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微粒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练习题(含解析)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化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3《微粒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练习题(含解析)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化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6-23 08:0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3《微粒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练习题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化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一、单选题
1.一定条件下,某容器中各微粒在反应前后变化的示意图如图,其中和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关于此反应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定属于吸热反应
B.一定属于可逆反应
C.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D.一定有非极性共价键断裂
2.13Al、12Mg、16S、17Cl是周期表中的短周期主族元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电离能:
B.H2S中S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2
C.元素S在周期表中位于第3周期IVA族
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Mg(OH)23.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含0.1mol的盐酸与足量金属钠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1
B.0.2mol与0.3mol在催化剂作用下充分反应,生成的分子数为0.2
C.1L溶液中含的数目为
D.24g石墨中约含有个六元环
4.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指出,双氧水、75%乙醇、含氯消毒剂、氯仿()等均可有效灭活病毒。下列说错误的是
A.HClO的电子式
B.是共价化合物
C.NaClO是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
D.分子所有原子均满足稳定结构
5.以下关于物质状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等离子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是一种特殊的液态物质
B.液晶介于液态和晶态之间,可用于制造显示器和高强度纤维
C.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是鉴别晶体与非晶体最可靠的方法
D.晶胞是晶体中的基本结构单元,具有无隙并置的特征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干冰和石英晶体中的化学键类型相同,升华或熔化时需克服的微粒间作用力类型也相同
B.CO2和CS2每个原子的最外层都具有8电子稳定结构
C.H2O、H2S、H2Se由于分子间作用力依次增大,所以熔、沸点依次升高
D.某晶体固态时不导电,水溶液能导电,说明该晶体是离子晶体
7.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24gP4含有的P P键的个数为6NA
B.78gNa2O2中所含的离子总数为4NA
C.12g金刚石中含有的C C键为4NA
D.60gSiO2中含Si O键的个数为2NA
8.铜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具有广泛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铜粉和硫粉混合加热可得CuS
B.晶胞(如图所示)中的配位数为4
C.离子半径:
D.新制的悬浊液可用于尿液中葡萄糖的检验
9.有下列离子晶体空间结构示意图:为阳离子,为阴离子。以M代表阳离子,N代表阴离子,化学式为MN2的晶体结构为(  )
A. B. C. D.
10.X、Y、Z、W为原子半径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X的单质为浅黄绿色气体,Y的单质可用作保护气,X与Y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W的原子序数,工业上可通过电解Z的熔融氧化物制备Z的单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化合物 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价
B.W和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可溶解在NaOH溶液中
C.熔点:WOD.由元素X、Y和H形成的化合物均为共价化合物
11.下列关于晶体的说法正确的组合是
①分子晶体中都存在共价键
②在晶体中只要有阳离子就一定有阴离子
③金刚石、SiC、NaF、NaCl、H2O、H2S晶体的熔点依次降低
④离子晶体中只有离子键没有共价键,分子晶体中肯定没有离子键
⑤CaTiO3晶体,钛在立方晶胞的顶点上,氧在立方晶胞的面心上,每个Ti4+和12个O2-紧邻
