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题训练4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题训练4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2 20:0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文言实词课内外联合判断
训练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降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文段朗诵
秦国准备攻打魏国,魏王听说以后,晚上会见了相国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出谋划策,该怎么办?”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那么国家可以保全。”魏王说:“我希望您为我走一趟。”并郑重地为他准备好一百辆战车。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借兵来救魏国。”赵王说:“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敢来向大王借兵的,是忠于大王的人啊。”赵王说:“可以听听你的道理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魏军并不比赵军弱。可是赵国年年太平无事,百姓也不见年年死亡;相反魏国年年战乱,百姓年年有死亡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在西边成了赵国的屏障。如果赵国不救魏国,魏国就要与秦国结盟。这样,赵国就等于直接和强秦为邻。赵国将年年有战乱,百姓将年年有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啊。”赵王答应借兵,于是为魏国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到北边去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准备攻打魏国,希望大王能救援魏国。”燕王说:“我们连着两年收成不好,如果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可怎么办呢?”孟尝君田文说:“行军数千里去救人,这是国家的大利。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可以看见秦军,即使想要行军数千里去救人可能吗?”燕王还未答应借兵,田文接着说:“我献给大王有利的计谋,可大王不用我的忠心计策,那么我只得请求离开。我担心天下将要发生大的变化呀。”燕王说:“大变化我能够听听吗?”田文说:“如果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割地屈膝求和,把半个魏国献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秦军从魏国撤退以后,魏王率领韩、魏大军,又从西边借来秦军,再联合赵军,用四国联军去攻打燕国,大王还有什么好处呢?当魏、秦、韩、赵四国联军兵临城下之时,到底是‘行数千里去助人’有利呢?还是出燕都南门就看见四国联军有利呢?四国兵临城下,燕国和四国相距已很近了,运输也方便了,这个时候,大王又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可以走了,我听从您的(建议)。”于是为魏国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随田文。魏王非常高兴,说:“您借来燕、赵军队很多,而且又快。”秦王十分害怕,便向魏国割地求和,于是魏国归还燕、赵的军队,并加封田文。
参考译文
巩固练习
【答案】C
【解析】
C项,前者译为“成为赵国的屏障”;后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为“被(受)蒙蔽”之意,表示被动。
A项,寡人君主谦称,正确。
B项,乘四马一车,正确。
D项,文言文中“国”即“国都”,正确。
巩固练习
【答案】C
【解析】
C项,前者是“告诉”的意思,后者是“告慰”的意思。
A项,前者是副词“将要”的意思;后者是“大将军”的意思。
B项,前者是代词,代指“秦国准备攻打魏国”;后者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D项,二者都是介词“替,给”的意思。
巩固练习
【答案】C
【解析】
C项,前者是“将要”的意思,后面懂得动作“攻”即将发生;后者是“将近”的意思,后面跟表示时间的名词。
A项,前者是“听说”的意思,后者是“听见”的意思;
B项,前者是名词作状语,翻译为“在夜里”,后者是“夜晚”的意思;
D项,二者含义都是动词“到”的意思。
巩固练习
【答案】B
【解析】
B项,前者是“军队”的意思,后者是“兵器”“武器”的意思。
C项正确,符合结构“形容词+介词(于)”,“于”表示比较。
D项,前者是“……的原因”的意思,后者意思是“是用来的……”。
巩固练习
【答案】A
【解析】
A项,前者是动词“希望”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愿望”的意思。
巩固练习
【答案】B
【解析】
A项,二者都是副词,意思都是“仍然”,表示动作行为仍在继续。
B项,前者是“贡献、进献”的意思,后者是“效果、功效”的意思;
C项,前者是“使用、采纳”的意思,后者是“被任用”的意思。
巩固练习
【答案】C
【解析】
B项,二者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子之行”本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加“之”后就变成这个句子的宾语了。“松柏后凋”也本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加“之”后就变成这个句子的宾语了。
C项,前者是目的连词,连结两个动词,译为“来”;后者是介词,表示原因,后面跟名词,译为“因为”“由于”。
D项,前者是动词“答应”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期望”的意思。
巩固练习
【答案】B
【解析】
B项,前者是动词“离开”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行为”的意思。
A项,前者是介词“对、向”的意思,后者是介词“比”的意思。
C项,二者都是“恐怕”的意思,表示推测。
D项,前者是副词“一定”的意思,后者是假设连词“倘偌,假如”的意思。
巩固练习
【答案】C
【解析】
C项,前者是副词“已经”或“……之后”的意思;后者是动词“停止”“算了吧”的意思。
A项,二者都是动词“给予”的意思。
B项,前者是动词“离开”的意思,引申为“撤军”。后者是“相距、距离”的意思。
D项,前者做动词,根据语境翻译为“率领所有的”,后者是副词,全部,全都的意思。
巩固练习
【答案】B
【解析】
B项,前者是连词,连结动词“出”和“望”,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所以这里“而”表示顺承,翻译为“就”。后者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翻译为“可是”。
A项,前者是名词“利益”“好处”的意思,后者是形容词“快、迅猛”的意思。
C项,二者都表示假设关系,翻译为“即使”。
D项,前者是否定副词,暗示前后句为否定的假设关系。后者通“否”,根据语境,翻译为“不从师”。
巩固练习
【答案】C
【解析】
C项,前者的意思是“有什么”,后者是动词,通“呵”,意思是“问,盘问,诘问”。
A项,前者是“请求”“恳请”的意思,后者是“邀请”的意思。
B项,二者都是方位名词作状语,翻译为“向西”。其共同特征是结构相同,都是“西+动词”结构。
D项,前者是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翻译为“呢”;后者是用作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
巩固练习
【答案】C
【解析】
C项,前者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后者是副词“竟然”的意思。
A项,二者的意思是“路上行程、路程”。
B项,前者是“听从”的意思;后者是“听到”的意思。
D项,前者是动词“跟随”的意思,后者古同“纵”,南北方向,也指合纵的盟约。
巩固练习
【答案】A
【解析】
A项,前者是“派遣”的意思,后者是“起义,起事”的意思。
B项,二者都是“运输、输送”的意思。
C项,前者通“悦”,“高兴”的意思。后者是动词“叙说”的意思。
D项,二者都是连词,表示递进关系,翻译为“而且”。
巩固练习
【答案】B
【解析】
B项,前者动词“请求”的意思,“向魏国割地求和”;后者是副词,表示请求对方允许说话人(即“我”)做某事。
A项,前者意思是“恐惧、害怕”;后者是“恐怕,表示估计兼担心”的意思。
C项,前者是“归还”的意思;后者通“馈”,“赠送”的意思。
D项,前者是“加封”的意思,后者是“疆域,分界”的意思。
巩固练习
【答案】C
【解析】
C项,前者是代词,代指魏国;后者是动词“到、往”的意思。
A项,二者都是“对……说”的意思。
B项,前者是动词“希望”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愿望”的意思。
D项正确。
文言实词课内外联合判断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