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蒸发操作时,将蒸发皿放置在垫有石棉网的铁圈上,进行加热
B.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C.萃取操作时,分液漏斗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D.蒸发操作时,蒸发皿中的固体全部析出后停止加热
2.关于物质的分离提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蒸发操作可以从溶液中分离得到可溶性固体溶质
B.将待过滤的液体直接倒入漏斗中,且使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C.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不能伸入液面以下,只需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D.选用分液法分离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植物油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3.下列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量筒量取浓硫酸
B.将饱和溶液滴入溶液,制备胶体
C.将溶液蒸发结晶获得晶体
D.将两个石墨电极插入饱和溶液,接通电源后导电,可证明是电解质
4.甘油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可与水以任意体积比互溶,密度约为1.26g/mL,沸点约为290℃。分离水和甘油应采用的方法是
A.蒸馏 B.蒸发 C.过滤 D.萃取、分液
5.下列选项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一组仪器是( )
A.试管、锥形瓶 B.烧瓶、蒸发皿
C.坩埚、蒸发皿 D.燃烧匙、烧杯
6.用苯萃取碘的饱和水溶液中的碘,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
A.使用分液漏斗分液时,应将漏斗颈上的玻璃塞子打开
B.碘在苯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C.碘在苯溶液中呈紫红色
D.分液时,待水从分液漏斗下口流尽后,接着从下口把碘的苯溶液流入另一个烧杯
7.淀粉溶液是一种胶体,已知淀粉遇碘变蓝色。现将淀粉溶液和稀Na2SO4溶液混合装在半透膜袋中,并将该半透膜袋浸泡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适量烧杯中的液体进行实验,下列操作现象能证明半透膜完好无损的是
A.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B.加入碘水不变蓝
C.用一束平行光照射烧杯中的液体,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D.加入碘水变蓝色
8.若不慎将水银温度计打碎,可以在水银上覆盖一层物质以避免中毒。该物质是( )
A.沙子 B.硫磺 C.石灰 D.碱
9.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
A.CO2(SO2):饱和NaHCO3溶液 B.NO(NO2):水
C.Fe(OH)3胶体(FeCl3):NaOH溶液 D.Cl2(HCl):饱和NaCl溶液
10.铝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当两个反应放出的气体在相同状况下体积相同时,反应中消耗的HCl和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3:1 B.1:1 C.2:1 D.1:2
11.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研究钠的性质:将一粒金属钠和一块不锈钢片分别放在表面皿中,研究它们在空气中的稳定性。该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①假说法 ②实验法 ③分类法 ④比较法
A.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
12.下列判断或叙述正确的是
A.某溶液中滴加盐酸生成无色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原溶液中可能有CO32-
B.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得白色沉淀,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C.某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得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则原溶液中一定存在SO42-
D.某溶液中滴加盐酸生成无色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HCO3-
13.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不同的无色溶液进行如下操作,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滴加BaCl2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SO42—
B 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入AgNO3溶液 开始无明显现象,后产生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Cl-
C 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 火焰呈黄色 原溶液中有Na+,无K+
D 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试纸不变蓝 原溶液中无NH4+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4.海洋资源的利用具有广阔前景。
(1)从海水中提取溴的主要步骤是向浓缩的海水中通入氯气,将溴离子氧化,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
