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本单元综合与测试《作文指导:驳论文的写作》(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教学 (统编新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本单元综合与测试《作文指导:驳论文的写作》(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教学 (统编新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2 20:5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文指导:驳论文的写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 了解驳论文的相关概念,熟悉驳论文的基本结构、方法和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 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探究感悟,理清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 掌握驳论文的基本结构和反驳方法,鉴赏驳论文的论证美。
教学重点难点 灵活运用反驳的方法、技巧,创作一篇驳论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练习法。
教学过程
积基树本识真相
导入新课
法国新一任总统马克龙的传奇经历和传奇婚姻:
39岁的马克龙击败勒庞成为法国史上最年轻的总统。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马克龙都堪称“年少得志”。他毕业于法国顶级高中,就读于名牌大学,还曾出版宣传书籍《革命》,更传奇的是他迎娶了比自己大24岁的布丽吉特做妻子,夫妇一直很低调。自从宣布竞选总统以来,他们搬到乡下小镇居住,马克龙要让大家看到他如果能在小镇顶住各种羞辱和嘲笑,征服一个年长他24岁的有三个孩子的有夫之妇,那么他也能用同样的方法征服法国。就是这位年轻的政治宠儿凭借年轻、活力,无比的风度实现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变局。所以,人生要自信,不走寻常路,就可能演绎传奇人生!
自信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罗森塔尔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生
同理,写作文,我们也可以不走寻常路,写驳论文。例如:
不是所有的金子都想发光
前进的最佳方式是后退
不必王子,我也能成为公主
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
1.反驳型议论文的基本特征
凡议论文,目的都是为了阐明自身论点。但在阐明方式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证明,一是反驳。所谓证明就是从正面论述观点的正确,从正面去证明观点的成立,也叫立论。反驳是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论据或论证过程,以树立自己的观点的论证方法,也叫驳论。证明与反驳都是论证的方法。在一篇文章中有时需要从正面去立论,有时又需要直接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也可以同时运用证明和反驳。
在驳论文写作中,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反驳(驳论点),或间接反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3.反驳型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先看一个例子:
朽木可雕
马宇彤
①在保守者的眼中,朽木是低能的符号,是无用的象征,是放弃的对象,不值得付出心力雕琢,也不可能出现逆转奇迹。
②于是,“朽木不可雕也”在足够长的岁月里,成为雕琢者冠冕堂皇的借口,成为“
朽木”们自暴自弃的理由。
③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朽木亦此。较良木而言,它更像一块试金石,考量雕琢者乍现的灵感和回春的技巧。
④朽木亦此,较良木而言,它更像一块试金石,考量雕琢着乍现的灵感和回春的技巧。
⑤朽木可雕,从理论上说,朽木也是一种材质,只要化腐生肌,就能焕发新的活力;即便无药可救,只要停止腐朽的进程,便只是一段记忆的缩影。
⑥朽木可雕,从实践上看,百草治百病,百人有百用,朽木有朽木的特质与不群。新木生叶,朽木生芝。相信它有用,置于有用之地,让它做有用之事,才是关键。没有信心,纵是金玉良材,也与废柴无异。
⑦天生你材必有用,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何况朽木。
⑧木不是废木。朽木可雕,金贵的是眼光,重要的是技巧,关键的是信心。
⑨心不朽,木便永生;心不朽,人便可塑。
段①摆出了要批驳的观点,即“朽木不可雕也”。
段②提出了上面观点的害处,即这个观点使资质差的 从主观到客观彻底失去了进取的机会。
段③—段⑧树立了自己的观点,即朽木可雕,并加以论证。
段⑨简洁有力的结尾,发人深省。
基本模式:树立靶子----分析批驳----得出结论----适当结尾。
树立靶子就是摆出对方错误观点:确立攻击目标;抓住敌论要害。
反驳型议论文不论是反击敌人,揭露驳斥敌论的诽谤诬陷还是批判某种思想、行为错误,都是为了驳倒对方,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以此来明辨是非,匡正错误,弘扬真理,伸张正义。因此,在写驳论文时,首先要明确反驳的论点,即确立攻击目标。
在针对某一论调写反驳文章时,可以在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抓住谬论的要害,针锋相对地予以反驳。这也是写驳论文的关键。
例析: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针对以上材料,写一篇驳论文的话,反驳什么呢?仔细分析后,我们才明白材料包含着“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的观点,因此,我们反驳的只能是“人才与(集体)环境没有关系”的错误论点。
二、齐心涤虑觅方法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要驳倒对方,自然可以从议论文的三要素着手,或者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者采用迂回间接的方式,或者从对方的论据、论证入手,证明它的虚妄和荒唐,从而达到驳倒对方的目的。
