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与转化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与转化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6-22 15:4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与转化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选项 混合物 纯净物 单质 电解质
A 盐酸 NaOH 石墨 溶液
B 空气 胶体 铁
C 水银 铜
D 氨水 胆矾 NaCl
A.A B.B C.C D.D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②生石灰做干燥剂涉及化学变化
③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④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⑤用鸡蛋壳膜和蒸馏水除去淀粉胶体中的食盐不涉及化学变化
⑥两种盐反应一定生成两种新盐
A.①③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NaHSO4的物质类型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属于电解质
B.因含有钠离子与酸根离子,故NaHSO4是钠盐
C.因含有与酸相同的氢元素,故NaHSO4也可称为酸
D.可以称为硫酸氢盐
4.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100nm之间
B.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中可发生丁达尔效应
C.用平行光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胶体时,产生的现象相同
D.Fe(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目的
5.对物质合理分类可以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类中,正确的是
A.酸性氧化物:CO2、SO2、SO3、CO
B.碱性氧化物:全部的金属氧化物
C.化合物:CaCl2、NaOH、HCl、O3
D.同素异形体:C60、C70、金刚石、石墨
6.为了检验,甲、乙、丙、丁四位同学设计了如下四种方案,其中方案最优的是
A.方案甲:试液无沉淀(也无气泡)白色沉淀
B.方案乙:试液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
C.方案丙:试液无沉淀白色沉淀
D.方案丁:试液白色沉淀(过滤)沉淀不溶解
7.下列有关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否均一、透明、稳定
B.氢氧化铁胶体能吸附水中的悬浮固体颗粒并沉降,可以达到消毒、杀菌的目的
C.胶态磁流体治癌术是将磁性物质制成胶体粒子,这种粒子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
D.用平行光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胶体时,产生的现象相同
8.已知在太阳看光作用下,植物体内的叶绿素能将水、转化为葡萄糖。如图为海水吸收并进行碳循环的原理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碳循环是无机物之间的循环
B.该碳循环中涉及1种氧化物
C.该碳循环中涉及5种盐
D.该碳循环中涉及反应
9.已知:物质X与在水溶液中能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X肯定不可能是酸 B.X和Y都是盐
C.X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D.Y可以是或
10.胶体的胶团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胶体粒子的直径为 B.胶体带正电
C.胶体能够稳定存在是因为胶粒存在静电斥力 D.胶体的胶团属于分散质
11.如图是按一定的方法给物质进行的分类,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分类标准1是所含物质的种类 B.分类标准2是所含元素的种类
C.类别1是混合物,类别2是单质 D.该种分类方法是交叉分类法
12.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月光穿过薄雾形成种种美景的本质原因是
A.发生了丁达尔效应 B.空气中的小水滴颗粒的布朗运动
C.雾是一种胶体,胶粒带有电荷 D.空气中的小水滴颗粒直径为1~100nm
13.“天宫二号”上开展了包括纳米材料等在内的12项材料的制备实验,纳米材料是一种由直径为1~100nm的基本颗粒构成的粉状或团块状天然或人工材料。若将该“纳米材料”分散到水中,则形成的分散系是
A.溶液 B.胶体 C.乳浊液 D.悬浊液
14.分别能实现下列转化的单质是
A.和C B.和 C.和C D.和P
15.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列各组物质的各步转化关系中能通过一步反应完成的是
A.C→Na2CO3
B.Mg(OH)2→MgCO3
C.Al2O3→NaAlO2
D.Fe2O3→Fe(OH)3
二、实验题
16.Fe(OH)3胶体的制备
烧杯中加入40mL蒸馏水,加热煮沸,然后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所得液体就是Fe(OH)3胶体。
[注意]制备Fe(OH)3胶体的“三不能”
(1)不能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制备Fe(OH)3胶体,因为自来水中有____,会使胶体发生聚沉。
(2)不能用_______搅拌。
(3)不能过度加热,加热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若继续加热,Fe(OH)3胶体聚沉生成__。
17.回答下列问题:
(1)取一定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某浓度的盐酸中,得到呈棕黄色的饱和FeCl3溶液,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利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2)取少量该FeCl3溶液置于试管甲中,滴入NaOH溶液,可以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此反应属于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3)在小烧杯甲中加入25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加入2mL该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色,即可制得Fe(OH)3胶体。