(2)如图是从海水中提取镁的简单流程。
①工业上常用于沉淀Mg2+的试剂A是____,操作A的名称是____。
②由无水MgCl2制取Mg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3)海带灰中富含以I-形式存在的碘元素。从海带中提取I2的过程如图所示:
①灼烧海带时不需用到下列仪器中的____(填字母序号)。
a.漏斗 b.酒精灯 c.坩埚 d.泥三角
②向滤液中加入稀硫酸和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反应,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
15.用20 g NaOH配成500 mL溶液,NaOH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为_______。取出50 mL,它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含NaOH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含NaOH的质量为_______g,把这50 mL溶液加水稀释到200 mL,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
16.实验室使用的浓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为36.5%,密度为1.19g·cm-3。
(1)将_______升氯化氢(标准状况)通入1.00L水中可得到36.5%的浓盐酸。
(2)求该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
17.实验时需用约溶液,现用市售(密度近似为)的来配制,简述其具体配制方法_______。
18.“84消毒液”是一种以NaClO为主的高效消毒剂,其被广泛用于宾馆、旅游、医院、食品加工行业、家庭等的卫生消毒,某“84消毒液”瓶体部分标签如图1所示,但该“84消毒液”通常需要稀释100倍(体积之比)后使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84消毒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________mol/L(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该同学参阅读该“84消毒液”的配方,欲用NaClO固体配制480 mL含NaClO质量分数为24%的消毒液。
①如图2所示的仪器中配制溶液中不需要使用的是________(填仪器序号)。
②请计算该同学配制上述溶液需称取称量NaClO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_g。
(3)若实验遇下列情况,导致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高是________(填序号)。
A.定容时俯视刻度线读数 B.转移前,容量瓶内有蒸馏水
C.未冷至室温就转移定容 D.定容时水多用胶头滴管吸出
19.误差分析的思维流程
误差的引入
操作不当 药品中含有杂质 定量仪器使用不当
牢记:,分析m和V的变化
(1)从改变溶质物质的量角度分析产生的误差(用“偏大”“偏小”或“无影响”填空)。
①配制450mL0.1mol/L的NaOH溶液,用托盘天平称取NaOH固体1.8g:_______。
②配制500mL0.1mol/L的硫酸铜溶液,用托盘天平称取胆矾8.0g:_______。
③配制NaOH溶液,用托盘天平称量NaOH时,托盘天平的两个托盘上放两张质量相等的纸片,其他操作均正确:_______。
④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需称量溶质4.4g,称量时物码放置颠倒:_______。
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H2SO4溶液时,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读数:_______。
⑥定容时,加水超过刻度线,用胶头滴管吸取多余的液体至刻度线:_______。
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烧杯及玻璃棒未洗涤:_______。
(2)从改变溶液体积角度分析产生的误差(用“偏大”“偏小”或“无影响”填空)。
①配制NaOH溶液时,将称量好的NaOH固体放入小烧杯中溶解,未经冷却立即转移到容量瓶中并定容:_______。
②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下降,继续加水至刻度线:_______。
③定容时仰视刻度线_______。
④定容摇匀后少量溶液外流:_______。
⑤容量瓶中原有少量蒸馏水:_______。
20.填空题。
(1)0.5molCH4含___个电子。
(2)下列物质既能导电,又属于电解质的是___(填字母)。
A.NaCl溶液 B.铁丝 C.稀硫酸 D.熔融的氢氧化钠 E.盐酸 F.硫酸
(3)同温同压下,甲容器中HCl气体和乙容器中的NH3所含原子个数相等,则甲乙两容器的体积之比为____。
(4)现配制500mL0.3mol/L稀硫酸溶液,需用量筒量取质量分数为49%,密度为1.5g/cm3的浓硫酸____mL。
(5)①水银②烧碱③大理石④氯化钠晶体⑤盐酸溶液⑥蔗糖,属于电解质的是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填序号)。
21.物质分离操作注意事项
(1)从溶液中得到固体的实验操作包括________、冷却结晶、_________、洗涤、干燥等一系列操作,在此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引流 ②搅拌加速溶解 ③搅拌使溶液受热均匀,防止暴沸
(2)过滤后,若滤液浑浊,需________。浑浊的原因可能是_____。
(3)硫酸铝和硫酸铵的混合液经蒸发浓缩至溶液表面刚出现薄层晶体时即停止加热,然后冷却结晶,得到铵明矾晶体,溶液不能蒸干的原因是_______。
(4)分液时,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很难滴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详解】A. 蒸发皿可以直接加热,不需要放置在垫有石棉网的铁圈上,A错误;
B. 萃取操作时,一般选择有机萃取剂,但萃取剂的密度不一定必须比水大,例如苯的密度小于水的,B错误;
