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三次大单元考试
地理试题 2023.06
一、选择题组(共16题,共48分)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恒山(39°42′N,113°41′E)的金龙河峡谷(峡谷呈南北走向)的西岸崖壁。古时人们在峭壁上修建了栈道,后世以此为依托建起悬空寺。悬空寺“日晒不着、雨淋不着、风吹不着、千年不倒”。始建初期,悬空寺距离谷底近百米,后来与谷底距离越来越近。下图为悬空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悬空寺建在距谷底近百米的峭壁中部,推测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 )
①古栈道②洪水③光照④气温⑤岩石
A.①②③ B.①③④⑤ C.①②⑤ D.①②③④⑤
2.悬空寺与谷底距离越来越近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峡谷两侧山地下沉 B.峡谷河流的泥沙沉积
C.峡谷河流的侵蚀下切 D.峡谷底部地壳抬升
日、气、朔是中国古代历法(下图)的3种基本元素。“日”就是一个太阳日,为24小时。“气”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从冬至开始,到下一个冬至,是一个回归年,一个回归年划为24份,称为二十四节气。“朔”指的是阴历每月初一的时候日、月之间的位置关系所体现出来的月相。古代先民根据历法将太阳升落方向用太阳方位角来表达,如“三七出甲入辛地,四六生寅入戊方”。日出方位角,即日出时太阳所在方位与正东方向的夹角。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三七出甲入辛地”指阴历三月、七月( )
A.日出方位角正东偏北约15° B.日落方位角正西偏北约30°
C.日出方位角正东偏南约30° D.日落方位角正西偏南约15°
4.从“气”开始日期六个月内( )
A.乌鲁木齐市白昼渐短,黑夜渐长 B.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
C.青岛室内正午采光面积逐渐变小 D.海口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彩虹是阳光射入空气中的小水滴后经色散和反射而成的一种光学现象。只要空气中有一定数量的水滴,而阳光正在观察者的背后以低角度照射,在较暗的背景下便可能观察到彩虹。元旦节北京时间14:00左右,小明在武汉(30°N,114°E)江滩边欣赏喷泉时有幸看到喷泉上形成了彩虹。小明想提前与纽约(49°N,75°W)的朋友约好后,第二天将此彩虹美景直播分享给他。下图示意武汉江滩喷泉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小明当时是站在M处看到的彩虹,彩虹最可能被清晰看到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下列北京时间中,最适宜小明为他在纽约的朋友直播分享喷泉彩虹的是( )
A.6:00 B.10:00 C.14:00 D.18:00
7.如果小明7月初故地重游,并希望看到大致相同的彩虹出现在与元旦节大致相同的位置,那么小明观看时间和站立地点应( )
A.白天任何时刻都可,地点变换 B.时间比原时刻推迟,地点不变
C.保持原时刻不变化,地点不变 D.时间需提前至早上,地点变换
彩虹山坐落于秘鲁威尼坎加国家公园,是安第斯山脉奥桑加特山海拔5200米处的一座山峰。彩虹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是各种矿物质在历经长期冰川侵蚀和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彩虹山在几年前还被冰雪覆盖,直到近几年才渐渐显露。尽管过去彩虹山的火山活动十分频繁,但近年来却逐渐趋于平静。下图示意彩虹山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奥桑加特山的形成原因是( )
A.岩浆上涌喷发 B.岩层断裂抬升 C.板块碰撞挤压 D.高原冰川侵蚀
9.彩虹山近几年才渐渐显露的直接原因是( )
A.全球气温升高 B.人类活动频繁 C.地震滑坡多发 D.风化侵蚀强烈
10.彩虹山火山活动减弱对当地的主要影响是( )
A.土壤变得贫瘠 B.植被恢复生机 C.地表温度降低 D.冰川雪线降低
2021年1月6日,江西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交通强省建设的意见》,提出在浙江钱塘江上游的常山江与江西信江上游的金沙溪之间修建浙赣运河,开辟江西内河出海新通道。下图为浙赣运河规划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省界( )
A.两侧河流水文特征差异大 B.基本沿着山谷分布
C.两侧的气候类型明显不同 D.基本沿着山脊分布
12.浙赣运河修通后,将会( )
A.沟通珠江和钱塘江水系 B.增加鄱阳湖的蓄水量
C.扩大宁波港的经济腹地 D.改善七一水库的水质
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 )
A.板块挤压 B.火山不断喷发 C.板块张裂 D.岩浆持续侵入
14.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 )
