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核心素养检测(三) -高二语文课时同步练(含解析)(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核心素养检测(三) -高二语文课时同步练(含解析)(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2 19:0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核心素养检测(三)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所谓名著,通常是指文学艺术中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按哲人的说法,都是“不可企及的高峰”。当然,这并不是说,它们在社会认识和艺术表现上已达到了顶峰,只是因为这些名著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文艺发展的最高水平。作家、艺术家以完美的艺术形式,把他们所处时代的辉煌与罪恶,他们特有的情感体验,都深深地镌刻在文艺的纪念碑上了。因此,那个时代虽然一去不复返了,但其完美的艺术表达和特有的情感体验,以及他们对那个时代认识的独特视角,却永远不能被取代、重复和超越。《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学名著,就是因为曹雪芹以其如椽之笔,通过描绘一个家族的兴衰,把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和他深刻的生命体验,无与伦比地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于是,《红楼梦》成了一座纪念碑,一座中国小说史乃至世界小说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后人不仅从中得到了很多历史的、审美的认识,而且对它包含的文化意蕴,至今也说不尽,道不完。
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一个艺廊的。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再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他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
名著需要重读。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因而需要反复阅读;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高,而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与生活感悟。我这里所说的重读名著,乃是从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着眼的。仅就我们这些年龄稍长的人的亲身经历来说,在“文革”前的一段时间和“文革”期间,阅读心态是何等的不正常,阅读空间和环境是何等的狭小和残破。那种以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为经纬的阅读定势,使我们只懂得给书中人物划成分,或者千方百计地追寻作者的阶级归属和政治派别。那种刻板的经济决定论,使我们阅读名著时,到处搜罗数据,以理解时代背景。那种“通过什么反映什么”来概括作品主题的阅读公式,死死地套住我们的阅读思维。那种所谓“受阶级局限,如何如何”的万能标签,夺去了多少传世之作鲜活的生命,使人们对名著产生了多少误解!
新时期以来,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生气。但如何重读名著呢 我想,所谓“重读”,决非“再看一遍”,也非多看几遍。如果仅仅停留于“看几遍”,那也许只是“无用的重复”。“重读”应是指把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首先需要阅读者在面对名著时有一种开放的阅读心态,同时应该破除过去在某种力量束缚下的阅读方式,在心态上积极开辟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的建设性的文化性格。否则,仍可能导致重读名著的失败。
1.下列对文学名著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任何文学名著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代表着一个时代文艺发展的最高水平。
B.任何一部文学名著,都是对整个世界的辉煌与罪恶做出深刻反映的作品。
C.文学名著都必须表达出作者特有的情感体验和作者认识他那个时代的独特视角。
D.文学名著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
2.对名著需要重读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名著经过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具有不朽的价值。
B.读者的水平不断提高,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
C.“文革”期间不正常的阅读心态使读者对名著产生了许多误解。
D.新时期以来的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生气。
3.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经典名著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筛选,是不朽的。
B.名著包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值得人们反复品味。