C. 萃取操作时,分液漏斗带有活塞,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正确;
D. 蒸发操作时,当蒸发皿中有大量的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D错误;答案选C。
2.B
【详解】A.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与液体,则蒸发操作可以从溶液中分离得到可溶性固体溶质,A正确;
B.过滤的液体应利用玻璃棒引流,且使液面低于滤纸边缘,B错误;
C.蒸馏时,用温度计测定馏分的温度,因此蒸馏操作时,温度计的水银球不能伸入液面以下,只需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C正确;
D.植物油和水混合后分层,水在下层,则可以使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植物油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B。
【点睛】本题考查混合物的分离、提纯,涉及过滤、蒸发、蒸馏、分液等常见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把握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及实验操作和被分离物质的性质为解答的关键,注重考查基础知识。
3.C
【详解】A.量筒能粗略量取液体体积、体积可估读到小数点后一位,A错误;
B. 将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制备胶体,B错误;
C.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故将溶液蒸发结晶获得晶体,C正确;
D. 将两个石墨电极插入饱和溶液,接通电源后导电,不可证明是电解质,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生成的碳酸会电离产生氢离子等可自由移动离子的, D错误;
答案选C。
4.A
【详解】甘油和水互溶,不能用过滤、分液的方法分离,而二者沸点不同,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选A。
5.C
【分析】玻璃材质仪器受热面积较大时,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如烧杯、锥形瓶、烧瓶,一般要垫上石棉网或水浴方式加热;玻璃材质仪器受热面积较小时,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如试管;陶瓷或铁质材料可直接加热,如蒸发皿、燃烧匙和坩埚。
【详解】A. 锥形瓶加热时受热面积较大,为均匀受热,防止炸裂,要垫上石棉网,A项错误;
B. 烧瓶加热时受热面积较大,为均匀受热,防止炸裂,要垫上石棉网,B项错误;
C. 坩埚、蒸发皿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C项正确;
D. 烧杯加热时受热面积较大,为均匀受热,防止炸裂,要垫上石棉网,D项错误;
答案选C。
【点睛】实验室用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烧杯、锥形瓶、烧瓶等,其中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可直接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烧杯、锥形瓶、烧瓶加热时必须垫上石棉网,量筒不能用来加热。
6.D
【详解】A.使用分液漏斗分液时,应将漏斗颈上的玻璃塞子打开,使液体上下气体压强相同,当打开分液漏斗下口活塞时,液体在重力作用下就可以顺利滴下,A正确;
B.I2、苯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H2O是非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原理可知:碘在苯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B正确;
C.碘易溶于苯中,碘溶于苯形成的苯溶液呈紫红色,C正确;
D.在分液时,待水从分液漏斗下口流尽后,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从上口把碘的苯溶液倒入另一个烧杯中,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7.B
【详解】A. 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烧杯内的溶液中含有SO42-,离子能透过半透膜的孔隙,但没有检测淀粉是否存在,A不能证明半透膜是否破损;
B. 加入碘水不变蓝,说明烧杯内的溶液中不含淀粉,半透膜完好无损;
C. 用一束平行光照射烧杯中的液体,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烧杯内的溶液中含有淀粉,半透膜破损;
D. 加入碘水变蓝色烧杯内的溶液中含有淀粉,半透膜破损。
故答案为B。
8.B
【详解】水银为重金属,易挥发,有毒,能与硫粉反应,生成危害较小的硫化汞,所以不慎将水银温度计打碎在地面上,可在水银上覆盖一层硫粉以避免发生汞中毒,故选B。
【点睛】明确汞的性质是解题关键。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物质性质的应用,并加强记忆。
9.C
【详解】A. SO2可以与饱和NaHCO3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而CO2不与饱和NaHCO3溶液发生反应,因此可以用饱和NaHCO3溶液除去CO2中混有的SO2,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 NO2溶于水生成硝酸和NO,因此可以用水除去NO中混有的NO2,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 FeCl3可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的Fe(OH)3沉淀,同时NaOH为电解质,Fe(OH)3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后胶体聚沉,形成Fe(OH)3沉淀,因此不能用NaOH溶液除去Fe(OH)3胶体中混有的FeCl3,C项错误,符合题意;
