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测试卷
一、单选题
1.某2L溶液中可能含有H+、K+、NH 、Mg2+、Al3+、Fe3+、CO、AlO 、SO、NO中的几种。①若加入锌粒,产生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②若加入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产生的沉淀的物质的量与加入NaOH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的一定有的阳离子是H+、Mg2+、Al3+、NH,一定含有的阴离子是SO、NO
B.溶液中c(NO)一定是0.4mol/L
C.若进一步做焰色反应显黄色,则可以确定不含K+
D.三种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n(H+)∶n(Al3+)∶n(Mg2+)=2∶2∶1
2.下列物质是离子化合物是
A.冰 B.氢氧化钠 C.溴 D.硫酸
3.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括号中)不包括第IIIA族元素的是
A.硼砂[] B.猫眼石[] C.孔雀石[] D.红宝石[]
A.A B.B C.C D.D
4.“玉兔”号月球车用Pu作为热源材料,下列关于Pu的说法正确的是( )
A.Pu与U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B.Pu与Pu互为同素异形体
C.Pu与U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D.Pu与Pu互为同位素
5.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第IA族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B.第VIA族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均为气体
C.第二、三周期中的金属元素种类一 样多
D.短周期包括第一、二、三周期
6.下列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酸性:HCl>H2S B.碱性:NaOH>LiOH
C.热稳定性:H2S>PH3 D.非金属性:F>O
7.某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该元素(设其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质量数相等)的单质与氧气充分反应,可得到化合物,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3 B.该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C.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 D.该元素原子具有3个电子层
8.已知短周期主族元素的离子 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离子的还原性:C3-D>B>A
C.原子序数: d>c>b>a D.单质的还原性: A>B>D>C
9.已知1~18号元素的离子a、b、c、 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质子数:c>d
B.离子的还原性:>
C.氢化物的稳定性:> HZ
D.原子半径:X< W
10.下列表示不正确的是
A.Na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B.丁烷的球棍模型:
C.甲醇的结构简式:CH3OH D.次氯酸的电子式:
11.已知X、Y、Z三种物质均含碳元素,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可能为C
B.Y不可能为HCOOH
C.Z可能为CaCO3
D.M可能为HCl
12.据报道,上海某医院正在研究用放射性同位素治疗肿瘤。该同位素原子核外的电子数是
A.125 B.72 C.53 D.178
13.反应可用于捕捉废气中的,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说法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8的氧原子:
B.H、D、T互为同位素
C.的结构示意图:
D.NaOH的电离方程式:
14.a、b、c、d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的3倍,a和b能组成两种常见的离子化合物,其中一种含两种化学键,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和气态氢化物都是强酸。向d的氢化物的水溶液中逐滴加入bca2溶液,开始没有沉淀;随着bca2溶液的不断滴加,逐渐产生白色沉淀。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bB.元素b所在纵列的单质沸点从上到下依次降低
C.工业上电解熔融cd3可得到c的单质
D.b、c、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之间可两两反应
15.W、X、Y和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W和X的单质是空气的主要成分;Y的周期数是族序数的3倍;Z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与W的电子总数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与其他三种元素均可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二元化合物
B.Y与其他三种元素分别形成的化合物中只含有离子键
C.四种元素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D.W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强酸
二、填空题
16.有下列几种物质:
A.金刚石和石墨
B.C2H6和C5H12
C.C2H4和C2H6
D.CH3CH2CH2CH3和CH3CH(CH3)2
E.35Cl 和37Cl
其中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________,属于同系物的是________,属于同位素的是________。
17.CaCN2是离子化合物,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CaCN2的电子式是_______。
三、实验题
1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验证元素周期律。
Ⅰ.甲同学用以下实验探究Mg、Al的金属性强弱。
(1)请填写完整实验操作和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比较Mg、Al金属性强弱
实验试剂 热水、酚酞
实验操作 将打磨好的镁片和铝片_______
实验现象 Mg片表面逐渐产生气泡,溶液变为浅红色,铝片的表面和溶液无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 金属性:_______
Ⅱ.乙同学根据元素非金属性与对应最高价含氧酸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如图的装置来一次性完成元素Cl、C、Si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实验研究。
可选用的实验药品有:1.0 HCl、1.0 (挥发性强酸)、碳酸钙(固体)、1.0 溶液。
打开A处的活塞后,可看到有大量气泡产生,烧杯中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2)图中B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A中所装的试剂为_______(只填化学式)。
(3)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4)乙同学认为甲同学设计的实验不够严谨,应在B和C之间增加一个装置,该装置中所盛试剂为_______溶液。
19.某同学为了验证碳和硅两种元素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操作步骤:
①打开弹簧夹1,关闭弹簧夹2,并打开活塞a,滴加盐酸。
②A中看到白色沉淀时,…,关闭活塞a。
请回答:
(1)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通过步骤①、②得知盐酸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填字母)。
A.挥发性 B.还原性 C.氧化性 D.酸性
(3)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X是________(写化学式)。
(4)为了验证碳的非金属性强于硅,步骤②中未写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
(5)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20.向50mLbmol/L的AlCl3溶液中加入50mLamol/L的NaOH溶液。
(1)当a、b关系不同时,反应所生成沉淀的质量不同。填写下表:___
a与b的关系 生成沉淀的质量(g)
(2)若b=1mol/L时,要生成沉淀3.12g,则a值等于多少___?