C.名著需要我们多看几遍,因为读一遍就会有一遍的收获。
D.新时期阅读名著应具有开放的阅读心态和多元的思维格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人民网北京7月17日电2019年7月13-15日,“为中国未来而读——2019阅读行动研讨会”在吉林长春举行。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刘宏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新课程与名著阅读”。研讨会上,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张玉新分别做了题为《语文老师要当“读书种子”》《整本书阅读与核心素养的提升》的主题报告。温儒敏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语文课要把读书当作头等大事。语文老师当好“读书种子”,是一种理想,一种责任,同时又是我们面临的很实际、很紧迫的职业要求。围绕如何读书,温教授给出了参考建议。他认为,读书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可设计为三个 “圈”:最外圈是通识部分,主要是中外文化经典,是最基本的书;第二个“圈”是与自己从事专业或职业相关的部分,目的是打基础,拓展专业视野,活跃思维;第三个“圈”是核心部分,这部分书能够进一步提高个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且能帮助自己加深理解甚至提出专业见解,应有明确的阅读指向。他还说,读书可以养性,可以练脑,这不仅是能力,也是涵养,是素质,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每位语文教师都应有自己的精神“自留地”。张玉新教授强调,读书是语文教师的职业要求,老师的当务之急是“啃”读一本垫底儿的书。关于“啃”什么,他建议可以补短与扬长结合,围绕教学的“刚需”,同时关照专业发展的“长需”和新的发展需求等。他还以生动鲜活的例子阐释了怎么“啃”读。他认为,书底儿的厚度决定了其专业发展的高度,每一位优秀教师都有一部成功的阅读史。语文教师自己不具备语文的核心素养,不可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国未来而读,语文教师要先读起来。
(摘编自《为中国未来而读——2019阅读行动研讨会在长春举行》2019年7月)
材料二:
中小学生不喜欢阅读名著、读不懂名著的现象并不少见。即便一些在幼儿阶段读着大量绘本长大、有着良好阅读兴趣的孩子,进入小学后仍然面临着阅读层次不高、阅读能力较弱等问题。
长期以来,给儿童和青少年推荐哪些经典名著、如何指导他们阅读经典名著却往往众说纷纭,缺乏有效的名著阅读策略和指导方法。很多教师和家长往往采取灌输的方式,甚至不惜采取布置作业等强制性手段,硬性要求儿童和青少年阅读名著,这样做不但不能唤起儿童和青少年对名著的阅读热情,还会伤害他们的感情,把本来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给扼杀掉。
用科学的方法让孩子阅读名著,爱上名著,努力培植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是每一名家长的责任,更是每一名教师的责任。愿更多的教师和家长都能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帮助儿童和青少年阅读,为他们搭起通往未来的阅读之桥。
(摘编自刘殿波《请给名著阅读以科学的指引》)
材料三:
王迪介绍,自己的阅读体验经常带给她教学灵感,设计出一些点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中一个点子就是用习题的形式让学生与小说对话,就是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这些题目时而关注情节,时而关注人物,时而聚焦主题,时而又聚焦写法。虽只是一点一滴.但是润物细无声,焉知不会在某个际遇中催生出一朵花、一束果、一个春天。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一分校教师张萍萍如此分解通向阅读的途径:阅读之前先要放手,这是学生不被打扰的一种自然状态,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15分钟是一个底线;在活动驱动阶段,反复走进文本。老师可以设计关于了解作家作品、把握情节、理解人物、主题解读等内容,录制成一个小小的微课,然后放到网上让学生课后自己选择阅读;进入研读环节,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之上再进行教学设计。比如读《鲁滨逊漂流记》的时候,就做些荒岛生存手册、漂流地图、鲁滨逊的警示录。读《昆虫记》,就让孩子们用可爱的小精灵们去创作诗歌。
徐杰认为,很多语文老师在评价阶段就是布置学生写读后感。还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在每页都要圈、点、勾、画。其实一本书中有些章节需要精读,有些章节可以泛读,因此要区别对待。同时,应尊重个体的阅读体验和阅读基础,不搞“一刀切”。
(摘编自《阅读不是套路,是精神成长》)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19年7月13日,以“新课程与名著阅读”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吉林长春举行,温儒敏等专家做了典型性发言。
B.读书是语文教师的职业要求,语文老师应“啃”读一些垫底儿的书,以便耕耘自己的精神 “自留地”。
C.由于缺乏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正确的指导方法,致使一些在幼儿阶段有良好阅读兴趣的孩子,进入小学后阅读层次不高。
