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 —819),原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十岁能文,二十一岁考取进士。曾任礼部员外郎,他和刘禹锡一同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晚年居官柳州(815-819年)刺史,也称“柳柳州”,年仅47岁死于柳州任上。
他提倡古文运动,唐宋(散文)八大家 之一。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提出“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认为的“道”应该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
作品集:《柳河东集》
政论文:《封建论》、《夭说》;
文学性传记散文:《捕蛇者说》、《童区寄传》;
山水游记:《永州八记》
寓言散文:《种树郭囊驼传》,《三戒》。
导
文题解读
种树郭橐驼传——为种树者郭橐驼写的一篇传。
郭橐驼:记述的对象。橐驼,即骆驼。郭橐驼因驼背而得名。
种树:所记对象的职业。
传:一种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即人物传记。
导
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我国古代的传记可分为两类: 一是历史传记。作者一般是以历史事实和文献资料撰写,实录成分多,虚构成分少,被称为“史传文学”。二是文学传记。它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典型人物传记,有的不一定实有其人,即使有原型,加工虚构的成分也很多。
寓言:
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一种。“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导
本文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橐驼( ) 病偻( )
窥伺( ) 寿且孳( ) 早实以蕃( )
长人者( ) 勖尔植( ) 早缫而绪( )
移徙( ) 莳也若子( ) 飧饔( )
伛偻( ) 佝偻( )
一、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tuó
lǚ
sì
zī
fán
zhǎng
xù
sāo
xǐ
shì
sūn yōng
yǔ lǚ
gōu lóu
展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患病
脊背高起的样子
名作动,给……称号,称作
名作动,起名
本来
于是
第一段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以……为业
雇佣
第二段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滋长,繁殖
表目的
根
舒展
培土
已,“矣”,了
结实
种植,移植
保全
妨害
使……硕大
使……茂盛
它的果实
使……早
使……多
第三段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拳曲,伸展不开
更换
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
和这种做法相反
回头看
名作动,划破
检验,查看
树干
这实际上
思考2:郭橐驼的“种树妙招”是什么?为什么“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讨论并在原文中勾画、批注)
郭橐驼 他植者
种树方法
种后态度
结果
原因分析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
根拳、土易、培土或过或不及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不害其长,不耗其实,其置也若弃
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暮抚,已去复顾,爪其皮肤,摇其根本
其天者全而其性得
木之性日以离、害之仇之、不我若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违反木之天性,勤虑害树
fa
第三段结构示意图
木之性(理论说明)
种植方法(实践总结)
顺其自然(议论)
他植者违反(反面申述)
种树之术,并不高深
(自谦明理)
总
述
能
顺
木
之
天
,以
致
其
性
分
述
对比
映衬
第四段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官治,当官治民。理,治、统治。唐代人避高宗李治名讳,改“治”为“理”。
职业
省略句,而卒以(之)祸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xù尔植,督尔获,早缫sāo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tún。’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sūnyōng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收割
而:通“尔”,你们
字:教育
遂:成,养好
繁殖
慰劳
性命
穷困
表推测,大概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治民的方法
记载
把……作为
第五段
1.“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
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
来,这才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研读第四段
养树 类比 治民
过于殷勤的他植者 类比 好烦其令的长人者
他植者扰树 类比 官吏扰民
扰树的结果 类比 扰民的结果
(木之性日以离矣) (而卒以祸故病且怠)
3:既然种树需“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那么你认为统治阶级应该如何实行“官理”呢?
吾小人“不得暇”、 不能“蕃吾生而安吾性”
使百姓“得暇”,能“蕃生而安性”
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民休养生息。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
传其事以为官戒。
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寓言故事的方式进行委婉含蓄的讽谏。这是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
研读第五段
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抨击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
写作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小结:
五、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较为丰富。第一人称常用“吾”“我”“余”“予”,第二人称常用“女(汝)”“尔”“而”“若”“乃”,第三人称常用“其”“彼”“之”。从课文或之前学过的文章中找出一些实例,对古代的人称代词做一些归纳和总结。
(1)第一人称
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古人为了表示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主要有“愚、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寡人(古代诸侯王的谦称)、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妾(女子自称的谦辞)”但谦称是名词,而不是代词。
(2)第二人称
主要有“尔、汝、女、若、乃、而”等。常用的是“汝、尔、若”。如:
汝:汝是大家子。(《孔雀东南飞并序》)尔: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若: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古汉语中有时以尊称代替第二人称,主要有“公、卿、君、子、阁下、陛下、足下”。但尊称不是代词,而是名词。
(3)第三人称
主要有“彼、之、其、厥、他、渠(渠会永无缘)”。常用的是“彼、之其”。
如:彼: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之: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以 (1)早实以蕃 (而且,表递进)(2)以致其性焉尔;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来,表目的)(3)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把)(4)而卒以祸 (因为)(5)又何以蕃吾生 (用)
一词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