D. HCl极易溶于水,饱和食盐水可抑制氯气溶于水,因此可以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混有的HCl,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C。
【点睛】除杂时要注意,选择的除杂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且不影响目标气体的量,遵循“不增、不减、易分离、易复原”的原则。
10.A
【详解】Al和稀盐酸、NaOH溶液反应方程式分别为2Al+6HCl=2AlCl3+3H2↑、2Al+2NaOH+2H2O=2NaAlO2+3H2↑,Al与足量稀盐酸、NaOH溶液反应时生成相同条件下的同体积氢气,说明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相等,假设都是生成3mol氢气,消耗稀盐酸6mol、消耗NaOH溶液2mol,所以反应中消耗的HCl和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6mol:2mol=3:1,故答案为A。
11.A
【详解】同时研究钠和不锈钢的稳定性,对二者性质进行比较,即采用比较法,通过做实验研究二者稳定性,故采用了实验法,因此②④符合题意,故选A。
12.A
【详解】A、滴加盐酸生成无色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原溶液中可能有CO32-,故A正确;
B、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得白色沉淀,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可能含有Ag+,故B错误;
C、某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得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则原溶液中可能存在Cl-,故C错误;
D. 某溶液中滴加盐酸生成无色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原溶液中可能含有HCO3-、CO32-、SO32-,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离子HCO3-、CO32-、SO32-检验时,将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现象几乎相同,所以几种离子都有可能。,
13.B
【详解】A.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可能是BaSO4、BaCO3或AgCl,故A错误;
B.氯离子的特征离子反应是可以和银离子反应生成白色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故B正确;
C.黄色火焰可以覆盖K+的紫色火焰,故检验K+需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故C错误;
D.NH3极易溶于水,若溶液中NH的浓度较低,滴加稀NaOH溶液且不加热则生成NH3·H2O而不放出氨气,故D错误;
故选B。
14.(1)
(2) 石灰乳 过滤
(3) a
【解析】(1)
向浓缩的海水中通入氯气,将溴离子氧化,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
①工业上常用于沉淀Mg2+的试剂A是石灰乳,生成Mg(OH)2沉淀;操作A的名称是过滤,分离出Mg(OH)2固体;②由无水MgCl2制取Mg的化学方程式是:
。
(3)
①灼烧海带时,用坩埚盛装海带进行加热灼烧,不需用到下列仪器中的漏斗,故选a;②向滤液中加入稀硫酸和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反应,将I-氧化得到I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5. 1mol/L 1mol/L 0.05mol 2g 0.25mol/L
【详解】配制500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为500mL,所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具有均一稳定性,浓度与体积无关,所以取出50 mL,它的物质的量浓度仍然为1mol/L,取出50mL溶液中所含NaOH的物质的量,其质量,溶液稀释前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设稀释后溶液的浓度为c,则1mol/L×50mL=c×200mL,解得c=0.25mol/L。
16.(1)353L
(2)11.9mol L-1
【详解】(1)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可得出以下等量关系式:
解得:V(HCl)=353L。答案为:353L;
(2)依据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
。答案为:11.9mol L-1。
【点睛】依据试题隐含信息,运算结果应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7.用量筒量取溶液加入烧杯中,再加入水(或加水稀释至),搅拌均匀
【详解】实验时需用约10 %的H2O2溶液100 mL,现用市售30%(密度近似为1g cm-3)的H2O2来配制,则需要双氧水的体积是=33mL,所以其具体配制方法是用量筒量取33mL30%H2O2溶液加入烧杯中,再加入67mL 水(或加水稀释至100mL),搅拌均匀即可得到10 %的H2O2溶液100 mL。
18. 3.8 A 141.6g AC
【详解】(1)此“84消毒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
(2)①由于实验室无480mL容量瓶,故应选用500mL容量瓶,根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步骤是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和装瓶可知所需的仪器有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500mL容量瓶和胶头滴管,不需要使用的是圆底烧瓶;
②需称取NaClO固体的质量为;
(3) A.定容时俯视刻度线读数,溶液体积偏小,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高,故选A;
B.定容需加蒸馏水,转移前,容量瓶内有蒸馏水,无影响,故不选B;
