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 元单元研习任务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 元单元研习任务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2 21:3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单元研习任务
审题与立意
审题与立意息息相关,审题是思考题目材料中所包含的主题、思想和要求,立意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下面结合2014年福建高考写作试题讲三种审题立意的思维。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 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1.顺向思维
所谓“顺向思维”,就是按照逻辑、规律、常规去思考推导。读一则文字材料,人们一般是站在作者的立场,进入他的视角,从他的观点去看问题,理解他论证的要素和结论,并看看有没有自己的例子支持他的一些论点。
审题时,可以“忠实地读”,顺着材料的意思,贴近材料,分析材料,提取出其正面价值或值得肯定之处,以此立意写作,可保文不离题。
运用“顺向思维”审题立意,具体而言可分五步:咬文嚼字,寻找论题,补充理由,寻找正例,确定观点。下面结合高考写作试题简要说明。
(1)咬文嚼字。审读试题材料,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推敲文段中的词语、句子、句群和标点,以求把握大意。
(2)寻找论题。通过“咬文嚼字”,我们明确与“空谷”对应的关键词是“悬崖峭壁”和“栈道桥梁”,据此,我们不妨把论题(结论)确定为:世上两类人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想法。由于命题者的结论没有明显出现在题中,这就为考生的进一步思考拓宽了空间。
(3)补充理由。就是针对论题中的疑问进行追问,弄清楚其中的因果关系。比如,我们可以追问如下问题:“空谷”是什么意思 “悬崖峭壁”和“栈道桥梁”是何意,跟“空谷”有何关联 为什么有些人想起的是悬崖峭壁,另一些人想起的却是栈道桥梁 命题者的出发点和立场又是什么
(4)寻找正例。为了进一步确证观点,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在生活中找到例证,以此来验证理由是否成立。比如许多悲观主义者,一提到人生、事业的“空谷”,就把这个困境想成“悬崖峭壁”,悲观失望,无所作为;而那些积极乐观的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把它当作挑战与机遇,奋发进取。有了例证,我们便有了立论的依据。
(5)确定观点。有了以上四步思考,我们可以确立以下诸多观点:在困境中保持乐观;乐观面对人生空谷;身处空谷,勇找桥梁;于空谷中架起希望之桥;尊重不同(差异),岩亦可攀;等等。
我们从材料中提取观点,运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用这种归纳法含有风险,容易“以偏概全”,导致立论上的片面。如果我们能够辅以“逆向思维”,论述会更完善、深刻。
2.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进行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考题中的材料也是一样。
以“顺向思维”从材料中提取的观点,有其具体的合理性,在某种条件下其理可以成立,但往往又带有局限性。这时我们要运用“逆向思维”对其进行补救或完善,使我们的观点与思想既贴近材料,又超越材料。
“逆向思维”要求在“忠实地读”的基础上,“批判地读”,即跳出作者的视角,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的经验,从自己的视角,发现矛盾,提出疑问,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样才有可能窥见材料中蕴含的深层价值,揭示其隐性意义,在立意上高人一筹。
运用“逆向思维”审题立意,具体而言可分六步:寻找论题,补充理由,推敲关键词语,揭示谬误,寻找反例,确定己论。
(1)寻找论题、补充理由与“顺向思维”法一样,不再赘言。
(2)推敲关键词语。就是对材料中关键词语的含义作一番思考,以发现其中的深意。比如:
为何用“空谷”而不用“山谷、峡谷、裂谷、天坑” “空”有何含义 “悬崖峭壁”指的是“绝境”,还是“自然天险”或“天生美景” “栈道桥梁”是指“人为”,还是“改造自然”或“破坏自然” “有些人”是“悲观者”“消极者”还是“敬畏自然者” “另一些人”是“乐观者”“积极者”还是“肆意妄为者” 等等。
(3)揭示谬误。在发现词语深意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深入到作者的逻辑思维之中,以求揭示其矛盾或推理错误。
(4)寻找反例。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反例。比如对于一般人而言,一提到“空谷”往往不会先想起“悬崖峭壁”,更不会联想到“栈道桥梁”,想到的就是“空谷”而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空谷”是一个优美的意象,像“空谷幽兰”“空谷足音”“空谷幽幽”等。试想,以隐士之情怀,他会想到什么呢 以修道者之情怀,他又会想到什么呢
