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谏太宗十思疏
【开卷有益】
青史留名的诤臣——魏征
一位勤勉辅佐帝王的名臣,在他终生不渝的劝谏生涯中,因了一位心胸宽阔的皇帝,成就了一个时代的盛世繁华。对于魏征的功劳,唐太宗是高度肯定的。他说:“贞观以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言,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唯魏征而已。”他又以“良工”喻魏征,高度肯定其直言诤谏的作用:“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工尔。”魏征死后,太宗特地为其赋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复人。”
太宗知道,这个敢言敢辩的刚直大臣所孜孜以求的,正是自己李氏大唐江山的繁荣与永久,所以自己应该深深感谢他。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1.文学常识
魏征( 580—643),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字玄成,巨鹿曲阳(今属河北)人。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少时孤贫落魄,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寨起义军,李密败,降唐。又被窦建德所获,任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三年(629)任秘书监,参与朝政,校定秘府图籍。后一度任侍中,封郑国公。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主张,多次劝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薄赋敛,轻租税”“无为而理”。而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作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康熙帝:人臣进言固当直切无隐,人君纳谏尤当虚怀悦从,若勉听其言后复厌弃其人,则人怀顾忌不敢尽言矣。每阅唐李世民、魏征之事,叹君臣遇合之际,千古为难,魏征对李世民之言“臣愿为良臣,毋为忠臣”,尝思忠良原无二理,唯在仁君善处之,以成其始终耳。
2.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有大臣为此进谏,太宗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唐太宗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
3.相关知识
浅说“讽、谏、谤、讥、说”
“讽、谏、谤、讥、说”,这五个字是古汉语中的常见字,从表面上看,它们的字义颇为相近,其实它们的字义是有差别的,下面略作阐释。
讽:意思是以委婉的言辞暗示、劝告。如“常以谈笑讽谏”(《史记·滑稽列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两个“讽”字的意思都是指以委婉的言辞暗示、劝告对方。在古代汉语中,“讽”大都不含贬义。
谏:意思是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一般用于下对上。如“太后不肯,大臣强谏”(《触龙说赵太后》)、“谏逐客书”“召公谏厉王弭谤”。上面三例中的“谏”都是下属或臣子对上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谏”在大多数场合用作动词,有时也用作名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为动词用作名词,是“纳”的宾语。
谤:意思是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一般不作贬义词用。如“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谏厉王弭谤》),“谤”就是公开指责厉王的过失,在这里,“谤”没有贬义色彩。不过,“谤”有时也用作贬义词,即指诽谤,恶意地攻击别人。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此处的“谤”就是指毁谤。
讥:也是指责别人的过失,但与“诽”“谤”的意义稍有差别。“谤”是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诽”仅仅是指指责别人的过失;而“讥”则是微言讽刺。如“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说:意思是劝说,说服。如“触龙说赵太后”和“庄辛说楚襄王”。
疏
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封建时代臣下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著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论积贮疏》(贾谊)等。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649),故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
作业时间:20分钟
一、预习自测
(一)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
臣闻求木之长①者,必固其根本②;欲流之远者,必浚③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④,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⑤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⑦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⑧元首,承天景⑨命,莫⑩不殷 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 终者盖 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 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 之以严刑,振 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 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长 ②本 ③浚
④理 ⑤当 ⑥休
⑦处 ⑧凡百 ⑨景
⑩莫 殷 克
盖 得志 傲
物 董 振
怀
2.翻译下列句子。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译文:
句式特点:
(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文:
句式特点:
3.思考:这两段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二)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
君①人②者,诚③能见可欲④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⑤,惧满溢则思江海下⑥百川,乐盘⑦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⑧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⑨谗邪⑩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 赏,罚所及 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 兹九德,简 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 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 ,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 职,役聪明之耳目,亏 无为之大道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君 ②人 ③诚
④可欲 ⑤牧 ⑥下
⑦盘 ⑧敬 ⑨想
⑩谗邪 谬 及
弘 简 惠
效 事 化
司 亏
2.翻译下列句子。
(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译文:
句式特点:
(2)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译文:
句式特点:
3.思考:本段的“十思”与中心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巩固自测
1.识记字音
(1)求木之长 (2)黜恶
(3)谗邪 (4)浚源
(5)壅蔽 (6)谬赏
2.词义理解
(1)必浚其泉源
(2)承天景命
(3)虽董之以严刑
(4)能克终者盖寡
(5)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6)则思谦冲而自牧
(7)则思慎始而敬终
(8)则思正身以黜恶
(9)简能而任之
3.解释成语
(1)垂拱而治:
(2)居安思危:
(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4)择善而从:
(5)善始善终:
4.识记实词和虚词
(1)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2)一词多义
〈1〉重要实词
①信
②诚
③下
④本
⑤简
⑥固
⑦终
〈2〉重要虚词
①安
②而
③其
④以
5.古今异义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
今义:尽情。
(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
今义:认为。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
今义:走路。
(5)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古义:
今义:谦虚,一种美德。
6.词类活用
(1)则思江海下百川
(2)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3)貌恭而不心服
(4)文武争驰,君臣无事
(5)人君当神器之重
(6)居域中之大
(7)居安思危
(8)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9)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10)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11)塞源而欲流长也
(12)能克终者盖寡
(13)必固其根本
(14)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15)则思知止以安人
(16)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17)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7.说出下列句式类型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8.翻译句子
(1)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译文: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译文: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译文:
(4)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译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
一、合作讨论
1.“十思”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观点?文章最后的总结部分有什么作用?
