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河池八校同盟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共23题,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整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根据当代学者胡旭的研究,中国文学自觉有以下标志:
标志之一是张衡《归田赋》的出現。张衡曾用十年时间写成《二京赋》,该赋的主旨是讽谏帝王公侯节俭,但这篇花费巨大精力所作的大赋,于政教却丝毫无补。両对着朝政日非、江河日下的局面,其道家思想开始抬头。《归田赋)》中表现了隐居生活的恬淡情趣。赋中分明已有一个抒情主人公在,自我意识加强了,个人价值得到了关注。此后,抒情小赋不断出现,辞赋成了文人抒情写意的工具,实现了文学的自觉。
标志之二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現。大约在桓、灵之世,出现了一批文人五言诗,其代表就是选录于《昭明文选》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在内容上表现了“人的自党”。“十九首”的内容不外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两个方面,诗人们慨叹人生的短促和前途的渺茫,抒写了羁旅愁怀和离别相思,情调是悲哀而深沉的,这些慨叹正是对人生的执着与重视。“古诗十九首”的抒情十分真实强烈,作者们对自己的种种情感,毫不掩饰,一寄之于诗。这说明古诗的作者们不再把文学作政教的附庸,而是为满足自己的抒情需要进行创作;人的主题鲜明了,文学成了表现人生、人的命运、人的心灵的文学。
标志之三是散文创作方面新面貌的出现。首先是各体散文的长足发展。以文体而言,碑、铭、诔、箴、书、笺、楸、策、令、议、记、嘲、谒文、连珠等,种类繁多。其次,东汉中后期散文逐渐趋向整齐华美。一是在句式、音节、辞藻、用典等方面做文章,着力创造出一种形式美;二是讲究散文风神的飘逸与灵动。
(摘编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二: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周易·贲》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孔门四科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此处文学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家典籍,六经实乃文学之渊府。中国“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的“文本同而末异”,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于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在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之前的欧洲,文学观念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并非仅限于虚构意义。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造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18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
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体现在两个方画: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钱基博《中国文学史》说“孔子以前,有言有文,直言者谓之言,修辞者谓之文”,足见孔子之前中国文学已有建言修辞的良好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陆机《文赋》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的问题,虽强调了文学的情感因素与形式美感,但他也认为要“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并将文学的根本目的归结到载道教化一途。
(摘编自刘娟《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有删改)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材料一中胡旭的研究,可以推断他认为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并不是发端于魏晋时期,至晚肇始于东汉。
B.“古诗十九首”中“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里的及时行乐思想就蕴含着人生苦短的悲哀。
C.材料二中,作者对“文学的自觉”观点进行否定,其深层目的是为了充分否定新月派和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
D.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受西方文学观念影响,更侧重于研究具有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
2.下列对“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文学就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用“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等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就忽视了中国文学的“本”。
B.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
C.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排除在外,否则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D.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除了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反映“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自觉追求”的一项是(3分)
A.《左传》引用孔子的话:“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B.《论语·颜渊》中,曾子曾有“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观点。
C.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说六经具有“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特点。
D.刘知几评《左传》说:“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琢磨润色,独成一手。”
4.请结合材料,为“文学自觉”下一个定义,不超过60字。(4分)
5.“魏晋文学自觉说”不成立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往事
沈从文
这事说来又是十多年了。
算来我是六岁。因为我第二次见到四叔时,他那条有趣的辫子就不见了。那是夏天秋天之间。妈怕我到外面乱吃东西,每天都要靠到她身边坐着,除了拿五个小钱到道门口去买凉粉外,剩下便都不准出去了!至于为甚又能吃凉粉,那大概是妈知道凉粉是玫槐糖,不至吃后生病吧。本来那时的时疫也真凶,听瑞龙妈说,杨老六一家四口人,从十五得病,不到三天便都死了!
