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1、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知道遵义会议。
2、加深对红军长征史实的了解,理解长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要地位。理解长征精神,认识长征精神在根本上是一种追求解放的精神,还具有现实意义,它是一种伟大的象征,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动力。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和地位:
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原因、艰苦历程和历史意义。重点介绍了党和红军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红军长征是党在成长中经受的一次重大考验,它关系着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具有双重地位:首先,它在国共十年对峙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其次,它为后人留下的长征精神,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因此,本课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时,长征精神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具有浓厚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教育功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二)核心素养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知道遵义会议的内容及伟大意义;
2、分析理解长征胜利的原因和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结合长征故事,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性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会议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红军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爱党、爱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牢记振兴中华的重任,并以此来激励自己刻苦学习、努力成才,为祖国的强大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中央红军的长征
2、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
1、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2、长征精神
三、教学方法:
1)问题导学法
2)探究讨论法
3)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
4)图示讲解法
5)故事讲述法
6)学科整合法
四、课前准备: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相关文学书籍和感人故事,对老人进行采访,能够复述长征感人故事。
2、教师:制作课件,收集大量视频资料等五、教学思路及特色本课共设计为四大篇章,设计了几个问题探究,以情感教学和情境教学为指主导,运用大量史实、图片、珍贵视频资料,进行学科整合,激发学生兴趣,让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紧扣红军长征这一主线,以爱党爱军爱国为基调,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为学生构建一个“情感化的课堂” ,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首先,播放一段关于毛泽东的《长征》的视频,营造特定的历史氛围,并提出问题: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件大事?(生:长征)教师进一步指出:作为中华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长征,它不仅是一部史诗,更是一种精神。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长征。
(二)展示学习目标 知道红军长征原因、路线和遵义会议的内容;
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难险阻; 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探讨长征精神。
(三)合作探究,学习新课第一篇章——万水千山只等闲-启程
1、展示《1928-1930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让学生通过图片直观感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进一步通过五次围剿表格引入长征的背景和原因。小组从背景分析长征的原因,然后教师予以补充,得出结论。
2、问题探究一: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结果如何?这与长征有何联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得出结论:
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第二篇章—--万水千山只等闲-转折
问题探究二:你支持谁?结合前期途中发生的变故,提出问题,从而引出遵义会议。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相关部分完成以下问题: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意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说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就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呢?为何说遵义会议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呢?分析结论:遵义会议之前,博古的左倾错误指挥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的失利。如果任由他指挥下去,红军仍然很危险。而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全权负责指挥军事。实际上就是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后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所以说,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所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 1921年,到 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的 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是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大革命失败,接着博古等人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5年遵义会议后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后,革命从此一步步走向胜利,最终建立新中国。所以说,遵义会议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进一步结合:电影视频——飞夺泸定桥,然后让学谈感悟。教师总结: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安宁是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用勤奋和努力来报答我们的先烈!设计意图:渲染气氛,通过谈自己的感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第三篇章——三军过后尽开颜-会师要求学生自主在课本搜集两次会师的基本要素,尤其强调 1936年会宁会师标志长征结束。
教师过渡:是什么样的一种毅力支撑着红军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壮举?从而导入下一个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三: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结论: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促使了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第四篇章——红军不要怕远征难-精神
问题探究四:
是什么支撑红军完成长征?
教师展示长征图片:引导学生充分发掘图片信息,同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总结长征精神。以苦为乐、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出示材料:(学生齐读)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习近平情感升华,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认识到:老一辈的革命传统不能在我们这一代遗失,应当继承并发扬广大!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牢记振兴中华的重任,并以此来激励自己刻苦学习、努力成才,为祖国的强大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三)课堂小结
小结归纳本课的内容:长征的原因、经过、伟大意义。
长征精神
以苦为乐、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达标检测
评测练习
1、“长征开始时是被迫的,而且是在极端险恶的情势下进行的:经营多年的根据地丢了......”造成“经营多年的根据地丢了”的原因是
A.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B.日本侵略者的入侵
C.根据地粮食物资供应不足D.没有进行土地革命
2、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岳阳市某校今年的夏令营活动选择了遵义。你认为下列最能体现遵义红色旅游特色的是
A.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转危为安生死攸关
3、毛泽东于 1935年 10月著诗《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表达了红军哪一次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
A.遵义会议 B.会宁会师
C.井冈山会师 D.吴起镇会师
4、找错误:一天,小明在街道上与一个自称参加过红军长征的一位老人交谈,但小明很快发现这个人并没有真正参加过长征。请找出老人谈话中的错误。小明:“您能告诉我长征的大概情况吗 ”老人:“当然可以!1933年 10月,我们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出发,刚开始由于犯了左倾逃跑主义错误损失惨重,四渡赤水之后,在遵义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之后我们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过草地,爬雪山,一路胜利进军,最终在1936年 10月与红六在陕西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课下:
影视:《我的长征》《万水千山》《长征》《大渡河》
(四)板书设计(同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核心素养”成为广大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行动指南。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概括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指导下、初中历史教学不仅关注客观的历史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为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给学生构建一个生动、具体、丰富的历史课堂。尽可能去还原历史的真实。让鲜活的历史生动起来。既能让学生在其中充分徜徉知识的海洋、又能切实感受到历史强劲的生命活力和智慧光芒。在历史的思索中去感知生活,洞悉社会,体验历史之惊心动魄。在本课教学实践。我主要使用了一下几种方法:
一、增加历史资料的运用。增强历史课的历史味。就我们历史教学而言、教科书只是提供了历史发展的脉络、线索和框架。而适当的史料补充、会让历史更加的饱满、立体、有血有肉。通过让学生阅读各种史料、生动地再现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还原历史的厚重。例如毛泽东诗词的使用,飞夺泸定桥的视频都极大丰富了课堂教学。
二、合理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的精彩。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不可能重新去经历历史。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感受到“鲜活”的历史、我认为设置教学情境是还原历史真实的重要方法之一。适当地创设历史情境,能够再现具体时间和空间下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真实的或者虚拟的历史情境中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历史、感知历史。触碰历史的生动。使更多的学生“乐在历史中学”。
三、挖掘情感因素、还原历史的情怀。情感是历史教学的灵魂。《历史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和目标之一。课堂上打动学生、感染子生、震撼学生的都是“情”。所以具体到本课“长征精神”始终贯彻始终。是课堂的灵魂。应该深深挖掘和把握。但与自己曾设想的效果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首先、在课堂形式上显得比较单一,和孩子们的互动不是很多,替孩子们回答的较多。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没能够灵活处理。给学困生的鼓励较少。其次,在知识和情感方面处理不够均衡、重立意而忽略了知识。再次、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太少教师指导还不到位。只照顾到个别小组。因此,汇报交流时,个别小组不太积极。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巧妙的情境创设,把知识、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课堂细节,催生出学生的兴趣、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插上腾飞的翅膀、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把课堂真正变成智慧灵动的讲坛、生命的圣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