⑥SiO2晶体中每个硅原子与两个氧原子以共价键相结合
⑦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
⑧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被破坏
A.①②③⑥ B.①②④ C.③⑤⑦ D.③⑤⑧
12.铁有δ、γ、α三种同素异形体,其晶胞结构如图所示,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晶胞中含有4个铁原子,每个铁原子等距离且最近的铁原子有8个
B.晶体的空间利用率:
C.晶胞中的原子堆积方式为六方最密堆积
D.铁原子的半径为,则晶胞的密度为
13.某品牌食盐包装袋部分说明如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配料:精制盐、碘酸钾、 亚铁氰化钾,抗结剂 食用方法:待食品熟后加入
A.碘酸钾化学式为 B.该食盐配料受热均易分解
C.中含有金属键 D.NaCl晶体属于离子晶体
14.下列说法正确的
A.第一电离能的大小可以作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B.电负性大于1.8的一定为非金属
C.晶胞是晶体中最小的平行六面体
D.s-sσ键与s-pσ键的电子云形状的对称性相同
15.熔融时需要破坏共价键的化合物是
A.冰 B.石英 C.铜 D.氢氧化钠
二、填空题
16.安全气囊是行车安全的重要设施。当车辆发生碰撞的瞬间,安全装置通电点火使其中的粉末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氮气形成气囊,从而保护司机及乘客。为研究安全气囊工作的化学原理,取安全装置中的粉末进行研究。经实验分析,确定该粉末是一种混合物且只含Na、Fe、N、O四种元素。
(1)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Na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其中三种主族元素的离子半径从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2)氮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其氢化物反应生成一种盐,该盐晶体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溶性实验表明,安全气囊中固体粉末部分溶解,不溶物为一种红棕色固体,可溶于盐酸,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石墨的片层结构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正六边形实际占有碳原子数为______________。
(2)石墨晶体中每一层内碳原子数与C一C键数目之比是______________。
(3)若NA代表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n g碳原子可构成______________个正六边形。
18.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某一化学元素。
a
b c
d e f g
(1)硒是人体的微量元素之一,可保护细胞组织,请在周期表中标出元素符号_______。
(2)比较元素c、d、e、f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填离子符号)。
(3)根据核外电子的排布分区,字母g属于_______区元素,该区的价层电子通式为_______。
(4)位于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上的元素常被称为半金属或类金属,其单质及化合物有一定特殊性,如ef3为_______(填“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元素e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5)第VIIA的元素组成的单质,从上到下熔沸点逐渐升高,其原因是_______。
19.C60、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模型如图所示(石墨仅表示出其中的一层结构)。
(1)C60、金刚石和石墨三者的关系互为________。
A.同分异构体 B.同素异形体
C.同系物 D.同位素
(2)固态时,C60属于________晶体(填“离子”、“原子”或“分子”),C60分子中含有双键的数目是________个。
(3)硅晶体的结构跟金刚石相似,1 mol硅晶体中含有硅硅单键的数目约是________NA个。二氧化硅的结构相当于在硅晶体结构中每个硅硅单键之间插入1个氧原子,二氧化硅的空间网状结构中,硅、氧原子形成的最小环上氧原子数目是________个。
(4)石墨层状结构中,平均每个正六边形占有的碳原子数是________个。
20.三氟化氮(NF3)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三氟化氮在潮湿的空气中与水蒸气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产物中生成酸M、酸N和一种无色气体(遇空气变成红棕色),其中酸M是一种弱酸,酸N为常见的含氧强酸。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酸M是弱酸(难电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一旦NF3泄漏,可以用NaOH溶液喷淋的方法减少污染,其产物除NaNO3、NaF等盐外,还可以生成的盐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根据反应:2Na2CO3+ SnO2+4SNa2SO4 + Na2SnS3+2CO2↑ ,回答下列问题:
21.①写出碳原子最外电子层的轨道表示式______。在上述反应的生成物中,属于分子晶体的化合物的结构式为______。
