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3 10:5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乐亭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历 史 试 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图为敦煌唐墓出土的砖刻《胡人引驼图》影印图。图中胡人穿波斯装,一手执缰引驼,一手拄手杖跋涉。类似内容的砖刻在唐墓多有发现。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唐朝( )
A.异域文化受到青睐 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C.敦煌成为工商业市镇 D.陆上丝绸之路畅通
2.下图是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面,这一画作体现出( )
A.茶叶已成为法国民众生活必需品 B.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形成
C.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D.欧亚地区民众饮食结构趋于一致
3.18世纪末,棉花开始成为“全球商品”,在资本主义的主导下,逐渐形成“非洲提供劳动力、美国出产原棉、欧洲(以英国为主)进行棉纺织加工”的格局。这反映了( )
A.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商业经营方式发生转变 D.全球贸易网络的发展
4.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大航海时代以澳门为中心的国际贸易航线
航线I 澳门——马六甲(马来西亚)——果阿(印度)——里斯本(葡萄牙)
航线II 澳门——长崎(日本)
航线III 澳门——马尼拉(菲律宾)——阿卡普尔科(墨西哥)
航线IV 澳门——东南亚
A.已卷入世界经济贸易网络中 B.位居全球经济发展中心
C.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D.以澳门为唯一对外窗口
5.义和团运动时期,团民广泛使用揭帖漫画(下图的《射猪斩羊图》)进行反洋教宣传,“不仅在湖南各州县、长江中下游各省,甚至在遥远的甘肃、新疆,都争相传阅,风行一时”。这反映了
A.外来宗教遭到普遍打击 B.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清政府支持义和团斗争 D.中外民族矛盾空前尖锐
6.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大党领袖提拉克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号以及“战斗,不要乞求”和“自由是我与生俱来的权利,我将得到它”等主张,要求英国人离开印度,并在全国赢得众多追随者。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一战后英国加紧对印度的控制 B.印度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已经觉醒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展开 D.印度民族独立斗争受十月革命影响
7.20世纪六十年代,日本、新加坡等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儒学是一种人文主义而不是技术,是与飞速发展的现代化互不相容的。然而,到20世纪七十年代,这些学者认识到,对公司的忠诚,集体环境内的协调与合作,这些因素对东亚很多地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有相似之处
B.东亚地区发展主要因素是内部团结一致
C.日本、新加坡善于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
D.亚洲许多国家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
8.19世纪初,普鲁士着手在地方行政区内各设立一所工业学校;1850年,普鲁士对其进行了第一次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870年,第二次改革进行,中等程度的职业学校升格为工科大学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些做法( )
A.为德国的统一奠定了人才基础 B.得益于德国成为欧洲科学中心
C.推动了德国政治民主化的实现 D.适应了新生产方式发展的需要
9 考古学家严文明教授把中华文明的起源称为“重瓣花朵”格局,中原是花心,周边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再外围的文化中心是外圈花瓣,构成“重瓣花朵”格局。这一理论反映出中华文明( )
A.起源于旱地农业文化区 B.主体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
C.发展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D.己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模式
10.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了西周恭王时期的一件名叫“卫盉”的青铜器,高29厘米,盖内铸铭文132字,完整记录了裘卫和矩伯交易土地的事情。以此为例证,可以说明当时 (  )
A.土地兼并严重 B.井田制遭破坏 C.均田制盛行 D.土地私有制确立
11.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
A.禅让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12.西周诸国与中央之关系,大略分为甸、侯、卫、荒四种:甸为王畿内之采邑,侯即诸侯,卫盖旧部落之为附庸者,荒则封建所不及之边地也。中央则以朝觐、巡狩等制度以保主属关系。这表明西周( )
A.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B.分封制度强调血缘关系
C.地方控制方式的多样化 D.天子直接管理卫荒区域
13.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14.《国语·晋语》言“工商食官。”《春秋谷梁传》谓“鱄(人名)织绚(丝织品)邯郸”,鱄是私营性质的小手工业劳动者。《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同等)富”。这些现象说明(  )
A.手工业发展适应了兼并战争需要 B.春秋时期工商食官制度已经消失
C.经济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D.私营手工业已经取代官营手工业
15.春秋末年,晋国赵氏宣布不管是生产奴隶还是家庭奴隶,只要立了战功,就可以成为自由民,同时实行“旧田半税,新田不税”的政策。这些做法(  )
A.有利于新生产关系的发展 B.直接造成三家分晋的局面
C.说明当时社会的纷争不断 D.体现宗法制度的全面崩溃
16.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将领土拓展至甘肃、四川、广东等地。目睹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逐步丧失的诸侯国君,深切地意识到战争中新增长的土地继续授予卿大夫的后果,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在此时逐渐萌生。上述现象( )
A.为国家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B.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表明分封制开始走向解体 D.保证了中央对封国的集权控制