D.张萍萍认为学生阅读时要放手,读什么、读多久让学生决定,让学生处于不被打扰的一种 自然状态。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读书可以养性,可以练脑,是涵养和素质的体现,是语文老师应有的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
B.语文教师要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既要读中外文化经典,还要读提高个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书。
C.采取布置作业等强制性手段,硬性要求青少年阅读名著,只会伤害孩子的感情,挫伤阅读的积极性,不会有任何有益的效果。
D.读《鲁滨逊漂流记》时,做些荒岛生存手册、漂流地图,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脉络,能增强学 生记忆。
6.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分析,语文老师如何才能当好“读书种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雨果
群众有等候观赏公开行刑的习惯,他们用观看刑台来消磨时间。
当伽西莫多给拖到刑台顶上的时候,当人们能够从各方面看见他被人用绳子和皮条绑在刑台的轮盘上的时候,场内爆发了一阵笑声和喊声,人们认出他就是伽西莫多。
人家叫他跪在那块圆形底座上,他照着做了。人家脱掉了他的上衣和衬衣,直到露出胸膛,他也听之任之。群众看见了伽西莫多赤裸的驼背,突起的胸脯,长着许多硬皮和汗毛的肩膀,便爆发出一阵哄笑。正当大家笑闹的时候,施笞刑的大头目比埃拉爬上了平台,到了犯人身边。
随着轮盘的转动,比埃拉抬起胳膊,皮鞭挥起,发出水蛇般的嘶嘶声,一鞭又一鞭疯狂地落到那可怜人的肩膀上。人们看见成千条血水在那驼子的黝黑的肩膀上流淌,皮鞭在空中挥动时把一些血珠也溅到了观众的身上。伽西莫多脸上的呆笨表情变成了痛苦和懊丧,他闭上独眼,把头垂到胸前,仿佛死去了似的。
轮盘停止了转动,施刑人停止了鞭打,笞刑算是执行完了。可是对于伽西莫多,这还未完事,他还要在刑台上示众一个钟头。当“公诉”执行完毕,就轮到千万种私人的报复了。
“邪教的怪物!”一个说。
“骑扫帚把的家伙!”另一个嚷道。
“做个凄惨的怪笑吧。”第三个说。
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像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伽西莫多虽然耳聋,但他看得很清楚,群众的狂怒表现在脸上的并不比表现在话语里的少,向他投来的石子也能说明群众是在哄笑。他愤怒、憎恨、失望,脸上布满了厚厚的阴云。
这时,他远远望见一个神甫骑着骡子经过,这可怜人的脸色就温和起来,一直控制着他的那种愤怒变成了奇特的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那神甫愈走近他,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像是不幸的人所崇敬的救主降临了似的。可是当那头骡子靠近了刑台,使骑在它背上的神甫看清了犯人是谁的时候,那神甫却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好像在逃避一声耻辱的呼唤似的,他很不愿意在那种场合被一个不幸的人认出来并且向他致敬呢。
那个神甫正是副主教克洛德。伽西莫多的脸色黯淡起来了。微笑还在一片阴云间停留了一会,但那是痛苦的、无力的、带着深深悲哀的微笑。
时间一点点过去,他在那儿至少待了一个半钟头,被人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投石子。突然,伽西莫多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他打破缄默,用嘶哑愤怒的如动物般的声音吼叫:“给水喝!”这声悲惨的呼唤,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市民笑得更加厉害。
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睛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
“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
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
只见爱斯梅拉达一言不发地走近那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节选《巴黎圣母院》,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伽西莫多在刑台上毫不反抗,是因为“他认为一切反抗都是徒然的”,他甘愿为副主教克洛德承担劫持爱斯梅拉达的罪名。
B.当伽西莫多用令人心碎的声音求水喝时“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只”说明围观的人群虽然看到伽西莫多经受了酷刑,但没有人同情他,强调人们态度的冷漠。
C.伽西莫多很少得到別人的同情,在爱斯梅拉达到来之前,在场的许多人骂他、打他,而伽西莫多曾为副主教克洛德抢过爱斯梅拉达,所以当伽西莫多看到爱斯梅拉达走来,“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
D.选文描写人物时采用多种方法,如:描写伽西莫多时,通过对他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的刻画,表现了他的期望、怀疑、感激、悲哀;描写爱斯梅拉达时,着重刻画她的外貌、神态与动作,展现她的人性美。
8.小说多处描写围观者对伽西莫多的哄笑、侮辱,这样写有哪些作用?(6分)
9.本文标题为“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也有译为“一滴水唤一滴泪”的。你认为哪个好 请简述理由。(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丁前溪