②在上述反应中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顺序为:______;其中的单质原子核外有______种不同能量的电子。
22.上述反应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与铝元素相比较,可以作为判断两者金属性强弱依据的是_________(选填编号)。
a.能否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
b.Al(OH)3能否溶解在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
c.单质与氯气化合时失去电子数目的多少
d.单质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剧烈程度
23.在上述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__。常温下,测得Na2SnS3溶液pH>7,请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其原因:________。
24.锡(Sn)元素的单质有两种常见的同素异形体——灰锡和白锡。已知:Sn(s、灰)Sn(s、白)-2.1 kJ,根据以上信息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__。
a.灰锡和白锡的互相转化是可逆反应
b.常温下锡主要以灰锡的状态存在
c.白锡所具有的能量高
d.同素异形体的相互转化肯定也是化学变化,但却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A
【分析】根据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据此解答。
【详解】A.反应前只有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了两种物质,故此反应属于分解反应,分解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A错误;
B.充分反应后,反应前后存在相同的物质,说明反应物未完全分解,故属于可逆反应,B正确;
C.化合物分解产生了单质,单质对应元素的化合价肯定发生改变,故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
D.反应物中○—○键断裂,故D正确。
答案选A。
2.A
【详解】A.一般来说,同周期元素从左向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逐渐增大。由于镁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s2(p能级为全空的稳定结构),Al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s23p1,故Al的第一电离能小于Mg,即第一电离能:,A正确;
B.H2S中中心原子S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3,B错误;
C.元素S在周期表中位于第3周期VIA族,C错误;
D.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减弱,即碱性:Mg(OH)2故本题选A。
3.D
【详解】A.由于过量的金属钠还能与水反应,即2Na+2HCl=2NaCl+H2↑、2Na+2H2O=2NaOH+H2↑,题干未告知金属钠的物质的量,故无法计算含0.1mol的盐酸与足量金属钠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A错误;
B.由反应方程式:4NH3+5O24NO+6H2O可知,0.2mol与0.3mol在催化剂作用下充分反应时O2过量,过量的O2能够将NO氧化为NO2,故生成的分子数小于0.2,B错误;
C.NaCl溶液呈中性,在常温下,c(OH-)=c(H+)=10-7mol/L,但题干未告知常温下,则不知道NaCl溶液中的H+和OH-的浓度,因而无法计算1L溶液中含的数目,C错误;
D.已知石墨中每个C原子与周围的3个碳原子形成共价键,即每个碳原子被3个六元环共用,即每个六元环占有的碳原子数目为:=2,故24g石墨中含有六元环的数目约为=,D正确;
故答案为:D。
4.D
【详解】A.HClO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H最外层1个电子,Cl最外层7个电子,O最外层6个电子,O与Cl、H分别形成一个共价键,电子式为,故A正确;
B.绝大多数有机物都是共价化合物,是有机物,属于共价化合物,故B正确;
C.由活泼金属离子与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NaClO是离子化合物,一定含有离子键,次氯酸根离子中含有共价键,故C正确;
D.分子含有氢原子,不满足稳定结构,故D错误;
答案选D。
5.A
【详解】A.等离子体中的微粒带有电荷且能自由运动,使得等离子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等离子体是物质在气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气态微粒聚集体,A错误;
B.液晶介于液态和晶态之间,性能优良,可用于制造显示器和高强度纤维,B正确;
C.晶体与非晶体的最可靠的科学方法是X射线衍射法;C正确;
D.晶胞是晶体中的基本结构单元,具有平移性且无隙并置的特征,D正确;
故选A。
6.B
【详解】A.干冰属于分子晶体,分子间的作用力是范德华力,升华或熔化时克服的是范德华力,石英属于共价晶体,微粒间的作用力是共价键,熔化时克服的是共价键,故A错误;
B.CO2的结构式为O=C=O,CS2的结构式为S=C=S,CO2、CS2中每个原子都满足8e-稳定结构,故B正确;
C.水分子间存在氢键,H2S、H2Se分子间不存在分子间氢键,因此H2O的熔沸点高,H2S、H2Se属于分子晶体,H2Se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H2S,H2Se的范德华力大,熔沸点高于H2S,故C错误;
