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鹤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2 14:20:05

文档简介

鹤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参 考 答 案
1.答案:B
解析:材料一认为:在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一般只能形成“百里”尺度的“风”区。B项“一般位于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的说法曲解文意,“缺少河流”是无中生有。
2.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一“……设置和维护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其中依托水运……”可知,“便捷的水运”是“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A项把二者进行比较是错误的。
3.答案:C
解析:诗句中“江”不是诗人想象、塑造、重构的对象。
4.答案:相同点:两则材料均分别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论述较为全面严密;都注重通过举例来具体论证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不同点:材料一是从交通运输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论证河流对文明的单向影响,材料二则注重分析文学与河流的辩证关系,并重点论证文学对河流的反映和展示。
5.答案:①充分利用运河的水运优势,助力经济发展,沟通该城市与其他地域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该城市区域物质文明的发展。②挖掘与运河相关的地域文化资源,如文学作品、民风民俗、地方精神等,并以此为基础,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运河特色文化品牌。
6.答案:D
解析:D.“向往农耕生活”错误。毅然选择解甲归田是因为老爷子不愿打内战。故选D。
7.答案:C
解析:C.没有心理描写。故选C。
8.答案:①老爷子既是一个精神矍铄、勤劳能干、悠闲恬淡的农民;②也是一个忠诚爱国、功勋卓著、淡泊名利的抗日英雄。
解析:①由“老爷子年逾九十,满头银发,依然精神矍铄,他身上常穿着城里难得看见的土布对襟褂,腰间斜插一支吊着红布烟袋的旱烟管,一走动,布烟袋就晃来晃去,像他一样精神。近些年,儿女不让老爷子下地劳作,但他闲不住,一丝不苟地把小院子打理得方方正正,蔬菜一茬接一茬,从未间断”可知,老爷子是一个精神矍铄、勤劳能干、悠闲恬淡的农民。②由“老爷子参加过长沙会战、常德会战和常衡会战。在长沙会战中,老爷子所部负责防守新墙河南岸。日本鬼子雨夜突袭,老爷子所部死战不退,子弹打光了就和鬼子拼刺刀。日军八次猛攻也未能突破新墙河南岸防线。后来鬼子使用毒气弹才迫使他们撤退。在抗日战争中,老爷子曾担任敢死队队长,参战无数也杀敌无数,多次身负重伤,但都有惊无险地闯过了‘鬼门关’”“绝口不提自己的抗日往事”可知,老爷子是一个忠诚爱国、功勋卓著、淡泊名利的抗日英雄。
9.答案:①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得知真相后,乡亲们和儿女们都发出了“这个老爷子”的感叹,内心充满对老爷子的敬佩;③表现了作者对老爷子的赞扬和敬重之情。
解析:①“这个老爷子”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设置悬念,让人不仅想:这是个什么样的老爷子?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这个老爷子!’得知真相后,乡亲们都情不自禁地对他肃然起敬”“‘这个老爷子!’那动人的故事更令他的儿女眼含泪水,为他骄傲和自豪”,得知真相后,乡亲们和儿女们都发出了“这个老爷子”的感叹,内心充满对老爷子的敬佩,与题目相照应。以“这个老爷子”为题使文章结构严谨,感情突出。③以“这个老爷子”为题也表现了作者对老爷子由衷的赞扬和敬重之情,突出了老爷子的光辉形象。
10.答案:A
“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11.答案:C
解析:“少其地”中的少为意动用法,以………为少,“道少半,越中岭”的“少”是少于的意思。
12.答案:B
解析:“便要求苏秦前往楚国”错,原文“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是苏泰主动要求。
13.答案:(1)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国,那么太子将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割地来使齐国支持自己。
(2)凭借虚名做交易的人是太子,齐国人未必相信太子的许诺,但新楚王(割地)的功劳是明显的。
