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单元练习
一、单选题
1. 食盐在不同分散剂中形成不同分散系。
分散系:食盐分散在水中形成无色透明溶液
分散系:食盐分散在乙醇中形成无色透明胶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散系中只有两种离子 B. 分散系为电解质
C. 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两个分散系 D. 两个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相同
2. 下列各组物质或概念之间,不符合右图所示关系的是( )
例 氧化物 化合物 纯净物
硫酸铜 盐 纯净物
置换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反应
碱性氧化物 氧化物 化合物
胶体 分散系 混合物
A. B. C. D.
3. 反应可用于处理尾气。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或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酸性氧化物
B. 原子结构示意图:
C. 电离方程式:
D. 的名称:硫酸钠
4. 某无色透明的溶液中只含有、、、、、、、、中的三种离子,若向其中加入石蕊溶液,溶液显蓝色,则原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是( )
A. 、、 B. 、、
C. 、、 D. 、、
5. 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思想方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根据树状分类法可知,碳酸钠属于钠盐、碳酸盐、正盐
B. 氢氧化铁胶体和漂白粉均为混合物
C. 化学反应可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D. 磷酸、硫酸、氢硫酸均为含氧酸
6. 下列逻辑关系图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7. 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烧杯中分散质相同 B. 利用过滤的方法,可将中固体与液体分离
C. 中产生的气体为 D. 中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8. 实验表明,在如图装置中,带负电荷的胶粒向铂极迁移,带正电荷的胶粒向石墨极迁移,这种现象叫“电泳现象”。某小组制备胶体并探究其性质,有关信息如表所示注明:胶体呈黄色。
操作 化学反应现象 电泳实验现象
产生黄色液体 石墨极附近颜色变深,铂极附近颜色变浅
产生黄色液体 铂极附近颜色变深,石墨极附近颜色变浅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A. 用丁达尔效应可以确定、试管里的液体是否是胶体
B. 和试管中都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C. 试管制备的碘化银胶体带正电荷
D. 碘化银胶粒带电性与加入试剂顺序有关
9. 由等质量的石灰石制备碳酸钙的两种实验方案如图部分反应物或反应条件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上述两方案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B. 可以是
C. 的离子方程式是
D. 若每一步均完全转化,则方案乙一定比方案甲的二氧化碳排放少
1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向溶液中加入蒸馏水,加热至有红褐色物质生成,停止加热制备胶体
B. 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一种反应物为氧化剂,必然有另一种反应物作为还原剂
C. 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是有丁达尔效应
D. 金刚石和石墨是同素异形体,它们的充分燃烧产物均为
11. 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 B. 、、、
C. 、、、 D. 、、、
12. 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溶液:、、、
B. 溶液:、、、
C. 溶液:、、、
D. 溶液:、、、
13. 下列物质的分类合理的是( )
A. 酸性氧化物:、、、 B. 碱:烧碱、纯碱、苛性钾、氢氧化钡
C. 混合物:空气、稀硫酸、盐酸、氢氧化铁胶体 D. 电解质:稀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钠、铁
14. 现有下列三个氧化还原反应:若某溶液中含有、和,要除去而不氧化和,可以加入的试剂是( )
浓
A. B. C. D.
15. 向盛有一定量的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直至过量,整个过程中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用电流强度表示可用下图中的哪条曲线表示( )
A. B. C. D.
二、填空题
16. 下面是生产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化学反应的例子,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完成填空。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胃舒平中含有氢氧化铝,可用来治疗胃酸过多:____________________。
碳铵是一种常用化肥,应保存在阴凉处,因为在较高温度下,它会发生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目前实施“西气东输”计划,用天然气 主要成分是逐步代替煤气作为燃料:__________。
将生石灰投入水中,即可得建筑用的熟石灰:______________。
在上述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_____,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属于置换反应的是_______,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__,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17. 将少量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煮沸,可制得胶体,反应的方程式为:胶体。
当溶液呈______时,停止加热,即制得胶体;
氢氧化铁胶体粒子直径大小的范围是______;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______。
A.雾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B.“”悬浮在空气中形成胶体,危害人体健康“”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微米的细小颗粒物,也可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
C.明矾、硫酸铁可以净水,净水原理和胶体有关
D.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三、实验题
18. 将少量饱和溶液分别滴加到下列物质中,得到三种分散系:
回答下列问题:
将丙中溶液继续加热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判断丙中成功制备胶体的方法写出相关的操作、现象和结论是 ______。
向经过检验后的丙中逐滴加入稀盐酸,会出现一系列变化:
先出现和乙中相同的现象,该过程称为 ______。
随后得到和甲相同的溶液,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向丙中插入电极通电,胶体粒子移向与电源 ______填“正”或“负”,下同极相连的一极,说明该胶体粒子带 ______电荷。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提纯丙中制得的胶体,实验过程中需不断更换烧杯中的蒸馏水证明胶体中杂质离子已经完全除去的方法是 ______。
19. 常见的食品脱氧剂多为无机铁系脱氧剂,其主要成分为活性铁粉。脱氧中的一步主要反应为: 红褐色固体。
中铁元素化合价为______,该脱氧反应中还原剂是______。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食品脱氧剂铁粉、活性炭、氯化钠进行如下两个实验。
实验Ⅰ:
请回答:
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_,溶液丙中一定含有的金属阳离子是______写离子符号;
实验Ⅱ:将乙烘干后进行如下实验,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部分产物略去。
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
向溶液中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系的性质和鉴别,注意知识的积累,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A.食盐分散在水中形成无色透明溶液,氯化钠完全电离,水部分电离,分散系中含钠离子、氯离子、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故A错误;
B.分散系为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B错误;
C.区分溶液和胶体的方法是丁达尔效应,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两个分散系,故C正确;
D.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在间,两个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
2.【答案】
【解析】解:盐是指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硫酸铜是由硫酸根离子和铜离子构成的盐,盐是化合物,是纯净物,故A正确;
B.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但氧化还原反应不一定属于离子反应,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是置换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但不是离子反应,故B错误;
C.氧化物依据性质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过氧化物等,则碱性氧化物属于氧化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所以氧化物是化合物,故C正确;
D.分散系包括溶液、胶体、浊液三种,胶体属于分散系,而分散系都是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则属于混合物,故D正确;
故选:。
本题考查了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应用,物质分类的依据,概念的包含关系判断,主要考查反应物类型、氧化物、分散系混合物的不同分类原则,题目难度不大.
