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核心素养检测(一)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它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一部革命文化的产生、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史。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革命文化源于伟大的革命实践,有了革命斗争实践才有革命文化。研究革命文化,必须研究革命斗争,包括军事斗争、经济斗争等。这些革命斗争实践为革命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其蕴含的不畏牺牲、乐于奉献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都成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特质。同时,革命文化也为革命实践的发展提供动力。例如,延安精神来源于党在延安时期坚持敌后抗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革命实践;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价值,正在于其中蕴含的精神要素对延安时期乃至今天的奋斗实践产生的指导、鼓舞和借鉴意义。
没有理论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马克思主义是揭示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革命实践与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蕴合的核心要素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比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蕴含的鲜明的群众观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容。
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革命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创造的,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有了中国革命,才孕育和形成了革命文化。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曲折艰辛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结合革命不同历史阶段的目标与任务,充分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坚持用革命理论武装干部、群众的头脑,系统地领导人民群众在以不同方式参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事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革命文化。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12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由于革命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不断创造和丰富发展的,因此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广泛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创造性,成为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
(摘编自朱喜坤《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革命文化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源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等革命实践。
B.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当代的文化自信,必须着眼于和立足于革命文化。
C.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军事斗争、经济斗争等革命实践,孕育了伟大的革命文化。
D.革命文化和革命实践是共生互促关系,因而革命文化指引着革命实践取得成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宗明义,明确指出了革命文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B.文章用延安精神举例论证了“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并阐述革命文化的作用。
C.文章从理论自觉的层面,列举事例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形成革命文化。
D.文章中间部分展开论证,结尾照应开头,使全文形成“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革命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革命精神,还包括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等。
B.若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就难以产生革命文化。
C.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只要参加革命实践,人民群众就能创造革命文化。
D.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两种群众观念,不属于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的初心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
《伟大的转折》选择深入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讲述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发生的事情。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和起点。
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洗、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类战胜邪恶所表现的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制作不够精致、特型演员的形似与神似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它在历史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任重道远。
