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8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8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2 21:2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8 大卫 科波菲尔(节选)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最重要且耗费心血最多、篇幅最长的一部半自传体著作,是他“最宠爱的孩子”,曾被列夫·托尔斯泰誉为“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也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名著之一。这部小说清晰地反映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
作者名片
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
狄更斯(1812—1870),英国小说家。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16岁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来在报社当采访记者。发表的连载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以流浪汉小说的形式,漫画式地反映英国现实生活,初获成功。后专门从事长篇小说的创作。
狄更斯一生共创作13部半长篇小说,20余部中篇小说,数百篇短篇小说,以及许多演说词、散文、杂诗等。早期小说气势宏伟、通俗流畅、幽默泼辣而又充满感伤情调。如《奥列佛·特威斯特》《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老古玩店》《马丁·瞿述伟》《圣诞欢歌》等。
从《董贝父子》以后,狄更斯的创作更为成熟。《董贝父子》通过董贝冷酷、骄傲、睥睨一切的态度体现了资产阶级金钱万能的法则。《大卫·科波菲尔》通过一个孤儿的遭遇,描绘了一幅广阔而五光十色的社会画面。《荒凉山庄》以错综复杂的情节揭露英国法律制度和司法机构的黑暗;《艰难时世》直接描写罢工斗争,是对英国宪章运动的策应;《小杜丽》详尽描绘了负债人的监狱生活,同时也更为深入地揭露了英国官僚制度和机构的冗繁、腐朽。《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旨在说明不合理的制度和统治必然导致人们奋起反抗。笔墨精雅深奥,结构简练完美。在《远大前程》中,作者早年的乐观态度明显减少,探讨人生道路方面更有现实性和警世性。《我们共同的朋友》是又一部广泛深入社会的批判小说,其中所包含的人性探索和生活哲理也更见深刻。
狄更斯的小说篇幅宏大,内容包罗万象,风格雅俗共赏,影响遍及世界各国。
背景链接
狄更斯的童年是不幸的。由于生活窘迫,双亲对他的教育颇为疏忽,所以童年的狄更斯并不比小说中的孤儿大卫幸福。父亲负债入狱,他不得不去当童工。随后也像大卫一样,在律师事务所做学徒,当记者……小说中有的段落,几乎是作者全部从自传中移植而来。
为了记录自己度过的充满艰辛的童年,狄更斯创作了《大卫·科波菲尔》这部自传体小说。他为小说主人公取过许多名字,最后才想到“大卫·科波菲尔”。福斯特听了,立刻叫好,因为这个名字的缩写D.C正是作者名字缩写的颠倒。于是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便定了下来。
文学常识
自传体小说
自传体小说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的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手法,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卢梭的《忏悔录》、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都是自传体小说。
知识梳理
1.精记字音
2.成语积累
(1)自食其力: 凭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 
(2)能屈能伸: 能弯曲也能伸展,指人在不得志的时候能忍耐,在得志的时候能施展才干、抱负。 
(3)孤苦伶仃: 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4)明媒正娶: 旧时指有媒人说合,按传统结婚仪式迎娶的婚姻。 
成语知识窗有关困境的成语
1.家无担石:形容家境贫苦。
2.釜底游鱼:比喻处在极端危险境地的人。
3.荆天棘地:天地间到处是荆棘。形容到处都是险境,令人难以动弹。
初读课文 明大意
文脉预览
主旨探微
课文讲述了大卫变成孤儿后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做童工的经历,以及他与房东米考伯夫妇的交往。在这段令人难忘的经历中,大卫感受到生活的困苦,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与米考伯夫妇成为朋友。
精读课文 细揣摩
任务一 分析人物成长历程
