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氯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制氯水中的微粒只含Cl2和H2O
B.新制氯水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C.光照新制氯水有气泡逸出,该气体是Cl2
D.新制氯水在密闭无色玻璃瓶中放置数天后酸性减弱
2.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一旦遇到少量氯气泄漏,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A.人群向高处疏散
B.人群朝顺风向疏散
C.用浸有水或弱碱性溶液的毛巾捂住口鼻
D.向泄漏地点撒石灰
3.某同学用以下装置制备并检验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Ⅰ:若过量,则浓盐酸可全部消耗完
B.图Ⅱ:只证明新制氯水具有酸性
C.图Ⅲ:产生了棕黄色的雾
D.图Ⅳ: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
4.漂白液、漂白粉、过氧乙酸等均可用于杀菌消毒,以下有关漂白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漂白粉是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产物
B.漂白粉能杀菌消毒的原因是漂白粉有毒,能毒死病菌
C.漂白粉放入稀酸中可以提高漂白速率
D.氯气与碱反应的产物没有杀菌消毒作用
5.NaClO溶液是常用的杀菌消毒剂,制备时需控制温度,使用时需现配现用。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与NaOH溶液在较低温度下反应生成NaClO:
B.若温度偏高,与NaOH溶液反应可生成:
C.NaClO溶液与空气中反应可生成:
D.HC1O在水中见光分解:
6.在氯水中存在多种分子和离子,它们在不同的反应中表现各自的性质。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一致且正确的是
A.加入有色布条,一会儿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溶液中有Cl2存在
B.溶液呈黄绿色,说明有Cl2分子存在
C.向氯水中加入Na2CO3粉末,有气泡产生,说明氯水中含有HClO
D.加入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有ClO-存在
7.某城市以“液氯泄漏”作应急预警演习,演习时,下列防护措施合理的是
①及时向上风口和地势较高处转移疏散人群;
②及时戴上用浓烧碱溶液湿润过的口罩;
③用高压水枪向泄露口附近喷洒稀碱液并设法控制氯气泄漏;
④及时戴上用稀纯碱溶液湿润过的口罩;
⑤及时用毛巾包裹活性炭捂住口鼻;
⑥就近向地下商场转移。
A.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③④⑥
8.将氯气持续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颜色呈如图变化:
关于溶液中导致变色的微粒I、II、III的判断正确的是
A.H+、HClO、Cl2 B.H+、Cl-、ClO-
C.HCl、ClO-、Cl- D.HClO、HCl、Cl2
9.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氯气可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所以氯气具有漂白性
B.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烟
C.铜丝在氯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的烟
D.红热的铁丝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黑色的烟
10.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持续通入氯气至过量,溶液颜色可能出现无色、浅黄绿色、红色等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I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起作用的微粒是
B.过程II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证明试管②中溶液不再呈酸性
C.过程III溶液由无色变成浅黄绿色,证明溶液中有
D.若向紫色石蕊试液中持续加入粉末,也会出现相同的颜色变化
11.将足量的通入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当加入(或通入)某试剂(或气体)X后有沉淀生成.此试剂(或气体)X可能是:①NaOH溶液;②NaCl溶液;③氨水溶液;④新制氯水;⑤;⑥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 C.②③⑤⑥ D.④⑤⑥
12.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加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生成MnSO4,同时产生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在该反应中,H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B.当反应转移10个电子时,产生了5个O2分子
C.通常所说的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是指滴加了浓盐酸的高锰酸钾溶液
D.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H2O2+6H+=2Mn2++3O2↑+4H2O