(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2019年11月5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促使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95年,又何尝不是一场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进。.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精神懈怠的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
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2016年12月《大庆社会科学》)
材料三: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只有29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
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2019年6月24日《人民日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因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B.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在新时代阔步前行。
C.长征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建立政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要想走好未来的路,就要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伟大的转折》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聚焦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引发人们的思考。
B.用艺术再现历史,更利于大众接受,也益于传承长征精神,但艺术并不代表历史。
C.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探寻成功的密码。
D.新时代的年轻人,依然需要“长征”,只不过“长征”的含义有所变化,它更强调精神和价值。
6.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彭德怀印象
(美)埃德加·斯诺
我在八、九两月访问前线的时候,一、二、四方面军统一指挥的工作还没有开始。一方面军有八个“师”当时驻守从宁夏的长城到甘肃的固源和平凉一线。一军团派出一支先遣部队向南向西移动,为当时领导二、四方面军从西康和四川北上,在甘肃南部突破南京部队纵深封锁的朱德开辟一条道路。预旺堡是位于宁夏东南部的一个古老的回民城池,现在成了一方面军司令部的驻地。我在这里找到了该军的参谋部和司令员彭德怀。
彭德怀的“赤匪”生涯是近十年前开始的,他当时在多妻的军阀省主席何键将军的国民党军队中领导了一次起义。彭德怀是行伍出身,先在湖南,后在南昌进过军校,毕业后,他因才能出众,迅获提升,1927年年方28岁就已任旅长。
彭德怀当时在国民党左派中、在军队中、在湖南军校中的影响,使何键极为头痛。何键将军在1927年冬天开始大举清洗他的军队中的左派分子,发动了有名的湖南“农民大屠杀”,把成千上万的激进农民和工人当作共产党惨杀。但是因为彭德怀极孚众望,他不敢贸然下手。这一迟疑,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损失。1928年7月彭德怀以他自己的著名第一团为核心,联合二、三团部分官兵和军校学生,举行平江起义,又同起义的农民会合,成立了湖南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南方红军长征时,彭德怀是打先锋的一军团司令员。他突破了几万敌军的层层防线,在进军途上一路攻克战略要冲,为主力部队保证交通,最后胜利进入陕西,在西北苏区根据地找到了栖身之地。他的部下告诉我说,六千英里的长征,大部分他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
我住在彭德怀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因此我在前线常常看到他。附带说一句,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上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我发现彭德怀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只是肚子不好。
我们在一起吃过好几顿饭。他吃的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一般是白菜、面条、豆、羊肉,有时有馒头。宁夏产瓜,种类很多,彭德怀很爱吃。彭德怀迟睡早起,不象毛泽东那样迟睡也迟起。就我所知,彭德怀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小时。我记得那天早上一军团接到命令要前进二百里到敌区的海原,我多么吃惊:彭德怀在早饭以前发完了一切必要的命令后,下来同我一起吃饭,饭后他就马上上路,好象是到乡下去郊游一样,带着他的参谋人员走过预旺堡的大街,停下来同出来向他道别的阿訇说话。大军似乎是自己管理自己的。
我注意到,彭德怀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做少年先锋队。我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问题。他很尊重他们。
我后来了解彭德怀为什么喜欢这些“小鬼”,那是他向我的再三要求让步并把他自己的童年的一些情况告诉我的时候。他在自己的童年所受的苦,可能使西方人听来感到惊奇,但是却是够典型的背景材料,可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中国青年像他那样投奔红军。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彭德怀出身贫苦,他在童年时期经理福很多苦难,这成为他日投身革命、投奔红军的原因之一。
B.1928年彭德怀领导了湖南平江起义,之后又同起义的农民会和,成立了湖南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C.健康的身体,愉快爱笑的性格,使得彭德怀能够在六千英里的艰苦长征中坚持下来,胜利进入陕西。
D.文中交代彭德怀感到得意的个人衣服,与他的革命事迹相比很微小,却是他的形象更鲜活更立体。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3分)
A.作者访问前线时,彭德怀任第一方面司令员,实际负责一、二、四方面军的统一指挥工作。
B.彭德怀出身行伍,又进过军校,因才能出众而迅获提升,28岁任旅长,在湘军中有极高的威望。
C.彭德怀在预旺堡司令部摆设的东西极为简单,从侧面表现出当时红军的生活、工作条件相当简陋。