答:
2.文章引用经典中的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3.文章的第3段列举了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的主要内容,即“十思”。试回答“十思”与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
二、疑难探究
4.魏征在本文中强调以德治国,这在我们今天强调健全法制的背景下,还有它的时代意义吗?对此,你持怎样的观点呢?
答: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
1.在教材中提炼
讲中国好故事,传承正义精神
总有一种力量鼓舞人心,总有一种精神凝聚希望,总有一些人物感动你我!他们是埋头苦干的人,是拼命硬干的人,是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中国故事,异常精彩;中国精神,薪火相传……
(1)居安思危
和平时代,我们往往麻痹大意;一帆风顺时,我们很少想到困难之处。人生道路,又怎么会平坦笔直?魏征就告诫过唐大宗,“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可用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话题)
(2)公而忘私
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面对羞辱,敢于让,安于让;廉颇为国家大局出发,知耻后勇,放下尊严,负荆请罪。将相和好,一国平安,传为千年佳话。(《廉颇蔺相如列传》)魏征为国直谏,不计个人得失,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德聚义,君臣携手,天下长治久安。(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腹黄享“忍所私以行大义”,成为中华民族史上无私无愧的佳话,值得永远传承。(《吕氏春秋·去私》)
2.在名句中选择
(1)课文名句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③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④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⑤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2)作者名言
①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③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二)素材这样运用
心中明镜长存
唐代初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这与唐太宗的文韬武略分不开。但是造就这个局面的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魏征。魏征作为一个思想家、政治家能忠于职守,对唐代的繁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得唐太宗的赏识。
魏征过世后,太宗曾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二、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深度阅读
写作背景: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魏征见太宗近岁颇好奢纵,恐其不能克终俭约,故上此奏章直谏。指出太宗有十个方面不能善始善终的缺点,希望他改正这些缺点,继续保持贞观之初的优良作风。
文一
新唐书·魏征传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魏公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①引为洗马。征见秦王②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征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①隐太子:李建成 ②秦王:李世民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县人。幼丧双亲,落魄失意,扔下产业而不经营,胸怀大志,学贯古今。隋末大乱,假托出家做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征典掌文书。李密接到元宝藏的书信,总说写得好,后来闻知是魏征所做,立即招他前来。魏征向李密献上十条计策,李密不能采用。后来随同李密来到京师,很长时间也没出名。魏征便请求安抚山东地区,朝廷升任他为秘书丞,他便驾乘驿车急驰至黎阳。当时李勣还在为李密防守,魏征写信给他说:“当初魏公因叛乱起兵,振臂大呼,聚众数十万人,声威震动半个天下,但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就是知道天下已有所归的缘故。如今您处在兵家必争之地,不早点图谋自全的办法,大势一去就不可挽回!”李勣收到信,就决定归附唐朝。时逢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魏征,授予伪职为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后,与裴矩西行入关,隐太子引荐他任太子洗马。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劝说隐太子早定对策。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魏征说:“你为什么让我们兄弟互相争斗?”魏征回答说:“太子早些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了。”秦王器重他敢于直言,没有怨恨之意。秦王即帝位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封为巨鹿县男。