13.在可能含有、的溶液中,要检验是否存在,下列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A.取样,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有
B.取样,加足量溶液,过滤后再加溶液,有白色沉淀,则有
C.取样,加入足量溶液,过滤后再加溶液,有白色沉淀,则有
D.取样,加入和混合溶液,有白色沉淀,则有
14.氯气的水溶液称“氯水”,氯水中含有多种分子和离子,因此氯水有多重性质,下列有关新制氯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新制氯水呈淡黄绿色,是因为氯水中溶解了未反应的Cl2
B.新制氯水滴入硝酸银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氯水中有Cl-
C.久置氯水酸性将增强
D.新制氯水能使有色布条褪色是因为Cl2具有漂白性
15.下图所示是验证氯气性质的微型实验,a、b、c、d、e是浸有相关溶液的滤纸。向晶体滴加浓盐酸后,立即用另一培养皿扣在上面。已知:、、(溴单质为深红棕色)
能全面解释实验现象且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a处变蓝,b处变红棕色 氧化性:
B c处先变红,后褪色 氯气与水生成了酸性物质
C d处立即褪色 氯气与水生成了漂白性物质
D e处变红色 还原性:
A.A B.B C.C D.D
二、实验题
16.为探究氯气与KI溶液的反应,某课外小组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打开A中分液漏斗活塞,放下部分浓盐酸,加热 装置B中溶液变蓝色,随后蓝色褪去,溶液显浅棕色
(1)装置A中生成氯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
(2)装置C中NaOH的作用是____。
(3)能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____。
(4)为探究B中溶液颜色变化的原因,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并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I2和I-在溶液中会发生反应:I2+I-=,显棕黄色且遇淀粉变蓝;I2可被氯气氧化为 (红色)和 (黄色),两种离子可继续被氧化成 (无色)。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I.取反应后B中的溶液4mL分成两等份,第一份滴入1滴碘水;第二份滴入1滴淀粉溶液 第一份溶液变蓝色 第二份溶液颜色没有变化
II.将I2溶于KI溶液中配制得碘总浓度为0.1mol/L的溶液,取上述溶液2mL,滴加1滴淀粉溶液,再通入氯气 加淀粉后溶液变蓝,通氯气后蓝色褪去,溶液显浅棕色
III.向II所得溶液继续通入氯气 溶液几乎变为无色
①操作I的实验目的是___。
②写出在水溶液中与氯气反应生成的离子方程式____。
③由以上实验可推断B中溶液颜色变成浅棕色的原因是____。
1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已知:该装置气密性良好,铁粉放在耐高温的硬质玻璃管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防止铁粉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在加热之前应该进行的操作为___________。
(2)实验装置中空试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烧杯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
(4)盛水的试管中,溶液的颜色为___________,说明氯气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溶于水。
三、工业流程题
18.电石浆是氯碱工业中的一种废弃物,其大致组成如表所示:
成分 CaO SiO2 Al2O3 Fe2O3 MgO CaS 其它不溶性的物质
质量分数/% 65~66 3.5~5.0 1.5~3.5 0.2~0.8 0.2~1.1 1.0~1.8 23~26
用电石浆可生产无水CaCl2,某化工厂设计了以下工艺流程:
已知氯化钙晶体的化学式是CaCl2·6H2O;H2S是一种酸性气体,且具有还原性。
(1)反应器中加入的酸应选用______________。
(2)脱色槽中应加入的物质X是__________;设备A的作用是__________;设备B的名称为__________;设备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为了满足环保要求,需将废气H2S通入吸收池,下列物质中最适合作为吸收剂的是_______(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水 B.浓硫酸 C.石灰乳 D.硝酸
(4)将设备B中产生的母液重新引入反应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碘酸钾(KIO3)是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可由多种方法得到。
方法一:制取KIO3的物质转化如下图所示(部分产物未列出)。
方法二:将I2与KOH溶液共热,产物有KIO3、水和另一种含碘化合物。
(1)写出方法一中反应1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写出方法一中反应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写出方法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A.Cl2溶于水,并有少量Cl2与水反应产生HCl、HClO。HCl是强酸,完全电离,HClO是弱酸,部分电离,存在电离平衡,故新制氯水中的微粒含有Cl2、H2O、HClO、H+、Cl-、ClO-及少量OH-,A错误;