D.某些分子晶体固态时不导电,水溶液能导电,如干冰、HCl等,故D错误;
答案为B。
7.A
【详解】A.一个P4含有6个P P键,124gP4物质的量为1mol,因此124g P4含有的P P键的个数为6NA,故A正确;
B.Na2O2中有2个钠离子,1个过氧根离子,因此78gNa2O2(物质的量为1mol)中所含的离子总数为3NA,故B错误;
C.1mol金刚石含有2mol C C键,12g金刚石(物质的量为1mol)中含有的C C键为2NA,故C错误;
D.1mol SiO2中含4mol Si O键,则60g SiO2(物质的量为1mol)中含Si O键的个数为4NA,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
8.D
【详解】A.硫单质氧化性较弱,与变价金属反应,将变价金属氧化成较高价态,即铜粉和硫粉混合加热生成Cu2S,故A错误;
B.Cu2S晶胞中黑球表示Cu+,根据离子晶体配位数的定义,推出Cu+配位数为2,故B错误;
C.三种离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因此离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降低,离子半径:Cu2+<Cl-<S2-,故C错误;
D.葡萄糖中含有醛基,能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得到砖红色沉淀,故D正确;
答案为D。
9.B
【详解】A.阳离子位于顶点和面心,晶胞中总共含有阳离子M的数目为8×+6×=4,1个阴离子位于体心,为晶胞所独有,故晶胞中含有的阴离子N的数目为1,则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比值为4:1,化学式为M4N,故A不选;
B.有4个阳离子位于顶点,晶胞中平均含有阳离子M的数目为4×=,1个阴离子位于体心,为晶胞所独有,故晶胞中含有的阴离子N的数目为1,则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比值为:1=1:2,化学式为MN2,故B选;
C.有3个阳离子位于顶点,晶胞中平均含有阳离子M的数目为3×=,1个阴离子位于体心,为晶胞所独有,故晶胞中含有的阴离子N的数目为1,则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比值为:1=3:8,化学式为M3N8,故C不选;
D.有8个阳离子位于顶点,晶胞中平均含有阳离子M的数目为8×=1,1个阴离子位于体心,为晶胞所独有,故晶胞中含有的阴离子N的数目为1,则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比值为1:1,化学式为MN,故D不选;
故答案选B。
10.A
【分析】X的单质为浅黄绿色气体即氯气,则X为Cl元素,Y的单质可用作保护气即氮气,则Y为N元素,X与Y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7+5=12等于W的原子序数,则W为Mg元素,工业上可通过电解Z的熔融氧化物制备Z的单质,则Z为Al;
【详解】A.化合物OX2为OF2,其中F为-1价,则O为+2价,A正确;
B .W和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Mg(OH)2和Al(OH)3,其中Mg(OH)2不可溶解在NaOH溶液中,B错误;
C .WO与HX分别为M,MgO和HF,MgO属于离子晶体,HF属于分子晶体,故熔沸点MgO>HF,C错误;
D.由N、F、H形成的化合物NH4F是离子化合物,D错误;
故选:A。
11.D
【详解】①.分子晶体中不一定存在共价键,如稀有气体分子对应的晶体,由于稀有气体属于单原子分子,所以不含共价键,①错误;②.金属晶体中含有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不含阴离子,②错误;③.金刚石、SiC为原子晶体,NaF、NaCl为离子晶体,H2O、H2S为分子晶体,一般原子晶体沸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由于原子半径C<Si,故C—C键键长相对Si—C键短,键能大,故金刚石沸点高于SiC,F-半径比Cl-半径小,故NaF晶体晶格能大于NaCl晶体晶格能,故NaF熔点比NaCl高,H2O存在分子间氢键,故熔点比H2S高,③正确;④.离子晶体中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如NaOH中原子团OH-内部是共价键,④错误;⑤.CaTiO3晶胞结构如图所示,,由图示知,Ti位于立方晶胞顶点,氧位于立方晶胞面心,每个Ti4+周围紧邻12个O2-,⑤正确;⑥.SiO2中每个Si原子形成4根共价键,连接4个氧原子,⑥错误;⑦.分子间作用力决定分子的物理性质,分子的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由化学键决定,⑦错误;⑧.NaCl熔化时发生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Na+和Cl-,离子键被破坏,⑧正确;综上所述,③⑤⑧正确,故答案选D。
12.D
【详解】A.晶胞中的铁原子个数为,每个铁原子等距离且最近的铁原子有4个,A项错误;
B.γ Fe晶体属于最密堆积,而δ Fe、α Fe中二维平面内Fe属于非密置层,空间利用率比γ Fe晶体低,三种晶体结构中,空间利用率最大的是γ Fe,B项错误;
C.晶胞中的原子堆积方式为体心立方堆积,C项错误;
D.1个α Fe晶胞含铁原子个数为:×8=1,则1mol晶胞质量为56g,铁原子的半径为acm,则晶胞边长为2acm,1mol晶胞体积为:NA(2a)3cm3,晶胞密度为:=,D项正确;
答案选D。
13.D
【详解】A.碘酸钾化学式为,是高碘酸钾,A项错误;
B.NaCl受热不分解,B项错误;
C.是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不含金属键,金属键存在于金属单质和合金中,C项错误;
D.NaCl是离子化合物,其晶体是离子晶体,D项正确;
答案选D。
14.D