D.接到要前进到海原的命令,彭德怀发完一切必要的命令,不急不忙的吃饭、上路,让大军自己管理自己。
E.文章通过一些翔实的史料和细致的描写,既真实又生动地刻画了彭德怀横刀立马、叱咤风云的革命将领形象。
9.作为红军领导人,彭德怀具有哪些优秀的道德品质?请简要概括。(9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傅岐①,字景平,仕梁,起家南康王左常侍,后兼尚书金部郎。母忧去职,居丧尽礼,服阕后疾废久之,复除始新令。人有因斗相殴而死,死家诉郡,郡录其仇人,考掠备至,终不引咎。郡乃移狱于始新,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法当偿死,会冬节至,岐乃放其还家。狱曹掾固争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岐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竟如期而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岐后去县,人无老少皆出境拜送,号哭闻数十里。
至都,除延尉正,入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安西中记室,兼舍人如故。岐美容止,博涉能占对。大同中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常遣岐接对焉。太清元年,累迁太仆,司农卿,舍人如故。岐在禁省十余年,机事密勿,亚于朱异。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岐独曰:“魏既新得志,何事须和?必是设间,故令贞阳侯遣使,令侯景②自疑,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政是堕其计中。且彭城去岁丧师,涡阳复新败退,今使就和,益示国家之弱。和不可许。”异等固执,帝遂从之。及遣使,景果有此疑,遂举兵入寇,请诛朱异。二月,侯景于阙前通表,乞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当解围还镇。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岐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③送之。及与景盟讫,城中文武喜跃,冀得解围。岐独言于众曰:“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及景背盟,莫不叹服。寻有诏,以岐勤劳,封南丰县侯。固辞不受。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卒于宅。
(节选自《南史 列传六十 傅琰传》)
(注解)①傅岐:南朝梁重臣傅琰的孙子。②侯景:东魏旧将,降梁,后又举兵反梁,史称“侯景之乱”。③大款:隆重盛大的礼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
B.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
C.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
D.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服阕:指封建时代官员父母去世后,去官回家守孝三年,丧期满除服。
B.大同:是南朝梁武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皇帝即位后往往会改元,换一个新年号。明清皇帝基本上只有一个年号。
C.江右:指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因古代地理“江”特指长江,又以东为右。
D.嫡嗣:指皇位承继人。立嫡问题在封建宗法社会中特别重要,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傅岐曾经仕途偃蹇。最初在梁担任官职,兼任尚书金部郎。因母亲去世辞去官职,又因疾病被闲置了很久,后被授予始新县令的官职。
B.傅岐才能卓异,方法独特。郡府对在斗殴中致人死命的罪犯严刑审讯,毫无结果;傅岐凭自己的能力轻而易举地让案子解决了。
C.傅岐见解独特,长于辩才。败将萧明派人回梁国,表明魏国想与梁国通好的愿望。梁国众臣一致议和,傅岐却力排众议并最终说服了皇帝。
D.傅岐洞察力强,目光高远。侯景请求宣城王出送,傅岐建议拒绝;订立城下之盟后,文武大臣欢喜雀跃,希望就此解围,只有傅岐看破了侯景的用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乃移狱于始新,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
(2)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
(二)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4.毛泽东说项羽“沽名”。请根据《鸿门宴》说明项羽“沽”的是什么“名”,项羽“沽名”的结果如何。(4分)
15.毛泽东说“不可沽名学霸王”有什么深刻意义?(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挂职第一书记期间,他晚睡早起,没有一天不如此,他的这一作息习惯可用《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
(2)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借凄凉的秋风中海水的汹涌,
抒发了他“老骤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3)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前句指出了耻于从师风气的久长,后句从侧面衬托出从师的必要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人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__________。《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__________。
俗话说,“三口为品”,这正是中国人对茶的品饮艺术极为朴素的认识。对于中国人来说品茶就是品味人生,( )。在这里,茶就像人们自身气象万千的人生经验。茶之“绿”,不仅是茶的本色,也是人类生命的本色。而茶之“苦”,不但是茶之真味,也是人生的真味。如此,茶才__________,回味不尽,中国人对品茶,强调的是切身的感悟与体验。前人于此常有__________的描绘。现代文学家林语堂有茶的“三泡”之境说,认为茶在二泡时最妙。第一次冲泡时宛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而“二泡”时则如十六七岁之妙龄女郎,至“三泡”时已是少妇了。这正是对苏轼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极为传神的演绎。此外,中国人在品饮时,注重体味茶汤中完整的世界,即融茶之色、香、味、神、境于一体,融诸多复杂的心理过程为一体,于无形之中完成从生理享受到精神享受的过程。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5分)