B.新制氯水中含有酸HCl、HClO,酸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变为红色,而HClO同时具有强氧化性,又将红色物质氧化变为无色,因此看到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B正确;
C.新制氯水中含有的HClO不稳定,光照分解产生HCl、O2,新制氯水有气泡逸出,该气体是O2,C错误;
D.新制氯水中含有的HClO不稳定,光照易分解,导致氯水颜色变浅,若新制氯水在密闭无色玻璃瓶中放置数天后,HClO分解产生HCl,使HCl的浓度增大,溶液的酸性会增强,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2.B
【详解】A.氯气密度大于空气,有少量氯气泄露时,氯气向下沉,人群应向高处疏散,故A合理;
B.氯气朝顺风扩散较快,为避免中毒,人群朝逆风向疏散,故B不合理;
C.氯气溶于水且也能与碱或碱性溶液反应,氯气泄漏时,用浸有水或弱碱性溶液的毛巾捂住口鼻,故C合理;
D.氯气与石灰(CaO)反应而被吸收,故D合理;
故选B。
3.D
【详解】A.浓盐酸变成稀盐酸时不再反应,盐酸不能消耗完,A错误;
B.新制氯水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红后褪色,体现了酸性和漂白性,B错误;
C.铜与氯气反应生成棕黄色的烟,C错误;
D.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故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故氯气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D正确;
故选D。
4.C
【详解】A.漂白粉是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的产物,故A错误;
B.漂白粉能杀菌消毒的原因是次氯酸钙能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故B错误;
C.漂白粉放入稀酸中生成次氯酸的浓度增大,可以提高漂白速率,故C正确;
D.氯气与碱反应生成次氯酸盐,次氯酸盐能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所以氯气与碱反应的产物有杀菌消毒作用,故D错误;
选C。
5.C
【详解】A.与溶液在较低温度下反应生成、NaCl和水,则其离子反应式为:,故A错误;
B.若温度偏高,与溶液反应可生成和NaCl,则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故B错误;
C.溶液与空气中反应可生成:,故C正确;
D.在水中见光分解生成氧气和HCl,则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故D错误;
答案选C。
6.B
【详解】氯气溶于水后,部分氯气与水发生反应:Cl2+H2O HCl+HClO,该反应是可逆反应,所以氯水中含有的微粒是:分子:Cl2、HClO、H2O;离子:H+、Cl-、ClO-、OH-。
A.HCl不具有漂白性,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加入有色布条,一会儿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溶液中有HClO存在,故A错误;
B.氯水中含有氯气分子,氯气为黄绿色,故B正确;
C.加入Na2CO3溶液,与氢离子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说明溶液中有H+存在,不能证明含有次氯酸,故C错误;
D.氯水中含有氯离子,氯离子与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所以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故D错误;
故选:B。
7.C
【详解】①氯气密度比空气大,及时向上风口和地势较高处转移疏散人群,可避免氯气中毒,①正确;
②烧碱对人具有强腐蚀性,应佩戴浸泡碱性较弱的小苏打溶液湿润过的口罩,②错误;
③氯气可与碱反应,用高压水枪向空中喷洒含碱性物质的水溶液可降低空气中Cl2的浓度,从而可减少氯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③正确;
④稀的纯碱呈弱碱性,能够与氯气发生反应,因此可用于除去氯气,④正确;
⑤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去除呼吸的空气中有毒气体氯气,⑤正确;
⑥氯气密度比空气大,就近向地下商场转移,更易导致中毒,⑥错误;
综上所述可知:防止氯气中毒措施合理的是①③④⑤,故合理选项是C。
8.A
【详解】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HClO,HCl具有酸性,HClO具有漂白性,则将氯气持续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先变红后褪色,最后形成饱和氯水溶液显浅黄绿色为溶解的氯气分子,氯水中H+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HClO具有漂白性,能将红色变无色,溶解在水中的Cl2使溶液呈浅黄绿色,微粒I、II、III分别为H+、HClO、Cl2,故选:A。
9.B
【详解】A.Cl2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是因为Cl2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漂白性,A项错误;
B.钠在Cl2中燃烧发出黄色的火焰,并产生白烟,B项正确;
C.Cu在Cl2中燃烧生成CuCl2,产生棕黄色的烟,C项错误;
D.铁丝在Cl2中燃烧生成FeCl3,产生棕褐色的烟,D项错误。
10.A
【分析】氯气与水反应方程式:Cl2+H2O HCl+HClO,生成HCl、HClO,HCl、HClO具有酸性,HClO具有漂白性,氯气能溶于水形成氯水溶液,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
【详解】A.过程Ⅰ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起作用的微粒是,A正确;