爹好像到乡下江家坪老屋去了好久了,有天忽然要四叔来接我们,大概也就是闻到城里时疫的事情吧。妈也不说什么,她知道大姐二姐都在乡里,我自然有她们料理。只嘱咐了四叔不准大哥到乡下溪里去洗澡。
因大哥前几天回来略晚,妈摸他小辫子还湿漉漉的,知他必是同几个同学到大河里洗过澡了,还重重的打了他一顿呢。四叔人不大肥,但很精壮。妈常说这是会走路的人。铜仁到我凤凰是一百二十里蛮路,他能扛六十斤担子,一早动身,不摸黑就到了,这怎么不算狠!他到了家时,便忙自去厨房烧水洗脚。那夜我们吃的夜饭菜是南瓜炒牛肉。
妈捡菜劝他时,他又选出无辣子的牛肉放到我碗里。真是好四叔呵!
那时人真小,我同大哥还是各人坐在一只萝筐里被四叔担去的!大哥虽大我五六岁,但在四叔肩上似乎并不什么不匀称。乡下隔城有四十多里,妈怕太阳把我们晒出病来,所以我们天刚一发白就动身,到行有一半的唐峒山时,太阳还才红红的。到了山顶,四叔把我们抱出来各人放了一泡尿,我们便都坐在一株大刺栎树下歇憩。那树的杈丫上搁了无数小石头,树左边又有一个石头堆成的小屋子。四叔为我们解说,小屋子是山神土地,为赶山打野猪人设的。树上石头是寄倦的:凡是走长路的人,只要放一个石头到树上,便不倦了。但大哥问他为甚不也放一个石子时,他却不做声。
他那条辫子细而长,正同他身子一样,“芸儿,莫闹!扯着我不好走!”我伸出手扯着他辫子只是拽,他总是和和气气这样说。
“四满①,到了?”大哥很着急的这么问。
“快了,快了,快了!芸弟都不急,你怎么这样慌?你看我跑!”他略略把脚步放快一点,大哥便又嚷摇的头痛了。
他一路笑大哥不济。
到时,爹正同姨婆五叔四婶他们在院中土坪上各坐在一条小凳上说话。姨婆有两年不见我了,抱了我亲了又亲。爹又问我们饿了不曾,其实我们到路上吃甜酒、米豆腐已吃胀了。上灯时,方见大姐二姐大姑满姑②各人手上提了一捆地萝卜进来。
我夜里便同大姐等到姨婆房里睡。
乡里有趣多了!既不很热,夜里蚊子也很少。大姐到久一点,似乎各样事情都熟习,第二天一早便引我去羊栏边看睡着比猫还小的白羊,牛栏里正歪起颈项在吃奶的牛儿。
我们又到竹园中去看竹子。那时觉得竹子实在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本来城里的竹子,通常大到屠桌边卖肉做钱筒的已算出奇了!但后园里那些南竹,大姐教我去试抱一下时,两手竟不能相掺。满姑又为偷偷的到园坎上摘了十多个桃子。接着我们便跑到大门外溪沟边上拾得一衣兜花蚌壳。
事事都感到新奇:譬如五叔喂的那十多只白鸭子,它们会一翅从塘坎上飞过溪沟。夜里四叔他们到溪里去照鱼时,却不用什么网,单拿个火把,拿把镰刀。姨婆喂有七八只野鸡,能飞上屋,也能上树,却不飞去;并且,只要你拿一捧苞谷米在手,口中略略一逗,它们便争先恐后的到你身边来了。什么事情都有味。我们白天便跑到附近村子里去玩,晚上总是同坐在院中听姨婆学打野猪打獾子的故事。姨婆真好,我们上床时,她还每每为从大油坛里取出炒米、栗子同脆酥酥的豆子给我们吃!
后园坎上那桃子已透熟了,满姑一天总为我们去偷几次。
爹又不大出来,四叔五叔又从不说话,间或碰到姨婆见了时,也不过笑笑的说:“小娥,你又忘记嚷肚子痛了!真不听讲——芸儿,莫听你满姑的话,吃多了要坏肚子,晚上又吃不得鸡膊腿了!”