21.将0.1 mol镁和铝的混合物溶于100 mL2mol/L稀硫酸中,然后滴加1 mol/L的NaOH溶液。若在滴加NaOH溶液的过程中,沉淀质量随加入NaOH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
(1)在滴加NaOH溶液的体积为V2时,溶液中溶质为_______;
(2)在滴加NaOH溶液的过程中,欲使Mg2+、Al3+刚好沉淀完全,则滴入NaOH溶液的体积为_______mL;
(3)当V1=150mL时,金属粉末中镁粉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
试卷第2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D
【分析】①加入锌粒,产生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说明溶液中含有H+,生成的气体为氢气,则溶液中一定不含CO、AlO、NO(若含有硝酸根,加入锌粒会生成氮氧化物);
②加入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不存在Fe3+;据图可知加入0.1molNaOH时不产生沉淀,此时与氢离子反应,所以氢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1mol,之后开始产生沉淀,后续沉淀有部分溶解,说明溶液中含有Mg2+和Al3+,沉淀溶解为Al(OH)3和NaOH的反应,消耗0.1molNaOH,则n(Al3+)=n[Al(OH)3]=0.1mol,产生沉淀时共消耗0.4molNaOH,Al3+会消耗0.3mol,则Mg2+消耗0.1molNaOH,所以n(Mg2+)=0.05mol;又因为当沉淀达到最大值时,继续加入NaOH后沉淀的量不变,这说明溶液中还存在NH,消耗0.2molNaOH,所以n(NH)=0.2mol;而溶液中还必须存在阴离子,所以一定还有SO。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一定不存在NO,故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一定不存在NO,故B错误;
C.K元素的焰色反应需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焰色反应显黄色并不能说明不含钾离子,故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n(H+)=0.1mol,n(Al3+)=0.1mol,n(Mg2+)=0.05mol,n(H+)∶n(Al3+)∶n(Mg2+)=2∶2∶1,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2.B
【详解】A. 冰是固态水,是氢和氧原子以共价键形成的共价化合物,故A错误;
B. 氢氧化钠中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O H原子之间存在极性键,为离子化合物,故B正确;
C. 溴是同种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的单质,不是化合物,故C错误;
D. 硫酸属于酸,是只含有含共价键的共价化合物,故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不同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极性键,同种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非极性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是通过共用电子对形式结合,主要由非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所有的酸都是共价化合物,少部分盐类是共价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是共价化合物,而Be2Cl2,AlCl3是共价化合物,NH4Cl是离子化合物,作为特例。
3.C
【详解】A.中B元素是IIIA族元素,故不选A;
B.Be3Al2Si6O18中Al元素是IIIA族元素,故不选B;
C.Cu2(OH)2CO3中C元素是ⅣA族元素,O元素是ⅥA族元素,H元素是IA族元素,不含IIIA族元素,故选C;
D.Al2O3中Al元素是ⅢA族元素,故不选D;
答案选C。
4.D
【详解】A.原子核外电子数与核内质子数相同,Pu核外电子数为94,U核外电子数为92,核外电子数不同,则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故A错误;
B.Pu与Pu质子数相同,质量数不同,互为同位素,同素异形体是指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故B错误;
C.Pu与U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C错误;
D.Pu与Pu质子数相同,质量数不同,互为同位素,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5.D
【详解】A. 第IA族元素中的氢元素是非金属元素,A错误;
B. 第VIA族元素中,只有氧气在常温下是气态,其余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都是固态,B错误;
C. 第二周期中的金属元素为:锂元素和铍元素,第三周期中的金属元素为:钠元素、镁元素和铝元素,不一样多,C错误;
D. 在元素周期表中,第一周期、第二周期和第三周期为短周期,第四周期、第五周期、第六周期和第七周期为长周期,D正确;故答案为:D。
【点睛】元素周期表由7个横行,即7个周期,其中第一周期、第二周期和第三周期为短周期,第四周期、第五周期、第六周期和第七周期为长周期;18个纵行,被划分为16个族,其中有7个主族、7个副族、1个零族和第Ⅷ族(8、9、10三个纵行)。
6.A
【详解】A. 酸性:HCl>H2S,不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其酸性强弱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A选;
