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日本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古代日本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3 09:3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古代日本
初中历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课堂讨论的方法,从大化改新的背景中理解内因、外因与历史事件的关系,明白日本为什么要学,学成后有什么变化,以此提高客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进行大化改新的作用,能用语言准确表达日本大化改新对我们的启示。
二、教学重点:大化改新内容、影响。
三、教学难点:大化改新的影响、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教授法、自主学习法、故事法
五、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主要内容讲述的是六世纪以前的日本、大化改新及武士与武士集团的形成。日本历史上有两次著名的改革,本课学习的是第一次,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日本这个民族善于学习,我们应当向它学习。本节课中武士道精神不容易理解,其实质是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二战时期成为日军的精神支柱。
2、教学策略设计
本课教学我的整体设计思路为:以“学习强国”为主线,将日本从古代到近代通过不断的向外学习,最终成为世界强国的历史呈现给学生。公元1世纪时的日本刚刚步入文明时代,较之于已发展两千多年的中国文明,日本认识到与中国的差距,于是不断地向中国学习。在中国的隋唐时期,日本派遣大量的学生、僧人学习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学成归国后促成了日本古代最重要的改革--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12世纪后期,日本进入幕府时代。在长期的幕府统治下,此时的日本是封闭落后的,直到荷兰、美国打开日本的大门,日本又开始积极主动地向西方学习,以明治维新为标志,逐渐发展成近代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
3、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七八年级的学习,对新的历史知识的获取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历史现象和问题的看法也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七八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了和日本有关的历史内容,如“鉴真东渡”“戚继光抗倭”“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侵华战争”,除此以外学生还通过观看日本动漫、日本影视及中国抗日题材影视对日本有所了解,相比较其他国家,学生对日本的了解还算较多,但在世界古代史这一块上,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涉及不多,而且所学历史知识的横向、纵向迁移有所欠缺,所以如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本课,知道本课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了解日本发展的基本线索就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的准备,积极主动的活跃历史课堂,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
准备导学案一份。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图片展示)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封建社会的欧洲,接下来的这一单元我们将学习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那请同学们看看这些图片,猜猜我们将学习到哪个国家?
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日本,由此教师总结:对的,这个问题太简单。我们都知道日本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发达国家,日本也有它独特的文化,日本是与我国隔海相望,我们都知道,日本的国旗是太阳旗,日本的传统服装是和服。日本的国花是樱花,那日本这个国家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它有着怎样的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一课《古代日本》。
〖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的习题。
教师检验自主学习成果,抽取学生到黑板处完成问题。
〖讲授新课〗
(一)、六世纪前的日本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史实”部分或者看课件)。
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此处的“乐浪海”就是指现在的“日本海”。1—2世纪时,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在东汉光武帝的时候,日本国王派遣使者来到洛阳,表示愿为臣藩,求汉朝皇帝赐名,汉以其人矮,遂赐“倭国”,其王又求汉王册封,光武帝又赐其为“倭奴王”。并授赐“汉倭奴国王印”。
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旧百余国,汉朝有朝见者,今使所通三十国”。在汉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曾与汉朝发生过“通使”关系。
教师:通过以上三则材料,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日本早在汉朝是就与中国有交往。不仅有史书记载,还有文物印证,书上给我们展示的倭王印就是实证。从史书中,我们也可以得出日本在1到2世纪时,还是一个没有统一的国家,日本岛上有着许多的小国,这些小国多而分散,日本还没有统一。
2、大和统一日本
(结合地图)3世纪,本州的大和政权逐渐兴起,地图上绿色的部分是大和兴起的地方。5世纪,大和统一了日本。7世纪,大和的版图已经扩大到橘色的部分。但是,总的来说,3-7世纪,日本还是一个处于奴隶制发展时期的国家。
3、大和国的社会结构
统一之后,大和是如何对全国进行管理的?
①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政治结构)
大和君主的称呼是“大王”,到了隋炀帝统治时期,日本在国书中首次使用了“天皇”一词。
从图示可以看出,大和虽然统一了日本,但建立起的却是一个被大大小小奴隶主割据的国家。
②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被编入部。(经济结构)
③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阶级结构)
是什么让日本文明突然发展起来的呢?