【参考译文】
王死,太子还在齐国充当人质。苏秦就对担任齐相的孟尝君田文说:“阁下何不扣留楚太子,用他与楚国交换下东国之地呢 ”孟尝君说:“不能这样做,假如我扣留楚太子,而楚国另立新君,人质便失去了挟持的价值,反而落得不义之名。”苏秦说:“不对,楚国一旦另立新君,阁下可以趁机对新主:‘如果楚能割下东国之地与齐,我就为大王杀掉太子,否则我将联合秦、韩、魏三国共拥太子为君。’这样下东国之地必能到手。”
苏秦对孟尝君说:“我听说计谋泄露不会成功,遇事不决难以成名。如今阁下扣留太子,是为了得到下东国之地,如果不尽快行动,恐怕出人会另有算计,阁下便会处于空有人质而身负不义之名的处境。”孟尝君:“先生说得很对,但是我该怎么办 ” 苏秦回答说:“我愿意为您出使楚国,游说它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一旦得地,阁下便成功了。”孟尝君说:“好”。
苏秦对新立的楚王说:“齐人欲奉太子为王,我观察孟尝君图谋利用太子交换贵国的下东国之地。现今事势紧迫,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太子便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换取齐人对自己的支持。”楚王赶紧恭敬的回答:“寡人一切遵照办!”于是献出下东国之地。
苏秦对孟尝君说:“看楚王的样子,还可以多割占土地。”孟尝君问:“有何办法 ”苏秦答道:“请让我把内情告诉太子,使他前来见您,您表示支持他,然后故意让楚王知道,他自会割让更多的土地。”
于是苏秦前去拜见楚太子,对他说:“齐国拥立太子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却以土地贿赂齐国以扣留太子。齐国嫌得到土地太小,太子何不以更多倍数的土地许诺于齐呢 若能如此,齐人一定会支持您。太子说:“好主意”就把比楚王割上的多出一倍的土地许诺给齐果。楚王听到这个消息,甚是惊慌,便割让更多的土地,还诚惶诚恐,害怕事情不能成功。
苏秦又对楚王说:“齐人之所以胆敢多割楚地,是因为他们以太子相要挟。如今虽已得到土地,可仍然纠缠不休,这还是有太子作要挟的缘故。臣愿意设法赶走太子,太子一走,齐国再无人质,必然再不敢向大王索要土地。大王趁机与齐达成一致协议,齐国必高兴,定然会接受大王的要求。 这样一来,既消灭了令大王寝食难安的仇敌,又结交到了强大的齐国。”楚王听了十分高兴,说:“寡人以楚国托付给先生了。”
于是苏秦再次拜见太子,忧心忡忡的说:“现今专制一国的是楚王,太子您不过空具虚名,齐人未必相信太子的许诺,而新楚王业已割地给齐。 一旦齐、楚交结,太子就有可能成为其中的牺牲品,请太子考虑这件事!”太子说:“听从你的建议。”于是整治车辆,乘马连夜逃去。
这时苏秦又派人到孟尝君那里诋毁自己:“劝您扣留太子的苏秦,并非一个心替您打算,他实在是为楚国的利益奔忙。他惟恐阁下察觉此事,便通过多割楚地的做法以掩饰形迹。这次劝太子连夜逃奔的也是苏秦,可您并不知晓,我私下里替您怀疑他的用心。”
苏秦又派人到楚王那里游说:“使孟尝君留太子的是苏秦,奉王而代立楚太子的也是苏秦,割地以达成协议的是苏秦,忠于大王而驱逐太子的仍然是苏秦。现在有人在孟尝君那里大进苏秦的谗言,说他厚楚而薄齐,死心塌地为大王效劳,希望大王能知道些青况。”楚王说:“寡人知道了。”于是封苏秦为武贞君。
14.答案:① 有谋划、胆识和勇气;② 有较强的论辩才能; ③ 善于揣摩各方的想法,善于利用各方的关系。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C.“总结上片内容"错误,"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故选C。
16.答案:不是。(1)作者强调“至今”和“时时”这两个时间副词,意在说明责任不在商女,而在于让商女唱曲的统治者。(2)这是最具表现力的直指朝廷积弊的投枪匕首,是为了让统治者对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那种奢靡、荒淫的生活有所改变,让悲剧不再重演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后人认为《玉树后庭花》是亡国之音。“至今”,说明作者批判的对象是“现在”;“时时”则说明现在唱这种亡国之音的情况很多。这就不禁让人发出疑问:既然是亡国之音,为何商女还在不断演唱?责任当然不在商女,她们只是听客人的话,那么让她们唱曲的就是那些达言贵人了。这种此句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作者不似杜牧那样去责怪商女无知,而是指桑骂槐,意在言外:歌妓们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当权者沉洒酒色,醉生梦死。然而,“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如再不改弦易辙,采取富国强兵的措施,必然如六朝一样悲恨相续。这是最具表现力的直指朝廷积弊的投枪匕首,是为了让统治者对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那种奢靡、荒淫的生活有所改变,让悲剧不再重演!