1.驳论点:可以直接批驳,也可以间接批驳。
⑴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这是驳论文中最常用的形式。这种反驳论点的方法,可以通过例证反驳,即提出新的事实论据,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
示例:古人云:“知足常乐”。意思是说,一个人知道满足,他就会永远快乐。如果把这话理解为今天的青年在生活上知足,不作不切实际的追求倒也不错。但是要从对事业的追求上来理解,这话却是不对的。
这里,先提出原论题,“知足常乐”,而后针锋相对地提出一个与原论题相反的新论点,即“不知足才常乐”。
⑵归谬法反驳,先假定它是真的,然后以它为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非常荒谬的结论,以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将对方论点的错误合理的“放大”,并推向极端,使之暴露全部的谬误、荒唐而不攻自破。这实际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示例:在《阿凡提的故事》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阿凡提头上缠着筐子般大小的散蓝在街上走。迎面走来了一个人,看了散蓝便央求道:“可敬的学者,求您给我念念这封信吧!”
“我一个字也不认识呀!”阿凡提叫道。
“您别客气了,您头上缠着那么大的散蓝,怎么会没有学问呢?”
阿凡提听了,顺手取下散蓝,戴在那个人头上,说道:“好,好!要是散蓝有学问,我给你戴上它,你自己念吧!”
⑶请阅读材料,探究赫尔岑是如何反驳的呢?
赫尔岑是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有一次参加一个晚会,晚会上演奏的轻佻音乐使他非常厌烦。主人向他解释:“演奏的是流行歌曲。”赫尔岑反问一句:“流行的乐曲就是高尚的吗?”主人听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赫尔岑笑着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明确:归谬法反驳。
2.驳论据:通过批驳对方论据的虚假性,从而批驳对方。
三种论据:事实论据、数字论据、理论论据。
示例:阅读材料,思考如何反驳下面一段文字中对方的论据?
《文学与出汗》中对方的观点是“文学当描写永久性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论据是“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人不这样,就都消灭了”。
分析:“消灭了”的东西以后是不会有人再看到的,那么“现在的教授”又从何看见?又怎么能断定它描写的是什么呢?
3.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论证的错误,从而批驳对方。
⑴引证法:引用名人名言、权威观点来增强说服力。
材料:(一个日本女记者问朱镕基总理) “昨天我家中被贼偷了,有人说是中国人干的,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如果你是总理,会怎么回答呢?
总理说: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我记得战国时晏子出使楚国,曾经说一个人在齐国可以安居乐业,而到楚国却成为盗贼,原因仅在于民风问题。因此我建议贵国的政府应该致力于民众道德礼仪的培养,只有环境好了,才可以杜绝偷盗。
⑵例证法。运用典型事例驳斥对方观点的一种方法。
示例:一个英国记者对周恩来总理说:“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将来一定会向外国扩张。”
总理说:“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英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4400万,不算太多,但是英国在一个很长时间里曾经是‘日不落’殖民帝国。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的人口还不及中国的五分之一。但是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及全球。美国的海外驻军达150万人。中国人口虽多,但是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领土,更没有在外国建立一个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决定于人口多少,而决定于它的社会制度。”
⑶类比法:两对象属性相同,而且已知其中一对象还具有其他属性,由此推出另一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属性。
示例:(日本记者问朱镕基总理)台湾人民都不想回归中国,为何中国政府要用霸权欺压?
答:讲一个简单的例子,从前有个母亲含辛茹苦大半辈子,总算将自己的子女养育成人,她感到很欣慰,感觉可以松口气,歇一歇。于是对子女说:“来,回到母亲怀抱来,给妈妈捶捶背.“然而这个不肖子,不认这个曾经养育过他而今已经骨瘦如柴的母亲,反而对 “星星”和“太阳”大喊妈妈,那此时母亲应该如何?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规则和限度,台湾问题就是母亲和儿子之间的争吵,别人无权干涉。
我国历来都主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从来都没有出现过霸权欺压的事情,反而总是有一些居心叵测的邻国,以民主、自由等等名义来剥夺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自主选择和决定权,这才叫霸权欺压。
⑷以谬制谬法:采用对方的方法和逻辑来对付对手,从而折服对方。
示例:一次,有位西方外交官在谈到台湾问题时,对一位中国外交官说:“如果你们不向美国保证,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那么显然就是没有和平解决的诚意。”
这位中国外交官反击道:“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采取什么方式解决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无须向别国作出什么保证。请问:难道你们竞选总统也需要向我们作出什么保证吗?”