C.未冷至室温就转移定容,溶液体积偏小,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高,故选C;
D.定容时水多用胶头滴管吸出,溶质偏少,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低,故不选D;
选AC。
19.(1) 偏小 偏小 偏小 偏小 偏大 偏小 偏小
(2) 偏大 偏小 偏小 无影响 无影响
【详解】(1)①配制450mL0.1mol/L的NaOH溶液,使用的容量瓶为500mL容量瓶,应该称量的NaOH的质量为:0.1mol/L×0.5L×40g/mol=2.0g,故用托盘天平称取NaOH固体1.8g,将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故答案为:偏小;
②配制500mL0.1mol/L的硫酸铜溶液,使用的容量瓶为500mL容量瓶,应该称量的胆矾的质量为:0.1mol/L×0.5L×250g/mol=12.5g,故用托盘天平称取胆矾8.0g,将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故答案为:偏小;
③配制NaOH溶液,用托盘天平称量NaOH时,托盘天平的两个托盘上放两张质量相等的纸片,其他操作均正确,由于NaOH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实际称量出的NaOH质量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小,故答案为:偏小;
④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需称量溶质4.4g,称量时物码放置颠倒,实际称量到的NaOH质量只有4.0-0.4=3.6g,故所配溶液浓度偏小,故答案为:偏小;
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H2SO4溶液时,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读数,所量浓硫酸的体积偏大,所配溶液浓度偏大,故答案为:偏大;
⑥定容时,加水超过刻度线,用胶头滴管吸取多余的液体至刻度线,将带走部分溶质,所配溶液浓度偏小,故答案为:偏小;
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烧杯及玻璃棒未洗涤,导致溶质的量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小,故答案为:偏小;
(2)①由于液体的膨胀速率大于固体的膨胀速率,配制NaOH溶液时,将称量好的NaOH固体放入小烧杯中溶解,未经冷却立即转移到容量瓶中并定容,则将导致溶液体积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大,故答案为:偏大;
②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下降,此为正常现象,若继续加水至刻度线,将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所配溶液浓度偏小,故答案为:偏小;
③定容时仰视刻度线,将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所配溶液浓度偏小,故答案为:偏小;
④定容摇匀后少量溶液外流,外流的溶液浓度与容量瓶中溶液浓度相同,则容量瓶中溶液浓度不变,只是体积偏小,故答案为:无影响;
⑤容量瓶中原有少量蒸馏水,对溶液体积无影响,对所配溶液浓度无影响,故答案为:无影响。
20. 5NA或3.01×1024 D 2:1(或2) 20.0 ②④ ⑥
【详解】(1)0.5molCH4含有0.5mol×10×NA=5NA个电子;
(2)电解质溶于水或者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A.NaCl溶液 是电解质溶液,能导电,但是混合物,不是电解质;
B.铁丝是金属单质,能导电,不是电解质;
C.稀硫酸是溶液,能导电,是混合物,不是电解质;
D.熔融的氢氧化钠能导电,是电解质;
E.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混合物,不是电解质;
F.硫酸是电解质,但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导电;
故答案为:D。
(3)HCl气体和NH3所含原子个数相等,则HCl气体和NH3物质的量之比是2:1,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甲乙两容器的体积之比为2:1;
(4)质量分数为49%,密度为1.5g/cm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 =7.5mol/L, 得 =20.0ml;
(5)电解质是熔融状态下或者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所以②烧碱④氯化钠晶体是电解质,非电解质是熔融状态下和溶于水均不导电的化合物,所以⑥蔗糖是非电解质,①水银是单质,③大理石⑤盐酸溶液都是混合物,即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答案为:②④;⑥。
21.(1) 蒸发浓缩 过滤 ①③
(2) 更换滤纸,重新过滤 滤纸破损、滤液超过滤纸边缘
(3)防止晶体失去结晶水,也防止可溶性杂质析出
(4)没有打开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或玻璃塞上的凹槽没有与漏斗上的小孔对齐)
【详解】(1)可以通过重结晶从溶液中得到固体,实验操作包括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洗涤、干燥等一系列操作,在此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和搅拌使溶液受热均匀,防止暴沸,故选①③。
(2)过滤后,若滤液浑浊,可能是滤纸破损、滤液超过滤纸边缘,需要更换滤纸,重新过滤;
(3)硫酸铝和硫酸铵的混合液经蒸发浓缩至溶液表面刚出现薄层晶体时即停止加热,然后冷却结晶,得到铵明矾晶体,溶液不能蒸干的原因是防止晶体失去结晶水,也防止可溶性杂质析出。
(4)分液时,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很难滴下,可能的原因是没有打开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或玻璃塞上的凹槽没有与漏斗上的小孔对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