(4)另取一小烧杯乙加入25mL蒸馏水,然后再加入2mL该FeCl3溶液,振荡均匀,将乙烧杯与另一盛有Fe(OH)3胶体的丙烧杯一起放置在暗处,分别用红色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___(填“乙”或“丙”)烧杯中产生丁达尔效应。用这个实验可以区别___。
(5)取丙烧杯中的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乙中,向试管乙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边滴加边振荡,在此过程中可看到试管乙中生成的红褐色沉淀逐渐溶解,最终又得到棕黄色的溶液,发生此变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
(6)Fe(OH)3胶体区别于FeCl3溶液最本质的特征是___。
A.Fe(OH)3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
B.Fe(OH)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C.Fe(OH)3胶体是均一的分散系
D.Fe(OH)3胶体的分散质能透过滤纸
三、原理综合题
18.将少量饱和 FeCl3溶液分别滴加到下列物质中,得到三种分散系,完成相关问题:
甲:饱和 FeCl3溶液滴加到 NaOH 溶液中;
乙:饱和 FeCl3溶液滴加到冷水中;
丙:饱和 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
(1)将丙继续加热煮沸得到红褐色透明液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用最简单的方法判断丙中是否成功制备胶体,请写出相关的操作、现象和结论_____。
(3)向经过检验后的丙中逐滴加入稀盐酸,会出现一系列变化:
①先出现和甲中相同的现象,原因为_____。
②随后发生变化得到和乙相同的溶液,此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
(4)向丙中加入电极通电后,Fe(OH)3胶体粒子移向_____极;(填“阴极”或“阳极”)
(5)可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除去 Fe(OH)3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来提纯 Fe(OH)3胶体,实验过程中需不断更换烧杯中的蒸馏水。更换蒸馏水若干次后,取少量烧杯中的液体,向其中加入 AgNO3溶液,若_____(填实验现象),则说明该 Fe(OH)3胶体中的杂质离子已经完全除去。
19.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河北省一些明胶企业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出售给浙江绍兴某些制药企业,最终变成药用胶囊。由工业明胶制成的胶囊往往含有超标的重金属铬,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明胶是水溶性蛋白质混合物,溶于水形成胶体。
(1)已知Fe(CrO2)2中铬元素是+3价,则其中铁元素是___________价。CrO是一种酸根离子,则Fe(CrO2)2属于___________(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2)明胶的水溶液和K2SO4溶液共同具备的性质是______ (填字母)。
A.都不稳定,密封放置沉淀 B.两者均有丁达尔效应 C.分散质粒子可通过滤纸
(3)现有10mL明胶的水溶液与5mLNa2SO4溶液混合装入半透膜内,将此半透膜袋浸入盛蒸馏水的烧杯中,设计实验证明Na2SO4中硫酸根离子能够透过半透膜______。
(4)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反应后得到的FeCl3溶液呈棕黄色。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②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制得的分散系为___________,鉴别此分散系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___。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的分类,K2SO4溶液属于混合物,不是电解质,A错误;
B.Fe(OH)3胶体是混合物,不是纯净物,B错误;
C.CuSO4·5H2O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铜是单质,不属于电解质,C错误;
D.氨水为氨气和水的混合物,胆矾为纯净物,C60只有C元素一种元素属于单质,NaCl在水溶液中能导电属于电解质,D正确;
故选D。
2.A
【详解】①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中只含氧元素,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故①错误;
②生石灰做干燥剂时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②正确;
③酸性氧化物不一定能与水反应生成酸,如SiO2和水不反应,故③错误;
④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故④正确;
⑤用鸡蛋壳膜和蒸馏水除去淀粉胶体中的食盐是渗析,不涉及化学变化,故⑤正确;
⑥两种盐反应不一定生成两种新盐,如硫酸氢钠和硫酸氢钠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水,故⑥错误;
不正确的是①③⑥,选A。
3.C
【详解】A.NaHSO4属于化合物,在水溶液中能导电,属于电解质,A正确;
B.NaHSO4是盐,且含有钠离子与酸根离子,属于钠盐,B正确;
C.其电离出的阳离子除了氢离子外,还有钠离子,则属于盐,不属于酸,C错误;
D.NaHSO4含有硫酸氢根离子,属于硫酸氢盐,D正确;
故选C。
4.C
【详解】A.胶体是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在1~ 100nm之间的分散系,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0-9 ~ 10-7m之间,故A正确;
B.根据胶体的性质,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可发生丁达尔效应,故B正确;