【详解】A.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从左到右依次减弱,但是第一电离能第IIA>IA,VA>VIA,故变化规律不完全一致,故A错误;
B.电负性大于1.8的元素不一定是非金属元素,如Au,故B错误;
C.晶胞是晶体中最小的重复单元,故C错误;
D.σ是头碰头重叠的,电子云为轴对称,故s-sσ键与s-pσ键的电子云形状的对称性相同,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5.B
【详解】A.水形成晶体的类型是分子晶体,物态变化时破坏的是氢键及范德华力,描述错误,不符题意;
B.石英是SiO2,晶体类型是原子晶体,原子间以共价键相连,熔融时破坏的是共价键,描述正确,符合题意;
C.铜的晶体类型是金属晶体,微粒间作用力是金属键,熔融时破坏金属键,描述错误,不符题意;
D.氢氧化钠晶体是离子晶体,熔融时破坏离子键,描述错误,不符题意;
综上,本题应选B。
16. 第二周期第ⅥA族 N3->O2->Na+ 离子键、共价键 Fe2O3+6HCl===2FeCl3+3H2O
【详解】(1)氧原子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处于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第ⅥA族;
Na元素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有3个电子层,由里到外各层电子数依次为2、8、1,原子结构示意图为;N3-、O2-、Na+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离子半径N3->O2->Na+;
(2)氮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其氢化物反应生成一种盐,该盐为NH4NO3,含有离子键、共价键;
(3)不溶物为一种红棕色固体,可溶于盐酸,该不溶物能发生铝热反应,则红棕色不溶物为氧化铁,氧化铁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的反应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17. 2 2:3
【详解】(1)每个正六边形实际占有碳原子数为;
(2)分析每个正六边形:所含的碳原子数为,所含的C—C键数目为,故二者之比为2:3;
(3)n g碳原子的个数为,故可构成的正六边形个数为。
18.(1)
a
b c
d e f g
Se
(2)
(3) p
(4) 共价化合物
(5)从上到下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大
【分析】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a、b、c、d、e、f、g分别是H元素、B元素、O元素、Na元素、Al元素、Cl元素、Ar元素。
(1)
硒在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ⅥA族,在周期表中标出元素符号为
a
b c
d e f g
Se

(2)
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越多半径越小,比较元素c、d、e、f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3)
g是Ar元素,价电子排布式为3s23p6,属于p区元素,该区的价层电子通式为。
(4)
AlCl3为共价化合物;Al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Al(OH)3,Al(OH)3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5)
第VIIA族的元素组成的单质,从上到下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大,熔沸点逐渐升高。
19. B 分子 30 2 6 2
【分析】(1)同种元素的不同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
(2)根据晶体构成微粒判断晶体类型;分子中每一碳上有一个双键,一个碳碳双键两个碳原子共用,均摊法计算;
(3)一个硅原子形成4个硅硅单键,每个键2个硅原子共用;
金刚石最小的环为六元环,二氧化硅结构跟金刚石结构相似,Si、O原子形成的最小环上应有6个Si原子,6个O原子;
(4)利用均摊法计算。
【详解】(1)同种元素的不同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C60、金刚石和石墨三者的关系互为同素异形体,故选B。
(2)固态时,C60中构成微粒是分子,所以属于分子晶体;
分子中每一碳上有一个双键,一个碳碳双键两个碳原子共用,C60分子中含有双键的数目是=30个。
(3)硅晶体的结构跟金刚石相似,一个硅原子形成4个硅硅单键,每个键2个硅原子共用,1 mol硅晶体中含有硅硅单键的数目约是=2NA个。
金刚石最小的环为六元环,二氧化硅结构跟金刚石结构相似,Si、O原子形成的最小环上应有6个Si原子,硅晶体结构中每个硅与硅的化学键之间插入一个O原子,则Si、O原子形成的最小环上O原子的数目是6;
(4)石墨层状结构中,每个碳原子被三个正六边形共用,平均每个正六边形占有的碳原子数是6×=2个。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结构、基本概念,解题关键:利用均摊法进行有关计算,难点(3)根据金刚石最小的环为六元环判断二氧化硅的空间网状结构中,Si、O原子形成的最小环上应有6个Si原子,每2个Si原子之间有1个O原子判断O原子的数目。
20. 3NF3+5H2O=2NO+HNO3+9HF H—F键键能大,结合能力强;HF与HF、HF与H2O间有氢键 NaNO2
【分析】(1)氟化氮在潮湿的空气中与水蒸气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弱酸、含氧强酸和NO气体,即该反应中N元素化合价由+3价变为+2价、+5价,结合原子守恒可知还生成HF,据此写出化学方程式;