⑸矛盾法:通过论证与对方论题相矛盾的论题的真实,再根据矛盾律,进而说明对方论题的虚假。
示例:孔明游说江东,张昭说,你和刘备都是无能之辈,不值与谈。
孔明反驳道:我主刘备虽人民稀少,兵不满千,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曹仁辈心惊胆裂。刘琮投降,我主不知,且不愿乘乱夺同宗基业,实乃大仁大义。当阳之败,因我主不愿弃其人民,甘于同败。此乃考虑国家大计,社稷安危的聪明仁义之主,而非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之辈。
⑹反证法:通过确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虚假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
示例:古时候,一个名叫王戎的孩子与伙伴们在大路上玩耍,他们看到路旁树上结了许多李子,都蜂拥而上摘李子吃,唯有王戎没去摘,王戎断定:李子是苦的,根本不能吃。结果真如王戎所预料的,李子苦涩无比。于是伙伴们便好奇地问他:"你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王戎说:"假如李子是甜的,能吃,那么早就被路人摘完了。树上怎么还会有李子呢?"
三、探骊得珠赏范例
赏析范文《旁观者未必请》,《适合自己的,未必就是最好的》感受驳论文的魅力。
旁观者未必清
悠闲的鸟儿旁观长江奔流入海,却不清楚江水为什么愿意用生命灌注无际海洋;蹁跹的蝴蝶旁观飞蛾冲向刺眼的火焰,却不清楚它为什么明知是死却还要扑火;愚昧的人们旁观古亭口一个革命者的被杀头,却不清楚他是为了什么牺牲生命。
旁观者未必清,因为他们不了解当局者心中有着怎样的壮志或信念。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屈原怀着满腔悲愤,来到咆哮的汩罗江边。他遇见了渔父,那个最具代表性的旁观者。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渔父之问深深刺痛了“当局者”的爱国之心。渔父怎么会懂得一位爱国诗人体内流动着的那滚烫的血液?旁观者没有那样的抱负,他只知道渔舟唱晚的美,却不清楚忠而被谤的恨。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最后孤独的呐喊以江面上扑通的落水声而告终。当局者清,而旁观者迷。
封建王朝垂死挣扎之时,人民像奴隶一样生活着,无知,愚昧,麻木。有那么一群有志之士,为了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民运站了出来,却被残暴的统治者屠杀了。不知是秋瑾还是夏瑜的血洒在古亭口冰凉的泥地上。旁观者眼里闪烁的不是愤怒和同情,而是看到杀人盛况后的兴奋,还有人是期待——为了得到那鲜红的人血给孩子治病。
没有一个旁观者清楚就义者的心情。那种民族大义与麻木的灵魂本来就找不到交集。旁观者不清,他们不清楚当局者牺牲者的努力,不清楚自己的命运,甚至连自己糊里糊涂成为“当局者”时为什么会被杀头也不清楚。再杀几个阿Q,旁观者也依旧是迷糊的旁观者。反观当今社会,旁观者也未必清。有多少贪图享受的人从不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对辛辛苦苦的奋斗者嗤之以鼻?有多少自私自利的人从不关心民生疾苦,对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冷嘲热讽?有多少唯利是图的人毫不关心他人的安危,对见义勇为的热心者冷若冰霜?
旁观者没有当局者的鸿鹄志,没有当局者的奋斗史,没有当局者的热心肠,所以,旁观者未必清。
适合自己的,未必就是最好的
①许久以来,“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成为了某些人的口头禅。穿鞋子,买帽子要“要适合自己的”,尺码大小,款式花样,只需对“自己”胃口,便是“最好的”。削足适履,张冠李戴,那才是傻瓜才干的事。
②然而,哪怕吃喝这等小事,倘以为“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则未必尽然。比如,不少国人喜欢重油、厚味的爆炒烹饪,就不符合营养学,“适合自己”口味的,不一定是“最好的”。钻个牛角尖吧,若是瘾君子呢,“适合”他“自己”的,就是海洛因、摇头丸,要说这“就是最好的”,谁敢认可?