B. 碱性:NaOH>LiOH,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金属性为Na>Li,则碱性:NaOH>LiOH,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B不选;
C. 热稳定性:H2S>PH3,同周期主族元素自左而右非金属性增强,故非金属性S>P,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增强,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C不选;
D. 非金属性:F>O,同周期主族元素自左而右非金属性增强,故非金属性F>O,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D不选;
故选A。
7.A
【详解】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则
列式可得:,则原子的质量数。由题意可知,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即,故为硅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硅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形式存在,综上分析,A错误,故答案为:A。
8.B
【分析】短周期主族元素的离子 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A、B、C、D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是,A为+2价,A是Mg;B为+1价,B为Na;C为-3价,C是N;D为-1价,D是F。
【详解】A.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所以离子的还原性:N3->F-,故A错误;
B. 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越多半径越小,离子半径:N3->F->Na+>Mg2+,故B正确;
C. 原子序数: Mg>Na>F>N,故C错误;
D. 金属性越强,单质的还原性越强,还原性 Na>Mg>N>F,故D错误;
选B。
【点睛】若阴、阳离子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形成阴离子的元素在形成阳离子元素的上一个周期,可以根据离子所带电荷的多少判断元素的主族序数。
9.B
【分析】1~18号元素a、b、c、 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为10电子结构,则W为Al、X为Na、Y为O、Z为F元素。
【详解】A.Y为O、质子数c为8,Z为F、质子数d为9,则cB.为,为,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则Y ,B正确;
C.Y为O、Z为F,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即YD.X为Na、W为Al,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故原子半径:X>W,D错误;
答案选B。
10.D
【详解】A.Na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故A正确;
B.丁烷分子式是C4H10,球棍模型是,故B正确;
C.甲醇含有羟基,甲醇的结构简式:CH3OH,故C正确;
D.次氯酸的电子式为,故D错误;
选D。
11.B
【详解】A. X可能为C,C和O2反应变为CO,CO和O2反应变为CO2,故A正确;
B. HCHO与O2反应生成HCOOH,HCOOH与O2反应生成CO2和H2O,故B错误;
C. CO2与Ca(OH)2反应生成Ca(HCO3)2,Ca(HCO3)2与Ca(OH)2反应生成CaCO3,故C正确;
D. Na2CO3与HCl反应生成NaHCO3,NaHCO3与HCl反应生成NaCl、CO2和H2O,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12.C
【详解】核素的表示方法为:元素符号左下角为质子数,左上角为质量数;同位素碘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53;
故选C。
13.B
【详解】A.质子数为8,中子数为8,则质量数为16,该氧原子为,故A错误;
B.H、D、T的质子数相等,中子数不等,互为同位素,故B正确;
C.Na的核电荷数为11 ,的结构示意图为,故C错误;
D.NaOH为强碱,完全电离出Na+和OH-,电离方程式:,故D错误;
故选B。
14.D
【分析】a、b、c、d 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的 3 倍,则a为O元素;a 和b能组成两种常见的离子化合物,其中一种含两种化学键,则b为Na元素;d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和气态氢化物都是强酸,则d为Cl元素。向 d 的氢化物的水溶液中逐滴加入 bca2 溶液,开始没有沉淀,随着 bca2 溶液的不断滴加,逐渐产生白色沉淀,则c为Al元素,据此分析选择。
【详解】A.钠的金属性强于铝,所以氢氧化钠的碱性强于氢氧化铝,A错误;
B.元素b为钠,所在纵列的碱金属单质的沸点逐渐降低,但是没考虑氢气,B错误;
C.AlCl3在熔融的条件不能电离、不导电,故无法电解,工业上电解熔融Al2O3得到Al,C错误;
D.钠、铝、氯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分别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铝和高氯酸,因氢氧化钠是强碱、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高氯酸是强酸,故其中任意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反应,D正确;