身边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然而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进见太宗,魏征叩头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差别吗?”魏征说:“稷、契、咎陶是良臣,龙逢、比干是忠臣。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受显号,子孙世代相承,福庆传之无穷;忠贞的臣子,自己灾祸缠身被杀,使君主陷于昏暴,国破家亡,仅取得空的名声。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太宗说:“好。”贞观三年,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预朝政。贞观十年,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平时不熟悉法律,只凭原则照实处理,人人都心悦诚服。进封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因多病提出辞职,太宗不答应。魏征恳切请求,多次推辞,退意更坚。太宗便改任他为特进,知门下省事,下诏朝廷规章、国家制度,由他参议得失。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魏征家里原无正寝,太宗命令停建小殿,用其材料为之营构,仅用五天完工。赐给魏征素褥布被,以遵从其意愿。命令中郎将在他家值宿,有动静随时奏闻,所赐药品、膳食不计其数,宫中出使之人不绝于道。太宗亲临问疾,屏退左右,交谈终日才回宫中。
文二
主明臣直
长乐公主①将出降②,上③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④有司资送⑤倍于永嘉长公主⑥。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亟⑦闻陛下称重⑧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⑨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承⑩恩礼,每言必先候 颜色 ,不敢轻犯威严;况以人臣之疏远,乃能抗言 如是,陛下不可不从也。”因请遣中使 赍 钱四百缗 、绢四百匹以赐征,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 此心,勿转移也。”
上尝罢朝,怒曰:“会须 杀此田舍翁 。”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①长乐公主:皇帝的女儿。长乐:宫廷名,秦朝时叫兴乐宫;汉朝时加以增饰,七年乃成,应更名,汉初为朝会之所,后来为太后所居,谓之东宫,至唐朝时尚存,天宝年之后废弃。
②出降:帝王之女出嫁为“出降”。因帝王之女地位尊崇,出嫁是降低地位。
③上:皇上。
④敕(chì):皇帝的诏令。
⑤资送:指嫁妆。下文“今资送公主”中的“资送”是动词,意思是“给……陪嫁”。
⑥长(zhǎng)公主:也省称为长主,皇帝的姐妹。
⑦亟:屡次。
⑧称重:夸奖。
⑨社稷之臣:国家重臣。
⑩曲承:无处不承受。曲:周全。
候:观察。
颜色:脸色。
抗言:直言诤谏。
中使:指宦官。
赍(lài):赏赐。
缗(mín):量词,用于古代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
秉:坚持,保持。
会须:该当,应当。
田舍翁:农村田翁。
拓展阅读
魏征之死
新立
魏征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一个明君;魏征也是奇特的,屡逆龙鳞却能寿终正寝,实属罕见。
魏征之死,表明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成为全身而退的最后典范。
魏征重病卧床,临终没有留下什么遗言,是内心有所顾及,还是有难言之隐,不可得知,对于一个耿直一生的人来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只能言他。
受了魏征一辈子“委屈”的李世民,在魏征气息奄奄之际,一仍旧贯,待之深厚,不仅派使者专程探望,赐给药品,而且派专人住在他的家里,稍有动静,即刻禀报。这还不够,还与太子一道专门入第垂询,将衡山公主许配给他的儿子,结为亲家,这种待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还不够,又传出圣旨:九品以上官员都要赴丧,丧礼规格之高创历史纪录(即使房玄龄也只是“废朝三日”)!以一品官员的殉葬,让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乐队护送,并将其墓室安排在皇家陵苑——昭陵,虽然,这种做法被魏征的妻子严正地“拒绝”了,但是,这种用心足以感动天地,魏征出殡之时,太宗如丧考妣,登上苑西楼,痛哭流涕,亲自为他撰写碑文,刻在石上!过了一段时间,因为思念魏征,唐太宗还对自己的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感人肺腑!
魏征死得真荣光!
对于唐太宗而言,魏征并不是一个历史“清白”的人:当过道士、做过李密手下的文学参军却在李密失败后又劝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曾是窦建德的俘虏,又是李建成的幕僚,还多次动员李建成要先发制人……
如此总总,任何一条都可将其治成死罪。然而,历史却开了一个玩笑:当李世民抓住魏征的时候,他说了一句:“如果李建成听我的话,事情就不会这样了。”或许李世民佩服他的从容镇定,或许开国之初不宜大开杀戒,或许魏征的为人早有耳闻,或许……我们可列举许多或许,就在那一刻,魏征的命运有了转机!
真是鲜有的一幕。
贞观年间,不乏良将贤相……然而,他们的命运截然不同。
曾经为唐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李靖,每次征战得胜,都要遭到诋毁、排挤,李氏好似被蒙蔽了一般,听信谗言,还派出“专案组”对其调查,即使查无实据,也少不了数落、责备,逼得李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递交“辞呈”……反观李世民对这些人的态度,匪夷所思。
魏征一生64岁,跟随李世民20余年,阻止过李世民鱼水之欢,打消过李世民狩猎之虞,害死了李世民心爱的鹞子,看到懒于政事直言不讳写下了《谏太宗十思疏》……干了许多让李世民骑虎难下的尴尬的事,然而,李世民“听之任之”,究竟为何?