1.“我”初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心情如何 试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参考答案:“我”初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时,心情很低落,内心充满着痛苦。例如:“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由“沦落”一词可以看出,大卫对自己成为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的一名小童工一事,充满抵触心理;“痛苦”说明他当时的心境;这种痛苦“无法用言语表达”,则更见痛苦之深。
2.为什么说“星期六的晚上是我最高兴的时候”
参考答案:一方面,周六晚上是发放工资的时候,“我”回家时口袋里有六七个先令,路上可以进那些店铺看看,琢磨琢磨这笔钱可以买些什么,也就是说,此刻的“我”物质相对富足;另一方面,周六晚上回家比平时早,米考伯太太往往对“我”诉说起最伤心的知心话来,“我”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是被当作朋友的,也就是说,此刻的“我”精神上也是富足的。
任务二 分析人物形象及作用
1.在“我”与米考伯先生的首次见面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来刻画米考伯先生的 突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①外貌描写。“他身穿褐色外套……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通过对米考伯先生的外貌描写,突出了他的滑稽可笑、爱讲排场。②语言、神态描写。“信里提到,要我把我住家后面的一间空着的屋子——拿它,简而言之,出租——简而言之……”“‘城市路,温泽里。我,简而言之,’说到这儿,他又带着先前那种文雅的气派,同时突然再次露出亲密的样子……”,通过对米考伯先生的语言和神态描写,突出了他的故作文雅。③动作描写。“说着,陌生人挥了挥手,把下巴架在了衬衣的硬领上”“于是,他便戴上帽子,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来。离开账房后,他还哼起了一支曲子”,通过对米考伯先生的动作描写,突出了他的爱慕虚荣。
2.克莉基特在文中出现不多,是否可以将这一人物删去 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能删去。次要人物形象对主要人物形象起到映衬作用。米考伯一家只能雇佣来自济贫院的女仆,可见其经济困难;米考伯太太不愿过分信任克莉基特,认为她会放肆起来,如此谨慎的米考伯太太却愿意信任“我”,可见“我”和这家人已经建立起奇特而平等的友谊。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①局促不安:举止拘束不自然,心中不安。②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褒贬失当。③泪如泉涌:眼泪像泉水一样直往外涌。使用正确。④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使用错误。⑤冰壶秋月:比喻品德清白廉洁。使用正确。⑥侃侃而谈: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不合语境。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查尔斯·狄更斯出身寒微,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早在清末就被译成中文,是一百多年来最受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家。
B.当年,英国作家狄更斯的长篇小说《小杜丽》在报纸上连载,出海航行的水手一靠岸,问的第一件事就是小杜丽的故事发展得怎么样了。
C.家庭教育是一种无言的教育,身教大于言传,只有家长以身作则,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才能避免孩子今后不会养成叛逆、自负的性格。
D.有心的环保理念宣传,有力的环保监管和执法,每一个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破坏的解决,都会成为入脑入心入行的生态文明教育。
答案:B
解析:A项,“《大卫·科波菲尔》……是……外国小说家”主宾搭配不当,可在“是一百多年”前加“他”。C项,不合逻辑,删去“不会”。D项,成分残缺,在“环境破坏”后加“问题”。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这款山水盆景构思精巧,意境深远,放在您的家里定会让贵府增色不少。
B.接到你的请帖,欣闻贵书店开张,我一定于百忙之中拨冗光临,去捧场。
C.拙作终于出版,感谢大家的鼓励和支持,请大家抛砖引玉,不吝赐教。
D.先生80大寿,作为先生的高徒,我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和感谢。
答案:A