A.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 B.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C.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 D.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15.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 )
A.板块运动逐渐加强 B.板块运动逐渐减弱
C.外力作用逐渐加强 D.外力作用逐渐减弱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与图示地区山体岩石、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外力作用相对应的是( )
A.石灰岩、球状风化地貌、风力作用 B.花岗岩、流水堆积地貌、流水作用
C.大理岩、喀斯特地貌、风力作用 D.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流水作用
二、综合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香坝河特大桥是成贵高铁的重点控制工程,位于云南省镇雄县,桥区属剥蚀低中山地貌,桥区跨越香坝河峡谷,桥址无公路通往。香坝河大桥桥长652.20米,最高的跨河两桥墩分别高107米和106米。下图为香坝河特大桥桥位所在区域示意图。
(1)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地质特点。(4分)
(2)在下图中绘制MN沿线地形垂直剖面,并计算河面距桥面的高差。(4分)
(3)图示区域高铁线为典型的桥隧结合方式修建,说明这样修建的优点。(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2分)
雅鲁藏布江是一条神奇的大江:雅鲁藏布江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北起米林县南至墨脱县,全长504.6千米,深6009米。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风沙地貌发育普遍且典型,河岸两边有让人过目不忘的沙坡地独特景观。以河漫滩为依托,沿山坡爬升,常形成高差大于200米的爬升沙丘。是一条流淌在沙漠上的江,简称为“沙江”。米林卧龙爬升沙丘地处西藏高原东南部,受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影响,该地区夏秋季节降水丰富,冬春季节降水少,冬季风强劲,大风经过江面容易形成涡旋上升气流。下图分别为雅鲁藏布江区域示意图,米林卧龙爬升沙丘景观图和形成示意图
(1)雅鲁藏布江河谷走向大致与断裂带走向一致。说明断裂面上河谷发育的原因。(4分)
(2)从板块构造学说和外力作用两方面说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原因;(4分)
(3)说明米林卧龙沙丘迎风坡从底部到顶部沙子颗粒大小如何变化,并分析原因。(4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岷江上游(如图1所示)地处横断山区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平均海拔340m,流域干流全长37km。该流域主要为高山峡谷地貌,地形起伏大,为聚落提供发展空间的平坦用地较少。从岷江上游干支流向两侧,以500m为单位,依次划分出1~10个缓冲区间,各缓冲区聚落数量如图2所示。
(1)分析岷江上游多峡谷地貌的原因。(6分)
(2)说出岷江上游的地势特点及判断依据。(6分)
(3)与其他主干河道相比,寿溪聚落数量较少,推测可能原因。(4分)
2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海南岛东部玉带滩是由砂质颗粒物组成的沙滩半岛,南北狭长,向东北方向延伸形成沙嘴。沙美内海是由玉带滩分隔外海形成的潟湖,湖内水面高于海平面。处在河海之间细长的玉带滩,东侧沙滩裸露,西侧则有森林分布。左图示意玉带滩的位置图,右图为玉带滩景观图。
(1)简述玉带滩沙嘴的形成过程。(6分)
(2)与东侧相比,分析玉带滩西侧能够生长树木的原因。(4分)
试卷第1页,共3页
地理学科试题答案
1.C 2.B
【解析】1.由材料“古时人们在峭壁上修建了栈道,后世以此为依托建起悬空寺"可知,寺的修建与古栈道有关;该地为季风气候,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建在峭壁中部有利于防洪;从图中可看出该处岩石为薄层灰岩、夹页岩,下层为厚层灰岩,岩性下硬上软,有利于建设和长久保存,C正确;由材料“悬空寺建在距谷底近百米处"可知,百米范围内气温差异不大,气温对其影响较小,因此气温不是考虑的主要因素;悬空寺“日晒不着",光照不是悬空寺建在距谷底近百米的峭壁中部考虑的因素,③④错误。故选C。
2.该地为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河流含沙量大,谷地泥沙沉积不断堆高,使谷地与悬空寺的距离变近,B正确;若峡谷两侧山地下沉或峡谷底部地壳抬升,可能导致悬空寺与谷底距离变近,但材料和图中缺乏相关信息,A、D无法判断,且内力作用容易破坏悬空寺;峡谷河流的侵蚀下切会导致悬空寺与谷底距离越来越远,C错误。故选B。
3.A 4.C
【解析】3.“三七出甲入辛地”是指阴历三月、七月在甲地日出,在辛地日落。日出方位角是指日出时太阳所在方位与正东方向的夹角,结合图示找到甲所在位置,可以看出甲地日出的方向是正东偏北15°,A正确,C错误。同理,日落方位角是太阳所在方位与正西方向的夹角,在图示中找到辛地,可以看出辛地日落的方向是正西偏北15°,B、D错误。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