其实,在李世民的心里,对魏征的怨怼不是没有,他在遭受了魏征的一次又一次的“阻遏”之后,忍无可忍,放下了狠话:“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田舍翁)。”好在,长孙皇后知书达理,百般劝阻,才使他幸免于难。
但是,我想李世民决不会就此罢休,因为有几点疑问成为了“历史之谜”:魏征究竟患了什么病,所有的史书讳莫能深,这是为何?面对李世民的厚意隆恩,为什么魏征在临死前连一声谢谢都没有说?是没有气力说,还是深知其中的奥妙懒得去说?李世民所赐之药,究竟是何药,为什么不说个明白?因为我们看到历史的丑恶之中不只一次采用了同样的方式,让开疆之臣命赴黄泉……
魏征之死不明不白。
第15课 谏太宗十思疏
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
(一)
1.答案:①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②本:草木的根。③浚:疏通,挖深。④理:治理得好,秩序安定。⑤当:主持,掌握。⑥休:喜庆,福禄。⑦处:保持,维持。⑧凡百:所有的。⑨景:大。⑩莫:没有谁,没有人。 殷:深。 克:能,能够。 盖:表示推断。 得志:实现其志愿。 傲:轻视,蔑视。 物:人。 董:督察。 振:同“震”,威吓。 怀:想念,怀念。
2.答案:(1)译文: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盛大的怒气来威吓他们。
句式特点:状语后置句,状语“以严刑”“以威怒”分别置于动宾结构“董之”“振之”之后。
(2)译文: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句式特点:判断句,语意判断句。
3.答案:(示例):第一段先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比喻治国需要从积德这个根本做起正面论述,接着以比喻的手法来反说,最终归结到君主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上来。第二段分别从“在殷忧”和“既得志”等不同时期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正反论述,告诫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视群臣,与人结怨。
(二)
1.答案:①君:主宰,统治。②人:民,百姓。唐代为了避李世民的讳,用“人”字代“民”字。③诚:如果,假设。④可欲:足以引起欲念的事物,贪图的东西。⑤牧:约束。⑥下:居于……之下。⑦盘:快乐。⑧敬:慎。⑨想:思考,考虑。⑩谗邪: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谬:错误的,不合情理的。 及:给,给予。 弘:光大。 简:选择,选拔。 惠:恩惠。 效:进献,献出。 事:变故,事故,多指战事、灾异等。 化:改变人心风俗,教化,教育。 司:主管,掌管。 亏:减损,损害。
2.答案:(1)译文: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
句式特点:被动句,语意被动句。
(2)译文:(皇上)弹奏琴瑟或垂衣拱手,不必亲自处理政务(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多说,百姓就已经得到教化了。
句式特点: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上”。
3.答案:(示例):这“十思”涉及的方面比较广,细究起来,涉及欲望、行为、品质、纳言、赏罚等各个方面,但是所有这些,都与“积德义”有关,是“积德义”的具体做法。“总此十思,弘兹九德”是对“十思”的总结。只有积了“德义”,才能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二、
1.答案:(1)zhǎnɡ (2)chù (3)chán xié (4) jùn (5) yōnɡ (6) miù
2.答案:(1)疏通 (2)大 (3)监督,管理 (4)能够 (5)兴造,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 (6)约束 (7)慎 (8)排斥 (9)选拔
3.答案:(1)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2)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3)比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4)从:追随,引申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5)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4.答案:(1)“无”通“毋”,不要。
(2)〈1〉①诚实,形容词/信任,动词/信用,名词 ②诚心,名词/果真,副词/确实,副词 ③居于……之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下等的,形容词/臣下,名词 ④树根,名词/底本,名词/书册、本子,名词 ⑤挑选,动词/简单,形容词/简便、容易,形容词 ⑥使……稳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牢固、稳固,形容词/本来,副词/究竟、到底,副词 ⑦最终,副词/坚持到底,动词/最后,名词 〈2〉①安定,形容词/安逸、安乐,形容词/缓慢,形容词/怎么,疑问代词/养、奉养,动词/表示反诘,疑问代词 ②表转折,连词/表递进,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连词 ③它,代词/难道,副词/自己,代词/还是,语气助词/表揣测,大概,语气词 ④表修饰,连词/用,介词/表目的,来,连词/把,介词
5.答案:(1)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部分;(2)放纵情感;(3)把(它)当作……;(4)路人;(5)谦虚的
6.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 (2)名词用作动词,统治/动词用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3)名词用作状语,在心里 (4)动词用作状语,争着 (5)形容词用作名词,重任 (6)形容词用作名词,重大的地位 (7)形容词用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形容词用作名词,危难 (8)形容词用作名词,奸恶的人 (9)形容词用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 (10)形容词用作动词,达到远方 (11)形容词用作动词,流得长远 (12)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 (1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1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 (1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1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1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
7.答案:(1)判断句 (2)状语后置句
8.答案:(1)(君王如果)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
(2)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百姓,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民,(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3)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
(4)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思维发展与提升
1.明确:①“十思”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在物质享受上应适可而止,在思想修养上应谦冲自牧,在日常生活中应游乐有度,在选拔人才时应亲贤远佞,在恩赏怒罚时应赏罚分明。这“十思”共同说明的是作者在第一段中提出的“积其德义”和“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②文章最后的总结部分描绘了做到“十思”后的美好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皇上“鸣琴垂拱”,也用不着“劳神苦思,代下司职”了。这样的境界当然是每一个皇帝都神往的,所以唐太宗也就较容易接受魏征所提出的劝谏了。
2.明确:文章多次引用经典中的话,来加强说服力。如第二段在分析历史现象时,引用《尚书·康诰》中的“怨不在大”,《荀子·王制》中的“载舟覆舟”,总结了历史教训,说明守业之艰难,安民之重要;说明人心的向背将决定皇室的命运。同时,在引述历史教训的最后,化用周公、荀子的话来进行小结,在语气上也显得更为庄重严肃,耐人寻味。又如在陈述“十思”内容时,作者又多次化用了《老子》《易经》《左传》中的话。这些经典中的话流传于世,早已被人奉为至理名言。现经作者援引,融入文中,用以阐明自己的观点,也有以少总多、言简意赅的作用,这使文字的内涵更为丰富,文章也更具说服力。
3.明确:“十思”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主要涉及欲望、行为、品质、纳言、赏罚等各个方面,所有这些都与本文的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一脉相承。“十思”虽多,但都是“积德义”的具体实践措施。在具体的政治生活中,魏征认为唐太宗只有积极地学习“德义”,弘扬德行,才能真正达到“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理想政治境界。