17.答案:(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18.答案:示例:①密密匝匝(或“满满当当”);②走马观花;③不声不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根据语境说的“时间可贵”“几乎一点空隙都没有”可知,此处是说游程被排得很密或很满,故选用“密密匝匝”或“满满当当”。密密匝匝:多指树木很稠密的样子。满满当当:形容很满的样子。第二处,根据语境说的“这种“鞠躬尽瘁”的玩法”可知,此处是说匆忙、粗浅地游览,故选用“走马观花”。走马观花: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本用以形容科举中第后得意、愉快的心情。现多用以比喻匆忙、粗浅地了解事物。第三处,根据语境说的“这次总算痛痛快快地流连了一清早”可知,此处是说去夏碰着个日本兵,只好不出声地默默退回来,故选用“不声不响”或“蹑手蹑脚”。不声不响:意为没有一点声音。指做事谨慎不张扬,或默默无闻,不为别人知道。蹑手蹑脚:形容行动时轻手轻脚不让出声的样子。
19.答案:最使我喜欢的却是灵隐道上的桃林,漫天遍野,绵延不绝,像点一地的胭脂;我从来没有欣赏过这样的情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提取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为:最使我喜欢的却是灵隐道上的桃林;然后把相关的定语改成句子。即把“漫天遍野,绵延不绝,像点一地的胭脂的桃林”改为“桃林漫天遍野,绵延不绝,像点一地的胭脂”;“我从来没有欣赏过的这样的情景”,可删掉“这样”前面的“的”,变成句子。最后把以上各句少量增删词语,合理排序为:最使我喜欢的却是灵隐道上的桃林,漫天遍野,绵延不绝,像点一地的胭脂;我从来没有欣赏过这样的情景。
20.答案:①原文运用了比喻手法,用“如烟如雾”比喻西湖堤上的绿色,生动地写出了西湖景色朦胧美丽的特点。②原文化无形为有形(化虚为实),用“一堤”来限制“空寂”,使“空寂”的内涵更丰富,也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诗意。③原文既表现了周遭环境的寂静无声又突显了堤上行人稀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中,“如雾如烟的绿色”,运用比喻手法,“雾”“烟”是喻体,“如”是比喻词,“绿色”是本体,把西湖堤上的绿色比喻成“雾“烟”,生动地写出了西湖景色朦胧美丽的特点。改句中改成“在绿色中”,缺少比喻手法,也就写不出西湖景色朦胧美丽的特点。原句“留下的还是一堤空寂”中,用“一堤”来限制“空寂”,化虚为实,使“空寂”的内涵更丰富,表现了周遭环境的寂静无声,突显了堤上行人稀少,也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诗意。改句说成“堤上又归于寂静”,缺乏诗意。
21.答案:①工作才能干得好;②似乎十分惬意;③那么睡眠就显得尤为重要
解析:根据前文“不管做任何工作”以及“只有吃得好,睡得好”以及后文相关内容可推知①应填“工作才能干得好”;根据前文“在太空舱中飘来飘去”以及后文“但实际上航天员的工作强度非常高”可推知②处应填“似乎十分惬意”;根据前后文“既然工作如此繁重”“睡眠”可推知③应填“那么睡眠就显得尤为重要”。
22.答案:C
解析:本题设置了设问句和一般陈述句的表达效果,根据语境,此处用设问句表达效果更好,起强调作用,句意更连贯,所以排除B和D;根据后文的内容,“国际空间站和天宫空间站”的语序衔接更顺畅,所以排除A,选C。
23.答案:略
解析:【题目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在于理解材料主旨并进行立意。材料列举了三位名人的话,顾炎武的话说明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周恩来的话说明要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习近平的话说明中国的奋斗目标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综合上述材料,要围绕“勇于承担责任立意。参考立意:敢于担当、我们的责任、匹夫有责等。
【思路示例】“唯有担当,才能蜕变出生命的华美”,议论文文体。首段提出观点:简言之,担当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获得幸福的必备品质;接着列举烛之武、司马迁、谭嗣同等人的事例论述:唯有担当,才能蜕变出华美的自己;结尾呼吁:作为21世纪青年的一份子,应积极主动地搞好当前学习,不马虎、不懈怠,做到每日有所得,坚持将提高思想、奋发求知放在第一位,以自己最好的成绩,报答祖国、感恩父母,这就是有担当。鹤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
