠
22.(5分)(1)低温养生不能人为降温(2)不要过多高温烹饪(3)不要熬夜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如果通过冷水澡、冬泳、穿得少来人为地降低体温,有时不仅无法达到长寿的目的”可知,此处应表达这种方式对健康的危害,故应填“反而损害健康”;第二空,
第二空,根据前句“某些低温习惯有助于身体健康”可知,此处应该列举好的习惯,应填“比如饮食方面”;
第三空,此处是一个总结句,强调夜间休息保证睡眠的重要性,故应填“保证充足睡眠”。
23.【详解】试题分析:作答本次作文,我们首先要理解这六则材料的含义:颜之推的话强调了青少年时期是学习的最佳时期,但不是唯一时机,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冈此,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努力汲取知识,不以任何借口放弃学习;张居正强调的是虽然要以古人为学习的榜样,但更要以超越古人为目的;清初朱柏庐(朱子)是从学习的目的性来说的,学习的目的是学习古代圣贤的精神品质,而不单单是为了考取功名,做官要心存国家,不是为了光宗耀祖;郑板桥讲的也是学习的目的,学习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更好地做人;曾国藩强调的是学习的内容,即进德与修业,前者是精神层面的升华,是立德树人,后者是有尊严地活着;傅雷是从学习的方法角度来谈的,讲的是“通”,即贯通、通达,不拘泥于一隅,要有大眼界、大胸襟,才能成大器,这里主要是强调胸襟气度与情操,不可“死读书”,不能“掉书袋”,不能成为“两只脚的书橱”。六则材料均是长辈教育子女的名言,体现的是优良的家风,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根据以上理解,我们可以将其中谈学习方法的归为一类,谈学习与修身立德的归为一类,谈学习与报国的归为一类。还可以按照朝代的顺序梳理,综合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六则材料中,①⑥是谈学习方法的,旨在告诫年轻人要多读书,善读书。②④⑤是谈学习与修身立德之间的关系的,旨在告诉人们学习是为了活出更好的自己。③是谈学习与报国之间的关系的,可以与其中任何一则材料组合。将六则材料综合起来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立意角度:①勤学、善学,日臻丁善;②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③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④诗书继世长。
点睛:构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结构:第一步,巧引材料,表明态度。首先就是根据自己的写作角度,恰当地引述材料,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样一则材料,不同的写作角度会有不同的引述方式。第二步,分析原因,摆出事实,阐明道理。引述材料之后,紧接着就需要结合材料分析论证。论证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层次,一般说来,可以先分析原因,再引用事实证明,然后结合事实阐明道理,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三步,回应开头,总结全文。材料贯穿全文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文章的结尾不是简单地总结全文,而是回应开头,既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又深化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