4.由材料“气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从冬至开始,到下一个冬至,是一个回归年,一个回归年划为24份,称为二十四节气”可知,气开始的日期是冬至日,气开始日期六个月内即为冬至日到次年夏至日之间(12月22日-次年6月22日左右)。期间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北移经过赤道再到北回归线,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北半球各地(包括乌鲁木齐)的白昼渐长,黑夜渐短,A错误。地球绕日公转速度的规律为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12月22日-6月22日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B错误。青岛位于36°N,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青岛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采光面积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呈负相关,因此青岛室内正午采光面积逐渐变小,C正确。海口位于20°N,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海口的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在太阳直射20°N时达到90°,随后变小,D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ABD错误,故选C。
5.C 6.B 7.D
【解析】5.据材料可知,彩虹要被清晰观测到的条件是空气中有小水滴,且阳光正在观察者的背后以低角度照射,并在较暗的背景下。此时为元旦1月1日北京时间14点,武汉位于东八区,因此此时此地太阳方位大致位于西南方,据图中方向标可知,人站在M处应该面朝东北方(背光站立)观测即可能看到彩虹,AB错误;丙地刚好位于M的东北方,且丙后面背景为树林,树林颜色较深较暗利于观测彩虹,C正确;丁地背景为空旷明亮的天空,不利于清晰看到彩虹,D错误。故选C。
6.由于相约时间为1月2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武汉位于东八区,太阳晚于6点日出,早于18:00日落,因此6:00和18:00都没有太阳不会出现彩虹,AD错误;北京时间14:00彩虹能够出现;但此时纽约地方时大概为凌晨1:00(武汉和纽约大致相差13小时),因此朋友已经睡觉不方便,C错误;北京时间10:00大致是纽约时间21点,比较方便看直播,B正确,故选B。
7.彩虹要在太阳高度角较小的条件下才容易形成并被观测,A错误;要想暑假再次看到大致相同的彩虹出现在丙处,两次观察时的太阳高度角应大致相同,而观测地点应随着太阳方位的变化而变化。暑假7月初与元旦节同时刻相比,太阳高度角要大很多,因此观测时间应该比14点推迟,太阳方位大致位于偏西方,此时若想背对着太阳还在丙处发现彩虹,则人站立的地点应该变换到丙处西侧树林,B错误;若是14点不变,则太阳高度角较大,不利于形成彩虹或者形成相同的彩虹,C错误;将时间提前到早上,太阳高度角才大致与元旦节14:00类似,但此时太阳方位位于偏东方的位置,则人要观察彩虹应将站立地点变换到沿江大道上才行,D正确,故选D。
8.C 9.A 10.B
【解析】8.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奥桑加特山属于安第斯山脉,由南极洲板块(或小板块)和美洲板块相互碰撞挤压隆起形成,C正确,排除ABD。故选C。
9.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彩虹山在几年前还被冰雪覆盖,直到近几年才渐渐显露。原因主要在于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彩虹山上的冰雪逐渐融化,彩虹山渐渐显露,A正确;人类活动频繁会导致排放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彩虹山出现的根本原因,而非直接原因,排除B;地震滑坡以及风化侵蚀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速彩虹山出露,但不是近几年出露的直接原因,排除CD。故选A。
10.火山活动减弱,生态环境改善,当地植被逐渐恢复生机,B正确;火山活动时,火山灰降落地面,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但火山活动减弱,并不会导致土壤变得贫瘠,排除A;火山喷发出的火山灰会削弱太阳辐射,导致地表温度降低,排除C;火山活动强弱对雪线影响较小,且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彩虹山上的冰雪逐渐融化,雪线逐渐升高或消失,排除D。故选B。
11.D 12.C
【解析】11.由图可知,省界线大部分处在河流的源头处,由此可推测基本沿着山脊分布,B错误,D正确;浙江、江西两省同属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类型相同,水文特征差异不明显。AC错误,故选D。