答案为:D。
15.A
【分析】W、X、Y和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W与X可生成一种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W是N,X是O;Y的周期数是族序数的3倍,因此Y只能是第三周期,所以Y是Na;Z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与W的电子总数相同,Z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个,Z是Cl;根据以上分析可知W、X、Y和Z分别是N、O、Na、Cl。
【详解】A.氧元素与其N、Na、Cl三种元素均可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二元化合物,例如NO、NO2、Na2O、Na2O2、Cl2O7、ClO2等,A正确;
B.过氧化钠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B错误;
C.N、O、Na三种元素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均是10电子,氯离子是18电子微粒,C错误;
D.亚硝酸为弱酸,D错误;
故选A。
16. D A B E
【详解】A、金刚石和石墨属于同种元素组成,结构不同的单质,属于同素异形体;B、两种有机物符合通式为CnH2n+2,属于烷烃,属于同系物;C、前者是乙烯,后者是乙烷;D、分子式为C4H10,结构不同,属于同分异构体;E、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属于同位素。故答案为D,A,B,E。
17.
【详解】CaCN2是离子化合物,则阳离子为Ca2+、为阴离子;Ca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易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N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易得到3个电子或形成3对共用电子对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C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通常形成4对共用电子对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则每个N原子分别得到Ca失去的1个电子、与C原子形成两对共用电子对,Ca、C、N都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CaCN2的电子式为。
18.(1) 放入热水中 镁大于铝
(2) 圆底烧瓶
(3)
(4)饱和碳酸氢钠
【分析】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高氯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硅酸钠生成硅酸沉淀,可以说明酸性高氯酸大于碳酸大于硅酸;
【详解】(1)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置换出水中的氢;根据题意可知,将打磨好的镁片和铝片放入热水中,观察到Mg片表面逐渐产生气泡,溶液变为浅红色,铝片的表面和溶液无明显变化,说明镁和热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镁,而铝不反应,则金属性镁大于铝;
(2)图中B的仪器名称为圆底烧瓶,A中所装的试剂为高氯酸;
(3)B中发生反应高氯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离子方程式为;
(4)为挥发性强酸,挥发出的高氯酸会和硅酸钠反应生成硅酸沉淀,故应在B和C之间增加一个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装置,除去挥发的高氯酸。
19. CaCO3+2H+=Ca2++CO2↑+H2O A、D 除HCl气体 NaHCO3 关闭弹簧夹1,打开弹簧夹2,当D中出现白色胶状沉淀后 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
【分析】验证碳和硅两种元素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主要是利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由于盐酸易挥发,因此二氧化碳通入硅酸钠之前需要将挥发出的HCl除掉,一般用碳酸氢钠溶液除掉。
【详解】(1)B中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aCO3+2H+=Ca2++CO2↑+H2O;故答案为:CaCO3+2H+=Ca2++CO2↑+H2O。
(2)通过步骤①、②,A中看到白色沉淀说明盐酸具有挥发性,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说明盐酸具有酸性,因此得知盐酸具有的性质是AD;故答案为:AD。
(3)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因此先用C装置除掉挥发出的HCl,X试剂为饱和碳酸氢钠(NaHCO3)溶液;故答案为:除HCl气体;NaHCO3。
(4)为了验证碳的非金属性强于硅,生成的二氧化碳通入到硅酸钠溶液中,因此步骤②中未写的操作和现象是关闭弹簧夹1,打开弹簧夹2,当D中出现白色胶状沉淀后;故答案为:关闭弹簧夹1,打开弹簧夹2,当D中出现白色胶状沉淀后。
(5)D中二氧化碳和硅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和碳酸钠,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SiO3+CO2 +H2O=H2SiO3↓+Na2CO3;故答案为: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
【点睛】
20.