3.【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二氧化硫为载体考查基本概念、化学用语、物质名称等知识点,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明确基本概念内涵、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及物质之间的反应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A.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则是酸性氧化物,故A正确;
B.原子核内有个质子、核外有个电子,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B错误;
C.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生成和,则的电离方程式为,故C错误;
D.的名称:亚硫酸钠,的名称:硫酸钠,故D错误。
故选A。
4.【答案】
【解析】解:无色溶液中不存在有色的;向其中加入石蕊试液,溶液显蓝色,则溶液显碱性,含大量的,一定不含、、、,溶液为电中性,所以一定含阳离子为,则不含,不能确定是否存在,所以原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是、、,
故选:。
向其中加入石蕊试液,溶液显蓝色,则溶液显碱性,含大量的,与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弱电解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并结合离子的颜色来解答。
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及推断,为高频考点,把握常见离子之间的反应、溶液为电中性等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5.【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分类法及物质的分类等,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分类方法以及物质的分类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
【解答】
A.碳酸钠属于钠盐、碳酸盐、正盐,是交叉分类法的应用,故A错误;
B.氢氧化铁胶体包含氢氧化铁胶粒和分散剂水,属于混合物,漂白粉是次氯酸钙和氯化钙的混合物,属于混合物,故B正确;
C.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数目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根据是否存在化合价升降变化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分类标准不同,故C错误;
D.氢硫酸属于无氧酸,故D错误。
故选B。
6.【答案】
【解析】解:胶体属于分散系的一种,分散系属于混合物的一种,图示为包含关系,故A正确;
B.置换反应一定有化合价变化,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没有化合价变化,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和化合反应部分有化合价变化,部分没有化合价变化,所以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部分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图示符合逻辑关系,故B正确;
C.钠盐与碳酸盐,钾盐与碳酸盐为交叉关系,故C错误;
D.电解质属于化合物,属于包含关系,图示符合逻辑关系,故D正确。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明确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特点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图示逻辑关系意义。
7.【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知识,明确不同分散系划分依据,把握胶体的性质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氯化铁为强酸弱碱盐,水解生成氢化氧化铁和氯化氢,氯化氢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促进氯化铁的水解,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为氯化铁溶液,中氯化氢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中上层为氢氧化铁胶体,下层为碳酸钙固体。
A.为氯化铁溶液,依据题意可知为氢氧化铁胶体,二者分散质不同,故A错误;
B.固体不能通过滤纸,胶体可以透过滤纸,所以利用过滤的方法,可将中固体与液体分离,故B正确;
C.中氯化氢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故C正确;
D.中液体为氢氧化铁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D正确;
故选:。
8.【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胶体的性质。
【解答】
A.胶体可以产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可以,因此用丁达尔效应可以确定、试管里的液体是否是胶体,故A正确;
B.和试管中,碘化钾和硝酸银发生复分解生成碘化银和硝酸钾,无元素化合价改变,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胶体不带电,胶粒带电荷,故C错误;
D.试管中硝酸银过量,碘化银胶粒带正电荷,试管中碘化钾过量,碘化银胶粒带负电荷,碘化银胶粒带电性与反应物的量有关,与加入试剂顺序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9.【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实验,为高频考点,把握流程中发生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与实验的结合,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方案甲:石灰石高温分解生成生石灰,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熟石灰,熟石灰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
方案乙:石灰石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
A.上述两方案中各反应不存在化合价变化,均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
B.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是,故B正确;
C.的离子方程式是,故C错误;
D.若每一步均完全转化,根据元素守恒,方案乙和方案甲二氧化碳排放一样多,故D错误;
故选B。
10.【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胶体制备、胶体性质、同素异形体概念等知识点,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A.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是在沸腾的蒸馏水中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当溶液变为红褐色时立即停止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胶体,得到氢氧化铁胶体,故A错误;
B.同一物质既可以是氧化剂也可以是还原剂,如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氯气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故B错误;
C.胶体分散质粒度介于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故C错误;
D.金刚石和石墨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化学性质相同,它们的充分燃烧产物均为,故D正确;
故选D。
11.【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离子共存的判断,为高频考点,明确常见离子的性质及离子反应发生条件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常见离子不能共存的情况,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与应用能力,题目难度不大。
