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统编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群文教学课件
目录
Contents
导读明体
自读明事
赏读明法
1
2
3
品读明情
4
研读辩理
5
拓读明技
6
一
导读明体
导入新课:欣赏视频片段
用事实说话
新闻
狭义——消息
通讯
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
香 港 回 归 纪 念 碑
广义
特写
报告文学
新闻的定义
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中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有时省略。
新闻的结构
When: 何时
Where: 何地
Who : 何人
What: 何事
Why: 何因
How: 何果
新闻六要素
5W+1H
二
自读明事
快速浏览,整体把握
1.快速浏览《别了,不列颠尼亚》,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用表格形式展现出来。
2.对照课文小标题,思考《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这篇人物通讯选取了那些典型事例来刻画焦裕禄这一人物形象?这些事例表现了焦裕禄怎样的精神和品格?
《别了,“不列颠尼亚”》
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30日4时30分
30日4时40分
30日6时15分
30日7时45分
30日最后一分钟
1日第一分钟
1日0时40分
港督府
港督府
添马舰东面广场
亲王军营旁
交接仪式现场
交接仪式现场
中国南海
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彭定康乘车离开港督府
举行告别仪式
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米字旗最后一次降下
五星红旗升起
“不列颠尼亚” 离开香港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典型事例
人物品质
赴兰考任职
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深入一线调研
细致深入、求真务实
冒风雪送温暖
心系群众、亲民爱民
带病痛斗灾害
坚韧顽强、公而忘私
积劳成疾,不幸离世
鞠躬尽瘁、死而不已
深切悼念焦裕禄
一心为民、深受爱戴
香港 维多利亚港
1.对照新闻的结构,说说《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消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理清思路,明晰结构。
本文结构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1) 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2-10)具体叙述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结语:(11)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2.《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的线索是什么?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几个小节之间的关系?
全文以“榜样”作为贯穿全文的思想“红线”,文章开头写焦裕禄受到党的委派,到兰考县上任,意在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这是战胜困难的组织保障。第一、二两节写焦裕禄战胜困难的思想基础,其中第二节还涉及了焦裕禄战胜困难的群众基础。第三、四节写焦裕禄忍受病痛折磨合身忘我、爱民亲民的工作态度,这是战胜困难的主观因素。最后一节写焦裕禄病逝后的工作成效以及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怀念。文章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为读者展现了焦裕禄在兰考县的工作,照应了文章题目中的“榜样”二字。
三
赏读明法
合作探究一: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别了,“不列颠尼亚”》选取了哪几个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什么象征意义?
合作探究二:《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焦裕禄这一典型形象?请举例说明。
合作探究
第一场景: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2—4段)
彭定康和女儿离开总督府
合作探究一
第二场景:下午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7时45分,第二次降旗仪式。(5——7段)
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
第三场景:七月一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8——9段)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10自然段)
合作探究二
合作探究二:《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焦裕禄这一典型形象?请举例说明。
①白描化的语言描写
焦裕禄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深刻的道理说教,每一句话都明白、简单,能让百姓听懂、感动。如:那句“我是您的儿子”温暖了那对无依无靠的老人的心,他成为党员干部所追求的人民公仆的楷模。那句“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感人肺腑,把人物的精神实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②生动的细节描写
对于焦裕禄身患严重肝病仍坚持工作的场景,文中用踩”“顶”“揣”“按”一系列动词将焦裕禄忍痛工作的细节描绘出来,突出了焦裕禄忘我工作的人民公仆形象。再如:“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抓住“发呆”的神态,揭示了焦裕禄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的襟怀。
③典型的环境描写
文章第三段写“三害”的象征和标志:“黄沙”“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色调的变化,展现出兰考大地遭受灾荒的苦难景象,更显示出焦裕禄身上的责任之重大。面对这种状况,焦裕禄不退缩、不逃避,展现了其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
④有力的側面烘托
文中除了对焦裕禄言行举止的直接描写外,还通过其他的人物来表现焦裕禄的崇高品质。在引言部分,“大家议论说新来的县委书记看问题高人一着棋,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通过别人的评价,表现了焦裕禄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在第一节中,通过对金营大队支部书记李广志的“吃惊”“非常感动”的描写,表现了焦裕禄重视调研、实事求是的精神风貌。在文章最后一节,通过老百姓的回忆、评价,表现了焦裕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四
品读明情
七嘴八舌析情感
你从《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这种情感?请结合相关语句加以分析。
明确:我们读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⑴“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⑵“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⑶“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⑷“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这句话包含两层含义:
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⑸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
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
⑹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再这片土地上。