解析:B项,于百忙之中拨冗光临:推开繁忙的事务,抽出时间前往。用于对方,不能用于自己。C项,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使用错误。D项,高徒:敬辞,称呼别人的学生。使用错误。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作为普通人,如何读经典 我的经验是,①         。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而不要不懂硬读。不懂硬读,刻意求解,时间长了,②          。③                    ,再读难懂的、枯燥的,人文素养就是这样熏陶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而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
参考答案:①把经典当作消遣来读 ②就会消磨掉自己阅读的乐趣 ③先读好懂的、生动的
5.请从雨果、狄更斯、莎士比亚中任选两人作为写作对象,仿照前后的句子将下面的文字补充完整。要求:①紧扣相关句式特点;②语意连贯,内容充实。
我来到俄罗斯,仿佛听到高尔基借阿廖沙叙说自己苦难童年的种种坎坷;      ;              ;我来到西班牙,仿佛听到塞万提斯在大风车旁边讲述哭与笑的滑稽剧。
参考答案:我来到英国,仿佛听到狄更斯借大卫讲述自己从不幸的童年走向伟大作家的经历 我来到法国,仿佛听到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里讲述美与丑的传奇
因文学法
[写作技法]
诙谐风趣,漫画式夸张
狄更斯是一位幽默大师,在《大卫·科波菲尔》中,狄更斯运用漫画家夸张的手法,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充分展示了狄更斯小说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写作训练]
请用夸张手法和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一个人物。不少于200字。
示例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类文悦读
批  评
[德]丹尼尔·克尔曼
瓦根巴赫慢慢穿过一排排座椅之间的过道,找到自己的座位,从邻座的腿前挤过去,坐了下来。刚坐下就闭上了眼睛。这是他一向的习惯,这个习惯和半小时前吞下的镇静剂能帮助他克服恐惧感。
[品标题]
小说以《批评》为题,不仅指文中的“男人”对瓦根巴赫的表演艺术与价值追求的评判,更引发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对不起,”他的邻座放下了报纸,开言道,“您是不是瓦根巴赫呀 ”这是个大胖子,蓄着黑胡子,眼镜片后面的黑眼珠瞪得老大。
“是。”
“啊。”这个男人继续看着自己的报纸。瓦根巴赫向窗外看,明亮的光线让他不舒服。
“我经常看到您,”邻座说,“在剧场里,还有电视上。那个节目,《音乐时代》,是您主持的吧 ”
“《音乐时刻》。”瓦根巴赫避开他的目光。他不想跟他谈天。他压根儿就不想说话,更不想跟粉丝说话。
“啊,对,是《音乐时刻》。我太太经常看。两个星期前我们还去看了《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真巧,是不是 ”
“您是,”瓦根巴赫问,“想要签名 ”口气很冲,似乎是有意的。他的手自然而然地伸向外套口袋,去掏签名照片。
“啊不,谢谢。不要。”
[品形象]
(1)文中的瓦根巴赫自负,傲慢。当邻座男人与他搭讪时,他认为对方是自己的粉丝,搭讪的目的是要签名,回答口气很冲;对于空姐没有给他拿咖啡,他认为报上自己的名字对方会破例。(2)有较强的克制力。在整个过程中,他不愿意说话,即使对方喋喋不休地对他的表演肆意品评,他也只是用少量的语言回应。(3)懂得反省,及时改正。在经历了这次航班之后,他反省自己的表演生涯,最终对助理提出“毁约”的问题。
瓦根巴赫僵住了。
“您要知道,”那男人说,“我并不是粉丝。”
“请恕我直言,”那男人说,“我觉得您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里的表演太表面化了。您根本演不了这个角色,不是吗 有几次您索性演不下去了,大家都发现了。还有您的手势——干什么要那样胡乱挥舞 对不起!”
他又去看报纸了,舔舔嘴唇,翻看着。瓦根巴赫揉着眼睛,微咳了一声。声音很奇怪。
那男人抬起头:“对不起!我这样说很没有礼貌!”
“没事。”瓦根巴赫说,“每个人都有——这是他的权利——自己的品位,是不是 ”
那男人耸耸肩膀,又去看报纸。瓦根巴赫闭上了眼睛。他感觉自己闭锁在温暖的黑暗中。
“太业余了,”那声音又说,“我是说两星期前的《华伦斯坦》。老天,您知道吗 您把他演成了一个小丑,您是怎么想的呀 还有您的出场……”
“怎么了 ”瓦根巴赫喊起来。他睁开了眼睛。那个出场是让他非常得意的,他排练了很久,也因此而被交口称赞。
“没什么,”那男人说,“没什么。对不起。”他舔舔嘴唇,翻看报纸。
“那个出场是我表现最好的一瞬间!不管您信不信!”
瓦根巴赫闭上了眼睛。他一动也不想动,他要装出睡熟的样子。他并不想跟人讨论。他并不想与这个人吵架。他只想扛过这次飞行。恐惧感越来越强烈。他感到头晕。
[品技巧]
(1)本篇小说叙事都以对话的形式来展开,简洁直接,凸显了人物性格。这种对话形式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两人当时的口吻、神态及心理等。(2)突出矛盾冲突,情节引人入胜。文中邻座男人喋喋不休的批评、瓦根巴赫的沉默克制,让情节在紧张有序中向前发展。照应题目,突出主题。
“您不舒服吗 ”
“不……我很好!”瓦根巴赫转头去找空中小姐,想要一杯咖啡或是别的提神的东西。但是不知怎的空中小姐连个影儿也不见。
“您究竟为什么要主持《音乐时刻》那个节目呢 您挣的钱够多了呀。太多太多了,是不是 我的意思是,何必如此贪心,以声誉为代价,以……您知道您在那里面显得多么可笑吗 在那弱智的节目里。”
“嘿!”瓦根巴赫叫道。
空中小姐站住了。
“一杯咖啡!”