4.明确:观点一:魏征在文中明确地指出了“严法治国”,并且强调德治,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就是创建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我们今天的健全法制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观点二:无论什么时代,对天下黎民竭诚相待都是治国的根本,民心所向是关系国家安定的根本要素,“以德治国”仍是我们要遵循的重要经验。
观点三:本文中魏征反复强调的“积德”,以“积德”来获取民心,这对任何时代来说都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我们今天强调依法治国,并不排斥德治,但是德治如果没有法律的支撑,就失去了依托而成为空洞的口号;而只强调法治没有了教化,社会也就变成了一个黑暗的暴政世界。因此德治和法治应该结合起来。(共64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开卷有益】
青史留名的诤臣——魏征
一位勤勉辅佐帝王的名臣,在他终生不渝的劝谏生涯中,因了一位心胸宽阔的皇帝,成就了一个时代的盛世繁华。对于魏征的功劳,唐太宗是高度肯定的。他说:“贞观以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言,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唯魏征而已。”他又以“良工”喻魏征,高度肯定其直言诤谏的作用:“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工尔。”魏征死后,太宗特地为其赋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复人。”
太宗知道,这个敢言敢辩的刚直大臣所孜孜以求的,正是自己李氏大唐江山的繁荣与永久,所以自己应该深深感谢他。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文学常识
魏征( 580—643),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字玄成,巨鹿曲阳(今属河北)人。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少时孤贫落魄,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寨起义军,李密败,降唐。又被窦建德所获,任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三年(629)任秘书监,参与朝政,校定秘府图籍。后一度任侍中,封郑国公。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主张,多次劝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薄赋敛,轻租税”“无为而理”。而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作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康熙帝:人臣进言固当直切无隐,人君纳谏尤当虚怀悦从,若勉听其言后复厌弃其人,则人怀顾忌不敢尽言矣。每阅唐李世民、魏征之事,叹君臣遇合之际,千古为难,魏征对李世民之言“臣愿为良臣,毋为忠臣”,尝思忠良原无二理,唯在仁君善处之,以成其始终耳。
2.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有大臣为此进谏,太宗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唐太宗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
3.相关知识
浅说“讽、谏、谤、讥、说”
“讽、谏、谤、讥、说”,这五个字是古汉语中的常见字,从表面上看,它们的字义颇为相近,其实它们的字义是有差别的,下面略作阐释。
讽:意思是以委婉的言辞暗示、劝告。如“常以谈笑讽谏”(《史记·滑稽列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两个“讽”字的意思都是指以委婉的言辞暗示、劝告对方。在古代汉语中,“讽”大都不含贬义。
谏:意思是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一般用于下对上。如“太后不肯,大臣强谏”(《触龙说赵太后》)、“谏逐客书”“召公谏厉王弭谤”。上面三例中的“谏”都是下属或臣子对上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谏”在大多数场合用作动词,有时也用作名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为动词用作名词,是“纳”的宾语。
谤:意思是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一般不作贬义词用。如“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谏厉王弭谤》),“谤”就是公开指责厉王的过失,在这里,“谤”没有贬义色彩。不过,“谤”有时也用作贬义词,即指诽谤,恶意地攻击别人。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此处的“谤”就是指毁谤。
讥:也是指责别人的过失,但与“诽”“谤”的意义稍有差别。“谤”是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诽”仅仅是指指责别人的过失;而“讥”则是微言讽刺。如“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说:意思是劝说,说服。如“触龙说赵太后”和“庄辛说楚襄王”。
疏
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封建时代臣下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著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论积贮疏》(贾谊)等。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649),故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语言建构与运用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长 ②本
③浚 ④理
⑤当 ⑥休
⑦处 ⑧凡百
⑨景 ⑩莫
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草木的根。
疏通,挖深。
治理得好,秩序安定。
主持,掌握。
喜庆,福禄。
保持,维持。
所有的。
大。
没有谁,没有人。
殷 克
盖 得志
傲 物
董 振
怀
深。
能,能够。
表示推断。
实现其志愿。
轻视,蔑视。
人。
督察。
同“震”,威吓。
想念,怀念。
2.翻译下列句子。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文: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盛大的怒气来威吓他们。
句式特点:状语后置句,状语“以严刑”“以威怒”分别置于动宾结构“董之”“振之”之后。
译文: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句式特点:判断句,语意判断句。
3.思考:这两段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第一段先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比喻治国需要从积德这个根本做起正面论述,接着以比喻的手法来反说,最终归结到君主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上来。第二段分别从“在殷忧”和“既得志”等不同时期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正反论述,告诫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视群臣,与人结怨。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君 ②人
③诚 ④可欲
⑤牧 ⑥下
⑦盘 ⑧敬
⑨想 ⑩谗邪
主宰,统治。
民,百姓。唐代为了避李世民的讳,用“人”字代“民”字。
如果,假设。
足以引起欲念的事物,贪图的东西。
约束。
居于……之下。
快乐。
慎。
思考,考虑。
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谬 及
弘 简
惠 效
事 化
司 亏
错误的,不合情理的。
给,给予。
光大。
选择,选拔。
恩惠。
进献,献出。
变故,事故,多指战事、灾异等。
改变人心风俗,教化,教育。
主管,掌管。
减损,损害。
2.翻译下列句子。
(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2)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译文: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
句式特点:被动句,语意被动句。
译文:(皇上)弹奏琴瑟或垂衣拱手,不必亲自处理政务(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多说,百姓就已经得到教化了。
句式特点: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上”。
3.思考:本段的“十思”与中心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示例):这“十思”涉及的方面比较广,细究起来,涉及欲望、行为、品质、纳言、赏罚等各个方面,但是所有这些,都与“积德义”有关,是“积德义”的具体做法。“总此十思,弘兹九德”是对“十思”的总结。只有积了“德义”,才能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二、巩固自测
1.识记字音
(1)求木之长 (2)黜恶 .