③为题在于,对于中国和外国的一些事物,如果加以比较,仍持“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的态度,那便容易堕入“惟国情论”的歧途,模糊了先进与落伍,健康与病态的界限。此处的紧要关节,全在“适合”的那个“自己”,到底是什么人?
④利益集团化阶层化的当下,一方面是辛苦劳作,一方面却是无耻的掠夺。说“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但实际上口称“适合”的“自己”,却分作了不同的营垒。举个显例,咱们的垄断行业,如中石油、中石化、电讯等,动不动就要涨价。让顾客和老百姓掏腰包,其老总的年薪数以百万千万计,其职工的福利也是肥得流油,垄断“适合”哪个“自己”,是不用我来多说的;大多数老百姓,绝不会认可垄断是“最好的”!而在垄断中分肥的人看来,“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还真是至理名言呢。
⑤山西省绥德发生校长被拘事件后,网民们在网上曝光,声讨这种侵害公民人参权利的劣政。但当地一位官员却对《南方人物周刊》记者说:“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多好啊,想让他们怎么说就怎么说”。网络“适合”了谁?网民说它是“最好的”;官员则相反,留恋一手遮天、钳制民意的时代,仇恨网络如同祸水。
⑥扯得再远些,辛亥革命推到帝制,行共和之民国,可大总统袁世凯不开心,他想做皇帝呢,于是策动一帮人造舆论,说共和不合国情,“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惟有恢复中华帝制,他便心安理得地又穿起龙袍来。
⑦现存的固然有其合理一面,但在辩证法而言,现存的又会走向反面,都是要淘汰消亡的。所以,社会总要有变革、进步,而不能维持现状,一成不变。“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是。大抵!(鲁迅《而已集 小杂感》)高喊“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的人们,不是“曾经阔气的”人们,即广袤的民间!故改革的价值观和政策取向,要“适合”民众的,才是“最好的”。
问题:读了这两篇范文,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你有自己的看法吗?试着说一说。
段①列现象:指出当前某些人做事只求符合自己的胃口,并喊出“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口号。
段②③示弊端:由个人到国家,指出“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这一口号的弊端。
段④⑤⑥探根源:指出“适合自己的”往往是人们夺取一己私利的借口,并以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为例证。
段⑦指出路:对于不合理的东西要加以改革,适合于民众的才是最好的。
问题:读了这两篇范文,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你有自己的看法吗?试着说一说。
四、固本清疑试牛刀(学以致用)
1.课堂练习
(1)阅读材料,探究赫尔岑是如何反驳的呢?请使用所学的反驳方法把赫尔岑的话写下来。
既然牧野先生也承认孔子是东方的圣人,那么东方的孔子就如同西方的耶稣,孔子的出生地山东也就如耶路撒冷是东方的圣地。因此,中国不能放弃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
在巴黎会议上,日本代表牧野要求无条件地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利益。中国代表顾维钧站起身问道:“西方出了个圣人,他叫耶稣,基督教相信耶稣被钉死在耶路撒冷,使耶路撒冷成为世界闻名的古城。而在东方也出了一个圣人,他叫孔子,连日本人也奉他为东方的圣人。牧野先生你说对吗?”牧野不得不承认:“是的。”顾维钧微笑道:“ 。”
有这样一件事:一位女中学生在电车上为一位外国朋友让座,却遭到几个青年人的嘲笑:“真是崇洋媚外!”试着反驳他们的观点。
家里有客人来了,客人理应优先,外国人即是客,是客人自然应当尽地主之仪,以礼相待。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6年7月8日,英国19岁的女孩史密斯在吃午餐时将一根薯条喂给一只鸽子,然而过了一会,一个议会工作人员走过来以乱抛垃圾为由给他开了25英镑的罚单。史密斯说,鸽子已经将薯条吃完,现在地上并没有垃圾了,拒付罚款。然而,11月3日,史密斯收到一封法院的传唤信,上面说她乱丢垃圾的行为违反了环境保护法第87条,而且罚款的数额已经升到100英镑。史密斯说,无法理解自己竟然因一个善举而被罚。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字以上。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