C.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用激光笔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胶体时,产生的现象不相同,故C错误;
D.胶体粒子具有吸附性,Fe(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目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5.D
【详解】A.CO是不成盐氧化物,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
B.并非所有的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属于酸性氧化物,故B错误;
C.O3属于单质,不是化合物,故C错误;
D.C60、C70、金刚石、石墨均为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6.D
【详解】A.若试液中含Ag+,与硝酸不反应,再加氯化钡溶液生成AgCl白色沉淀,因此不能加硝酸排除干扰离子,应先加盐酸排除干扰离子,再加氯化钡溶液检验,A错误;
B.若试液中含Ag+,加氯化钡产生AgCl白色沉淀,再加足量稀盐酸,沉淀也不溶解,B错误;
C.若试液中含亚硫酸根离子,加足量稀硝酸,亚硫酸根离子可被氧化为硫酸根离子,再加硝酸钡溶液,也会产生白色沉淀,C错误;
D.先加硝酸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过滤后向沉淀中再加足量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可知白色沉淀为硫酸钡,试液中含硫酸根离子,D正确;
答案选D。
7.C
【详解】A.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的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A错误;
B.胶体的表面积较大,能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所以氢氧化铁胶体能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但不能起到消毒、杀菌的目的,B错误;
C.依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来分类,把分散系划分为:溶液(小于1nm)、胶体(1nm~100nm)、浊液(大于100nm),胶态磁流体治癌术是将磁性物质制成胶体粒子,这种粒子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C正确;
D.用平行光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胶体时,Fe(OH)3胶体出现光亮的通路,NaCl溶液无此现象,产生的现象不相同, D错误;
答案选C。
8.D
【详解】A.该碳循环中的葡萄糖是有机物,A错误;
B.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为氧化物,和均为氧化物,B错误;
C.盐是指一类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该循环中涉及、、和4种盐,C错误;
D.由图示可知,该碳循环中涉及反应,D正确;
答案选D。
9.C
【详解】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反应为复分解反应,则X为可溶性铜盐,Y为X的酸根离子和结合而成的盐,即X和Y都是盐,则Y可以是或,结合上述分析可知,C选项分析错误,答案选C。
10.B
【详解】A.胶体粒子的直径为,A项正确;
B.胶体不带电,但胶粒带正电,B项错误;
C.胶体能够稳定存在主要是因为胶粒带正电荷,相互排斥,不能聚沉,C项正确;
D.氢氧化铁胶体属于分散系,胶团属于分散质,D项正确;
故选B。
11.D
【详解】A.分类标准1是所含物质的种类,由一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故A正确;
B.分类标准2是所含元素的种类,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故B正确;
C.空气、氯化钠溶液为混合物,故类别1为混合物,氮气为单质,故类别2为单质,故C正确;
D.根据题图可知,该分类方法为树状分类法,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2.D
【详解】雾是一种胶体,所以月光穿过薄雾形成的种种美景的本质原因是空气中的小水滴颗粒直径大小约为1~100nm,故选D。
13.B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纳米材料的基本颗粒直径为,符合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范围,故将该“纳米材料”分散到水中,形成的分散系是胶体,故答案为:B。
14.A
【详解】A.Ca与氧气反应生成CaO,CaO是碱性氧化物,CaO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是碱,氢氧化钙与酸反应生成盐;C与氧气反应生成CO2,CO2是酸性氧化物,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与碱反应生成碳酸盐,A正确。
B.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水不是酸性氧化物,B错误。
C.Cu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是碱性氧化物,但是氧化铜与水不反应,C错误。
D.P燃烧生成酸性氧化物P2O5,P2O5与水反应生成磷酸,磷酸和碱反应生成磷酸盐,Cu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是碱性氧化物,但是氧化铜与水不反应,D错误;
答案选A。
15.C
【详解】A.C要与O2反应生成CO2,再用NaOH溶液吸收CO2生成Na2CO3,C→Na2CO3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完成,A不符合题意;
B.Mg(OH)2与盐酸生成可溶的MgCl2,MgCl2再与Na2CO3反应生成MgCO3沉淀,Mg(OH)2→MgCO3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完成,B不符合题意;
C.Al2O3可以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AlO2,Al2O3→NaAlO2能通过一步反应完成,C符合题意;
D.Fe2O3与盐酸反应生成可溶的FeCl3,FeCl3再与NaOH溶液生成Fe(OH)3沉淀,Fe2O3→Fe(OH)3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完成,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C。
16.(1)电解质