a与b的关系 生成沉淀的质量(g)
a≤3b 1.3a
4b>a>3b 15.6b-3.9a
a≥4b 0
2.4或3.2
【分析】50mLbmol/L的AlCl3的物质的量为50×10-3L×bmol/L=0.05 bmol, 50mLamol/L的NaOH溶液物质的量为50×10-3L×amol/L=0.05 amol。
AlCl3和NaOH溶液反应可能生成Al(OH)3或NaAlO2,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的反应过程为:AlCl3+3NaOH=Al(OH)3↓,Al(OH)3+NaOH= NaAlO2+2H2O,总反应:AlCl3+4NaOH= NaAlO2+2H2O。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
【详解】(1)根据反应AlCl3+3NaOH=Al(OH)3↓,AlCl3过量和恰好完全生成Al(OH)3时,NaOH全部用于生成沉淀,关系为:0.05bmol×3≥0.05amol,a≤3b,生成的沉淀质量为0.05amol××78g mol-1=1.3ag;根据反应AlCl3+4NaOH= NaAlO2+2H2O,恰好完全生成NaAlO2 和NaOH过量时,关系为:0.05bmol×4=0.05amol,a≥4b,此时无沉淀;当4b>a>3b 时,分两步计算:
第一步,AlCl3完全沉淀,生成Al(OH)30.05bmol,消耗NaOH0.05bmol×3=0.15bmol;第二步,沉淀部分溶解:
n=(0.05a-0.15b)mol
则未溶的沉淀质量为:[0.05bmol-(0.05a-0.15b)mol]×78g mol-1=(15.6b-3.9a)g。
综上所述,当a、b关系不同时,反应所生成沉淀的质量如下表:
a与b的关系 生成沉淀的质量(g)
a≤3b 1.3a
4b>a>3b 15.6b-3.9a
a≥4b 0
答案为:
a与b的关系 生成沉淀的质量(g)
a≤3b 1.3a
4b>a>3b 15.6b-3.9a
a≥4b 0
(2) 若b=1mol/L时,a=要生成沉淀3.12g讨论如下:
a≤3b=3时,1.3a=3.12,a=2.4<3,答案合理;4b>a>3b即4>a>3时,15.6b-3.9a=15.6-3.9a=3.12,a=3.2,4>3.2>3,答案合理。
答案为:2.4或3.2
【点睛】与量有关的反应,要特别注意反应物之间量的关系,量不同,产物可能不同;分步反应要清楚反应的过程,并按反应的顺序进行计算。
21.(1)Na2SO4和NaAlO2的混合物
(2)400mL
(3)64%
【详解】(1)当滴加NaOH溶液到体积V2时,Al(OH)3完全溶解,溶质为Na2SO4和NaAlO2的混合物;
(2)100mL2mol/ L的H2SO4溶液中含有硫酸的物质的量为: 2mol/L 0.1L = 0.2mol,使Mg2+、Al3+刚好完全沉淀,此时溶质为硫酸钠,则n (NaOH) = 2n (Na2SO4)= 2n(H2SO4) = 0.4mol,加入的NaOH的体积V为: V==0.4L=;
(3)当V1=150mL时,此时溶液是Mg2SO4、Al2(SO4)3和Na2SO4混合液,由Na+离子守恒可知,n (Na2SO4)= n (Na+) =n (NaOH)=,设MgSO4为xmol、Al2(SO4)3为ymol,根据Mg原子、Al原子守恒有:x+2y=0.1,根据离子守恒有:x+3y=0.2-0.075=0.125,联立方程解得:x=0.05、y=0.025,金属粉末中镁粉的质量为24g/mol0.05mol=1.2g,铝的质量为27g/mol0.025mol=0.675g,混合物中镁的质量分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