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必备写作角度:家乡风情、民俗文化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必备写作角度:家乡风情、民俗文化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2 20:1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必备写作角度:家乡风情、民俗文化
本期主题:家乡风情、民俗文化
细看生活,传统文化的痕迹无处不在。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里,如贴对联、穿旗袍;传统文化在传统技艺里,如打油茶、烧泥陶;传统文化在古建筑里,如骑楼、哈亭;传统文化在民族器乐里,如会鼓、天琴;传统文化在古诗里,如《乡愁》《秋词》;传统文化在历史人物里,如杜甫、苏轼;传统文化还在民风民德里,家风家书,祖父传之,子孙握之……传统文化在身边,在心里,它无处不在。
面对“家乡风情、民俗文化”这个主题,我们写作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呢?
写作思路
家乡的习俗文化
从自己生活习俗中感受传统文化,平实动人。
【开头段】
金叶飘零,轻悠悠地吻上柏油路,松茸茸地堆积在人们脚下,像席梦思床垫那般细软。路上车来车往,偶有停顿,不知道是为了秋意,还是为了秋菜……
【结尾段】
也许秋天囤秋菜只是为了热闹热闹,王大妈只是想和李大娘挎胳膊去市场,赵大婶只是想表演一下自己腌酸菜的绝招。但到了冬天,人人便都知道囤秋菜的好了,闺女儿子回家过年那真是顿顿吃得饱,齐家欢乐的场面也得是有秋菜的前提,毕竟老百姓以食为天。
也许囤秋菜在有些地方显得有些过时且不被理解,因为城市宜人的气候、成熟的大棚技术,蔬菜的供给随时都能赶上新鲜劲。可不知何时,囤秋菜仿佛成了东北人的精神文化象征,东北人家里必须要有点秋菜心里才能真正踏实。我想,囤秋菜大概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吧,不知道我们粗犷的性子是不是也是在囤秋菜中切磋出来的。——《囤秋菜》
【精彩素材】
“五毛一斤的大白菜,超过100颗送上门啊!”小贩声嘶力竭地呐喊,站在车斗上递大白菜,只见他向左弯腰,拾取,直起,向右弯腰,递过去,如此反复下去,一车车的白菜也慢慢见了底。
“我要二百斤,三毛卖不卖。”“大娘,五毛就五毛,这都多便宜了。”“你便宜点卖,我好几个姐妹儿也上你这儿买,不卖我可走了。”“拿着吧,拿着吧,但我不给你送货了啊,怎么也得省点油钱。”“行行行,快称吧,我开三斗子来的。”讨价还价的声音绕过整个街道,但在这般吵嚷中却又显出了一种莫名的和谐。左边是卖萝卜的,右边是卖大葱的,一捆一捆,绿油油的。
传统建筑、老物件
观其形,思其文。挖掘古建筑、老物件背后的智慧、文化。
【开头段】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一走入胡同,汪曾祺先生的话就回响在耳畔。记忆如同开闸的洪水般涌入,儿时的天真与快乐,如今的怀念与依恋,仿佛就藏在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每一处雕梁画栋里。
【结尾段】
就不能抖擞一下精神,恢复一下子生气,将几百年的历史转化为财富?就不能把前门外辟成一片古色古香、流韵悠长的古代商业街,勾画出一幅须眉毕现、淋漓尽致的清明上河图
——刘心武《抚摸北京》
2、鸽哨声又缓缓靠近,恍惚间我也伴随着这些鸽子,徘徊在胡同的上空,俯瞰着我心爱的京城。我感觉自己伸出了双手去抚摸北京,拥抱胡向,而胡同也如母亲般,回报我,摩挲我,爱抚我……
我站在原地,呆呆望着这藏着我的依恋的每一砖、每一瓦,每一株绿树和每一朵暮云,北京啊,我对你的爱,又怎一个“依恋”了得 ——《北京,这里有我的依恋》
【精彩素材】
一座座四四方方的古韵院落,一排排错落有致的青砖灰瓦构成一幅最具有老北京风味的民俗画卷。头顶的鸽哨声时远时近,门前的那棵大槐树仍旧屹立在原地,匆匆而逝的岁月不但没有让它变得衰老,反而变得愈加挺拔,可是在古树下乘凉的人却已变了。
