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2 23:2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走西方军事强国之路
走西方民主政治之路
走西方启蒙文化之路
走教条马克思主义之路
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计划经济模式
近现代以来我们尝试了很多条路
“文革”结束后我们的路在何方,思想上能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录
一 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 改革开放进程
三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材料一 农村和城市都有个政策问题。我在广东听说,有些地方养三只鸭子就是社会主义,养五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怪得很!农民一点回旋余地没有,怎么能行?
——邓小平1978年在四川的讲话
材料二 几年来,国民经济增长缓慢,工业生产1974年、1976年停滞不前,1976年只增长了0.6%,钢产量倒退5年,财政连续三年出现赤字。
——薛暮桥《对计划管理体制的一点意见》
①经济体制僵化;国民经济停滞状态
②左倾错误的继续(两个凡是)
内容: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逾地遵循!
危害:
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错误,实质是“文革”时期左倾错误的继续。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
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3、主要内容
①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②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③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指导思想,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④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4、影响
①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新领导集体。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时间 会议 内容
1927 八七会议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1935 遵义会议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1949 七届二中全会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二、拨乱反正
1、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2、意义:有效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我们悼念刘少奇同志,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他的遗愿,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全面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使我们党真正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而奋斗。
——邓小平《在刘少奇追悼大会上致悼词》
三、民主法治建设
1、总结历史:1981年6月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的历史,对统一全党的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2、修订宪法:1982年年底
第三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第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改革开放进程
一、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一: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材料二:购销相抵后,凤阳农民不仅没有为国家贡献一粒粮食,反而吃进了3.71亿斤。每年到了春荒,凤阳县一些生产队由队长带领,拿着盖上公章的介绍信,打起花鼓,唱着辛酸的歌谣,踏上乞讨的道路。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
材料三:1978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平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74.67元,其中两亿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一分钱,1.9亿人每天能挣一角三分钱,有2.7亿人每天能挣一角四分钱。
——杨继绳《毛泽东时代的社会结构》
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②农民生活贫苦;
③公社挫伤农民积极性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983年,中央撤销人民公社设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进行农村管理体制改革
【知识拓展】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历次调整 主要原因及结果
土地改革 (1950—1952) 主要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结 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农业合作社 (1953—1956) 主要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结 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人民公社化 (1958) 主要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
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
结 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 主要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
改革的决策。
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
自负盈亏等。
结 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一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措施很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无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要盖11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
材料二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内容:
①中 心 环 节:增强企业活力,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
②管 理 体 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③所有制形式: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分 配 方 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前 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一系列环节
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 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总结经验,决定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探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对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1、可以解放生产力,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2、农村经济的发展会促进劳动力的行业流动从而推动乡镇企业崛起,有利于城市经济的改革。
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二、对外开放
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984年,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开放区。
1988年,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
2010年,中央批准在新疆建立喀什经济特区和霍尔果斯经济特区。
特点: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经济
特区
沿海开
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沿江和沿边开放城市
内地

线

【经济特区】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以此引进外资、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全方位:对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多层次: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局面
宽领域:不仅是经济领域,也在科学、
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旧中国 现在
背景 工业革命后,列强入侵,被迫开放 经济全球化趋势推动,
独立自主,主动开放。
内容 列强经济侵略, 不平等 平等互利
影响 沦为商品市场 和原料产地 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性质 被侵略的产物 国家间的正常交往,
参与经济全球化。
思考探究: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区别。
三、深化改革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理论
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提和核心是一国)。
二、“一国两制”实践
1979年元旦
1992年11月
1993年4月
2005年3月
2005年4月29日
2015年11月7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两岸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
《告台湾同胞书》
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国家分裂法》,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反国家分裂法》
海协会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汪辜会谈”
两位领导人在北京会面,是继重庆谈判以来两党主要领导人的首次会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胡连会
两位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习马会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方向和道路的抉择,我们今天坐在一起,是为了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两岸同胞继续开创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共享美好的未来。”
——习近平(2015)
海峡两岸关系何去何从?(台独势力)
李登辉 “一中一台”
陈水扁“一边一国”
蔡英文鼓吹“两国论”
课堂小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背景、召开、内容、意义
经济方面——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农村至城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城市
提出
内涵
实践:港澳回归
“一国两制”构想
台湾问题
平反冤假错案:原则、表现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内容、意义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宪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
政治方面
重建民主
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目录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二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三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是前后接续、继承发展、与时俱进、高度统一的关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源于毛泽东思想,又根据时代特征、实践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将继承与坚持、发展与创新有机地融为一体,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
1、邓小平理论
酝酿: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最早提出:1982年的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初步形成: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理论深化:1992年南方谈话,使“发展才是硬道理” 深入人心
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写入党章:1997年十五大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解决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历史意义: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初步形成: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写入党章: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决问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历史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思想内容: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科学发展观
初步形成: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后
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写入党章:2007年十七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决问题: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历史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马克思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思想内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初步形成: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下,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思想精髓: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
写入党章:2017年十九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写入宪法: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
解决问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 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历史意义: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理论 领导人 解决问题 写入党章 意义/地位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习近平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2007年
中共十七大
2017年
中共十九大
指引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是对··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2018年
写入宪法)
理论自信
关系: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资源最重要的指标,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主要表现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①经济总量
②外汇储备
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①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总里程都居世界第一
②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位里面中国占有7席
高新科技 ①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等自主研发制造
②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4G同步、5G引领跨越的快速发展。
③港口机械装备全自动化、物流全自动分拣流水线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
思想文化事业、 产业蓬勃发展 ①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②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文化产业持续发力,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
③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
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①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
②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③武器装备加速发展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的原因与意义?
(1)原因: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推动
②始终坚定不移与时俱进地执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④不断创新的科技成果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⑤人民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⑥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竞争中综合国力的地位更加突出。
(2)意义:
(1)国际影响力扩大。
(2)民族自豪感提升。
(3)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大国关系
周边国家
非洲国家
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按照“亲、诚、惠、容”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
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2.表现
①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1.原因
①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②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会点
欧洲、拉美国家
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不再搞零和博弈和赢者通吃。得道才能多助,合作才能共赢。
【思考点】
如何理解?
(1)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2)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3)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
2.表现
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时间 特点 原因
50年代 一边倒 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敌视政策。
60年代 两只拳头打人 美国继续敌视新中国;
中苏关系恶化
70年代 一条线 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
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80年代 无敌国外交 全方位外交 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知识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外交政策特点及形成原因
3.影响
①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②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制度自信
探究: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何能取得成功?
1.中国有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
2.具有智慧的领导者(邓小平、习近平等);
3.采取循序渐进式改革(摸着石头过河);
4.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对国际形势的正确判断(中美关系正常化、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流的判断)。
站起来
富起来
强起来
人民当家做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理念以人民为中心。
复兴之路任重道远,
唯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前提
促进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高新技术
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①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表现
影响
原因
①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小结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自信
理论自信
文化自信
道路自信
②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思想文化事业、产业蓬勃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