蒲松龄
丁前溪,诸城人。富有钱谷。游侠好义,慕郭解之为人。御史行台按访之 。丁亡去。至安丘,遇雨,避身逆旅。雨日中不止。有少年来,馆谷丰隆。既而昏暮,止宿其家;莝豆饲畜,给食周至。问其姓字,少年云:“主人杨姓,我其内侄也。主人好交游,适他出,家惟娘子在。贫不能厚客给,幸能垂谅。”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次日,雨仍不止,供给弗懈。至暮,剉刍;刍束湿,颇极参差。丁怪之。少年曰:“实告客:家贫无以饲畜,适娘子撤屋上茅耳。”丁益异之,谓其意在得直。天明,付之金,不受;强付,少年持入。俄出,仍以反客,云:“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主人在外,尝数日不携一钱;客至吾家,何遂索偿乎?”丁叹赞而别。嘱曰:“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暇幸见顾。”
数年无耗。值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从之。至诸,通姓名于门者。丁茫不忆,申言始忆之踩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明日,为制冠服,表里温暖。杨义之,而内顾增忧,褊心不能无少望。居数日,殊不言赠别。杨意甚急,告丁曰:“顾不敢隐,仆来时,米不满升。今过蒙推解,固乐,妻子如何矣!”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走仆招诸博徒,使杨坐而抽头,终夜得百金,乃送之还。归见室人,衣履鲜整,小婢侍焉。惊问之。妻言:“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栗,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又给一婢,为妾驱使。”杨感不自已。由此小康,不屑旧业矣。
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最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止宿其家 止:让····停留
B.谓其意在得直直:通“值”,即钱
C.丁益异之 异:奇特
D.设筵相款 相:动作偏指一方,指杨家主人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杨妻“尽心助人”和丁前溪“知恩图报”的一组是( )(3分)
A.慕郭解之为           强付少年持入
B.适娘子撤屋上茅耳        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C.客至吾家,何遂索偿乎      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
D.妻漫劝诣丁,从之        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丁前溪家中富有,他钦慕郭解的为人,喜好交游,豪爽重义。御前史台让他出来做官,丁前溪不愿意做官,逃离了家乡。
B.安丘一民舍的女主人是一个重情重义,施恩不图报的人,她尽家中所有招待丁前溪,在无马料喂丁的马时,竟扯下房顶的茅草来做饲料。
C.荒灾发生后,杨家处境非常困顿,于是杨前往诸城投奔丁前溪,希望得到帮助,丁前溪非常热情周到地接待了他,并暗中派人帮助杨的家人。.
D.蒲松龄认为,喜欢饮酒赌博,性情豪放的人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是正常的,而杨的妻子作为一个女子也能如此大度就让人惊异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3分)
(2)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3分)
(3)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栗,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4分)
(二)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玉楼春
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尽得梅花神韵。而且活画出赏梅者虽愁闷却仍禁不住要及时赏梅的矛盾心情。
B.首句以“红酥”比拟梅花花瓣的宛如红色凝脂。以“琼苞”形容梅花花苞的美好。
C.四两句的“几多香”“无限意”,将梅花盛开后所发的幽香、所呈的意态摄纳其中。
D.“道人憔悴春窗底”,作者借隔壁道观的道人。来抒写自己内心愁闷煞人的情状。
15.“朱彝尊《静态居诗话》卷十:‘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皆得梅花之神。”请结合此评论,简要分析尾联的内涵。(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以“孔子转益多师”为例来证明自己提出的“____________”的论断,这个论断又恰与文章开篇提出的“__________”的中心观点相呼应。
(2)《荀子 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__”,却最终“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真正的艺术家,在于让生活与艺术“不离不即”。语言、情绪、动作要准确真实,是为“不离”;但不在模仿还原上 ,不让艺术被拉拉杂杂的现实同化,并且在生活中保留一方自我的天地,是为“不即”。在“仿真”的基础上有所创造,让观众得神忘形、 ,方能创造“文学的形象、美术的形象,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日常生活中,不少语言大师 、喜剧名家严肃谨慎,他们让生活和艺术保持