12.珠江流域位于广西广东几省,无法沟通珠江与钱塘江,A错误;鄱阳湖的蓄水量可能下降,B错误;运河的开通,加强了江西与浙江钱塘江水域水域的联系,扩大宁波港的经济腹地,C正确;无法改善水库的水质,D错误。故选C。
13.A 14.A 15.C
【解析】13.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山脉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受板块挤压影响,山脉高度会持续升高,A正确,C错误;从材料信息中为获取该山脉有火山持续喷发的相关信息,B错误;岩浆侵入不会对地表形态产生直接影响,D错误。所以选A。
14.根据该山脉的纬度范围可知,该地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西风挟带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在西坡地形抬升影响下易形成降水,山脉西坡的侵蚀作用比东坡更强烈,如果不考虑内力作用,西坡遭受强烈侵蚀后,山脊线会向东移动,A正确,B错误;东坡为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较少,侵蚀作用较弱,CD错误。所以选A。
15.地貌的演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使该地山脉持续隆升,地表起伏增大,地表受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根据材料可知,目前山脉高度持续增加,说明内力作用强度大于外力作用,而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因为随着山体升高,高差增大,对盛行西风的阻挡加强,降水增多,流水作用逐渐加强,内外力作用趋于平衡,使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故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16.D
【解析】16.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本地存在峰林,属于喀斯特地貌景观图,喀斯特地貌是由于流水溶蚀和淀积作用,作用于可溶性岩石(一般指石灰岩)形成的特殊的地貌类型,因此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7.(1)山地、峡谷地貌,山高谷深,地形陡峭;岩层不稳定,多滑坡、危岩落石区、煤炭采空区,地质条件复杂。
(2)
高差:150米~200米。
(3)图示区域地势起伏大,桥隧结合能最大保持高铁线平直,保证通行安全;桥隧结合缩短距离,减少运行里程,节约通行时间;修隧道能减少对地表生态环境的破坏;沿线有落石区,陡坡等,修隧道可减少滑坡、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对高铁线的影响。
18.(1)断裂面上岩石破碎,容易遭受流水侵蚀,形成沟谷/河谷
(2)板块构造学说: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碰撞地带)受碰撞作用,山地隆起抬升/地壳抬升。外力作用:河流径流量大、地形复杂,受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形成。
(3)底部沙子颗粒较大,顶部颗粒小。原因:米林卧龙沙丘主要受风力作用形成的,随着爬升,风力减弱,携带能力下降,颗粒较大的沉积在底部,颗粒较小的沉积在顶部。
【分析】本题以米林卧龙沙丘为材料,主要考查风沙地貌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过程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由于地壳运动,导致断裂面上岩石破碎,容易遭受流水侵蚀,碎石被冲走后形成沟谷/河谷。
(2)板块构造学说:该地区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属于板块消亡边界,(碰撞地带)受碰撞作用,山地隆起抬升/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季风气候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地形复杂,,受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碎屑物质被搬运走,原地形成峡谷。
(3)以河漫滩为依托,说明周边河流携带的泥沙淤积形成河漫滩和沙洲,冬春季节降水少,河流水位低,河滩和沙洲裸露;受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影响,该地区夏秋季节降水丰富,冬春季节降水少,植被稀少,冬季风强劲,大风经过江面容易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河漫滩和沙洲上的沙粒,受到地形与植被阻挡,在山前堆积形成沙丘。
(4)结合所学知识,风力沉积具有分选性,颗粒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米林卧龙沙丘主要受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受地形阻挡,随着爬升,风力减弱,携带能力下降,沉积的颗粒减小,因此颗粒较大的沉积在底部,颗粒较小的沉积在顶部。
19.(1)地处横断山区,地壳活跃,多断层,岩石破碎,易被流水侵蚀;受湿润的夏季风影响显著,降水丰富,河流众多且水量大;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下切侵蚀作用强等。