各抒己见论精神
焦裕禄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提示:可以从文中不同小标题所统领的不同内容入手,分析人物言行,归纳、提炼人物精神品质。)
①实事求是、善于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
在焦裕禄看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工作作风,还是一种人生态度。他说过“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一到兰考,他就“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认为“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他在兰考的一年多中,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当时149个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正是这种深入、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使焦裕禄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改变兰考面貌提出切合实际的规划。
②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
责任担当是共产党人公心为民必然的价值取向,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当焦裕禄到兰考时,兰考正遗受着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但他没有逃避,勇于担当。他“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在思想上早做好了经受最严峻考验的准备。他说:“灾区有个好处,它能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焦裕禄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以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带领广大千部群众大力治理风沙、内涝、盐碱“三害”,以满腔热情和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改天換地的英雄壮歌。
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仆精神。
焦裕禄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始终与人民群众心相连、情相依,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他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在大雪封门的时候,他带头到群众中去。焦裕禄想的是群众的温饱,他带头深入基层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一句“我是您的儿子”,如春风化雨,拉近了党群距离、干群距离,温暖了群众的心坎。
④勤政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也是焦裕禄小组讨论精神的鲜明特点。焦裕禄不怕苦、不怕辆牲,不为名、不为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拖着病痛的身体,忍着肝病的折磨常年奔波在含、田地之间,置身于群众之中。直到最后弥留之际,他咐身边的人“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形沙丘治好,为党和人民事业狗躬尽瘁、死而后已。
五
研读辩理
小组讨论
短新闻力求简短,但《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有些地方却用了“闲笔”,如记叙告别仪式时,作者在第4段介绍了港督府的历史变迁。这一段似乎与中心事件关系不大,你认为可以删去吗 请发表你的看法。
分组辩论
焦裕禄强忍着病痛坚持工作,以致最终耽误病情以身殉职的做法,有人认为这体现了一种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值得大力弘扬;也有人认为精神固然令人饮佩,但做法不值得效仿。你赞同哪一种观点 请联系课文内容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由。
六
拓读明技
《别了,“不列颠尼亚”》独出机杼,写法新颖
①现实场景和背景资料有机融合。
写作特色
②切入点小,以独特的视角揭露事件的重要内涵。
③语言含蓄,借景寓意。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影响时代的人物通讯
①善于从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写作特色
②选材精当,重点突出。
注意:
1、要尽可能运用原材料中负载重要信息的原词和信息术语。
2、语言要简洁。
3、尽量采用陈述句式的主谓句表述。
4、压缩主体时,删去插叙、补叙部分的背景材料。
5、如果一则新闻包括了几层或几个方面的内容应按照先后顺序分层压缩排列。
方法:时间+地点+对象+事件
高考链接——新闻语段压缩
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于4月24日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在启动仪式上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据介绍,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体现了探索自然和宇宙空间的文化传承,寓意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而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
(2020年高考全国1卷)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考题连线
参考答案:2020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举行。仪式上公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是“天问一号”、任务标识“揽星九天”。
试题解析:本题属于新闻类材料压缩语段。新闻类压缩语段,它主要考查提炼主要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对于此类材料压缩后的表述,要突出有新闻价值的语句,比如时间、地点、中心事件等具体要素。根据新闻的特殊性可知,新闻的主要信息集中在导语部分,本则新闻的导语是“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于4月24日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故中心事件是:2020年“中国航天日”于4月24日启动。紧接着介绍了这次启动仪式的主要内容“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然后分别具体介绍任务名称、任务标识的意义:体现了探索自然和宇宙空间的文化传承,寓意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这部分不是关键信息,不必压缩。答题时要注意字数的要求,不要超过70个字。
1.作者选取一个独特的角度,结合历史背景,郑重地记录下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时刻,既没有只写中方,又完整反映了英方撤离的情况;既没有对英方讽刺挖苦,又突出了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含蓄而有风度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本文重温了香港回归那一刻的激动与自豪,如果你是现场记者, 面对观看实况转播的亿万观众,你想说些什么 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课后练笔
2.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快50年了,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工作条件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均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还需要学习焦裕禄精神吗?焦裕禄精神还符合时代要求吗?请写一篇小论文,发表你的看法。
课后练笔
的
思
考
你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