A.众说纷纭 难以置信 耐人寻味 炉火纯青
B.莫衷一是 不足为据 意味深长 出神入化
C.莫衷一是 难以置信 意味深长 炉火纯青
D.众说纷纭 不足为据 耐人寻味 出神入化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 最恰当的一项是( )(5分)
A.茶里面既有色彩斑驳的大千世界,更有生活的酸甜苦辣
B.茶里面既有色彩斑驳的大千世界,又有酸甜苦辣的生活
C.茶里面既有生活的酸甜苦辣,更有大千世界的斑驳色彩
D.茶里面既有大千世界的斑驳色彩,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5分)
A.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B.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
C.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就是一个艺术的完整世界。
D.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18.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60个字。(5分)
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联合紧急编辑制作的图书《大国战“疫”》近日出版。该书从 200 余万 字主流媒体公开报道中精选相关素材、有机整合汇编,全景式介绍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紧急动员、齐心协力,打响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阶段性进展和积极向好态势。全书 10万余字,既突出重点节点、人物、事件,又突出整体性、纪实性、故事性,图文结合、言之有物,具有很 强的可读性。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培育的一种伟大革命精神,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主要内容为: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党的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中,D项,“共生”不符合文意,原文意思是革命文化源于革命实践,两者不是共生关系;“革命文化指引着革命实践取得成功”表述错误,原文提到革命文化为革命实践的发展提供动力,并没有明确指出“革命文化指引着革命实践取得成功”。故选D。
2.【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本题中,C项,“列举事例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形成革命文化”表述错误。C项内容对应文章第三段文字,这一段引用毛泽东的观点并进行分析,属于道理论证。另外,这一段主要论述了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是包含在革命文化中的,所以“进而形成革命文化”错误。故选C。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A项,强加关系,原文中革命文化包含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是并列关系,选项中的“主要……,还……”给它们分了主次,改变了原文的逻辑;C项,“只要参加革命实践,人民群众就能创造革命文化”缺少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D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蕴含的鲜明的群众观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因此,其体现着革命精神,也应属于革命文化。故选B。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因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错误,选项因果关系错误,在材料一第三段中,“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与“成为……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应该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C项,“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建立政权”错误,这一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材料只是说长征前红军的任务之一是“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D项,“要想走好未来的路,就要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说法绝对,“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只是今天的年轻人切身感受长征的一种做法。故选B。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C项,“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探寻成功的密码”错误,选项曲解文意,材料三第二段说的是“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文中是“怎么看待来时的路”,而不是“重走长征路”。故选C。
6.【答案】①重走长征路,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在心底与先辈共鸣,了解红军英雄们的艰辛;②积极主动地组织或参加不同形式的红色教育活动,了解更多的红军故事,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使自己的人生思想得到升华;③生活中,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当年红军长征的不易,鼓励自己勇敢向前;④坚定理想,不断追求,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奋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内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然后浏览材料,找到材料中传承发扬长征精神的方式,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由题干中的“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这一关键信息可知。在答题时,既要考虑到材料本身,又要考虑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尤其是要和生活、理想相结合做到这两点。
