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沈丘县第二高级中学
2013-2014年度历史必修(1)第一次月考试题
命题:高一B段 赵文宾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选择题 60分)
一.选择题:(每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选项,每题2分,计30小题。)
1.右图是《带冠冕的禹》。关于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B.禹创立了王位世袭制度
C.禹创立了宗法制度?
D.禹创立了分封制度
2.“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体现出历史的进步,主要是因为“家天下”:( )
A.代表了先进阶级的利益 B.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时代进步的要求
C.标志着早期国家的形成 D.是封建时代开始的标志
3.商朝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种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一大特点:(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4.在近代史学大师王国维看来,周革殷(商)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鼎革,“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下列从制度文化的角度历数殷周鼎革的“剧变”的有
①封邦建国 ②加强中央集权 ③嫡长子继承制 ④百家争鸣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从这段材料所获得的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应是:( )
A.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互相厮杀
C.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D.分封制遭到破坏
6.西周时期两种重要的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②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③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
④宗法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属于上层建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A.地主阶级经济、政治利益的需要 B.封建分散的自然经济的特点所决定的
C.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因素 D.儒家大一统思想的长期影响
8.西汉时“内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 )
A.地方势力的增强 B.监察机构的完善
C.决策中枢的转移 D.选官制度的变化
9.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最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削藩 B.平定“七国之乱”
C.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D.颁布“推恩令”
10.《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11.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2.三省六部制在隋唐时期已经形成,也已经比较成熟,对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起了很大的作用。到了宋代对三省六部制有了较为明显的调整,其核心是:( )
A.重新划分部门职能,提高办事效率?? B.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C.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D.消解相权,强化皇权
13.我国古代有两大矛盾始终贯穿封建社会,一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二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综合来看这两者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 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 D.①③④
14.下列选项中,通过限制地方来加强中央的措施有:( )
①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度 ②唐朝三省六部制
③宋朝设立文臣知州、通判 ④明朝废丞相、设殿阁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15.宋朝大臣文彦博曾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这明显地体现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 )
A.皇权高度加强 B.皇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的结合
C.皇权制度与神权制度的结合 D.以官僚体系为工具的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形成
16.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7.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
A.整顿清朝吏治,消除清朝的政府腐败B.制止白银外流,缓解政府的财政危机C.整顿广东海防,打击英国的武装侵略D.打击鸦片走私,增加政府外贸收入
18.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正常的发展历程,最主要体现在:( )
A.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B.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社会矛盾发生变化 D.反侵略斗争此起彼伏
19.《南京条约》最能体现出英国对华商品输出特点的是:( )
A.割占中国的香港岛 B.开放五口通商口岸
C.取得租地和居住的权利 D.进出口货物协定关税
20.开放通商口岸适应了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需求。《南京条约》及附件内容中,能让各国达到同样目的的特权是:( )
A.长江口岸自由航行 B.领事裁判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开设工厂
21.英国在华攫取的下列侵略权益中,不是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取得的是:( )
A.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 B.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C.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D.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
22.《南京条约》签订后,有英国资本家认为:“只消中国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顶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上述材料表明:( )
①英国纺织品在中国供不应求 ②该资本家不完全了解中国国情
③该资本家认为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④英国工厂急需更新设备
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3.(《帝国的回忆》记载)法国公使葛罗现在非常希望游览长城……7月11日早上7点钟,这位公使在一群秘书和随员的簇拥下,登上了“普雷吉特”号小汽轮。黄昏时,这艘三帆快速护卫舰到达长城附近。这种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24.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出现两个纲领性文件,即《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下列有关两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前者突出了农民要求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理想社会的愿望
②后者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私有制
③两者都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斗争的积极性
④两者都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潮流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5.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特点是:( )
A.都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主要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C.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D.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
26.太平天国曾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部文献的共同特点是:( )
A.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脱离了社会现实,流于空想
C.反映农民的理想追求 D.都顺应了时代潮流
27.“长毛(指太平军)造反,老通宝的祖父和陈老爷同被长毛掳去,同在长毛窝里混上六七年,不但他们俩同时从长毛营盘里逃了出来,而且偷得了长毛的许多金元宝”。这段文字不能说明的是:( )
①有些农民参加太平天国运动是被迫的 ②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的农民战争无本质区别
③组织涣散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 ④农民阶级不能作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8.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仅英国领事处理的刑事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名英国人涉案。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A.上海社会治安状况的混乱 B.国人反侵略的斗争高涨
C.领事裁判权使其为所欲为 D.英国人的法律意识淡薄
29.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的结果,结论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是侵略战争所以中国战败
B.腐朽的封建主义难以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C.综合国力的强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
D.战争的结局对中国历史的进程无直接影响
30.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二者共同点是:(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第II卷(非选择题 40分)
二.材料解析题:(其中第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
──以上摘自《礼记》
材料三 (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四 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
──(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出的变化是什么?出现变化的标志是什么?(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指出西周时周天子和诸侯之间是什么关系?诸侯需要履行哪些义务?(6分)
(3)材料四反映出的变化现象是什么?出现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4分)
(4)上述两种变化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32.阅读下列图示:(12分)
图一 西周王朝 图二 秦朝 图三西汉
请回答:
(1)读图一,分封制对当时的周政权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分析这一制度走向崩溃的原因。(4分)
(2)图二表明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行政制度?(1分)有何深远影响?(3分)
(3)读图二和图三,分析西汉和秦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异同?(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4分)
材料一 “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指中国)人口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都可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材料二 “但不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我因此毫不迟疑地向你指出几件事,这就是女王陛下政府认为极应该向中国政府力行要求的。
这些建议是:
1.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如这一点做不到,则┅┅
2.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
3.实行鸦片贸易合法化。
4.争取英国国王得有一位代表长久而光明正大地驻节北京朝廷。
——均摘自1854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材料一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1分)材料一中哪些文字最能反映英国要求修约的原因?(3分)你对此有何评论?(2分)
(2)材料一反映了英国对鸦片战争的结果表示了什么态度?(2分)
(3)材料二所列的内容,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得到了没有?简述你的理由。(6分)
河南省沈丘县第二高级中学
2013-2014年度历史必修(1)第一次月考试题
答题卷
一.选择题:(每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选项,每题2分,计30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材料解析题:(其中第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
31.(1)
(2)
(3)
(4)
32.(1)
(2)
(3)
33.(1)
(2)
(3)
2013-2014年度历史必修(1)第一次月考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选项,每题2分,计30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B
B
C
D
A
B
C
D
D
C
D
A
D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B
D
C
D
B
B
A
C
B
A
C
B
D
二.材料解析题:(其中第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
31.(14)
(1)变化: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或“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标志:启夺得王位。
(2)关系:上下级隶属关系。
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拱卫王室。
(3)现象: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下降,从天下共主的地位变得不再受诸侯尊重。
原因:春秋时期王室衰微,一些诸侯国势力壮大,分封制崩溃。
(4)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32.(12分)
(1)影响: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巩固西周的统治。
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化(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制经济发展)
②依靠血缘关系维持的政治联系难以持久。
(2)制度:郡县制。
影响:促进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奠定了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3)同:郡县制,异:西汉同时实行分封制。
33.(14分)
(1)《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感到的许多失望; 说明他们要继续侵略中国,以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便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2)不满足既得利益,要扩大侵略成果
(3)得到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获得大量特权。(可结合条约内容,具体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