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9张PPT)
导入新课
我国名茶“西湖龙井”向来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驰名世界,它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井村周围的群山之中,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有人曾将此茶种带到外地培育,但效
果并不理想。
【材 料】
为什么“西湖龙井”茶移至外地种植效果不好 有哪些原因
【思考题】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结合案例,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结合案例,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方法;
3、 培养从事农业活动的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01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目录
CONTENTE
02
案例:新疆农业的白色产业
和红色产业
02
人类利用动植物生长和繁殖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农业的生产特点:
案例分析1:我国糖料作物分布是:“南蔗北甜”
地域性
“因地制宜”
案例分析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农业的生产特点:
季节性和周期性
“因时制宜”
区位
(1)某事物的位置
(2)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农业区位
(1)农业生产所在的地理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农业的区位因素
光照
热量
(一)自然因素
光照长短和强度影响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农作物的产量和种类、生长期和熟制
影响主要农业类型、耕作方式(旱地、水田)
气候:决定作物种类分布、耕作制度、产量。
降水
一般湿润半湿润地区发展种植业
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畜牧业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
气候因素(光照——影响品质和产量)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气候因素(热量——影响产量和种类、生长期和熟制)
一年三熟
一年两熟
两年三熟
一年一熟
热量充足则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
热量不足只能一年一熟甚至无法生长
亚热带(毛竹、柑橘)
暖温带(苹果)
(一)自然因素
地形: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
江西省鄱阳湖平原成为稻米区,赣南丘陵则发展林果业
01
农业区位因素
我国江西省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当地农民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一)自然因素
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需要灌溉水源。
新疆绿洲农业发展限制因素是:水源。如果没有充足水源,绿洲农业不复存在,则此处水源就是绿洲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新疆绿洲农业发展的优势资源是:光照
拓展:然因素——
限制性区位因素:如果某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某一条件不能满足,将导致该产业无法产生并发展。
例如:西北地区的光照和热量条件优越,但在无稳定水源供应的荒漠中,水源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主导性区位因素: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说,该因素对该农业影响最大,如果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该种农业就不能在该区域分布。
例如:塔里木河流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有冰雪融水或河水灌溉,水源就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一)自然因素
土壤:土壤结构、肥力、土层厚度以及酸碱度。
我国杭州的“明前龙井”茶驰名中外,日本茶道爱好者曾经把茶种带到日本栽培,但效果始终不好。思考:同样的茶种为什么到日本栽培效果并不好,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小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 影响
气候 光照 光照强,则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光照弱,不利于作物生长;光照时间长可弥补热量不足,利于作物生长
热量 热量足则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单产高;热量不足则相反
温度变化 日较差大利于积累营养物质日较差小农作物品质可能较差
降水 过多则涝、过少则旱,影响作物生长
地形 平原、平地宜发展种植业,大片则可大型机械化,小块则宜小型机械化;山地、丘陵宜发展林业;草原、草坡宜发展畜牧业;低洼地水城宜发展渔业
水源 有灌溉水源保证可发展种植业,避免“靠 天吃饭”乡
土壤 不同土质适宜不同作物
1.广西地处我国南部沿海,北回归线横穿中部,它成为我国冬季菜篮子基地之一的主导区位条件是( )
A.热量充足 B.土壤肥沃 C.航运便利 D.科技发达
近年来,新疆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哈密瓜等特色瓜果味道甜蜜,驰名中外。
2.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主要是( )
①冬季寒冷,病虫少,不需要使用农药
②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
③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多
④水源充足,沙质土壤较肥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A
B
社会经济因素
农业生产活动所考虑的并非只是如何利用土地生产作物,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生产的农产品运到市场销售,以获得经济收入。所以,除了自然因素外,市场、交通运输、政策法规、技术等因素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也很重要。
市 场
例如,大城市人口集中,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极大,促使城市周围的乡村地区较多地发展蔬菜、水果、肉、蛋、奶及花卉等农副产品的生产。
案 例
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从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
广东深圳郊区的蔬菜种植
技 术
技术因素主要包括良种培育,农机使用,化肥、农药的合理施用以及科学灌溉等。应用农业技术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扩大农业生产范围。
我国山东省寿光市借助于物联网,已经实现了农
业智能化监控和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为农作物创造最佳的生长环境,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
案 例
交 通
例如,产品容易腐烂变质的园艺业、果蔬业等,更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保障。
案 例
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
冬季北方市场上的反季节水果
荔枝盛产于我国岭南地区,味道鲜美,但“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近些年来,人们能在北方市场上买到新鲜荔枝主要是因为?