河流是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其交通运输功能也支撑着文明的生存和发展。一个大的文明区域内部必定需要大量的人流和物流,而一条大河所能提供的水运方式是最便捷和廉价的。直到今天,水运的优势还是难以替代。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神庙的材料,是产于阿斯旺一带的花岗岩,要是没有顺流而下的尼罗河水运,这一切就都不可能发生。中国的长江及其支流更加优越的水运条件,也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逐渐超过黄河流域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一条河流水系间的便捷水运,也为区域内的人员来往提供了条件。中国自秦汉以降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政令的上通下达,公务人员的南来北往,军队和重要物资的调度,重要信息的传递,都是维持国家统一、政府正常运作和社会秩序的根本措施,所以要以很大的人力物力来设置和维护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其中依托水运,特别是依托同一条河流或水系的水运部分,都是最廉价和高效的。以尼罗河谷地为基础的上埃及与以尼罗河三角洲为基础的下埃及并不连接,上埃及和下埃及的统一,也完全依靠尼罗河这根纽带。
河流对文明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也显示于精神方面。所谓“同饮一江水”,就是一个人类群体长期生活在同一条河畔,同一个流域,形成了相同的生活方式、协调的生产方式与和谐的生存方式,也会形成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态。语言是人际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在人口迁移或再分布的过程中,受地理障碍的影响,原来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由于分散在不同的小区域,失去了交流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原来语言上的微小差别演变为不同的方言。但在同一个流域,甚至在一条大河或其支流的不同流域,由于人际交流相对密切,即使相隔距离较远,也能保持同一种方言。早在公元前2世纪,人们就注意到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现象,即一种“风”(流行、时尚)一般只存在于一个较小的范围,多变,差异性大;而“俗”(稳定的习惯、传统)可以在一个大得多的范围内出现、形成、积淀、传承。在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一般只能形成“百里”尺度的“风”区,大河流域则不难构成“千里”尺度的“俗”区。在秦汉统一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就以其“天下之冲”核心地位形成华夏文化圈中公认的“中原”,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基地。
(摘编自葛剑雄《河流与人类文明》)
材料二:
自古以来,文学与河流之间就存在着天然而紧密的关系。中国文学的最初形态如远古神话传说、巫术活动等均有不少与河流相关,河流因其独特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大家名家大多出自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大江大河流经之地。不同的河流自然环境又生发、积淀了不同的河流文化,形成不同的文学风格。更重要的是,河流触发文学家的创作灵感,成就了不少优秀作品。在中国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的河流文学文本,如《诗经》《楚辞》,以及众多诗词文赋。
文学也在不断地想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小说、故事和传奇都对空间现象进行了描写,并试着做出了解释和说明”,“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地理景观的简单描述,许多时候是文学作品帮助塑造了这些景观”。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的呈现与创造,通过虚构、想象,以创作主体的情感审美,富于诗性地重塑河流景观,积淀、丰富了河流文化,赋予“河流”这一地理空间以文化表征的意义。中华大地上的诸多河流,如长江、黄河、湘江、秦淮河等正是因为历代文人骚客的反复书写吟咏而成为质感厚重的文化之河,它们奔涌流淌在那些光华璀璨的文学作品之中。