(3)谗邪 (4)浚源 .
(5)壅蔽 (6)谬赏 .
zhǎnɡ
chù
chán xié
jùn
yōnɡ
miù
2.词义理解
(1)必浚其泉源
(2)承天景命
(3)虽董之以严刑
(4)能克终者盖寡
(5)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6)则思谦冲而自牧
(7)则思慎始而敬终
(8)则思正身以黜恶
(9)简能而任之
疏通
大
监督,管理
能够
兴造,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
约束
慎
排斥
选拔
3.解释成语
(1)垂拱而治:
(2)居安思危:
(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4)择善而从:
(5)善始善终:
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比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从:追随,引申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无”通“毋”,不要。
诚实,形容词
信任,动词
信用,名词
诚心,名词
果真,副词
确实,副词
居于……之下,名词活用作动词
下等的,形容词
臣下,名词
树根,名词
底本,名词
书册、本子,名词
挑选,动词
简单,形容词
简便、容易,形容词
使……稳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牢固、稳固,形容词
本来,副词
究竟、到底,副词
最终,副词
坚持到底,动词
最后,名词
安定,形容词
安逸、安乐,形容词
缓慢,形容词
怎么,疑问代词
养、奉养,动词
表示反诘,疑问代词
表转折,连词
表递进,连词
表承接,连词
表并列,连词
它,代词
难道,副词
自己,代词
还是,语气助词
表揣测,大概,语气词
表修饰,连词
用,介词
表目的,来,连词
把,介词
5.古今异义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 .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 .
今义:尽情。
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部分;
放纵情感;
(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 .
今义:认为。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 .
今义:走路。
(5)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古义: .
今义:谦虚,一种美德。
把(它)当作……;
路人;
谦虚的
6.词类活用
(1)则思江海下百川
(2)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3)貌恭而不心服
(4)文武争驰,君臣无事
(5)人君当神器之重
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
名词用作动词,统治/动词用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名词用作状语,在心里
动词用作状语,争着
形容词用作名词,重任
(6)居域中之大
(7)居安思危
(8)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9)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10)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11)塞源而欲流长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重大的地位
形容词用作名词,安逸的环境/
形容词用作名词,危难
形容词用作名词,奸恶的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
形容词用作动词,达到远方
形容词用作动词,流得长远
(12)能克终者盖寡
(13)必固其根本
(14)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15)则思知止以安人
(16)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17)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
7.说出下列句式类型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8.翻译句子
(1)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4)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君王如果)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百姓,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民,(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
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合作讨论
1.“十思”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观点?文章最后的总结部分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十思”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在物质享受上应适可而止,在思想修养上应谦冲自牧,在日常生活中应游乐有度,在选拔人才时应亲贤远佞,在恩赏怒罚时应赏罚分明。这“十思”共同说明的是作者在第一段中提出的“积其德义”和“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②文章最后的总结部分描绘了做到“十思”后的美好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皇上“鸣琴垂拱”,也用不着“劳神苦思,代下司职”了。这样的境界当然是每一个皇帝都神往的,所以唐太宗也就较容易接受魏征所提出的劝谏了。
2.文章引用经典中的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文章多次引用经典中的话,来加强说服力。如第二段在分析历史现象时,引用《尚书·康诰》中的“怨不在大”,《荀子·王制》中的“载舟覆舟”,总结了历史教训,说明守业之艰难,安民之重要;说明人心的向背将决定皇室的命运。同时,在引述历史教训的最后,化用周公、荀子的话来进行小结,在语气上也显得更为庄重严肃,耐人寻味。又如在陈述“十思”内容时,作者又多次化用了《老子》《易经》《左传》中的话。这些经典中的话流传于世,早已被人奉为至理名言。现经作者援引,融入文中,用以阐明自己的观点,也有以少总多、言简意赅的作用,这使文字的内涵更为丰富,文章也更具说服力。
3.文章的第3段列举了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的主要内容,即“十思”。试回答“十思”与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十思”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主要涉及欲望、行为、品质、纳言、赏罚等各个方面,所有这些都与本文的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一脉相承。“十思”虽多,但都是“积德义”的具体实践措施。在具体的政治生活中,魏征认为唐太宗只有积极地学习“德义”,弘扬德行,才能真正达到“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理想政治境界。
二、疑难探究
4.魏征在本文中强调以德治国,这在我们今天强调健全法制的背景下,还有它的时代意义吗?对此,你持怎样的观点呢?