交通运输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可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政策法规
例如,我国制定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不准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案 例
农业生产还受到政策法规的影响。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如税收办法、鼓励或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以及提高或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等,都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
其他因素
资金、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也影响农业区位选择。因此,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考虑的主导因素往往不同,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杂交水稻
… …
… …
小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影响 举例
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关注市场动态,根据市场供求,安排生产
交通 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便利的交通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政策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响应政府决策,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劳动力 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技术 通过机械化、良种化、水利化等农业现代化过程,影响农业的发展 ①通过培育良种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如我国将小麦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m高度。②利用农业科技,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粮食产量
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综合分析
抓住主导因素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读“茶树种植与地形坡度的关系表(分值高低代表茶树种植的适宜程度)”,完成下列各题。
4.适宜的坡度有利于茶树种植是因为( )
A.土层较厚 B.利于排水 C.土壤酸性 D.光照充足
茶树喜酸性土壤,活跃生长pH范围为3.5~4.5。研究性学习小组采集了茶园的土壤,测得土壤pH值为3.16,为极强酸性土壤。
5.影响茶树适宜在我国南方生长而不宜在日本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B
D
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7.每年的情人节(2月14日),在美国销售的鲜切玫瑰花多来自哥伦比亚。与墨西哥相比,在此期间,影响哥伦比亚生产鲜切玫瑰花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土壤
8.哥伦比亚向美国运送鲜切玫瑰花宜采用( )
A.公路运输 B.铁路运输
C.航空运输 D.海洋运输
A
C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02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改良土壤
改良光照
改造水源
改造热量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农业区位因素变化
不同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例如,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农业基本上“靠天收获”,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科技的发展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科技进步能够削弱自然因素对农业发展的限制。
平移式节水喷灌
例如,随着节水技术的发展和作物品种耐旱特性的改良,干旱地区也能大规模发展农业生产。比如,以色列的节水农业。
案 例
以色列现代化农业
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及时把握市场和农产品需求信息,可以为农业生产的决策提供依据;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农产品的价格就会上涨,从而促使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
蚕,纺织品,
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例如桑蚕丝作为价值较高的纺织原料,受到市场的追捧。
案 例
交通的发展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同时,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产值的提高,运费在农产品价格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
物流业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些新兴的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例如,位于热带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发展成为世界重要的花卉生产、出口国。
案 例
卫星定位系统与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根据时空变化,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农业生产系统。
… …
… …
活动:探究寿光市农业发展之路
地处黄河三角洲的山东省寿光市,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水源丰富,土壤肥沃。20世纪80年代以前寿光是“种粮大县”, 小麦、玉米、甘薯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
20世纪80年代开始,寿光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成为全国著名的“蔬菜之乡”。这里率先解决了冬暖大棚生产夏季蔬菜的难题,随后又引种了美国微型黄瓜、日本大叶菠菜、以色列西葫芦等新品种蔬菜,并开发了蔬菜电子商务平台和信息网络系统。近年来,寿光正从全国性蔬菜集散地向国际化迈进。
【材 料】
【思考题】
1.分析山东寿光成为“蔬菜之乡”的区位优势。
2.运用所学知识,对寿光蔬菜生产的国际化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问题:1.分析山东寿光成为“蔬菜之乡”的区位优势。
… …
… …
答案:
寿光成皮为“蔬来之乡”的区位因素:光照水分、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交通、市场、技术、政策等社会经济困素。
问题:2.运用所学知识,对寿光蔬菜生产的国际化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 …
… …
答案:
寿光蔬荣生产国际化发展建议:扩大宜传,打造品牌;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发展保鲜、冷藏技术,扩大销售范围;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科技创新,发展有机蔬菜等。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桑基、蔗基鱼塘大量减少,果基鱼塘基本稳定,而花基鱼塘面积明显增加,并且随着盆花的大量外销,花基鱼塘已需要向其他鱼塘取泥。传统的“桑基鱼塘”变成“杂基鱼塘”,基面改种象草或蔬菜、花卉、水果,大量的农田变成了果园、花卉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特种禽畜渔业养殖场。
6.珠江三角洲传统的“桑基鱼塘”转向“杂基鱼塘”,这种变化主要是( )
A.农业技术改进 B.劳动力的转移
C.市场需求的变化 D.自然条件改变
C
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利用温室无土栽培方式种植花卉、蔬菜,技术先进。山东某蔬菜生产企业在荷兰投资兴建蔬菜生产基地,同样采用温室种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荷兰吸引山东蔬菜生产企业投资兴建蔬菜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
A.生产技术先进 B.交通运输便捷
C.自然条件优越 D.生产成本低廉
11.山东蔬菜生产企业在荷兰兴建蔬菜生产基地的根本目的是( )
A.满足国内需求 B.拓展国际市场
C.提高研发水平 D.增强国际影响
A
B
03
是指以棉花、绵羊、羊毛和乳品生产及加工等为主的产业,新疆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一半以上。
锦葵科棉属
Malvaceae Gossypium
棉花
Cotton
喜光作物,适宜在较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水分是棉花体内的重要组成成分,棉花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棉花生长发育需要水分和养料,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获得,所需的温度和空气部分取自土壤,同时需要土壤的机械支撑才能生长
新疆的白色农业
思考题:分析新疆地区发展棉花产业的区位条件。
答案