7.【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C项,强加因果,“健康的身体,愉快爱笑的性格”与“彭德怀能够在六千英里的艰苦长征中坚持下来,胜利进入陕西”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选C。
8.【答案】BC
【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理解错误,原文“我在八、九两月访问前线的时候,一、二、四方面军统一指挥的工作还没有开始”;D项,理解不当,原文是“似乎”; E项,形象概括不当,“横刀立马、叱咤风云”文中没有交代。故选BC。
9.【答案】(1)甘于俭朴的生活,只有两套制服,且伙食同红军士兵一样,不搞特殊;(2)平易近人,尊重关怀“红小鬼”,给他们讲政治与个人问题;(3)体恤士兵,长征途中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情节“只有两套制服,且伙食同红军士兵一样,不搞特殊”概括“生活简朴”的特征;根据“尊重关怀‘红小鬼’,给他们讲政治与个人问题”概括“平易近人”的特征;根据“长征途中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概括“体恤士兵”的特征。
10.【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此年”“冬”“贞阳侯”“萧明”“彭城”“兵”“魏”“明”“使”“有司”“近臣”,虚词“于”“及”,“贞阳侯萧明”作“伐彭城”的主语,“彭城”为宾语,“伐”为谓语,意思是“贞阳侯萧明讨伐彭城”,意思完整,结构独立,前后断开,排除AB两项。“三年”意思是“太清三年”,作后一句时间状语,要前后断开,“明遣使”作“还”的主语,意思还“萧明派人回梁国”,意思完整,结构独立,前后断开,排除C项。再结合本句意思:这一年冬天,贞阳侯萧明讨伐彭城,兵败,被囚禁在魏国。太清三年,萧明派人回梁国,说魏国愿意与梁国互通友好(想以此让梁国将叛臣侯景交还魏国),朝廷下令让有司及近臣商议做出定论。句子可以断开为: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故选D。
11.【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江右:指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又以东为右”说法错误,不是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而是以西,古人以西为右,故称江右。江左即长江以东,即江东。故选C。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傅岐却力排众议并最终说服了皇帝”说法错误,傅岐最终并没有说服皇帝。“异等固执,帝遂从之”可见,朱异坚持己见,皇帝就依从了他们。故选C。
13.【答案】(1)郡府于是把案子移交始新县(审理),傅岐就让人解开那人的刑具,用平和的等人话语审问他,那人就立即认罪了。(2)左卫朱异说:“(这样)边境将能够使敌寇安静,使百姓相安无事,对于国事是有利的。”(参加)商议的人都认为他说得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中的“乃”,于是,就;“狱”,案件,案子;“于”,介词,引出动作“移”的处所;“即令”,就让;“脱械”,指给囚犯解答刑具;“以”,用;“和言”,平和的语言;“之”,代词,他,代指囚犯;“便即首服”省略主语“那人(指囚犯)”,翻译时补齐;“即”,立即,立刻;“首服”,认罪。(2)中“且”,将,将要;“得”,能够;“静”,使……安静;“息”,使……相安无事;“人”,指老百姓;“于事”,对于国事;“为”,是;“便”,有利;“于事为便”,对于国事是有利的;“并”,一起;“然”,认为……是对的;“之”,代词,他,代指朱异;“议者并然之”,商议的人都认为他说得对。
【参考译文】
傅岐,字景平,在梁国做官,最初担任南康王左常侍,后来兼任尚书金部郎。因母亲去世辞去官职,为母亲守丧极尽礼仪,服丧结束后因忧伤成疾被闲置了很久,(后来)才被授予县始新令的官职。有个人在与他人斗殴中被打死,死者家属把状子告到郡府,郡守把他家的仇人收押在案,严刑拷打办法用尽,(但那人)始终不认罪。郡府于是把案子移交始新县(审理)。傅岐就让人解开那人的刑具,用平和的话语审问他,那人就立即认罪了。依法处死(让他)为死者偿命,适逢冬至节到,傅岐就放他回家。管理监狱的官吏坚决地制止说:“古代有这样做的,今天不能这么做。”傅岐说:“如果他违背信约,我这个当县令的甘愿因此获罪。”那人最终按期返回。太守深为傅岐出众的胆识而惊叹,当即将傅岐审理这件案子的情况向上报告。傅岐后来(任职期满)离开始新县,全县的人无论老少都来拜送他出境,号哭之声传到数十里之外。
(傅岐)来到京城,朝廷授予他廷尉正的职务,在宫廷中兼任中书通事舍人,多次升迁后担任安西中记室,像原先那样仍然兼任中书通事舍人。傅岐相貌举止优雅大方,涉猎广博善于应对。大同年间梁国与魏国和亲,魏国的使者一年之中两次出使梁国,梁国常派遣傅岐接待应对魏国的使者。太清元年,多次升迁后担任太仆,司农卿,舍人之职像原先那样不变。傅岐在禁省十多年,掌管机要大事,机密从不外泄,地位仅次于朱异。
这年冬,贞阳侯萧明讨伐彭城,兵败,被囚禁在魏国。太清三年,萧明派人回梁国,说魏国愿意与梁国互通友好(想以此让梁国将叛臣侯景交还魏国),朝廷下令让有司及近臣商议做出定论。左卫朱异说:“(这样)边境将能够得以安静太平,对我们的事情是有利的。”参与商议的人都认为他说得对。傅岐却说:“魏国在刚刚得志之后,为什么要讲和?必定是设下离间之计,故意让贞阳侯派使者来与我们议和,这样就使侯景(对我们)产生怀疑,倘若用贞阳侯交换侯景,侯景就会心意不安,必定图谋生祸叛乱。如果答应两国互通友好,正好中了魏国的奸计。况且去年贞阳侯萧明兵败彭城,(梁国)在涡阳新近又战败撤退,现在我方接受对方的和约,更加显示我国的衰弱。(因此)讲和不能答应。”朱异等人坚持己见,皇帝就依从了他们。等到派使者前去议和,侯景果然有了疑心,于是率军反叛,入侵梁国都城,请求朝廷诛杀朱异。二月,侯景向朝廷上表,要求划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若能满足要求)就解除对京城的包围,回到原驻地。朝廷下令同意,于是在城西(与侯景)订立盟约。侯景又请求派人召宣城王出城相送。傅岐坚持认为宣城王肩负着继承帝位的重大责任,不应该答应他。于是派遣石城公用隆重盛大的礼节送他。等到和侯景订完盟约,城中的文武大臣欢喜雀跃,希望就此解围。只有傅岐对众人说:“贼率兵叛逆,难道有求和的道理吗?”等到侯景背叛盟约,没有人不感叹佩服傅岐的。不久有诏书下达,因为傅岐勤勉辛劳,封为南丰县侯。傅岐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后来侯景攻城)京城内城失守,傅岐带病突出包围,死在家里。
14.【答案】沽“仁义”之名,具体说有“义气”和“仁慈”两方面。结果:项羽“不追穷寇”,放走刘邦,变主动为被动,最终被刘邦灭亡。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项羽(曾自封西楚霸王)和刘邦(后来的汉高祖)同时起兵反秦。刘邦先据秦都咸阳拒项羽。项羽歼灭了秦兵主力,拥四十万大军入咸阳。他当时为了避免“不义”之名,没有利用优势兵力消灭刘邦,后来反为刘邦所消灭。
15.【答案】用项羽沽名钓誉的历史教训教育革命人民:不能怜悯行将灭亡的敌人,重蹈项羽的覆辙;要发扬“痛打落水狗”的精神,猛追穷寇,将革命进行到底。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就是不可学霸王沽“仁义”之名而放走敌人。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
