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兰亭序》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 却难拓你的美
真迹绝 真心能给谁
牧笛横吹 黄酒小菜又几碟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摹本易写 而墨香不退与你同留余味
一行朱砂 到底圈了谁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独缺 你一生了解
弹指岁月 倾城顷刻间湮灭
青石板街 回眸一笑你婉约
恨了没 你摇头轻叹谁让你蹙着眉
而深闺 徒留胭脂味
人雁南飞 转身一瞥你噙泪
掬一把月 手揽回忆怎么睡
又怎么会 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怼
若花怨蝶 你会怨着谁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手书无愧 无惧人间是非
雨打蕉叶 又潇潇了几夜
我等春雷 来提醒你爱谁
正歌
正歌
副歌
副歌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重章叠句(叠唱):文学作品中,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
复沓(复唱):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无更换词语叫做叠句或反复。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迷娘(之一)
歌德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展,
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圆柱成行,
厅堂辉煌,居室宽敞明亮,
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
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
你知道吗,那云径和山冈?
驴儿在雾中觅路前进,
岩洞里有古老龙种的行藏,
危崖欲坠,瀑布奔忙,
你可知道那座山冈?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
这是一首被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谱曲达百次以上的诗歌;
这是一部用了五十多年写成的“教育小说”中的一首诗歌;
这是一首被海涅称为“一支写出了整个意大利的诗歌”;
这是被恩格斯称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也是世界上称得上最伟大的少数几个文学家的诗歌……
歌德
(1749—1832)
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出生于一个优渥的家庭,父亲曾是个博士,后来为求体面,又买得了一个皇家顾问的头衔。外祖父是法兰克福市长,母亲性格温存,又爱好文学。
歌德本人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曾做过短时期的律师,后来专注于文学创作。恩格斯评价歌德为“最伟大的德国人”,歌德不仅是德国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杰出作家之一,在诗歌、戏剧、小说等领域都有较高的成就。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自传体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长篇诗剧《浮士德》。
歌德
(1749—1832)
歌德前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政治上反对封建割据,渴望德意志统一,主张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值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文艺作品。
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指十八世纪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城市青年所发动的一次文学解放运动,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第二次高潮。这个时期,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阶段。其名称来源于剧作家克林格的戏剧《狂飙突进》,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了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作家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了卢梭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们歌颂“天才”,主张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是德国成长小说的巅峰之作。身为商人之子的威廉·麦斯特,是个满怀理想、充满朝气的热血青年,他不满于市民阶层的平庸和唯利是图,寄希望于通过戏剧艺术和美育来改造社会,但混沌污浊的戏剧界,令他的奋斗陷入迷惘。威廉四处漂泊,接触种种世态,最终结识了由开明贵族组成的高尚团体,成为不断追求人性完善和崇高社会理想的探求者。在这个理想社会里,人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同时又彼此敬重,同心同德;人人都有远大理想,同时个个又都是不善空谈的实干家。威廉最初寻求戏剧艺术,而最终得到了人生艺术。
《迷娘》创作于1783年之前,后收入歌德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作为小说人物迷娘的唱词。迷娘是小说中最动人的形象之一。
《迷娘》中的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迷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迷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意象是诗歌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是诗歌的基本特征。诗人会精心选择一组意象按情感逻辑、想象逻辑巧妙地组合,形成 一个整体意境,来表现主观情感。请同学们朗读诗歌,探究这首诗的意象、意境、情感并完成下表。
意 象 意 境 情 感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一节
以色彩、明暗、动静构成充满生机的意大利画卷,宁静、美好
第二节
具有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的特征,雄伟、壮美
第三节
被诱拐时也是归国时沿途的险峻之美和神秘色彩
意 象 意 境 情 感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象征爱情的阴性名词)、月桂(象征光明的阳性名词)
以色彩、明暗、动静构成充满生机的画卷,宁静、美好
对故国浓郁的思念之情
成行的圆柱(古罗马建筑标志)、辉煌的厅堂(曾经生活的贵族家园)、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
具有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的特征,雄伟、壮美
对故园无限的眷念之情
云径、山岗、驴儿、迷雾、岩洞、龙种、危崖、瀑布
被诱拐时也是归国时沿途的险峻之美和神秘色彩
坚定的返乡之情
如何理解诗中的三个称呼“爱人”“恩人”“父亲”?