“对不起,我们正在降落,我不能给您提供任何东西。”
“拜托,”瓦根巴赫说,“给我一杯咖啡吧!”
“对不起,这是规定。”
“您知道,”瓦根巴赫的声音是沙哑的,“我是谁吗 ”
“不知道。”她转身走了。
瓦根巴赫摸索着把安全带扣好。他感觉到飞机在下降,他看到窗下玩具般的景物越来越接近,房屋在长高,显现出更复杂的形状,发动机的声音似乎更响了,一架直升机在他们下方飞过,飞机摇摆起来。恐惧感扼住了他的呼吸。飞机停住了。他知道自己还活着。他解开安全带,猛地站起身来。地面似乎在摇摆。他头晕得厉害。他的邻座抬头看他:他的胡子闪着湿润的光,他的头发乱糟糟的,他的眼睛又黑又圆。
门开了,他可以出去了。头还是很晕。他深呼吸,尽量快步走。穿过一条又一条走廊,穿过明亮的大厅,走到提取行李处。传送带送来了一个又一个陌生的箱子。他的箱子到了,他抓住它,提起来,走向出口。两扇门自动开了。
一只手搭在他的肩膀上,他猛地转身。是飞机上的邻座。
“请您,”邻座说,“请原谅!”
“什么 ”
“您知道吗,”他说,“我是因为害怕。我害怕坐飞机。真可怕。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所以我有时……您能理解吗 其实我觉得您很不错。没那么差劲。比如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里面。当然算不上有多好,不过……在第二幕里您的表演就不是那么讨厌!尽管……”
瓦根巴赫转过身,举起一只手。但是没有出租车停下。他觉得很热,他出了汗。
一辆出租车停下了。他拉开车门跳上去,说出了酒店的名字。酒店房间太小,也不舒服。他放下箱子,想了想,拿起了电话听筒。迟疑了几秒,他拨了号,凭记忆拨的,是他的助理的号码。
“喂,”他说,“是我。我到了。我们的日程是怎样安排的 ”
他听了一分钟。对他说话的是一个兴奋的被电流扭曲的声音。
“好的,”他说,“我明白了。有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毁约 ”
(有删改)
[品结尾]
“我明白了。有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毁约 ”结尾发人深思,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素材积累
1.课内素材
《大卫·科波菲尔》无疑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不论是大卫孤儿时代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和辛酸,还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挠的奋斗,都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求出路的痛苦历程。经历了大苦大难的大卫,靠他真诚、直率的品性,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人的纯洁友爱之心尝到了人间的温暖和幸福。爱格妮斯也是作者着力美化的理想的女性。她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内心的美德,既坚韧不拔地保护着受希普欺凌的老父,又支持着饱受挫折之苦的大卫。
她最后与大卫的结合,是“思想和宗旨的一致”,这种完美的婚姻使小说的结尾洋溢着一派幸福和希望的气氛。他们都是狄更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的化身。他始终认为,处于受压迫地位的普通人,其道德情操远胜于那些统治者、压迫者。正是基于这种信念,小说中许多普通人如渔民佩格蒂、汉姆,尽管家贫如洗,没有受过教育,却怀有一颗淳朴、善良的心,与富有的斯蒂福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适用话题:“磨难”“辛酸”“真诚”等。
2.课外素材
中国历代文人中,坎坷如苏轼者少有,坎坷而又能积极入世、超脱达观者更少有。或如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投江而死;或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远离尘世;或如贾谊、柳宗元抑郁而终。只有苏轼,一生颠沛流离,极尽沉浮,尤其是在“乌台诗案”中差点丢了性命,可他却不改真性情:一心装着天下百姓,一生都冒着随时可能掉脑袋的危险为民请愿。被贬黄州后,温饱已成问题,他必须脚踏黄土背朝天,躬耕垄上方能温饱。
无比曼妙的“东坡雪堂”被无情地剥去名字中的浪漫,唯有“东坡居士”才可以在那种难以想象的境况下活得那么淡定、洒脱。有一次赴沙湖途中遇雨,同行人都被淋得狼狈不堪,苏轼却在雨中从容不迫地慢行,潇洒自如。他在《定风波》一词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一种怎样的达观情怀
适用话题:“豁达”“达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