“空谷”岂是为人而生为人而存 既为人而存,岂只为“利”或“害”而存 对“空谷”,何必以利害看之 何不以审美赏之 何不慢慢走,驻足看,细细欣赏呢 事实上,实用的功利的眼光往往遮蔽了人的生活世界的本来面目,而审美的眼光由于超越了实用的眼光,反而能照亮世界的本来面目。
(5)确定己论。通过“逆向思维”,我们就能对题目材料作出一个新的整体判断——是否可接受 哪些可以 哪些不能 哪些要修改 ……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以创造性思维,催生新思想,如“反对标签主义”“反对印象主义”“还原空谷的真相”“追求享美人生”等,都是运用“逆向思维”得出的好论断。
要特别指出的是,“逆向思维”并不是盲目地批判与反对,而是在“顺向思维”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思考。其要旨有二:其一,要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必须和作者对话,追问作者怎么想,为什么这么想,向作者提问,思考自己的立场,判定论证的可信程度,等等;其二,要联系自己的经验和视角,以我为主,持怀疑态度,从新的角度看题目材料。
运用“逆向思维”,就是要善于寻找与原材料不同的立场和论证,从不同或对立面中突破用一个角度看问题的局限。当然,这种质疑、批判,并非鲁莽与武断,而是基于材料所作的分析、综合、推论、反驳等理性思考。
3.整合思维
所谓“整合思维”,是一种高品质的思维,它兼容了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优点,并以融合的方式消解了彼此的对立与矛盾,使之统一起来,形成新的论断。
运用“整合思维”审视试题,我们会发现试题中两类人的想法既对立又统一,因有“悬崖峭壁”之绝境而有建“栈道桥梁”之创举,努力创造条件,化天堑为通途,化“空谷”为“美景”,化“绝境”为“美境”。二者的关系并非只有绝对对立,亦可以互相转化。既不把“空谷”想成“悬崖峭壁”,也不盲目想象“栈道桥梁”,“空谷”就是“空谷”,我客观看待它,既发现它的缺点,也欣赏它的美丽。客观看待人生境遇,既不悲观绝望,也不盲目乐观。以此思维审题立意,对问题的认识就会既全面深刻又独到新颖。
请以“缺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缺憾的长度
钟成才
缺憾,有长度吗
缺憾的长度是多长呢 普通人家会有这样的经历,某个要紧处要用一寸长的钉子,你搜索家中积累的五金杂件,什么螺丝图钉垫片一大堆,好不容易清出一枚钉子,一试,太长;又探雷似的犁一遍过去,看中一枚,比一比,短了;再又地毯式地搜查,在笔筒或书架等平常比较冷清丧失关照的地方勘查出几十枚钉子,结果无一适宜。备用的钉子不算少,合用的就一枚。可是,这一枚就那么难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问题不太大,只好取长就短,凑合着用。但是,一时找不到钳子,只得用钢锯代劳,然而不巧,中途又断了锯条,让你一筹莫展。坚硬的五毫米,够短了,足以让你伤透脑筋。一杆秤,秤锤与重物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如果秤锤移动五毫米,那么矛盾便立即激化,不可调和。平衡是一种美,缺憾便是短短的五毫米,那么一点点而已。
一点点,接近于忽略不计,用来表示少之又少。五毫米微不足道,但足以造成莫大的悲剧。缺憾似乎是一种意外,不,应当属于必然。小时候,看电影《桥》,工程师伸手去拉攀绳子上来快到桥面的勇士,但就差那一点儿,五毫米吧,桥上的与桥下爬升的都付出了最后的努力,可恨手臂太短了,就五毫米,幽明两分的距离有时就那么短,成了无法克服的障碍。也许删除缺憾,也就死了震撼。在艺术方面,缺憾便是常客。长度便是一毫,看得见,摸不着,即所谓添一毫嫌多,减一毫嫌少。一毫,成了美丑的分界,表面上薄如蝉翼,实质上厚似泥墙,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这个看似透明的长度,可以促使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呕心沥血为之奋斗终生,也可以引诱科学家废寝忘食迷茫不醒。
缺憾使荆轲赌命功亏一篑,使楚霸王在乌江边留下千古叹息,使孔明六出祁山落魄丢魂。如此才有历代英雄气短、泪流满襟的遗恨。缺憾使宝玉与黛玉生死相许而姻缘不至,使牛郎与织女遥空相对,遗恨终天。如此才有情人咫尺成为天涯,永不聚头的感伤。这便是缺憾。缺憾何止同床异梦 何止长堤溃于蚁穴 缺憾是一首声韵低回的挽歌吗 是一篇激情亢奋的祝词吗 抑或是如影随形驱不散的幽灵
大概,宇宙诞生之时,缺憾也随之降临。没有缺憾,就不存在比较,也无所谓完美。缺憾不讲情面,不可抗拒地存在。面对缺憾,哭不顶用,笑一笑或许能感受缺憾之凄美。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一生中体味到的缺憾越多,就越接近于领悟完美,心性就越澄明,慧根就越稳固。历史上,孔子不为诸侯所用而授徒三千,孙膑中奸计而有兵书,司马迁受酷刑而作巨著,李白命途多舛而溢诗情万丈,苏轼仕途不进而开一代宗风,叹惋唏嘘披盖百代,不能说与缺憾毫无关系。这么说来,缺憾并不可怕,她本来就是断臂维纳斯,是未竟的艺术品,是完美的前兆。
缺憾是探路者,莫非是庄周化蝶的敲门砖 (有删改)