乡里去有场集的地方似乎并不很近,而小小村中除每五天逢一六赶场外通常都无肉卖。因此,我们几乎天天吃鸡,惟我一人年小,鸡的大腿便时时归我。
(有删改)
[注]①四满:湖南乡人称叔叔为满满。②满姑:湖南乡人称最小的姑母。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部分写“我”在城里的生活,既体现了“妈”对孩子们的担心、疼爱,也交代了“我”和大哥去乡下生活的原因。
B.四叔人很精壮,他能担着“我”和大哥去隔成四十公里的乡下,正像妈常说的,四叔是个“会走路的人”。
C.文章两次写到满姑到后院坎上偷桃子,既突出了满姑的调皮淘气,又反衬了“我”的天真无邪。
D.从满姑偷桃、四叔照鱼等可以看出乡下生活的有趣自由,从姨婆亲“我”、鸡大腿归“我”等可以看出乡下人的和蔼友善。
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到的乡下自然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可谓“乡村温柔的诗性记忆”。
B.小说描绘了乡下田园牧歌式的场景,和“我”在城里的生活形成对比,表现了“我”对乡下生活的喜爱和对城里生活的厌烦。
C.文中画线句运用白描和拟人的写法,形象地突出鸡不怕人的特点;用第二人称“你”,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D.作者笔下的烟火气能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简单的故事里看到内心深处的一些向往,抚平内心的浮躁与不安。
8.文章开头提及四叔的“辫子”,文中写四叔担“我”去乡下的途中又两次提及“辫子”,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9.文章叙述的角度和语言都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①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②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卫人逆公子晋于邢。冬十二月,宣公即位。
(节选自《春秋左氏传》)
[注]①石碏:卫国大夫。②羽父:鲁国公子翠的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B.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C.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D.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谏,意思是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一般用于下对上,如《谏逐客书》。
B.公,指鲁隐公。因《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录鲁及诸侯国的事件,故常用“公”代鲁君。
C.令,意思是美好,在称谓之前冠以“令”这个敬词,可表示尊重,如“令尊”是指对方父亲的尊称。
D.逆,与“顺”相对,文中指迎接,与《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的“逆”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姜漂亮却没有生孩子,就把桓公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卫国人因此创作了《硕人》这首诗赞颂她的美德。
B.石碏劝卫庄公应以道义去教育州吁,而不要过分宠爱他,并禁止儿子与他交往,都没效果,就告老回家。
C.众仲认为卫国的州吁仗恃武力,残忍暴虐,不用德行安定百姓反用祸乱,会众叛亲离,难以成功。
D.石碏设计让州吁去朝见陈桓公,借此机会让陈国除掉州吁。陈国抓住州吁和石厚后让卫国派人处置他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4分)
(2)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4分)
14.请简要概括石碏作为“纯臣”的义举。(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扇上画牡丹
罗隐
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
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
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不怕落莓苔。
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妲娥月里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开篇扣住题目,点明诗人请人在扇上画牡丹的原因:红芳遍地,惹人怜爱。
B.颔联表现作画的动态过程,在画家笔下,牡丹叶参差生长,花在风中依次绽放。
C.“几曾”“不怕”都是虚词,既写出了画中牡丹的特点,也增添了诗歌的意趣。
D.本诗语言和,通俗易懂,闲适随性的笔墨之中暗含着对盛世昌隆的赞美。
16.赏析本诗的颔联是如何表现画者的技艺精妙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表明自己刚正不阿,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他说如果自己没有祖母,则“_________________”;如果祖母没有自己在身边,则“_________________”。
(3)古时行军打仗,常常通过敲击金属器具来传递信息,高适的《燕歌行》对此即有体现:出征路上,士兵们“_________________”;身陷重围后,晚上所闻却是“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小楼是李煜词中的一个典型意象。小楼,顾名思义,就是规模较小的楼阁,是古代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小楼,大多被寄予两层意蕴:一是忧伤、思念之楼;二是闲适、富有意趣之楼。除此之外,“小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在空间上将作者与外界隔离开来。由此,所写之事、所发之感就有了一种作者自言自语、无人知晓、无人懂得的惆怅之感,一腔愁绪,说与谁听?( ),很好地诠释了这种感受。
