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课件(第二课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课件(第二课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3 17:5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六单元 第18课
童年的水墨画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熟读了这首儿童诗,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三首儿童诗都写了什么内容。
导入新课
1.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2.理解大意,边读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解读诗意
第一节:溪边( )
第二节:江上( )
第三节:林中( )
钓鱼
戏水
采蘑菇
解读诗意
大声朗读第一节:
1.找一找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写的?
2.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你好像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品读诗境
欣赏情境课文《溪边》,想一想诗里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是怎样的呢?
品读诗境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溪水”比作镜子,将“山溪”比作绿玉带,突出了山溪清澈、碧绿的特点。
溪 边
品读诗境
从这两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写了哪些景物?
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鱼儿
第一句话写小溪、红蜻蜓,这是静态描写,第二句是动态描写,这一静一动表现出景色的优美,孩子的欢乐。
品读诗境
说一说
《溪边》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课后第2题)
这是一幅有静有动的画。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都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们都在等待水里鱼儿上钩;当鱼儿上钩后,这种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了,溪边热闹起来了。
品读诗境
在朗读《溪边》的时候,第一句写的是美景,读时语气要舒缓,读出美感来;最后一句,读出喜悦、欢乐的语气。
朗读指导(课后第一题)
品读诗境
自读第二小节,边读边想象这个画面,说说在江上有哪些活动?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仿读新诗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将孩子们比作鸭群,突出了孩子们
在水中嬉戏的热闹场面。
江上
仿读新诗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你知道“水葫芦”指什么吗
水葫芦,文中指的戏水的孩子,突出了孩子活泼的特点。
仿读新诗
水葫芦:水葫芦的学名为“凤眼莲”,由于在每个叶柄中部都有一个膨大似葫芦的球状体而得名,水葫芦也正是因为这个充有空气的“葫芦”而能漂浮在水面上。
仿读新诗
说一说
这是一幅快乐的戏水画。水中鸭子拍着翅膀玩耍,孩子们也用双手拨动着浪花,快乐地在水中嬉戏。
仿读新诗
“江上”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课后第2题)
自读第三小节,找一找作者写到了林中的哪些景物?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仿读新诗
比喻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雨后松树很干净,没有灰尘,给人一种清清爽爽的感觉。
林中
仿读新诗
比喻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是谁呢?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孩子们头上戴的斗笠比作蘑菇,形象、贴切。
仿读新诗
比喻
说一说
这是一幅快乐的《采蘑菇》图,山林中,蘑菇点点,人影绰绰。
《林中》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课后第2题)
仿读新诗
比喻
思考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仿读新诗
读后小结
这是一首 ,分别写了 ,
, ,表现了 。
《溪边》
儿童诗
《林中》
《江上》
主题概括
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读后小结
拓展延伸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拓展延伸
课堂练习
一、比一比,组成词语
葫( ) 拨( ) 蘑( ) 菇( )
胡( ) 泼( ) 磨( ) 姑( )
胡乱
拨动
活泼
蘑菇
磨坊
蘑菇
姑妈
葫芦
巩固练习
清清爽爽: 。
一 朵 朵: 。
平平安安、干干净净
一只只、一串串、一条条
二、根据例子,仿写词语
巩固练习
三、文中作者写到了童年的三个画面,结合课文想一想你的童年还有哪些画面 动手写一写。
提示:草地 、沙滩、大海、高山
巩固练习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