(2)玻璃棒
(3)Fe(OH)3沉淀
【分析】本实验为由FeCl3饱和溶液经过加热等操作制备Fe(OH)3胶体的过程,据此分析回答问题。
(1)
因自来水中有电解质离子,会使胶体发生聚沉;
(2)
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否则会使胶体发生聚沉;
(3)
过度加热会使胶体聚沉,Fe(OH)3胶体聚沉生成Fe(OH)3沉淀。
17.(1)Fe2O3+6HCl=2FeCl3+3H2O
(2) FeCl3+3NaOH=Fe(OH)3↓+3NaCl 复分解反应
(3)红褐色
(4) 丙 溶液和胶体
(5)Fe(OH)3+3HCl=2FeCl3+3H2O
(6)A
【分析】(1)
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某浓度的盐酸中,得到呈棕黄色的饱和FeCl3溶液,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答案为:Fe2O3+6HCl=2FeCl3+3H2O;
(2)
取少量该FeCl3溶液置于试管甲中,滴入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NaOH=Fe(OH)3↓+3NaCl;此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答案为:FeCl3+3NaOH=Fe(OH)3↓+3NaCl;复分解反应;
(3)
在小烧杯甲中加入25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加入2mL该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即可制得Fe(OH)3胶体;答案为:红褐色;
(4)
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具有,故可以看到丙烧杯中产生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可以区溶液和胶体;答案为:丙;溶液和胶体;
(5)
向少量Fe(OH)3胶体中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边滴加边振荡,在此过程中氢氧化铁胶体先发生聚沉产生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氢氧化铁再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方程式为;答案为:;
(6)
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不同,答案为:A。
18. FeCl3+3H2OFe(OH)3( 胶体)+3HCl 用一束光通过制得的液体,若有光亮的“通路”则已经制备成功 由于Fe(OH)3 胶体遇到电解质会发生聚沉,因而形成红褐色沉淀 Fe(OH)3 +3H+ =Fe3++3H2O 阴 不出现白色沉淀
【详解】(1)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继续加热煮沸得到红褐色透明液体为氢氧化铁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故答案是:FeCl3+3H2OFe(OH)3( 胶体)+3HCl。
(2)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因此判断丙中是否成功制备胶体的操作是用强光照射,若有光亮的“通路”则已经制备成功;故答案是:强光照射,若有光亮的“通路”则已经制备成功。
(3)①由于Fe(OH)3胶体遇到电解质会发生聚沉,因而形成红褐色沉淀,故答案是:由于Fe(OH)3胶体遇到电解质会发生聚沉,因而形成红褐色沉淀。
②氢氧化铁能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沉淀溶解,此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Fe(OH)3+3H+=Fe3++3H2O,故答案:Fe(OH)3+3H+=Fe3++3H2O。
(4)氢氧化铁胶体的胶粒带正电荷,因此向丙中加入电极通电后,Fe(OH)3胶体粒子应该移向阴极,故答案是:阴。
(5)因为银离子与氯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氯化银沉淀;所以更换蒸馏水若干次后,取少量烧杯中的液体,向其中加入AgNO3溶液,若不出现白色沉淀则说明该Fe(OH)3胶体中的杂质离子已经完全除去;故答案是:不出现白色沉淀。
19.(1) +2 盐
(2)C
(3)取烧杯中的液体,加入少量的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白色的沉淀不溶解,证明硫酸根离子透过了半透膜
(4) FeCl3+3NaOH=Fe(OH)3↓+3NaCl Fe(OH)3胶体 丁达尔效应
【详解】(1)已知Fe(CrO2)2中铬元素是+3价,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其中铁元素是+2价;Fe(CrO2)2中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故为盐类,故答案为:+2;盐;
(2)A.K2SO4溶液很稳,故A错误;
B.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没有,故B错误;
C.胶体的分散质和溶液中的溶质都能透过滤纸,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3)硫酸根离子可以和钡离子之间反应产生白色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证明硫酸根离子能透过半透膜的方法:取烧杯中的液体,加入少量的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白色的沉淀不溶解,证明硫酸根离子透过了半透膜,故答案为:取烧杯中的液体,加入少量的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白色的沉淀不溶解,证明硫酸根离子透过了半透膜;
(4)①Fe2O3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3和H2O,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NaOH=Fe(OH)3↓+3NaCl,故答案为:FeCl3+3NaOH=Fe(OH)3↓+3NaCl;
②用FeCl3饱和溶液可以制备Fe(OH)3胶体,方法是向沸水中逐滴滴加几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制得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鉴别鉴别胶体和溶液的方法是丁达尔效应,故答案为:Fe(OH)3胶体;丁达尔效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