在李煜的词作中,还有一个词经常被用到,跟随在“小楼”之后,它就是“凭栏”。“凭栏”字面的意思是身子倚着栏杆,在诗词中常有凭栏远望之意。阔大的空间不仅是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而是人安放躯壳的需求。幽独情绪愈发浓厚的词人往往以阔大的空间带给心灵自由感,使精神得以舒展。词人初衷是借空间的广阔稀释精神的“幽”与“愁”,可是,往往适得其反。意象间的照应,情感的层层深入,使词的空间境界进一步得到拓展,这是李煜词风独树一帜的重要因素。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杜甫的诗作“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B.辛弃疾的词作“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C.秦观的词作“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D.柳宗元的诗作“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愿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0~22题。
黔东南,山连山。此间的台盘村近来因办在村里的篮球赛而备受关注。因为赛场氛围热烈,有人将之与中国男篮职业联赛(CBA)做比,“村BA”之名①。
贵州“村BA”足够火热,动辄上万观众,线上线下人气爆棚;贵州“村BA”也足够特别,看似不成章法实则②、自成一体,当地人乐在其中、为之疯狂,氛围感直接拉满:看台座无虚席,不少人自备马扎、板凳;前排的席地而坐,身后的踮脚张望,更有人搬出梯子、踩上凳子;当地特有的斗牛号子“呜——呜——”响彻全场,夹杂着敲击锣鼓甚至锅盆的助威声、带着浓浓乡音的现场解说声……环场四顾满满当当,氛围堪比职业赛场。这一番热闹景象,足以给人美好预期:以“美丽乡村”之名,让“村BA”在各地开花结果,更好满足乡亲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以群众③的方式激发乡土活力。
乡村振兴,既要有产业的兴旺,更要有文化的繁盛。“村BA”启示我们,农村文化建设、村风民风滋养,绝非朝夕之功,绝非简单输入,而需要在田野上、村庄中找回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这可以是体育,可以是艺术,可以是音乐,可以是舞蹈,可以是文学,可以是一切生长在广袤大地深处的文化的花朵。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画横线处加点的“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C.他人在心不在。 D.我们这里正缺人。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可以是体育、艺术、音乐、舞蹈、文学等一切生在广袤大地深处的文化形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台湾有家店就叫“小器”。老板就只做小餐桌、小碗、小锅铲,很受欢迎。老板钟情自己的“小”,痴迷于扎扎实实在“小”处精耕细作,收获了成功与幸福。
材料二:“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不诱于小利,然后可以立远功。”
——明·方孝孺
作为时代的有为青年,以上材料对我们颇有启发,请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池八校同盟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C(材料二中,作者仅仅是要说明中国古代文学不存在“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的自觉”对现代文学领域中的新月派和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没有表达态度。)
2.D(“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是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的看法,作者随后就进行了反驳并在⑤段首强调: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
3.B(“以文会友”中的“文”,指礼乐文章,并非“文辞”之“文”)
4.(4分)“文学自觉”指的是文学创作主体(文人/作家)(1分)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1分),作品中关注个人价值,重视表现个人情感(1分),自觉追求艺术审美(1分)的行为。
5.【参考答案】(6分)①不存在始终不变的“文学”概念作为前提。②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对文辞之美的自觉追求。③魏晋时期文学创作仍然以载道教化为根本目的。
(材料二思想内容分析:①2-5节是在围绕“文学的自党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进行充分论证,2-4节分别从先案、近代以前以及20世纪以来三个时间段议论,第5节说明连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都具有很大局限性。②第6节作者重点引用钱基博的话语证明,中国文学一直就有对文辞之美自觉追求的传统。③第7节更是直接引用魏晋时期曹丕、陆机的语言论证魏晋时期仍是以载道教化为文学之本,特别是引用造成误解的曹丕本人的话语,更具说服力。)
6.C(C项,“又反衬了‘我’的天真无邪”曲解文意,满姑偷桃子主要突出的是满姑对“我”的疼爱,不能理解为反衬了“我”的天真无邪。故选C。)
7.B(B项“对城里生活的厌烦”说法错误,文章只是体现了“我”对乡下生活的喜爱,并没有写“我”对城里生活的态度。故选B。)