明确:
观点一:魏征在文中明确地指出了“严法治国”,并且强调德治,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就是创建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我们今天的健全法制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观点二:无论什么时代,对天下黎民竭诚相待都是治国的根本,民心所向是关系国家安定的根本要素,“以德治国”仍是我们要遵循的重要经验。
观点三:本文中魏征反复强调的“积德”,以“积德”来获取民心,这对任何时代来说都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我们今天强调依法治国,并不排斥德治,但是德治如果没有法律的支撑,就失去了依托而成为空洞的口号;而只强调法治没有了教化,社会也就变成了一个黑暗的暴政世界。因此德治和法治应该结合起来。
审美鉴赏与创造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
1.在教材中提炼
讲中国好故事,传承正义精神
总有一种力量鼓舞人心,总有一种精神凝聚希望,总有一些人物感动你我!他们是埋头苦干的人,是拼命硬干的人,是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中国故事,异常精彩;中国精神,薪火相传……
(1)居安思危
和平时代,我们往往麻痹大意;一帆风顺时,我们很少想到困难之处。人生道路,又怎么会平坦笔直?魏征就告诫过唐大宗,“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可用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话题)
(2)公而忘私
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面对羞辱,敢于让,安于让;廉颇为国家大局出发,知耻后勇,放下尊严,负荆请罪。将相和好,一国平安,传为千年佳话。(《廉颇蔺相如列传》)魏征为国直谏,不计个人得失,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德聚义,君臣携手,天下长治久安。(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腹黄享“忍所私以行大义”,成为中华民族史上无私无愧的佳话,值得永远传承。(《吕氏春秋·去私》)
2.在名句中选择
(1)课文名句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③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④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⑤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2)作者名言
①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③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二)素材这样运用
心中明镜长存
唐代初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这与唐太宗的文韬武略分不开。但是造就这个局面的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魏征。魏征作为一个思想家、政治家能忠于职守,对唐代的繁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得唐太宗的赏识。
魏征过世后,太宗曾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二、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深度阅读
写作背景: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魏征见太宗近岁颇好奢纵,恐其不能克终俭约,故上此奏章直谏。指出太宗有十个方面不能善始善终的缺点,希望他改正这些缺点,继续保持贞观之初的优良作风。
文一
新唐书·魏征传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魏公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①引为洗马。征见秦王②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征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①隐太子:李建成 ②秦王:李世民
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县人。幼丧双亲,落魄失意,扔下产业而不经营,胸怀大志,学贯古今。隋末大乱,假托出家做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征典掌文书。李密接到元宝藏的书信,总说写得好,后来闻知是魏征所做,立即招他前来。魏征向李密献上十条计策,李密不能采用。后来随同李密来到京师,很长时间也没出名。魏征便请求安抚山东地区,朝廷升任他为秘书丞,他便驾乘驿车急驰至黎阳。当时李勣还在为李密防守,魏征写信给他说:“当初魏公因叛乱起兵,振臂大呼,聚众数十万人,声威震动半个天下,但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就是知道天下已有所归的缘故。如今您处在兵家必争之地,不早点图谋自全的办法,大势一去就不可挽回!”李勣收到信,就决定归附唐朝。时逢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魏征,授予伪职为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后,与裴矩西行入关,隐太子引荐他任太子洗马。
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劝说隐太子早定对策。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魏征说:“你为什么让我们兄弟互相争斗?”魏征回答说:“太子早些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了。”秦王器重他敢于直言,没有怨恨之意。秦王即帝位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封为巨鹿县男。身边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然而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进见太宗,魏征叩头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差别吗?”魏征说:“稷、契、咎陶是良臣,龙逢、比干是忠臣。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受显号,子孙世代相承,福庆传之无穷;忠贞的臣子,自己灾祸缠身被杀,使君主陷于昏暴,国破家亡,仅取得空的名声。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太宗说:“好。”贞观三年,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预朝政。