16.【答案】(1)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2)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夙、寐、靡、萧、瑟、惑。
17.(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众口纷纭,人多嘴杂,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前面临近成语“人人言殊”的意思是各人有各人的意见,同一消息或事情,各人却说成各不相同的情形。若选择“众说纷纭”,表意重复,应该选“莫衷一是”,表达上更进一层总结“得不出一致的结论”。
不足为据,不能作为依据;难以置信,出乎意料,让人很难相信。“《食经》难以置信”与文意不符。意味深长,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强调“使人回味不尽”,与后文“回味不尽”吻合。耐人寻味,形容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不能与“描绘”搭配。故选B。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根据上文“品茶就是品味人生”,重点应是谈“人生”,因此。“斑驳色彩”与“酸甜苦辣”均应放在句子最后,且“大千世界”在前,“生活”在后。故选D。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A项,主客颠倒,不合逻辑。“中国人”不是“艺术世界”。B项,主客颠倒、语序不当。“完整的”应调到“一个”后。C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造成歧义。“艺术”应与“完整”对调;“一个”与“艺术”也不搭配;同时,是“一个艺术”还是“一个世界”表意不明。故选D。
18.【答案】(1)《大国战“疫”》近日出版;(2)该书全景介绍中国疫情防控进展和积极 向好态势;(3)该书内容详实又具有可读性。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联合紧急编辑制作的图书《大国战“疫”》近日出版”概括为:《大国战“疫”》近日出版。“该书从200余万字主流媒体公开报道中精选相关素材、有机整合汇编,全景式介绍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紧急动员、齐心协力,打响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阶段性进展和积极向好态势”概括为:该书全景介绍中国疫情防控进展和积极向好态势。“全书10万余字,既突出重点节点、人物、事件,又突出整体性、纪实性、故事性,图文结合、言之有物,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概括为:该书内容详实又具有可读性。把以上概括出的三句话整合成一段话即可。
19.【参考范文】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我们历经苦难、忠于苦难所得到的回报;幸福是我们历经风雨后所得到的彩虹。没尝过苦瓜的苦味,哪能知道糖果的甘甜,幸福不过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奋斗出来的。
奋斗是保持坚定的信念,冲破重重束缚;奋斗是保持清晰的头脑,大步稳重的向前;奋斗是克服一切困难,收获幸福!
奋斗,始于心。在奋斗的开始,你需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荒岛求生》中的杰克,在时机与风向经过苦心等待而终于到来之时,他依然没能逃出荒岛,原因就在于信念不够坚定,而《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肖申克,在历经重重困难后依然没有放弃希望,信念之歌在他心中回荡,最终,肖申克摆脱了一切束缚,重获自由!如果当初杰克拥有坚定的信念,那么他也会像肖申克那般冲破重重困难,获得幸福。正是因为杰克放弃了心中的信念,所以他未能逃生。由此看来信念是不可缺少的动力,有了坚定的信念,就有了“敢叫日月换新天”魄力;有了坚定的信念,就有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有了坚定的信念,我们在奋斗的开端便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奋斗是信念的前提,我们应时刻坚定心中的信念。
奋斗,于心,更于行。奋斗在有坚定的信念的同时更要付诸于行动。看看如今我们这群青少年嘴上无时不挂着奋斗的口号,可是一到了该做实事的时候又退缩了。如今的商业巨子马云,他在人生道路上也经历了许多的磨难,才有了我们如今的淘宝、天猫。如果当初他因为高考失利而轻言放弃,半途而废,缺少执着之念与坚持的行动,他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吗?正是因为他在奋斗之路上拥有顽强的毅力,脚踏实地地前行,所以,他才拥有了如今的幸福,自信的生活。“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由此看来,并非天才才能收获幸福。既然决定要奋斗,便要付诸切实的行动。
奋斗还须有度。奋斗一味盲从是万万不可取的。“邯郸学步”便是如此,燕国人觉得赵国人走路的步伐好看,姿势优美,便“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走得十分不自然,不习惯,他决定“从零开始”,便想方设法忘记自己原来的走路方式,于是有了爬回本国的笑闻。设想若此人懂得珍惜、借鉴与创新的道理,就一定会将两者融合,保留其优势成分,自成一派,也未必不可。如此看来,奋斗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和延安精神的精髓,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奋斗最终让我们收获了幸福,奋斗也必将让我们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有时候,你惊艳那些花朵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的是牺牲的血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此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提供了三则材料,第一则材料的关键词是:井冈山、革命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第二则材料的关键词是:延安精神、革命精神、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第三则材料的关键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提到,“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就是“走过的过去”。可见,三则材料是相互关联的,从大处来说,中国共产党人要实现初心和使命,就必须保持井冈山精神和延安精神,实事求是,不懈奋斗,不断进取;从小处来说,我们做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也必须保持井冈山精神和延安精神,实事求是,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