8.示例:①结构上,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②暗示了故事的社会背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③人物上,表现了“我”的淘气和“四叔”的温和;④主题上,歌颂了美好的人情关系,表现了“我”对往事的怀念之情。(满分6分,答对1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9.①文章采用有限视角,以“我”的所见所闻和下乡经历为叙述线索叙述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②叙述语言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如称四叔为“四满”、称小姑为“满姑”,其他的如“一百二十里蛮路”“他一路笑大哥不济”“拿把我”等都是凤凰的地域性方言,增加了文章的乡土气息。③自然质朴的叙述风格。文章语言不矫不饰,娓娓道来,一如作者家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一一向读者自然展现,具有冲淡闲远的韵味。⑤以儿童的视角来叙事,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⑥文章在叙述语言上有散文化倾向,带有一种恬淡闲远的韵味。
(满分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10.B(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宋殇公派人前来请求出兵相救,隐公推辞了。羽父请求出兵相会合,隐公不同意。羽父坚决请求以后便前去。诸侯的军队打败了郑国的步兵,割取了那里的谷子便回来。)
11.D(“逆以煎我怀”的逆译为“预料、想到将来”,含义不同。)
12.A(理解错误,文中原文是“日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是因为庄姜长得很美,但没有生孩子,卫国人给她作了一首诗叫《硕人》,并不是赞颂她的美德。)
13.(1)(4分)君主应致力于去除祸害,现在却招致祸害,恐怕不可以吧!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得2分;“速”,招致;“无乃……乎”,恐怕……吧;两处,每译对一处得1分。
(2)(4分)准备向郑国报复前代国君结下的怨恨,以此对诸侯讨好,安定国内人心。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得2分;“修”,整治,引申为报复;“求宠”,讨好;两处,每译对一处得1分。
14.(3分)①直言向庄公进谏;②禁止儿子与州吁往来;③联合陈国杀死州吁;④大义灭亲,杀死儿子。(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
解析:“纯臣”是纯粹正直的臣子的意思。主要指他的忠心和正直。如“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及时进言指出君王的错误;“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禁止儿子与品行不好的州吁往来;“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替天行道,联合陈国杀死州吁;“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面对作乱的儿子,也不手软,大义灭亲,杀死儿子。
参考译文: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为妻,名叫庄姜,庄姜长得很美,但没有生孩子,卫国人给她作了一首诗叫《硕人》。戴妫生了卫桓公,庄姜把桓公当作自己的儿子对待。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的儿子,受到庄公宠爱,喜好武事,庄公不加禁止,庄姜讨厌州吁。大夫石碏劝庄公说:“下臣听说喜爱儿子,要教导他做人的正当道理,不要使他走入邪路。要是准备立州吁为太子,就定下来算了;如果还没有定下来,就会成为祸乱的根源。作百姓君主的人,要努力除去祸患,如今却加速它的到来,恐怕不可以吧?”庄公不听。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游,石碏禁止他,不听。卫桓公即位,石碏就告老辞官了。
鲁隐公四年的春天,卫国的州吁杀了卫桓公,自己当上了国君。
当宋殇公即位的时候,公子冯逃到了郑国。郑国人想送他回国。等到州吁立为国君,准备向郑国报复前代国君结下的怨恨,以此对诸侯讨好,安定国内人心。他派人告诉宋国说:“君王如果进攻郑国,除去君王的祸害,以君王为主,敝邑出兵出物,和陈、蔡两国一道作为属军,这就是卫国的愿望。”宋国答应了。所以宋殇公、陈桓公、蔡国人、卫国人联合进攻郑国,包围了国都的东门,五天以后才回去。
鲁隐公向众仲询问说:“卫国的州吁能成功吗?”众仲回答说:“我只听说用德行安定百姓,没有听说用祸乱的。用祸乱,如同要理出乱丝的头绪,反而弄得更加纷乱。州吁这个人,仗恃武力而安于残忍。仗恃武力就没有民众,安于残忍就没有亲附的人。大家背叛,亲近离开,难以成功。军事,就像火一样,不去制止,将会焚烧自己。州吁杀了他的国君,又暴虐地使用百姓,在这种情况下不致力于建立美德,反而想通过祸乱来取得成功,就一定不能免于祸患了。”
秋季,诸侯再次进攻郑国。宋殇公派人前来请求出兵相救,隐公推辞了。羽父请求出兵相会合,隐公不同意。羽父坚决请求以后便前去。诸侯的军队打败了郑国的步兵,割取了那里的谷子便回来。
州吁无法安定卫国的民心,于是石厚便向石碏请教安定君位的方法。石碏说:“能朝见周天子,君位就能安定了。”石厚问:“怎么才能朝见周天子呢?”石碏答道:“陈桓公现在正受周天子宠信,陈国和卫国的关系又和睦,如果去朝见陈桓公,求他向周天子请命,就一定能办到。”石厚跟随州吁去到陈国。石碏派人告诉陈国说;“卫国地方狭小,我年纪老迈,没有什么作为了。来的那两个人正是杀害我们国君的凶手,敢请趁机设法处置他们。”陈国人将州吁和石厚抓住,并到卫国请人来处置。这年九月,卫国派遣右宰丑前去,在濮地杀了州吁。石碏又派自己的家臣獳羊肩前去,在陈国杀了石厚。
君子说;“石碏真是一位纯粹正直的臣子。他痛恨州吁,把石厚也一起杀了。大义灭亲,大概就是说的这种事情吧!”