在古代社会,河流是重要的乡土空间,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文化文明、文学创作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现代以来,由于各地交往日益密切,物质往来、人员流动更加频繁,人与河流更为亲近。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挤压下,具有流动性、诗意性、媒介性的“河流”这一地理空间也成为文学叙事的重要场景或主要描写对象。文学家的群体流动,如离乡归乡、抗战流亡、上山下乡等都使他们的人生经历、生存体验与河流更为密切。从童年记忆、家园意识、乡愁情怀到生命哲思、文化意识等都牵涉河流,涌现出一大批河流文学作家,他们以不同的书写方式展示了形形色色的河流景观与河流话语,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摘编自蒋林欣《“河流文学”:一个新的论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最便捷廉价,通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
B.“百里”大小的“风”区一般位于缺少河流的丘陵山区、高原山谷、零散的平原和盆地。
C.如果没有文学的艺术呈现与创造,“河流”就只是一个缺乏文化表征意义的地理空间。
D.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进行衡量,现代作家对“河流”的文学展示都已经超越了前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相比,便捷的水运在维护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B.方言的形成会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因为地理条件既能够阻碍人际交流,也能够使人际交流相对密切。
C.以共同的居民生活生产方式和文化心态为基础,秦汉以后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基地。
D.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虽然自然环境不同,形成的河流文化不同,但是都成就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
3.材料二认为:“文学也在不断地想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两则材料在论证方面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概括。(4分)
5.某城市曾经是京杭大运河上的繁华之地,而今为了顺应新时代发展,如何发挥运河在现代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至9题。
这个老爷子
戴希
老爷子住在乡下。绿树翠竹掩映着红砖青瓦的房舍,四周庄稼果木环绕,微风一吹,温馨的泥土气息和果蔬幽香,就如一壶老酒,熏得他们一家男女老少脸色酡红。
老爷子年逾九十,满头银发,依然精神矍铄,他身上常穿着城里难得看见的土布对襟褂,腰间斜插一支吊着红布烟袋的旱烟管,一走动,布烟袋就晃来晃去,像他一样精神。
近些年,儿女不让老爷子下地劳作,但他闲不住,一丝不苟地把小院子打理得方方正正,蔬菜一茬接一茬,从未间断。
一家人的田园生活也悠闲自在。
令人想不到的是,老爷子记性越来越差,很快就认不得自己的儿女,还时常在家里大喊:“誓死守卫长沙!要为牺牲的战友报仇!杀鬼子、杀鬼子啊!”喊完,又高举棍棒俨然高举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老爷子这是怎么啦?动辄疯疯癫癫的!”他的儿女想不明白。
送到医院检查,医生说老爷子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儿子和女儿都无奈地摇头。
有个风雨天,忽然看见老爷子扛起家里装米的袋子往外跑,边跑边下命令:“日本鬼子要进攻长沙了,战友们,赶快垒筑防御工事!”儿子劝不住也拦不住,哭笑不得。心想,老爷子病了,糊涂了,由他去吧。
“这还真不是办法,万一哪天老爷子走丢了,怎么办?”儿子担忧,找妹妹商量。
妹妹略一愣,说:“不如在老爷子的衣服后背上贴张字条,写上我俩的手机号码,方便好心人联系。”儿子点头。
不久,老爷子冷不防离家出走。在路上他看到一辆行驶的军用卡车,赶紧狂追上去,司机从后视镜里看到了,很快停住车。
老爷子急切道:“鬼子在进攻长沙,我迷路了找不到部队,请你火速送我上前线抗日!”
司机莫名其妙,正欲扶老爷子去路边休息,忽然瞥见老爷子背上贴有电话号码,便立即打电话联系。
老爷子的女儿匆匆赶来将他接了回去。回去后,她总想不通:“真是奇了怪了,老爷子总嚷着抗日、杀鬼子、保卫长沙,可他就是一介农夫,打仗与他何干?”
“妹,你别多想,我们耐心照看就是。”老爷子的儿子说。
接下来,儿女对老爷子的反常之举渐渐习以为常。
到了冬天,天寒地冻。突然有一天稍一疏忽,老爷子竟冒着刺骨的寒风,颤颤巍巍地奔向村子附近的河边,大喝一声:“上刺刀,杀鬼子,拼了!”然后就纵身跳进河里。
路人见状,赶紧呼救。众人七手八脚,合力将老爷子营救上岸。老爷子的儿女闻讯赶来,不料他虽已嘴唇发紫、全身哆嗦,口中仍在念叨:“刚才接到薛岳长官的命令,让我部死守长沙!”不一会儿,他缓过气来,又喊:“新墙河南岸决不能失手,决不能让日本鬼子打过来!战友们,死守,死守!”