新疆深居我国西北内陆,加上高山阻隔,海洋水汽不易到达,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这里日照时间长,作物光合作用充分,有利于养分积蓄;降水量少,气候千燥,作物主要靠引水灌溉,病虫害发生概率小;气温变化大,特别是春夏及秋冬之交,日温差变化极大。
e7d195523061f1c0d318120d6aeaf1b6ccceb6ba3da59c0775C5DE19DDDEBC09ED96DBD9900D9848D623ECAD1D4904B78047D0015C22C8BE97228BE8B5BFF08FE7A3AE04126DA07312A96C0F69F9BAB7BD80C4565564AEEC2C5C533DD9183AF9FD21A43FE32BD2EB8FA8A1BD73C843DBB217D569C6F92523D450AB0C0BFF8B5D83D20CE605574F48
是指以番茄、辣椒、红枣和枸杞生产及加工等为主的产业
材料一:番茄喜温喜光,深加工成番茄酱等产品,市场需求量大。新疆番茄酱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出口量占全球市场的1/4。
材料二: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这里形成了面向东西双向开放的地理优势。新疆把握国内外市场机遇,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红色产业”和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适合喜光的红色作物生长和红色素积累;气候干燥,有利于作物晾晒储存;草原、绿洲远离城市和工业污染,是理想的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
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目的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影响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亚洲季风区的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在这里形成了水田农业。
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
水稻的生长特点:
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光照作物,播种期日均温需稳定在10 ~ 12℃以上,齐穗期的适宜温度要求高于20℃~22℃。单、双季稻要求年降水量分别在750毫米和1500毫米以上。
在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有地形、气候、水源
、土壤等
热量条件: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终年高温或夏季高温;
水分条件: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区,降水充沛,热量、水源充足且灌溉便利。(雨热同期)
地形:主要集中分布在河流冲积平原、三角洲和盆地丘陵地区,地形相对平坦,利于农业耕作。
水源:集中分布与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水源充足。
土壤:河流冲积平原、三角洲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在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有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技术等
劳动力:亚洲主要水稻种植业人口稠密,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劳动力多。
市场:人口对粮食市场需求大,市场广阔。
生产习惯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
食物偏好
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以种植水稻为主,是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种独特类型的农业。
季风水田农业是一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
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
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地形:地形相对平坦;
土壤:有肥沃的水稻土;
水源:河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市场:饮食习惯以稻米为主,消费市场广阔
经验: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区位因素
迁移:
亚洲水稻种植业
的特点
水利工程量大
生产规模小(小农经营)
单产量高
商品率低
机械化水平低
科技水平低
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世界上面向市场生产商品粮的主要地域类型,以小麦和玉米为主。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分布地区:有美国(主要在中部平原)、俄罗斯、等国家
探究: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
春小麦
玉米带
冬小麦
自然因素:
美国中部为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开阔;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和,夏季潮湿,降水丰富;
水源充足(北美五大湖,密西西比河等);
土壤为黑土,肥沃深厚
社会经济因素:
水运,公路,铁路相衔接,交通便利;
地广人稀,可大规模生产,竞争优势大;
工业发达,为农业提供机械,电力,化肥,农药等;
市场广阔;
农业技术先进,科技成果推广快。
总结: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春小麦
玉米带
冬小麦
生产规模大
商品率高
机械化水平高
科技水平高
一大三高
混合农业是一种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生产形式较稳定、分布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的,只有经济发达国家的谷物和牧畜混合农业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安排生产,商品化程度高,市场适应性强
分布地区:欧洲、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混合农业
分布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地广人稀,地表主要为草原植被,因而形成了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是一种进行大规模商品畜牧业生产的农业地域类型。
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专业化程度高。
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区有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
乳畜业是随着城市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面向城市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是奶牛产品主要是牛奶及其制品,如奶粉、黄油和奶酪。
市场的远近和饲料的供应是影响乳畜业生产的两个重要因素。
分布地区:北美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
热带雨林区,没有固定农田,农民通过砍伐、焚烧,即“刀耕火种“;在森林中清理出土地种植农作物。
当土壤肥力减退,不能再生长植物时,去开发另一片土地,称为迁移农业;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分布地区:南美洲亚马孙河流流域、非洲刚果盆地等
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如咖啡、茶;香蕉、菠萝、油棕、剑麻、烟草、棉花和黄麻,它们在世界经济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商品率高,专业化,地域化程度高,但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分布地区:广泛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
园艺业是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的商品性农业
这种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与现代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加快有关;从事园艺业的农民实行的是密集型、专业化的生产
分布地区:这种农业一般分布在大城市的周围,及远离城市但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
农作物以耐旱品系为特征,主要是小麦和大麦,其次是燕麦和玉米;葡萄、木本作物油橄榄,以及无花果是该地区广为种植的经济作物
所以耐旱的农作物、木本经济作物与饲养牲畜相结合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特征
分布地区:沿地中海的周围地区,这是希腊和罗马古代文明的所在地
… …
… …
… …
… …
图为我国某农区的冬灌景观图,田间作物为小麦。每年入冬,在日平均气温为3℃左右时最适宜冬灌,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冬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以减轻病虫危害 B.保护表层土壤,减少风力侵蚀
C.有利于土壤储水,防止春旱 D.冬灌时间在土壤封冻之后效果最好
4.下列种植小麦的省份中,最适宜进行冬灌的是( )
A.河北 B.青海 C.吉林 D.湖北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