B.过程Ⅱ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是因为具有漂白性,溶液仍然呈酸性,B错误;
C.过程Ⅲ溶液由无色变成浅黄绿色,是因为溶液中溶有氯气,C错误;
D.若向紫色石蕊试液中持续加入粉末,则溶液先变蓝色,后褪色,D错误;
故选A。
11.A
【分析】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未见沉淀生成,然后通入X气体,有沉淀生成,可X应为强氧化性物质或碱性物质,可生成硫酸钡或亚硫酸钡沉淀,或是硫化氢,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单质硫沉淀,以此解答。
【详解】①发生2NaOH+SO2═Na2SO3,Na2SO3+BaCl2═BaSO3↓+2NaCl,有沉淀生成,故①正确;
②NaCl溶液和二氧化硫以及氯化钡均不反应,不会产生沉淀物;故②错误;
③2NH3+SO2═(NH4)2SO3,(NH4)2SO3+BaCl2═BaSO3↓+2NH4Cl,有沉淀生成,故③正确;
④发生Cl2+SO2+2H2O═H2SO4+2HCl,H2SO4+BaCl2═BaSO4↓+2HCl,有沉淀生成,故④正确;
⑤发生反应2H2S+SO2=S+2H2O,有沉淀生成,故⑤正确;
⑥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以及氯化钡均不反应,不会产生沉淀物,故⑥错误;
故选:A。
12.B
【分析】依据题意可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过氧化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锰、氧气,锰元素化合价由+7价降低到+2价,氧元素化合价由-1价升高到0价,依据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可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5H2O2+6H+=2Mn2++5O2↑+8H2O。
【详解】A.过氧化氢中氧元素化合价升高,过氧化氢为还原剂,A错误;
B.由分析可知,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5H2O2+6H+=2Mn2++5O2↑+8H2O,当生成5个O2分子,转移10个电子,B正确;
C.浓盐酸具有还原性,能与具有强氧化性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则不能用浓盐酸酸化高锰酸钾溶液,通常用稀硫酸酸化,C错误;
D.由分析可知,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5H2O2+6H+=2Mn2++5O2↑+8H2O,D错误;
答案选B。
13.C
【分析】一般情况下,检验需要用溶液和溶液,但是的存在会干扰的检验,所以先用除去,再检验;此时已经没有其他的干扰离子,所以可以省略溶液;
【详解】A.直接加入溶液,生成的白色沉淀可能是,也可能是,无法确定是否含有,A错误;
B.加足量溶液,虽然可以除去,但是同时也加入了,干扰检验,B错误;
C.先加足量溶液,可除去,从而排除的干扰,过滤后再加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可表明溶液中含有,C正确;
D.加入和混合溶液,可能生成、、白色沉淀,无法确定是否含有,D错误;
故合理选项为C。
14.D
【分析】氯水中含有三分子(H2O、Cl2、HClO)、四离子(H+、Cl-、ClO-、OH-),因此氯水具有漂白性(HClO)、强氧化性(HClO、Cl2)、酸性(HCl),久置的氯水中,HClO分解生成HCl和O2,HCl溶于水形成盐酸,氯水酸性增强。据此解答。
【详解】A.新制氯水中,部分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未反应完的氯气溶解在水中,使氯水呈淡黄绿色,故A项正确;
B.新制氯水中存在HCl分子,向新制氯水中滴入硝酸银溶液,Ag+与Cl-反应产生白色沉,故B项正确;
C.氯水久置后,氯水中的次氯酸分解生成氧气和HCl气体,HCl溶于水形成盐酸,溶液酸性增强,故C项正确;
D.新制氯水能使有色布条褪色,是因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漂白性,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D。
15.D
【详解】A.a处变蓝、b处变为红棕色,说明分别与KI、NaBr作用生成、,可证明氧化性:、,无法证明与氧化性的强弱,A项错误;
B.e处先变红,说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后褪色,则证明氯气与水反应还生成了具有漂白性的物质,B项错误;
C.d处立即褪色,不一定是因为氯气和水反应生成了漂白性物质,也可能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中和了NaOH,C项错误;
D.e处变红说明将氧化为,证明还原性:,D项正确;
故选D。
16.(1)MnO2+4H++Cl-Mn2++Cl2↑+2H2O
(2)吸收多余氯气,防止污染环境
(3)B装置中通氯气后溶液变蓝
(4) 证明反应后的B溶液中有淀粉,无,说明溶液的浅棕色不是造成的 +2Cl2+3H2O= +6Cl-+6H+ I-先被氯气氧化成I2,I2又被氯气氧化成 (红色)和 (黄色),两者混合呈浅棕色溶液
【分析】A装置为实验室制备Cl2,即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加热制取氯气,反应原理为:MnO2+4HCl(浓) MnCl2+Cl2↑+2H2O,B装置中盛放淀粉碘化钾溶液,探究氯气与KI溶液的反应,氯气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用盛有NaOH溶液的C装置吸收氯气,(2)根据查阅资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即可,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1)根据反应方程式为MnO2+4HCl(浓) MnCl2+Cl2↑+2H2O,可得离子方程式为:MnO2+4H++Cl-Mn2++Cl2↑+2H2O;