的距离,分清彼此,自由出入,这是极高的艺术境界,也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深意所在。
出现徒不如师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只向老师学习,所以仅得其一隅。破解之道,需向生活取经,在生活中积累,如此方有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是演员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要用一辈子来回答的考题。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5分)
A.趋之若鹜 得意忘言 三缄其口 恰如其分
B.亦步亦趋 得意忘言 沉默寡言 恰如其分
C.趋之若鹜 得意忘形 沉默寡言 适可而止
D.亦步亦趋 得意忘形 三缄其口 适可而止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5分)
A.出现徒不如师的现象,是因为很大程度上只向老师学习,难免仅得其一隅。
B.出现徒不如师的现象,是因为很大程度上只向老师学习,所以仅得其一隅。
C.出现徒不如师的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只向老师学习,难免仅得其一隅。
D.出现徒不如师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只向老师学习,难免仅得其一隅。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5分)
A.戏如人生过于波澜,人生如戏失之平淡,寻找生活与艺术的平衡点
B.戏如人生失之平淡,人生如戏过于波澜,寻找生活艺术的平衡点
C.戏如人生失之平淡,人生如戏过于波澜,寻找生活与艺术的平衡点
D.人生如戏过于波澜,戏如人生失之平淡,寻找生活艺术的平衡点
18.阅读下面对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评价文字,然后用上加点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议论抒情的文字,可以不考虑词序。(不少于50字)(5分)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样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虽然大马林鱼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他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
代价 命运 勇气 毅力 智慧 尊严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名著是传世的经典之作,对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重要的作用。高中必修教材向高中生推荐10部中外名著,它们是:《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红楼梦》《高老头》《谈美》《哈姆莱特》《三国演义》《堂吉诃德》。
请从中选择两部名著,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你阅读名著的感受和思考。要求选好名著,把握名著间的相关联系;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名著”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B.“整个世界的辉煌与罪恶”的表述扩大了范围,原文为“作家、艺术家……把他们所处时代的辉煌与罪恶……都深深镌刻在文艺的纪念碑上了”。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最后两段内容。D.强加因果,从原文来看“名著重印”不是重读名著的原因,而是重读名著的条件。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相关语句的意义的能力。C.理解不合文意,原文说“如果仅仅停留于看几遍,那也许只是无用的重复”。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项,“张萍萍认为学生阅读时要放手,读什么、读多久让学生决定”错误,“读多久”曲解文意,原文表述为“15分钟是一个底线”。
故选D。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项,“只会伤害孩子的感情,挫伤阅读的积极性,不会有任何有益的效果”错误,依据“这样做不但不能唤起儿童和青少年对名著的阅读热情,还会伤害他们的感情,把本来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给扼杀掉”可知,“会”不等于“只会”,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
6.【答案】①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②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③做好阅读微课设计,指导学生阅读;④尊重个体的阅读体捡和阅读基础,做好阅读评价。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用科学的方法让孩子阅读名著,爱上名著,努力培植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是每一名家长的责任,更是每一名教师的责任”,即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王迪介绍,自己的阅读体验经常带给她教学灵感,设计出一些点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中一个点子就是用习题的形式让学生与小说对话,就是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即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老师可以设计关于了解作家作品、把握情节、理解人物、主题解读等内容,录制成一个小小的微课,然后放到网上让学生课后自己选择阅读;进入研读环节.