(2)西高东低。判断依据:岷江上游地处横断山区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西岸多山地,且支流仅分布在西岸,说明地势西高东低,河流顺地势注入岷江;东岸地势低,地表径流难以汇入。
(3)寿溪流程短;流域面积小;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山高坡陡,土壤贫瘠等。
【分析】本题以岷江上游示意图和岷江上游各缓冲区聚落数量图为材料,涉及地势特点及其原因、河流地貌、聚落分布的特点及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岷江上游多峡谷地貌的原因可从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河流侵蚀作用等角度分析。由材料可知,岷江位于横断山区,横断山区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该地区地壳活跃,多断层发育,岩石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蚀。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夏季风影响较大,降水量大,河流众多,流量较大;地处一、二阶梯的过度地带,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下切侵蚀作用强。
(2)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该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流速快,河流侵蚀作用明显。根据河流支流可以判断出该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具体判断依据:由材料可知,岷江上游地处横断山区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西岸多山地,地势西高东低,河流随地势自西向东注入岷江,且支流仅分布在西岸,而岷江东岸为四川盆地,地势较低,因此地表径流难以汇入岷江。
(3)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与其他河流相比,寿溪流程短,流域面积小。由上一小问可知,聚落布局与水源、水热条件、地形、土壤等因素有关,因此可以从这些角度继续分析。如寿溪地处山区,地形较为崎岖,地势较为险峻,交通不便,聚落数量自然就会减少;纬度较低,蒸发量大,背风谷地,降雨量小,水源较少,水源条件较差;河流流程短,流量小,河流沉积作用较弱,土壤较为贫瘠等。
【点睛】某地区地貌特征会受到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影响,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有流水侵蚀地貌、流水冲击、沉积地貌等。
20.(1)河流携带泥沙入海,在入海口处由于地势平坦,同时受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变慢,泥沙沉积;海水由西南向东北流动,携带泥沙向东北方向输送;在河海共同作用下形成向东北方向延伸的沙嘴。
(2)玉带滩西部海区封闭,有大量河水注入,盐度较低;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可形成稳定的土壤层,利于沿岸树木生长。
【分析】本题以玉带滩为背景材料,涉及外力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与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玉带滩是由砂质颗粒物组成的沙滩半岛,是由流水堆积和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河流携带沿岸泥沙入海,在入海口处由于地势平坦,同时受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变慢,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下降,泥沙沉积;由材料“南北狭长,向东北方向延伸形成沙嘴”和结合图片可知沙美内海的海水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因此海水携带泥沙向东北方向输送;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在河海共同作用下形成向东北方向延伸的沙嘴。
(2)树木生长需要盐度较低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读图可知沙美内海是潟湖,其位于玉带滩西部,其海区封闭,有大量河水注入,盐度相对于玉带滩东部较低,更适合树的生长;玉带滩西部更靠近陆地河流,由九曲江等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更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土壤层,利于沿岸树木生长。
【点睛】河口三角洲形成过程: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形成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