(二)、大化改新
1、背景
日本为什么会走上改革之路?我们来看两段材料。
(展示材料)材料一: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改革前的日本社会情况如何?(国内因素(根本原因):7世纪日本社会矛盾尖锐,政局混乱。)
材料二: 公元627—650年,中国正值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由于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与日本同时期的我们中国是一种什么状态呢?繁荣昌盛。因此,日本的国外因素:中国隋唐制度先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周边国家也相继进入封建社会。
过渡: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日本国内的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了改革的重要性,因此,在七世纪中后期掀起了一场改革。这场改革就是大化改新。
改革都会遇到阻力,当时的大和国有哪些人反对改革呢?以苏我入鹿为首的大奴隶主贵族反对改革。后面通过发动宫廷政变,改革派们拥立孝德天皇进行改革,而孝德天皇的年号是“大化”,所以也把这次改革称为大化改新。
2、内容
646年,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大化改新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材料展示)通过解读《改新之诏》来分析出政治上的内容。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制度在我们封建王朝时是否就有,进而引导学生联想到中国秦朝时就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①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作用:中央集权的建立有利于统治根基和国内局势的稳定。)
②经济上:(这里也是通过简单分析《改新之诏》的内容)
a.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作用:抑制了土地兼并,减少剥削,解放了生产力。)
将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抑制了土地兼并;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广大部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解放了生产力。
b.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作用:使得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有了保障,社会地位有所改善,提高生产积极性,从而稳固了统治根基。)
在解放生产力的基础上,实行了班田收授法。班田六年一班,受田人死后,田地归公。
c.统一赋税。(作用:不仅充实了国库,也提升了日本政府的综合实力。)
得到田地的农民要缴纳赋税,纳税方法采用唐朝的租庸调制。租,就是实物地租;庸,是力役及其代纳物(布匹或米);调,就是征收地方特产。租庸调占口分田收入的1/5,由于土地国有,上交的赋税自然也归国家所有,这一措施充实了国库,提升了日本的实力。
改革带来什么影响呢?我们通过材料来分析。
3、影响
(材料展示) 改革前后的图示。
教师:从图片当中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改革前,大王依靠贵族管理地方,改革后,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土地国有,政治经济大权都收归中央,天皇权利高度集中。
总而言之,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探究一:议一议:除了制度,日本还向中国学习了什么?
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的民族。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正是因为这种善于借鉴、学习创新的精神,日本才由一个弹丸之地的落后小国逐渐变为今天的科技强国。不论对于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学习和创新都是促进自身发展的第一动力。
日本的文字是从汉字中得到启示发明出来的。日本的茶道,也是受唐朝时种茶叶喝茶的影响,但是他们又发展出了他们自己独特的喝茶艺术,所以才叫茶道。日本的货币和古建筑都有受唐朝货币和建筑的影响等等。
但是大化改新百年后又出现了什么情况?
过渡: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强、寺院大量兼并土地,出现了庄园。为了保护庄园的发展,庄园主争相蓄养武士,日本由此进入了由武士统治的幕府统治时期。因此,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武士、武士道等。
(三)、武士和武士道
1、将这部分内容概括为四个问题,抽取学生回答这些问题。
问题1:什么是武士?作为一名武士,他具有哪些义务?
为了保护庄园,就产生了武士。武士由哪些人组成?(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武士相当于庄园主蓄养的专职打手,他们本身不从事农业生产,专职练武,庄园主负责武士的生活,授予他们专门供养的土地。
问题2:武士集团是怎样形成的?武士团的职能是什么?
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
武士团的职能:(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
武士团是以庄园主、领主为核心的武装组织。武士们只负责被自己的效忠的庄园主卖命,并不效忠天皇,甚至也不效忠雇佣他们的贵族,只听命于直接领导自己的上级武士。
在天皇和豪强贵族进行斗争时,双方都竭力拉拢武士,扩大自己的实力。因此,武士势力迅速增长,左右政局。11世纪时,形成了两个最大的武士集团:平氏和源氏。
问题3:谁开创了幕府统治?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怎样?
1185年,源氏消灭了平氏,控制了中央政权。
1192年,源赖朝取得了“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在镰仓建立了幕府。
“幕府”本指将领军帐,后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幕府将军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武士阶级专政的历史时期。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幕府就成为事实上的中央政府。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精神。
问题4: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忠实奴仆。)
2、教师总结: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比喻武士英雄。但是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是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很相似。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便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对日本民族性的影响很深,今天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精神信仰中,都留下了武士道精神的痕迹。应该如何看待武士道精神?(积极:为理想而不屈的精神,是武士道精神的扩展。消极:经历了一次畸变,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成为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
探究二:从日本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应当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课堂总结〗
用板书设计中的图示总结
〖板书设计〗
出现小国
6C前的日本 统一
社会结构
背景
大化 开始
改新 内容 影响
庄园的形成
背景 武士的出现
武士集团的形成
武士和武士集团 幕府统治开始的标志
幕府的地位
武士道精神
〖课堂练习〗
完成导学案的第二部分练习。
八、课堂预习
让学生预习第十二课《阿拉伯帝国》。
九、教学反思
本课的主旨是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的课堂来,并按照导、学、议、练、预的教学方式进行。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几点不足:一是所讲内容过多,有点面面俱到,不会舍弃一些内容;二是没有真正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还需要不断的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