这种情形令老爷子的儿女十分尴尬。在儿子拱手向众人致谢之际,女儿赶紧俯身劝阻老爷子:“爸,如今早就不打仗了,还哪来的日本鬼子?”老爷子一听火冒三丈,怒斥道:“你胡说,我的部队就在长沙抗日!现在,战友们的子弹都打光了,要和小鬼子拼刺刀!”说完他挺一挺身子,又向“部队”下达命令:“战友们:全体上刺刀,准备白刃战!”女儿不知说什么好,儿子则在一旁摇头叹息。
“这是咋回事啊?”众人云里雾里,一阵哄笑。
“乡亲们,我是参加过越南战争的退伍军人。我知道你们没有恶意,但是请不要笑了,大家安静下来。”这时,一个精壮汉子从人群中站出来,动情地说,“一个没有经历过战火洗礼的人,不可能对战争如此刻骨铭心!所以我想,老大爷肯定是位抗日英雄!”
“这,这,这?”众人愣了。
“可我爸一直在乡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从来没听说他当过兵,打过日本鬼子啊!”老爷子的女儿不解道。
“是啊!”老爷子的儿子也在一旁应和。
这时,老爷子又紧张地大喊起来:“二狗,快把那把大刀拿来,杀鬼子、杀鬼子啊!”
退伍军人的眼眶一下红了,眼里噙满热泪。他叮嘱老爷子的儿女:“好好看护老人吧。”
第二天,退伍军人就带了一位记者上门采访老爷子。当他们提起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名字时,老爷子立马挺直身子,举手行了个标准的军礼。“请长官放心,我们一定杀尽鬼子,守住阵地。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
政府有关部门深入调查后证实:老爷子16岁那年(1937年)在南京市区读书,亲眼目睹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投笔从戎。当年从军,他的所属部队是国民党37军第60师。因为杀敌英勇,两年后他被提升为连长,上级给他配了个勤务兵叫“二狗”。老爷子参加过长沙会战、常德会战和常衡会战。在长沙会战中,老爷子所部负责防守新墙河南岸。日本鬼子雨夜突袭,老爷子所部死战不退,子弹打光了就和鬼子拼刺刀。日军八次猛攻也未能突破新墙河南岸防线。后来鬼子使用毒气弹才迫使他们撤退。在抗日战争中,老爷子曾担任敢死队队长,参战无数也杀敌无数,多次身负重伤,但都有惊无险地闯过了“鬼门关”。抗战结束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老爷子不愿打内战,毅然选择退役,解甲归田,从此绝口不提自己的抗日往事。新中国成立后,老爷子结婚生子,安心地过起了他的农耕生活。
“这个老爷子!”
得知真相后,乡亲们都情不自禁地对他肃然起敬。
“这个老爷子!”
那动人的故事更令他的儿女眼含泪水,为他骄傲和自豪。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爷子居住在乡下,环境优美,空气中弥漫着泥土气息和果蔬幽香,生活过得惬意自在。
B.面对众人的哄笑,退伍军人及时予以制止,并且认定老爷子一定经历过刻骨铭心的战争。
C.面对老爷子痴呆后的反常举动,儿女们先是感到担忧,继而习以为常,感到尴尬和不解。
D.老爷子参战无数杀敌无数,但都有惊无险,抗战后他向往农耕生活,毅然选择解甲归田。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除了通过视觉、嗅觉描写景物,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了老爷子居处的特点和生活的闲适。
B.老爷子自在的田园生活与奋勇杀敌的战争经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人们得知真相后都由衷地发出感叹。
C.小说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手法塑造了老爷子的形象,还运用侧面描写使其形象特点更鲜明。
D.小说中的“退伍军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他的出现和坚持才揭开了老爷子反常举动的谜底。
8.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老爷子”的人物形象。(6分)
9.小说以“这个老爷子”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至14题。
楚王死,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
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得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
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天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
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
谓楚王曰:“齐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挟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权王也。故臣能去太子。太子去,齐无辞,必不倍于王也。王因驰强齐而为交,齐说,必听王。然则是王去仇而得齐交也。”楚王大悦,曰:“请以国因。”
谓太子曰:“夫剬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图之。”太子曰:“谨受命。”乃约车而暮去。
苏秦使人请薛公曰:“夫劝留太子者苏秦也,苏秦非诚以为君也,且以便楚也。苏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灭迹也。今劝太子者又苏秦也,而君弗知。臣窃为君疑之。”薛公大怒于苏秦。
又使人谓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苏秦也;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又苏秦也;割地固约者又苏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苏秦也。今人恶苏秦于薛公,以其为齐薄而为楚厚也。愿王之知之。”楚王曰:“谨受命。”因封苏秦为武贞君。
(《战国策 齐策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B.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C.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D.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质,文中是做人质的意思。古时被派往别国做人质的人,多为王子或诸侯之子。