离子之间不反应生成气体、沉淀、弱电解质或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络合反应、双水解反应时能大量共存,以此进行判断。
【解答】
A.、之间发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之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之间不反应,能够大量共存,故D正确;
故选:。
12.【答案】
【解析】A.、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与之间发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与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与反应生成微溶物氢氧化钙,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之间不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D正确;
故选:。
13.【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组成、物质分类的分析判断,注意概念实质的理解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A.、、都是酸性氧化物,为不成盐氧化物,故A错误;
B.烧碱、苛性钾、氢氧化钡属于碱,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故B错误;
C.空气是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组成、稀硫酸是硫酸溶液、盐酸是氯化氢气体水溶液、氢氧化铁胶体属于胶体分散系,都是不同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故C正确;
D.氢氧化钠、氯化钠属于电解质,铁是单质,稀硫酸是混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D错误;
故选C。
14.【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分析,整体难度不大,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得出相关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顺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由题给三个反应可推知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所以可氧化、、,可氧化、,只能氧化。
15.【答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导电性的曲线分析,题目难度不大,掌握导电能力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解答】
发生反应:,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逐渐减小,溶液的导电能力逐渐减弱,当氢氧化钡和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最小,导电能力最弱,几乎为,随后,随着硫酸的加入,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又逐渐增大,导电能力逐渐增强,故选C。
16.【答案】
;;;;
【解析】胃舒平中含有氢氧化铝,与胃酸的主要成分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碳铵在较高温度下,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锌:;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
在上述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属于分解反应的是;属于置换反应的是;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17.【答案】红褐色;;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胶体微粒直径大小的分析判断,胶体性质的理解应用,掌握基础是关键,题目较简单.
【解答】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可将饱和氯化铁滴加到沸水中,并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因胶体再加热易聚沉,当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故答案为:红褐色;
氢氧化铁胶体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之间,故答案为:;
雾分散质粒子直径在之间,是胶体,产生丁达尔现象,故A正确;
B.的直径大于胶体粒子直径,所以不属于胶体,故B错误;
C.明矾净水是铝离子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铝具有净水作用,硫酸铁净水是铁离子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铁具有净水作用,故C正确;
D.胶体是介稳分散系,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故D正确;
故答案为:。
18.【答案】胶体
用一束光通过制得的液体,若有光亮的“通路”则已经制备成功
聚沉
负;正
取少量烧杯中的液体,向其中加入溶液,若不出现白色的沉淀,则说明该胶体中的杂质离子已经完全除去
【解析】将丙中溶液继续加热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得到氢氧化铁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胶体,
故答案为:胶体;
判断丙中成功制备胶体的方法:用一束光通过制得的液体,若有光亮的“通路”则已经制备成功,
故答案为:用一束光通过制得的液体,若有光亮的“通路”则已经制备成功;
向胶体中滴加电解质溶液,易发生聚沉现象,则向丙中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加稀盐酸得到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
故答案为:聚沉;
向中所得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中继续滴加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沉淀溶解,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向丙中插入电极通电,胶体粒子移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极,说明该胶体粒子带正电荷,
故答案为:负;正;
实验过程中需不断更换烧杯中的蒸馏水。更换蒸馏水若干次后,取少量烧杯中的液体,向其中加入溶液,若不出现白色的沉淀,则说明该胶体中的杂质离子已经完全除去,
故答案为:取少量烧杯中的液体,向其中加入溶液,若不出现白色的沉淀,则说明该胶体中的杂质离子已经完全除去。
19.【答案】;
过滤;、
;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常见的食品脱氧剂为载体,考查化学式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物质推断、基本操作、离子反应等,熟练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解答】
氢氧根为价,由化合价代数和为可知元素化合价为,反应中中元素化合价升高,故脱氧反应中还原剂是,
故答案为:;;
实验Ⅰ: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与氢气,溶解,而活性炭不反应也不溶解,故气体甲为氢气,混合物过滤后得到固体乙为活性炭,溶液丙中有氯化钠、硫酸亚铁及剩余的硫酸,溶液丙中一定含有的金属阳离子是:、,
故答案为:过滤;、;
实验Ⅱ: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金属为,有色溶液与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故C含有,金属与溶液反应生成金属为,得到的有色溶液中含有。
反应为铁与铜离子的置换反应,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如下:,
故答案为:;
向溶液中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为,其离子方程式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