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之上再进行教学设计”,即做好阅读微课设计,指导学生阅读;“同时,应尊重个体的阅读体验和阅读基础,不搞‘一刀切’”,即尊重个体的阅读体捡和阅读基础,做好阅读评价。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项,“描写爱斯梅拉达时,着重刻画她的外貌、神态与动作,展现她的人性美”分析错误,描写爱斯梅拉达时,着重刻画她的表情与动作,展现她的人性美。没有对爱斯梅拉达的外貌描写。故选D。
8.【答案】(1)表现人性的丑恶,反映当时人们缺乏怜悯、良知的社会现实。(2)反衬爱斯梅拉达善良与宽容的人性美。(3)为结尾写人们良知的被唤醒作铺垫。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考查某一段、某一情节的作用,需要考虑该段自身的段意,考虑该段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不能忽略其在全篇结构上所起的铺垫或照应等作用。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描写围观者对伽西莫多的哄笑、侮辱的作用,注意联系文章开始前的一句提示,即与本文有关的情节:“克洛德副主教垂涎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的美色,唆使养子伽西莫多拦路劫持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被官兵抓住,判鞭刑”。“当人们能够从各方面看见他被人用绳子和皮条绑在刑台的轮盘上的时候,场内爆发了一阵笑声和喊声,人们认出他就是伽西莫多”,作者写伽西莫多要水喝后,又详细写了五个人的行为,五个人的言行都是对伽西莫多的侮辱,他们的表现与爱斯梅拉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这些人对伽西莫多的侮辱,表现了群众的麻木、冷酷、无情,与后面爱斯梅拉达的行为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爱斯梅拉达善良的形象。据此可以分析出答案:围观者的麻木、冷漠与爱斯梅拉达善良、宽容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等。
9.【答案】示例一:“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好。理由:(1)突出伽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赠水的感激之情。(2)“一滴水”体现了仁爱和人性,爱斯美拉达的“一滴水”换来了伽西莫多的眼泪,而这又感动了周围的观众。
示例二:“一滴水唤一滴泪”好。理由:(1)这样更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有爱斯梅拉达充满仁爱的“一滴水”,才有伽西莫多充满感激的“一滴泪”。(2)更能突出 “一滴水”对唤醒伽西莫多良知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题,如何理解都对,但一定要注意自圆其说,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联系本文主旨作一分析即可,但一定注意要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如认为“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好一些,可以突出艾丝美拉达对水的特殊情感等角度分析。“一滴眼泪”本身包含伽西莫多自责、悔恨、感激等多样心理,“一滴水”则象征着艾丝美拉达的怜悯、关怀和希望。“换”则包含了美好、光明和善良的传递与传承。如认为“一滴水唤一滴泪”则可以从更符合逻辑等角度进行分析。有爱斯梅拉达充满仁爱的“一滴水”,才有伽西莫多充满感激的“一滴泪”。
10.【答案】C
【解析】异:意动用法,认为……奇怪。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异”后面有“之”译为“奇特”解释不通,应为意动用法。
11.【答案】B
【解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杨妻”特征是“尽心助人”和丁前溪“知恩图报”的一组,A两句均写丁前溪;C后一句不能表明丁前溪知恩图报;D前一句不能表现杨妻尽心助人。
12.【答案】B
【解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重情”的说法无依据;“施恩不图报”的说法错误,从后文杨求助于丁前溪可看出。
13.【答案】(1)丁前溪问他家主人以什么为业,(年轻人说)主人家没有多的资产,只是每天靠设博场谋得少量的生活用品。(2)丁前溪说“这无须你烦恼操心,我已经替您安排好了。希望您放宽心稍微再待几天,我帮您解决盘缠。”(3)从您离开后,第二天就有车马和仆人送来了这些布匹和粮食,堆满了一屋子,说是丁氏客人赠与的。
【解析】翻译题一定要注意直译,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1)惟——只是,日——每天,升斗——少量的生活用品。(2)无——无须,经纪——安排,幸——希望,舒意——放宽心,资斧——解决盘缠。(3)若——您,赍——送来,云——说。
【参考译文】