贞观十年,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平时不熟悉法律,只凭原则照实处理,人人都心悦诚服。进封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因多病提出辞职,太宗不答应。魏征恳切请求,多次推辞,退意更坚。太宗便改任他为特进,知门下省事,下诏朝廷规章、国家制度,由他参议得失。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魏征家里原无正寝,太宗命令停建小殿,用其材料为之营构,仅用五天完工。赐给魏征素褥布被,以遵从其意愿。命令中郎将在他家值宿,有动静随时奏闻,所赐药品、膳食不计其数,宫中出使之人不绝于道。太宗亲临问疾,屏退左右,交谈终日才回宫中。
文二
主明臣直
长乐公主①将出降②,上③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④有司资送⑤倍于永嘉长公主⑥。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亟⑦闻陛下称重⑧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⑨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承⑩恩礼,每言必先候 颜色 ,不敢轻犯威严;况以人臣之疏远,乃能抗言 如是,陛下不可不从也。”因请遣中使 赍 钱四百缗 、绢四百匹以赐征,且语之曰: “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 此心,勿转移也。”
上尝罢朝,怒曰:“会须 杀此田舍翁 。”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注释
①长乐公主:皇帝的女儿。长乐:宫廷名,秦朝时叫兴乐宫;汉朝时加以增饰,七年乃成,应更名,汉初为朝会之所,后来为太后所居,谓之东宫,至唐朝时尚存,天宝年之后废弃。
②出降:帝王之女出嫁为“出降”。因帝王之女地位尊崇,出嫁是降低地位。
③上:皇上。
④敕(chì):皇帝的诏令。
⑤资送:指嫁妆。下文“今资送公主”中的“资送”是动词,意思是“给……陪嫁”。
⑥长(zhǎng)公主:也省称为长主,皇帝的姐妹。
⑦亟:屡次。
⑧称重:夸奖。
⑨社稷之臣:国家重臣。
⑩曲承:无处不承受。曲:周全。
候:观察。
颜色:脸色。
抗言:直言诤谏。
中使:指宦官。
赍(lài):赏赐。
缗(mín):量词,用于古代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
秉:坚持,保持。
会须:该当,应当。
田舍翁:农村田翁。
拓展阅读
魏征之死
新立
魏征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一个明君;魏征也是奇特的,屡逆龙鳞却能寿终正寝,实属罕见。
魏征之死,表明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成为全身而退的最后典范。
魏征重病卧床,临终没有留下什么遗言,是内心有所顾及,还是有难言之隐,不可得知,对于一个耿直一生的人来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只能言他。
受了魏征一辈子“委屈”的李世民,在魏征气息奄奄之际,一仍旧贯,待之深厚,不仅派使者专程探望,赐给药品,而且派专人住在他的家里,稍有动静,即刻禀报。这还不够,还与太子一道专门入第垂询,将衡山公主许配给他的儿子,结为亲家,这种待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还不够,又传出圣旨:九品以上官员都要赴丧,丧礼规格之高创历史纪录(即使房玄龄也只是“废朝三日”)!以一品官员的殉葬,让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乐队护送,并将其墓室安排在皇家陵苑——昭陵,虽然,这种做法被魏征的妻子严正地“拒绝”了,但是,这种用心足以感动天地,魏征出殡之时,太宗如丧考妣,登上苑西楼,痛哭流涕,亲自为他撰写碑文,刻在石上!过了一段时间,因为思念魏征,唐太宗还对自己的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感人肺腑!
魏征死得真荣光!
对于唐太宗而言,魏征并不是一个历史“清白”的人:当过道士、做过李密手下的文学参军却在李密失败后又劝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曾是窦建德的俘虏,又是李建成的幕僚,还多次动员李建成要先发制人……
如此总总,任何一条都可将其治成死罪。然而,历史却开了一个玩笑:当李世民抓住魏征的时候,他说了一句:“如果李建成听我的话,事情就不会这样了。”或许李世民佩服他的从容镇定,或许开国之初不宜大开杀戒,或许魏征的为人早有耳闻,或许……我们可列举许多或许,就在那一刻,魏征的命运有了转机!
真是鲜有的一幕。
贞观年间,不乏良将贤相……然而,他们的命运截然不同。
曾经为唐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李靖,每次征战得胜,都要遭到诋毁、排挤,李氏好似被蒙蔽了一般,听信谗言,还派出“专案组”对其调查,即使查无实据,也少不了数落、责备,逼得李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递交“辞呈”……反观李世民对这些人的态度,匪夷所思。
魏征一生64岁,跟随李世民20余年,阻止过李世民鱼水之欢,打消过李世民狩猎之虞,害死了李世民心爱的鹞子,看到懒于政事直言不讳写下了《谏太宗十思疏》……干了许多让李世民骑虎难下的尴尬的事,然而,李世民“听之任之”,究竟为何?
其实,在李世民的心里,对魏征的怨怼不是没有,他在遭受了魏征的一次又一次的“阻遏”之后,忍无可忍,放下了狠话:“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田舍翁)。”好在,长孙皇后知书达理,百般劝阻,才使他幸免于难。
但是,我想李世民决不会就此罢休,因为有几点疑问成为了“历史之谜”:魏征究竟患了什么病,所有的史书讳莫能深,这是为何?面对李世民的厚意隆恩,为什么魏征在临死前连一声谢谢都没有说?是没有气力说,还是深知其中的奥妙懒得去说?李世民所赐之药,究竟是何药,为什么不说个明白?因为我们看到历史的丑恶之中不只一次采用了同样的方式,让开疆之臣命赴黄泉……
魏征之死不明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