点评文章开头从生活琐事谈起,亲切可感,形象地写出“缺憾的长度”;自然引出议论的中心——“缺憾的长度”虽短,但影响很大。接榫自然,结构严谨。缺憾本无所谓长短,作者却赋予它以长度,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作者对缺憾的认识和感悟。文章列举孔子、孙膑、司马迁、李白、苏轼等人物,充分证明了人生中“体味到的缺憾越多,就越接近于领悟完美”的观点,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群群快递小哥,每天干着将包裹交到用户手上的小事,却织就了年逾400亿件的世界第一大快递网;一支支风华正茂的科研尖兵,每天都在与仪器、数据打交道,却在向技术高地发起冲锋,创造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骄人成绩;一队队生龙活虎的青年战士,每天都重复走着巡边、巡岛的路,却是在尽忠职守地守卫14亿人的幸福家园……每一滴汗水都是中国故事的青春注脚,每一项成就都是中国大厦的坚实支撑。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体特征鲜明的文章。
书青春奋斗,写中国华章
时代车轮滚滚而来,当代中国前行不止:世界第一大快递网的织就、技术高地的冲锋、反复巡边经过的小路……是青年一代用奋斗和青春编织的中华复兴之梦。因而,在我看来,当以青春之奋斗,书写中国之华章。
书写青春之奋斗,得以实现自我价值,圆梦今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我们当用青春之奋斗,书写价值篇章。君不见北大女学生宋玺,历经严苛训练后远赴亚丁湾协助维和;君不见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擎旗手张自轩,无论风霜雨雪数年坚守在国旗台;君不见青藏之边有卓嘎、央宗姐妹,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祖国的领土……中国梦掌握在青年手中,他们用一件件平凡小事、一次次尽职工作,凝聚成实现自我、圆梦今朝之力,尽写奋斗篇章。
书写青春之奋斗,得以筑牢事业根基,引领时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唯有不懈奋斗,不断夯实根基,才能使伟大的事业在汗水中开出花来。“龙江一号”青年科研团队历经数百个日夜艰苦创新,为国打造时代重器;“时代楷模”黄文秀主动进入偏僻贫苦之地,为扶贫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学生村官”张成扎根家乡,用先进理念助力当地乡村振兴……青年是当代事业发展的主体,也正是青年们不计得失地发光发热,才使我国各项事业生生不息,蓬勃发展。
书写青春之奋斗,得以讲好中国故事,再续华章。
鲁迅先生曾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此言堪为确论,中国女排姑娘们“穿上球衣,代表祖国出征”,再夺女排世界杯桂冠;塞罕坝林场接力到第三代,新青年们用生态文明理念续写沙漠中的绿色奇迹……无数的青年处在自己的岗位,用无数尽职尽责的小事书写无止境的奋斗,助力祖国走到无穷的远方。
诚然,在青年奋斗的过程中,或遇压力困扰、职场失意等难题,但是,奋斗应当一直是青春之主题,青年之作为,国家之动力。我们当以奋斗为刃,破除艰难险阻,书写中国盛世华章。
李大钊曾言:“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我们定以青春之我,书青春之奋斗,写中国之华章!
点评文章开篇巧妙引用材料,并略加分析,顺势提出中心论点:以青春之奋斗,写中国之华章。接着围绕关键词“青春”与“奋斗”,分别从“实现自我价值”“筑牢事业根基”“讲好中国故事”三个维度有力论证,论证时三个分论点独句成段,由浅入深,体现论证的递进性。最后,联系现实,指出写作的现实性、针对性。全文观点鲜明,论述充分,语言表达精准而不失灵活,值得借鉴。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年轻的毕业生准备开始新的生活,临行前他去咨询自己的老师。老师说:“记住人有三根骨头,你就能面对任何困境了。它们是眉骨、颌骨和脊梁骨。眉骨让你不断地开阔视野;如果你有疑问的话,颌骨会助你找出答案;脊梁骨则会让你盯住目标,直至成功。”
点拨这道作文题的内容包含“眉骨”“颌骨”“脊梁骨”三个方面,其内涵分别为开阔视野、虚心求教、坚持不懈。
从写作内容来看,既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全面论述;也可以抓住一点,深入挖掘。从写作对象来看,既可以从小处着手,写个人的成长、发展、追求、奋斗等;也可以从大处着眼,写团队乃至国家、民族的起落、成败、存亡、兴替等。
本文写作的重心不在“说事”,而在“说理”;其亮点也不在“事趣”,而在“理趣”。为此,对三个方面的论述,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讲清事理,说透逻辑,让人心悦诚服,受到启迪。如从“眉骨”的角度理解,其因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其法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从“颌骨”的角度理解,其因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法为“程门立雪”“不耻下问”“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从“脊梁骨”的角度理解,其因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其法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