丁前溪,是(山东)诸城人,家中富有囤有很多钱谷,是个喜好交游、豪爽重义的人,他钦慕郭解的为人。御史行台察访他(让他出来做官)。丁前溪(不愿做官)逃离了(家乡),到安丘时遇到大雨。(他)在旅馆避雨。雨到中午还没停止。有一年轻人出来,给他提供了丰厚的食物。一会儿夜幕降临,(年轻人)挽留丁前溪在他家住宿,拿饲料草喂养他的马匹,伺侯得非常周到。(丁)问年轻人姓名,年轻人说:“我家主人姓杨,我是他的内侄(妻子弟兄的儿子)。主人喜好交游,适逢他出门在外,家中只有他家娘子在。家贫不能给你丰厚的招待,希望你能见谅。”丁前溪他家主人以什么为业?”(年轻人说)主人家没有多的资产,只是每天靠设博场谋得少量的生活用品。第二天雨仍然下个不停,(年轻人)给(丁)的供给丝毫不懈怠。到晚上铡草喂马时,喂牲口的干草湿漉漉的,看起来极杂乱。丁前溪对此很奇怪。年轻人说:“实话告诉您,家中贫困没有什么用来喂养牲畜,(这是)刚刚娘子拆掉屋上的茅草(来喂养您的马匹)啊。”丁前溪越发感到奇异,以为他的意图是想得到他的钱财。(第二天,丁前溪)付钱,年轻人不接受,(丁)硬要给钱让年轻人拿进去。一会儿,年轻人仍然将钱归还给丁,(并)说:“娘子说了,我们并非以此(开旅馆)为业来谋取生活。主人出门在外,曾经几天都不带一文钱,您来到我家,怎么能索要报酬呢?”丁赞叹着告别。(临别)嘱托年轻人说:“我是诸城的丁某,主人回来后,应该告诉他。得空时希望(他)光顾(我家)。”(之后)几年没有消息。
(几年后)正遇上灾荒饥年,杨氏(处境)非常困顿,实在没有什么作为生计,他的妻子随意劝他去投靠丁前溪,杨氏听从了她妻子的话。来到诸城,向守门人通报了姓名,丁前溪模模糊糊不记得此人,(杨氏)再三说起(以前的事)后(丁)才记起来。(丁前溪)连鞋也来不及提上就跑出欢迎,作揖行礼请客人进屋,见他衣服破烂,鞋子露着脚后跟,将他安排在暖和的房间(休息),又置办酒宴款待他,恩惠礼节超出一般。第二天(又)替他做帽子、衣服,里里外外都很保暖。杨氏觉得丁很讲义气,可是心里顾念着妻子,心里不能不对丁前溪有些埋怨。停留了几天,(丁)始终不说赠别的话。杨氏内心非常急迫,告诉丁说:“(我心存)顾虑不敢隐瞒,我来时家中米不到一升。现在承蒙您赤诚相待,我本来很高兴,可是我的妻子儿女怎么办啊?”丁前溪说:“这无须你烦恼操心,我已经替您安排好了。希望您放宽心稍微再待几天,我帮您解决盘缠。”(丁)令仆人招来一些博徒,让杨氏不出力而向赢方抽头为利,一夜就得到百金,于是就送他回家。
回家见到妻子,(他的妻子)衣服鞋子光鲜齐整,一个小婢女在旁边侍候。杨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妻子说:“从您离开后,第二天就有车马和仆人送来了这些布匹和粮食,堆满了一屋子,说是丁氏客人赠与的。又送来一婢女,给我使唤。”杨氏感动不已。从此他家过上小康生活,再不屑于从事以前开博场的职业了。
异史氏说,家贫却好客,饮酒博戏、性情放荡的人做这样的事情大有人在。让人惊异的,唯独杨氏的妻子吗?受到别人的恩惠而不回报的,难道还称得上人吗?然而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即使是很小的恩德,也不忘记的,丁前溪就具有这种品德啊。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项,“作者借隔壁道观的道人。来抒写自己内心愁闷煞人的情状”错误,“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学道之人憔悴地在满含春光的窗前独坐,太多的苦闷会损伤你的身体啊。“道人”是作者的自称,意为学道之人。“憔悴”和“闷”、“愁”,分别表现李清照的外貌与内心的愁闷。故选D。
15.【答案】(1)作者从开得正盛的红梅联想到红梅未来的命运,以及自己的青春时光。顿悟到饮酒赏梅要迅疾。明日起风时已无梅!尾联隐含着莫错过大好时机且举杯遣怀的意味-转愁闷为自宽自慰。自邀自乐。(2)尾联看似浅直,实则内涵却十分深邃含蓄。这是作者晚年流落江南之后的反常写法。它饱含着词人对梅花命运的深沉忧虑。也深藏着青春易老。世事难料,人世沧桑之感。这样含蓄的结句,更使全词的艺术形象收物我一体之妙。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句内涵妙处的能力。“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想要来我们跟前饮酒赏花的话,就赶快来吧,谁知道明天会不会起风,将我们吹了去。“休”字,在这里是语助词,含罢、了的意思。这是作者借梅花容易被吹逝的命运,表现作者对青春易老、世事难料、人生流落的感叹,也含着莫错过时光,且举杯遣怀的意味。
16.【答案】(1)圣人无常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须臾、狼居胥、仓皇。
17.(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趋之若鹜”,像成群的鸭子争先恐后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相追逐(多含贬义)。“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第一处,语境强调模仿,应使用“亦步亦趋”。“得意忘言”,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得意忘形”,形容高兴的失去了常态。第二处,语境强调观众对“文学的形象、美术的形象”的心领神会,应使用“得意忘言”。“沉默寡言”,不声不响,很少说话;“三缄其口”形容说话谨慎,也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第三处,语境中是说生活中的“语言大师”与艺术中的表现不同,应是说他们很少说话,并非是说话谨慎,应使用“沉默寡言”。“恰如其分”,(说话、办事等)恰当稳妥,正好合乎分寸。“适可而止”,做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指做事不要过分。第四处,是说语言大师和喜剧艺术家让生活和艺术保持恰当的距离,应使用“恰如其分”。故选B。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出现徒不如师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只向老师学习,所以仅得其一隅”不合逻辑,“因为” “所以”构成的内容不能解释“徒不如师的原因”,“出现徒不如师的现象”的原因应是“只向老师学习,难免仅得其一隅”。