卫国人到邢国迎接公子晋。冬季,十二月,卫宣公即位。
15.D(过度解读,并无赞美盛世昌隆之意)
16.答案示例:第一问:①颈联写画扇闲挂,仍惹得蛱蝶不停地飞舞;频频摇扇,也不担心牡丹坠落到莓苔。)②从侧面(1分)表现所画牡丹的鲜艳逼真、于虚无中见丰盈,平淡中显奇崛。(4分,理解句意,2分,手法1分,内容1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作者赞扬这幅扇画精妙,赞叹画者的技艺精妙。(2分,意思对即可)
17.(1)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2)无以至今日 无以终余年
(3)枞金伐鼓下榆关 寒声一夜传刁斗
18.B(由“无人知晓、无人懂得的惆怅之感,一腔愁绪,说于谁听?”可知“这种感受”指无人诉说,无人理会,无人懂得的惆怅和苦闷。结合语境并综合分析选项诗词涵义,B项衔接最恰当。故选:B。)
19.修改:阔大的空间不仅是人安放躯壳的需求,而且是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
(解析: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不仅是……而是”应该为“不是……而是”;二是语序不当,应先是“人安放躯壳的需求”再是“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每改对一处给 2分,共4分)
20.①不胫而走 ②井然有序 ③喜闻乐见[每空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B(“足以给人美好预期”中加点处的“人”是一个代词,代指每个人,或者是指一定人群中的每一个人。A项的“人”是指别人、他人,C项的“人”是指“身体”,D项的“人”指人手。)
22.①原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各种文化形式比作生长在大地深处的花朵,生动形象地突出扎根田野村庄获得内生动力的乡村文化形式的丰富多彩、繁盛兴旺;而改句表述则较为直白。(2分)②原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强调了乡村文化形式的多种多样;而改句节奏感不强,未能起到强调效果。(2分)③原句运用短句,句式活泼,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相对改句,原句更符合原文的语言风格。(1分)
23.作文
材料解析:
这是一则多材料的作文,命题侧重点旨在引导考生辩证地思考问题,理性地看待社会、人生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材料一中的议论句是审题立意的关键:“痴迷于扎扎实实在“小”处精耕细作,收获了成功与幸福。”;也可以引申为平凡与伟大,平凡中的小人物,也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或者说抓住生活中的小细节小事件也可以成就大业。
材料二方孝孺的话,富含哲理,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智力才干发展得越快,越好。不断的追求,永远是超越狭隘思想,眼前成就的力量源泉,考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
写作提示中提到“作为时代的有为青年”,考生写作中应该注意,要结合自身,结合时代写作。这两则材料看似对立,实则互补。写作中最好能综合两则材料,辩证深入地阐述“小器”与“大器”的关系,体现辩证思考。没有能辩证分析两者关系,只写一面,建议最高不超过50分。
参考立意:
1.成大器必先琢小器
2.立志须大,执着与微
3.成己之小器,铸国之大器
4.伟大来自平凡,小器终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