小时候,爷爷大清早遛鸟回来就在这棵树下乘凉,他把鸟笼往树的枝杈上一系,再从屋里提溜俩马扎,拿一蒲扇,哼着小曲儿就出来了。只不过另一个马扎可不是给我留的,他把马扎往石墩对面一放,原来古槐下还有一个画好象棋格子的石墩,这是等着别人和他杀上一盘呢!爷爷慢慢悠悠地摇着蒲扇,又唱起了戏。“起了您内 ”“起了!”不一会儿就有人来了,这亲切的打招呼的声音就仿佛自己家人喊话的声音。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稀稀疏疏地洒落下来,照在人的脸上,显得十分温暖。
——《北京这里有我的依恋》
古诗词代表文化典籍
感悟古代诗人、诗词中的情感和精神。
【开头段】
传统文化的河岸上,曾有范文正公毅然落笔的静影沉璧;也有苏轼廊下与客赏月的盖竹柏影;更有刘禹锡座中自趣的青苔草色。传统文化是一首又一首的诗,在汩罗、在滁州、在长安,在任何一个寂静或繁华、淡雅或入俗的罅隙里,静静地沉浮,等待后人的传诵。
在我眼里,传统文化是曾祖父手掌里一页又一页的诗。
【结尾段】
文以载道,诗以传情。文化缘起民族,又缘起一代又一代人的传诵,也缘起一人又一人的共鸣。人生漫漫而行,山鸟独鸣其山,却也能自得其乐,看尽千山雪。曾祖父想要教会我的,已存放在旧时的那一本诗歌总集里,等待着我采撷、吸收,最终“享亭如盖矣”。
【精彩素材】
我还记得曾祖父念诗的力度,平缓、虚弱,却自有一份厚重。软白纸摩擦的声音伴随着他轻缓的念诗声,像是密雨斜侵中落下的几滴墨,点在心上,化也化不开。他会编小曲儿,以诗为词,拉着一把南胡,吱呀吱呀的就唱尽了曲中的悲欢离合;他的唱腔是花腔,偏的是高音,常常是感情充沛处爆发着无尽的能量,与病中的他完全不符;他最喜欢的曲儿是《长恨歌》,每每唱到“两处茫茫皆不见”,便会声泪俱下,掩面哭泣。我不懂他的迷茫、悲悯,自也不懂他的空虚与寂寥。
直到曾祖父去世,收拾他的遗物时,我才得以从诗中窥探他的人生。少年英才,落于时代,泯然众人矣。铁马入冰河,千雪藏山底,他人生回首处尽是萧瑟,几酹酒也无法化开风雨的无睛。我不曾忘他给我念诗时的神气,他挺直着腰板,双眼清亮,干枯的手捧着已磨损的纸张,毫无血色的嘴唇翕合,声音却捧响了一整个世界。那世界每个罅隙都塞满了嘹亮,即使人生路口空留雪痕,他也能念着诗词,独钓寒景。——《文以载道,诗以传情》
【范文】
感受梨园春色的美好
“这才是人生难预料,不想团圆在今朝……”“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儿时不懂戏曲之美,只觉得咿咿呀呀的声调乏味枯燥,长大后用心欣赏着国粹之芳华,不曾想竟深陷入梨园春色中,痴迷到再也无法自拔。
舞的是风华绝代,唱的是一曲情深,每一台戏都是一场文化盛宴,一个个身身着华美服装的戏角演绎着脍炙人口的故事,彰显中华文化之深厚。粉黛胭脂抹上眉目,凤冠珠钗点缀容颜,平添几分古韵,一颦一笑,皆令我为之沉醉。唱腔似春风轻拂下澄澈的流水,时而缓慢沉稳,尽显古朴,时而轻扬活泼,充满可爱意趣,从听觉潜入,与我的心灵碰撞,唱念做打中皆是滔滔中国文化之底蕴,辉煌艺术瑰宝之经典。
穆桂英年近半百挂帅出征,挥戈只为保大宋,飒飒英姿造就传奇;红娘活泼机灵,鼓捣棋盘,促成伉俪情深一段佳话;杨贵妃花中醉酒,百花亭中独有一抹娇俏可爱。若不是《汉明妃》美得不可方物,我又怎会《二进宫》 若不是《窦娥冤》的凄凉可怜,我又怎会流下《荒山泪》 一段段或真或假的故事,一个个鲜活动人的人物,在生旦净丑的演绎下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眼前。
最令我动容的,是一代代传承者对梨园星火的默默守护,对中华文化的不懈传承。“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待繁华唱响,他们始终不忘京剧艺术的根,坚守初心与热忱,用行动尽力浇灌守护先辈留下的梨园春色。
掂脚顾盼梨园,满园春色惹人醉,一曲新词唱遍繁华,何不一同前往,感受春风醉酒,满目葳蕤的美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