A项,“是因为很大程度上”语序不当,“很大程度上”作状语,应放在“是因为”的前面;B项,“是因为很大程度上”语序不当,“很大程度上”作状语;“……的现象,是因为……,所以……”不合逻辑,“因为”“所以”构成的内容不能解释“徒不如师的原因”;C项,“……的原因,……是因为……”结构混乱,“的原因”与“是因为”杂糅。故选D。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本题中,从前面来看,材料是说艺术家要处理好“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即找到“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平衡点,而这也是“演员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要用一辈子来回答的考题”;再分析四个选项,A项,“戏如人生过于波澜,人生如戏失之平淡”不合逻辑, “人生”应是“平淡的”,而“戏剧”应是“波澜的”,故“戏如人生”应“过于平淡”,“人生如戏”则“过于波澜”;B项,“生活艺术”与后文“平衡点”不搭配,应是“生活和艺术”;D项,“人生如戏过于波澜,戏如人生失之平淡”、“生活艺术”的强调重心偏向“生活”,而后文的演员强调“戏”,排除这三项,故选C。
18.【答案】示例:热爱生命需要我们珍惜生命,维护生命的尊严。在面对挫折、困难、疾病、不幸的时候,我们不能失去勇气、信念,不能屈服于命运,哪怕付出沉重的代价,也要以顽强的毅力、生存的智慧保持生命的活力,坚守理想,继续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扩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扩写的要求,如本题“阅读下面对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评价文字,然后用上加点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议论抒情的文字,可以不考虑词序”,然后分析这些词语所在的语境,明确这一语境表达的意思,再确定一个表达的主题,使用议论、抒情的方式进行拟写。首先分析语段的意思,这个语段主要是展示《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在命运面前的不屈服,他借助自己的毅力、勇气、智慧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然后分析“代价”“命运”“勇气”“毅力”“智慧”“尊严”这些词语之间的关联,“命运”是我们面临的现状,一般是坎坷的,而“代价”是面对这样的命运要付出的东西,“勇气”是面对这样命运所要具备的精神,“毅力”“智慧”是战胜这样命运要具备的品质,而“尊严”是最终维护的对象,明确了这些,就可以按照要求拟写。
19.【参考范文】
读名著有感
中国素以优秀历史文化著称,早在千年前,中国名著令世界惊叹!直到今天,还是有如春雨看大地,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如夏风凉爽着让我们享受着人生;如秋果挂满了枝头叫我精神饱满文学名著的奥妙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成就着我!
在学校书香校园活动中,我重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品味着名著我不禁赞叹作者的巧妙构思,把一个个人物性格各异的人物展现在我们眼前,行侠仗义的宋江,漂亮醉拳的武松,足智多谋的吴用还有天真烂漫的李逵…可以说他们做到了信义两字多少好汉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救人于危难之际。
在读的过程中,爸爸时刻提醒我不要只关注人物的众多,情节的曲折。他说“四大名著中水浒在塑造人物上最为精彩。你喜欢武松吗?我直言不讳:“当然喜欢。”为什么?武松可谓是―个打虎大英雄,为哥哥情意而通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可说是嫉恶如仇、正义勇敢的化身,一直在我的心中是崇高的。他不但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杀潘金莲,策划周密。讲究义气,具有士为己者死的品格,有恩与他的人,一律不忘。
“对,但你领悟的只是表面,作者还有更巧妙的描写。他那么英雄作者为什么安排他的手臂被斩断呢?”在爸爸的指点下,于是我又另辟读书方法。不读不知道,一读果真是佩服之至。他也有人性的弱点,在酒店,吊销而稍有照顾不周,他便是一拳将店小―推到门外更有甚者他遇到―只黄狗那黄狗朝着武松大叫几声武松大怒将它杀了,武松太要强了,争勇斗狠,使性逞强。应该是一个人人佩服的大英雄,但随处张扬大丈夫的“英雄”气概,谁不顺眼就毫不犹豫地杀之。当我把发现告诉爸爸后,爸爸说:“是呀!这样的人,结果也没有得到好报啊!你看,武松那样勇敢结果不是连手臂都被斩断了吗?那是老天对他的惩罚”我忽然领悟。作者是多么巧妙,武松少了胳膊后,醒悟了,他改变了自己,出家当了和尚,一直活到了八十。丢掉一条胳膊,获得了人生醒悟,也获得了生命的圆满。这就是名著告诉我们“学做人”的道理。
名著中蕴含了一个个做人道理其著名的不仅仅是打打杀杀的故事情节。有人说,一本著作—杯清茶我们在经典中感悟人生在人生中找到自己。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不可能经历那么多。但是可以读名著读名著中的典型人物读他们的生活,读他们的人生,读他们的思想,读他们的一切,然后了解现实生活中如何调整自己。用通俗诠释名著,用名著诠释人性用人性诠释人生。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注意按着要求选取其中的两部以上名著提炼出共同的主题进行立意,如《论语》和《三国演义》中谈中国的传统美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