(2)氯气有毒,污染环境,所以不能直接排空;氯气能和氢氧化钠反应被吸收,2NaOH+Cl2=NaCl+NaClO+H2O,所以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环境,故答案为:吸收多余氯气,防止污染环境;
(3)因Cl2的氧化性大于I2的氧化性,根据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可发生:Cl2+2I-=I2+2Cl-,I2能使淀粉变蓝,即B装置中通氯气后溶液变蓝,故答案为:B装置中通氯气后溶液变蓝;
(4)①第一份滴入1滴碘水,碘单质与淀粉作用显示蓝色,证明反应后的B溶液中有淀粉,显棕黄色且遇淀粉变蓝,第二份滴入淀粉溶液,溶液颜色没有变化,说明溶液的浅棕色不是造成的,无,故答案为:证明反应后的B溶液中有淀粉,无,说明溶液的浅棕色不是造成的;②ICl2-中的碘为+1价,反应后生成,碘的价态升高4价价,氯气具有氧化性生成Cl-,氯的价态降低2价,由电子守恒1ICl2-+2Cl2→1+6Cl-,由电荷守恒1ICl2-+2Cl2―→1+6Cl-+6H+,最后由质量守恒得离子反应式为:ICl2-+2Cl2+3H2O=+6Cl-+6H+,故答案为:ICl2-+2Cl2+3H2O=+6Cl-+6H+;③向Ⅱ所得溶液继续通入氯气,溶液几乎变为无色,被氧化成 (无色),B中溶液颜色变成浅棕色的原因是I-先被氯气氧化成I2,Cl2+2I-=I2+2Cl-,I2又被氯气氧化成 (红色)和 (黄色),两者混合呈浅棕色溶液,故答案为:I-先被氯气氧化成I2,I2又被氯气氧化成 (红色)和 (黄色),两者混合呈浅棕色溶液。
17.(1)通入氯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2)防止右侧试管中的水倒吸入硬质玻璃管中,使硬质玻璃管炸裂
(3)吸收尾气中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4) 浅黄绿色 能
【分析】该实验题为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探究氯气与金属、水、硝酸银溶液和碱的反应。
(1)
为防止铁粉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在加热之前应该通入氯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2)
装置中空试管的作用是防止右侧试管中的水倒吸入硬质玻璃管中,使硬质玻璃管炸裂;
(3)
氯气有毒,烧杯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尾气中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4)
盛水的试管中,溶液最后的颜色为浅黄绿色,说明氯气能溶于水。
18. 盐酸 活性炭 蒸发浓缩 过滤器 脱水干燥 C Ca(OH)2+H2S=CaS+2H2O 对母液回收利用,降低废弃物排放量,提高经济效益
【分析】电石浆加入酸,其中含有的氧化钙,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镁、硫化钙溶于酸,经沉降后过滤得到滤渣为二氧化硅和不溶性杂质,加入活性炭脱色过滤后,在A中蒸发浓缩得到晶体,B中过滤得到晶体,通过C脱水干燥得到产品。
【详解】(1)因目的是生产CaCl2,在处理过程中不引入新的杂质离子,所以反应器中加入的酸应选用盐酸;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故脱色槽中应加入的物质X是活性炭;从A装置后面看是结晶池,则在A中可进行的操作是溶液脱水,A为蒸发浓缩;从B中有母液出来,则B为过滤器;B中得到晶体,所以需要脱水干燥,才能得到CaCl2产品,故设备C的作用是脱水干燥;
(3)H2S为酸性气体,应用碱液吸收,应该选石灰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H2S=CaS+2H2O,故合理选项是C;
(4)设备B中产生的母液中含有氯化物,经回收利用,不仅可以降低废弃物排放量,而且可以提高经济效益,故将设备B中产生的母液重新引入反应器的目的是对母液回收利用,降低废弃物排放量,提高经济效益。
【点睛】本题以“用电石浆可生产无水CaCl2”为载体,考查实验基本操作和技能,涉及工艺流程的理解、物质分离提纯、元素化合物性质等,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需要学生基本知识的基础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9.(1)I2+5Cl2+6H2O=10HCl+2HIO3
(2)2HIO3+K2CO3=2KIO3+CO2↑+H2O
(3)3I2+6OH-5I-+IO+3H2O
【解析】(1)
由图可知,方法一中反应1的反应为碘与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碘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I2+5Cl2+6H2O=10HCl+2HIO3,故答案为:I2+5Cl2+6H2O=10HCl+2HIO3;
(2)
由图可知,方法一中反应2的反应为碘酸溶液与碳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碘酸钾、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IO3+K2CO3=2KIO3+CO2↑+H2O,故答案为:2HIO3+K2CO3=2KIO3+CO2↑+H2O;
(3)
由题意可知,方法二发生的反应为碘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碘化钾、碘酸钾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I2+6OH-5I-+IO+3H2O,故答案为:3I2+6OH-5I-+IO+3H2O。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