B.文中薛公是孟尝君。公,古代一种爵位,西周时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
C.“少其地”的“少”与《登泰山记》“道少半,越中岭”的“少”的意思相同。
D.“齐说”的“说”为通假字,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说”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王死后,苏秦发现可趁之机,便向薛公建议趁机要挟楚国以便得到一定的土地。
B.起初薛公有些犹豫不决,而在苏染再次建议薛公早做决定后,便要求苏秦前往楚国。
C.楚王闻太子“倍楚之割地”后大恐,便希望通过“益割地”让齐国兑现之前的承诺。
D.打发太子离开齐国后,苏秦先让人在薛公前诋毁自己,又让人到楚王面前为自己邀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举己。
(2)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
14.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苏秦游说成功的秘诀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至16题。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5.下列对《桂枝香 金陵怀古》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前三句,点出词人的立足点、地点、季节,为全词设置出悲凉的气氛。
B.上片末三句,以水中的彩舟,江洲中的白鹭,展现了金陵多姿多彩的美景。
C.下片起句,“念往昔繁华竞逐”,总结上片内容,并引起下文。
D.下片中“繁华竞逐”四字道出了六朝更替的根本原因。
16.“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用杜牧《泊秦淮》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典故,仅仅是用来批判商女吗?(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观沧海》中“ ______,______ ”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 ______,______ ”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3)在《出师表》的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 ______ ,______ ”,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至20题。
这次到杭州,虽然不免随处是劫后的创痕,然而到底是胜利了,湖上总算已经没有什么禁地,可以让游人自由行动。因为时间可贵,我们把游程排得①____,几乎一点空隙都没有。旅行最重要的是悠闲,这种“鞠躬尽瘁”的玩法未免落于下乘,可是也没有办法。许多被封锁了八年的所在,我们②____地都到了;还寻访了几处一般游客不大涉足的古迹。最使我喜欢的却是我从来没有欣赏过的这样的情景灵隐道上漫天遍野,绵延不绝,像点一地的胭脂的桃林。苏堤原是我所喜爱的地方,去夏到杭州想去走走,却顶头碰着个直眉瞪眼的日本兵,只好③____退回来,这次总算痛痛快快地流连了一清早。雾还没有消散,整个西湖是浅蓝带乳白,远山像涂了几笔石青。如果西湖的好处是清和秀,这时候可算清逸秀丽到了极处。堤上静得出奇,偶尔有鸟语一声两声;一个少女骑了自行车,穿过夹道的垂杨,在如雾如烟的绿色中逝去,留下的还是一堤空寂。堤边的几树临水的桃花,正当盛开,这几点嫣红似乎就饱孕着满湖的春色。这才是西湖,才是春天!谢谢胜利,我们总算度过一次春天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框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个少女骑了自行车,穿过夹道的垂杨,消失在绿色中,堤上又归于寂静。”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至22题。
不管做任何工作,有两件事都是最重要的保障,一是吃,一是睡,只有吃得好,睡得好,①______________,对于航天员而言,就更是如此了。
在电视里,航天员在太空舱中飘来飘去,②______________,但实际上航天员的工作强度非常高,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太空出舱任务为例,从前期准备工作算起,到后期收尾为止,航天员需要连续十个小时高强度工作,体力和精神的双重消耗可想而知。既然航天员的工作如此繁重,③______________,而在没有上下之分的失重环境下睡觉,专用的睡眠区是必不可少的。
而说到睡眠区,( )国际空间站的睡眠区显得有些憋屈,在航天员乘组轮换期间,仍然会出现航天员没有床位的情况;天宫空间站的睡眠区相对安静,空间更大,采用了规则的横向布局,更有利于航天员的精神放松。
21.联系上下文,在空缺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6分)
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就不得不提到天宫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那么,这两个空间站的睡眠区有什么不同呢?
B.就不得不提到天宫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这两个空间站的睡眠区有不同之处。
C.就不得不提到国际空间站和天宫空间站,那么,这两个空间站的睡眠区有什么不同呢?
D.就不得不提到国际空间站和天宫空间站,这两个空间站的睡眠区有不同之处。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对“责任”、“担当”的什么思考?请结合自己的认识或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②不得少于600字。
③不得抄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