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生活发生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状况,知道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理解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了解我国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交通、通信的发展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任务布置,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变化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数据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展望未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民衣食住行的变化
难点:理解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回顾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三个重要阶段,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那么这种变化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二)新课讲授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到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1、与时俱变——变化中的服饰
(1)展示图片
改革开放前后服饰的类别,认识改革开放前后服饰的特点;
(2)有票为证
展示布票,介绍布票的历史背景,明确布票的含义,理解当时经济发展的情况。
(3)知识归纳
2、异味争尝——并行与世的中西风味
(1)展示图片
自50年代以来,人民的饮食情况,并借助当时的俗语:“一顿稠来两顿稀,多下红芋少下米。大人勒紧裤腰带,莫让小孩哭肚饥”。加深学生对艰辛生活的体会。
(2)粮票
借助各式各样的粮票训练学生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借助视频介绍,让学生了解票证经济发展。
(3)知识归纳
3、洋房里弄——演进中的居室建筑
(1)展示图片
房屋样式从草房到现代建筑的演进过程,辅之谚语,比如“泥巴墙,茅草房,支口锅,铺张床。”等,多角度理解演进中的居室建筑。
(2)知识归纳
4、千里之行——多种交通方式
(1)展示图片
改革开放前后,交通工具从马车、自行车等发展为现代交通工具的过程,体会交通技术的发展
(3)视频播放
《交通的发展》
(4)知识归纳
5、通讯技术的发展
(1)教师讲述
自古以来通信方式的变更:烽火、书信、邮件、马车……互联网技术。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2)知识归纳
6、互动探究:建国以来人民生活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出示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总结归纳,并进行适当的延伸思考:
材料一:197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元。2010年,中国经济跃居世界第二位。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4127亿元。住户存款余额为59.8亿元。截止2017年11月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05万亿美元。
材料二:2017年10月15日,袁隆平团队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湘两优900”通过测产验收。该品种亩产1149.02千克,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最新、最高记录。袁隆平曾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5、课堂习题巩固练习
五、课堂小结
(1)总结1840—至今中国的发展历程
(2)面向未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梦是文化强国梦,经济富民梦,也是民族复兴梦,中国梦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精神追求!
6、作业布置
课课练《社会生活的变迁》
七、板书设计
社会生活的变迁
衣 食 住 行 通讯技术
中国梦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