(2)F原子半径小,电负性大,使H-F键长较短,较牢固,同时氟化氢分子间形成氢键抑制氟化氢电离;
(3)NF3与NaOH溶液生成NaNO3、NaF,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则还可以生成的盐是NaNO2。
【详解】(1)由题可知,NF3与水发生反应,生成NO,另外还有两种酸,根据元素守恒可知,强酸为硝酸,弱酸为HF,根据化合价升降守恒以及原子守恒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NF3+5H2O=2NO+HNO3+9HF;
故答案为:NF3+5H2O=2NO+HNO3+9HF;
(2)HF中F元素电负性较大,吸引电子对能力较大,且F与H的半径较小,键长较短,键能较大,且HF与HF之间能够形成氢键、HF与H2O之间也能形成氢键,因此HF电离所需吸收的能量较高,故难以电离;
故答案为:H—F键键能大,结合能力强;HF与HF、HF与H2O间有氢键;
(3)NF3与水反应生成物中有NO、HNO3,NO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NO2,NO2与NaOH能够发生反应生成NaNO3、NaNO2,故还可以生成的盐为NaNO2;
故答案为:NaNO2。
21. O=C=O O>S>C 5 22.bd 23. 3:1 SnS32-+H2OHSnS3-+OH- 24.cd
【分析】1.①碳的核电荷数为6,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4,则2s轨道上排布2个电子,2p轨道上排布2个电子。上述反应的生成物为Na2SO4 、Na2SnS3、CO2,属于分子晶体的化合物为CO2。
②在上述反应中非金属元素包括O、S、C,依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或性质,可确定非金属性的强弱顺序;其中的单质为S,依据电子排布式可确定原子核外不同能量电子的种类。
2.a.与水不反应的金属,可依据能否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判断金属性,但若能与水反应,就不能使用此方法判断金属性;
b.在与强碱的反应中,Al(OH)3表现出酸性,则其碱性比与它反应的碱弱;
c.失去电子数目的多少,不能作为判断金属性的依据;
d.单质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越剧烈,则金属性越强。
3.在上述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都是S,可依据化合价的升降,确定物质的量之比。常温下,测得Na2SnS3溶液pH>7,则表明SnS32-能发生水解反应。
4.已知:Sn(s、灰)Sn(s、白)-2.1 kJ,则此反应吸热。
a.灰锡和白锡的互相转化的条件不同;
b.从反应条件判断锡在常温下的存在;
c.反应为吸热反应,则生成物的能量高;
d.同素异形体的性质不同,相互转化肯定也是化学变化,但没有价态的变化。
21.①碳的核电荷数为6,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4,则2s轨道上排布2个电子,2p轨道上排布2个电子,则最外电子层的轨道表示式为。上述反应的生成物为Na2SO4 、Na2SnS3、CO2,属于分子晶体的化合物为CO2,结构式为O=C=O。答案为:;O=C=O;
②在上述反应中非金属元素包括O、S、C,O、S为同主族元素,O在S的上方,非金属性O>S,酸性H2SO4>H2CO3,则非金属性S>C,从而确定非金属性由强到弱顺序为O>S>C;其中的单质为S,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4,共有1s、2s、2p、3s、3p五种轨道,即不同能量电子的种类共5种。答案为:O>S>C;5;
22.a.与水不反应的金属,可依据能否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判断金属性,但若能与水反应,就不能使用此方法判断金属性,a不合题意;
b.在与强碱的反应中,Al(OH)3表现出酸性,则其碱性比与NaOH弱,由此可得出金属性Na>Al,b符合题意;
c.反应中,Na、Al失电子数分别为1、3,显然失去电子数目的多少,不能作为判断金属性的依据,c不合题意;
d.单质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反应越剧烈,则金属性越强,d符合题意;
故选bd。答案为:bd;
23.在上述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都是S,4个S原子参加反应,有3个S原子价态降低(作氧化剂),1个S原子价态升高(作还原剂),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3:1。常温下,测得Na2SnS3溶液pH>7,则表明SnS3-能发生水解反应SnS32-+H2OHSnS3-+OH-。答案为:3:1;SnS32-+H2OHSnS3-+OH-;
24.已知:Sn(s、灰)Sn(s、白)-2.1 kJ,则此反应吸热。
a.灰锡和白锡的互相转化的条件不同,反应不互为可逆反应,a不正确;
b.从反应条件看,温度>13.2℃时,生成白锡,则表明常温下以白锡的形式存在,b不正确;
c.反应为吸热反应,则生成物即白锡的能量高,c正确;
d.同素异形体的性质不同,相互转化是化学变化,但没有价态的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正确。
故选cd。答案为:cd。
【点睛】分析同种元素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时,我们常说含有该元素的物质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所以有的同学会错误地认为,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其实,该物质应为一部分作氧化剂,一部分作还原剂。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