①这首诗以对知心人倾诉的形式进行的。倾诉人是迷娘,倾诉的对象实际上是同一个人——迈斯特。迷娘深深地爱着他,可迷娘认为这种爱情无法实现,于是就由“爱人”转而称呼他为“恩人”,进而称呼为“父亲”。
②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迈斯特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怨,又美好。从感情上形成递进关系,男女爱情被升华为对父亲的爱,后面又和乡思扭结在一起,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思之念之,故乡?爱人?
《迷娘曲》
每一节前四行运用密集而精致意象群,营造出富有画面感的整体情境;
后三行则转为直接抒情,让激荡的情感喷薄而出;
三小节之间在画面和情绪上不断转换与呼应,造成情感的跌宕起伏和流动变化,直至结尾达到情感的巅峰。
意象——意境——情感
树与天空
特朗斯特罗姆
《树与天空》又是如何组合意象来表达情感起伏流动的?
在2011年10月6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
——瑞典文学院
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
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
一棵树/ 在雨中/ 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中/ 匆匆走过/ 我们身边
它有急事。它汲取/ 雨中的生命
就像/ 果园里的/黑鹂
雨停歇。树/ 停下脚步
它/ 在晴朗的夜晚/ 挺拔地静闪
和我们一样/ 它/ 在等待/ 那瞬息
当雪花/ 在空中/ 绽开
主要意象 意象组合构成的画面
树
雨 雪花 树是整首诗的核心意象。(画面:动态——静态)
树与雨的关系密切。
树在雨中走动
树汲取雨中的生命
树在雨后停下脚步
树在等待雪花在空中绽开的瞬息
树的表现 天空的表现 心理(审美感受) 感悟
走动、匆匆走过 有急事、汲取生命 雨 倾洒的灰色
紧张、忙碌
有所作为
停下脚步
挺拔地静闪
晴朗的夜晚
沉静自在
树对生命自觉的
充盈和追求
树对宇宙的静观自在
等待
雪花在空中绽开
憧憬期待
树对未来的唯美期待
回归文本,体悟情感,完成下列表格,思考“树和天空”的关系
1.树——积极向上、蓬勃生长的生命主体(“人”)
“和我们”——树和我们的关系是平等的;
“匆匆走过我们身边”——“我们”旁观者、见证者
(1)这一角度突破了人类中心而转向宇宙中心的视角,它体现着诗人更深刻的关怀意识。
(2)以树为抒情主体,实际揭示了人与万物平等的关系,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2.天空——生命主体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多变、复杂)
启示:我们不能控制外部环境给我们造成的影响,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我们可以成长的东西,期盼和享受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点点滴滴美好时光。
树象征着什么?天空象征着什么?
“ 树”和“天空”之间的关系: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作为生物的树是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所有的赐予与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等待那雪花的绽开
“树和天空”的关系——“触及现实”
树与天空?
诗意象“动”与“静”的转换。
从第一小节“树”在雨中走动转入第二小节前半部分的“树”的“停歇”与“静闪”,最终随着“雪花”的绽放,又从“静”转入“动”。
这首诗就是在动静的反复转换之间,让情感和意蕴流动起来,从而获得独特的内在节奏。
意象——意境——情感
“意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只是一个思想,它是一团或一堆相交融的思想,具有活力。”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埃德拉·庞德
鉴赏外国诗歌要通过想象联想,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知识和经验,从带有浓烈个人色彩的具体意象中,设身处地去体验意象组合营造的独特情境,从意象的转换、跳跃感受情绪的变化流动,并关注意象组合的内在呼应,整体挖掘诗歌隐含的深刻意蕴,并由此感悟出社会人生的哲理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