二、非选择题:(共4道大题,合计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依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治国理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理念是如何应用的。(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思想的原因。(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姓名 任职地 事迹
刘陵 安成 (今属江西) 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
法雄 南郡 (今属湖北) (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
刘平 全椒 (今属安徽) 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
童恢 不其 (今属山东) 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
——据《后汉书》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饮茶之风盛行,上层社会嗜茶成风,民间饮茶也更加普及,同时国外市场开辟并迅速发展。从事茶叶生产的除农户外,还有流民、僧人等,其中专门种植茶树、以种茶为业的农户逐渐增多,成为较普遍的现象。植茶或成为他们谋生的手段,或成为他们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他们在日常种植中形成多种栽培方式,有条植、丛植、粮茶间作、茶轮作等适应不同山区特点的栽培制度。由于植茶的经济效益远优于种稻,使原先的稻田都改种了茶树,扩大了茶园的面积,减少了稻米的生产。
——摘编自孙洪升《明清时期茶叶生产发展原因探析》
材料二 中国茶叶于17世纪早期首次由荷兰人引入欧洲。在荷兰,最初茶叶仅作为药物,成为治疗当地多种疾病的优良药草。后来医学界通过科学实验证明茶叶药性对人体健康有益,茶饮逐渐成为一种日常饮料。18世纪末贫困家庭也习惯喝茶,结果荷兰四分之三以上的啤酒厂走向衰退。由于茶叶是西方固定的进口商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他们往往采取提前定货方式,以获取符合其要求、数量充足的商品,从而使茶叶具备了期货的性质。当茶饮逐步被当作日常饮料时,一方面荷兰各大城镇出现许多茶叶店铺,为了更好地宣传茶叶,茶商在包装上印制各种各样的售茶广告;另一方面也刺激了荷兰人对茶器收集以及茶亭兴建的热衷,荷兰在这一时期对中国的许多方面均十分追捧,形成一股“中国热”。
——摘编自刘勇《中国茶叶与近代荷兰饮茶习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茶叶发展特点及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茶叶贸易给荷兰带来的变化,并分析当时“中国热”的影响。(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1世纪教皇的权力开始由盛转衰,教皇解释《圣经》的话语权和释义权的威信逐渐降低……基督教会迫切需要传播教义和布道占领民众心智,恢复信徒的信任。12世纪,大学中的学问研究开始盛行,14、15世纪的德国出现了类似海德堡大学这样的著名学府。这一时期,急需一项全新的、能够实现信息内容大批量复制的技术,以实现大规模传播、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摘编自黄雅丽《古登堡机器印刷术引发的系列变革研究》
材料二 路德曾描述印刷机是“上帝最大、最极致的仁慈,通过它,福音事业被推向前行”。萨尔顿指出印刷术:“既促成了新思想的诞生与传播,又给旧思想的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当印刷文化到来,书籍走进人们的生活,一个思想强烈躁动的时期随之而来,进而推动了新技术的采用,对后来的以机器取代人力影响深远。
——摘编自褚雅越《印刷革命对于社会传播的影响及意义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登堡印刷术出现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印刷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6分)
乐亭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外贸易十分繁盛,大量外商、胡商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进行商业贸易,唐朝墓葬中发现的砖刻《胡人引驼图》,证实了当时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兴盛,D项正确;图中胡人的波斯装束不能代表唐朝人民对异域文化的态度,排除A项;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排除B项;敦煌是陆上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但砖刻《胡人引驼图》无法说明敦煌的工商业发展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法国画家的这一画作展现了安托尼妈妈的旅店里民众使用瓷质茶具饮茶的场面,体现出随着茶叶、瓷器等东方商品的流动促进了中国茶、中国茶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画作无法反映茶叶是法国民众的生活必需品,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和中国只能反映欧亚贸易,无法看出以欧洲为中心,且全球性贸易网络的形成,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饮茶不等同于饮食结构趋同,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D
【详解】由题干可知,18世纪末,全球分工进一步发展,体现出全球贸易网的发展,D项正确;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强调自由放任,与棉花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商业经营方式发生转变,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A
【详解】表格主要反映了大航海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通过澳门与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联系,选A项正确;B、D两项表述太过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没有具体数据对比,无法得出“出超”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A项。
5【答案】D
【详解】《射猪斩羊图》是宣传反洋教,而其在很多地区较为流行,这说明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外民族矛盾空前尖锐,D项正确;使用揭帖漫画并不一定能使外来宗教普遍受到打击,排除A项;B项错在“开始”,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色彩,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印度人的印度”“要求英国人离开印度,并在全国赢得众多追随者。”可知,印度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已经觉醒,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英国加紧对印度的经济侵略,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的成效,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十月革命与印度民族独立斗争的关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20世纪六十年代日本、新加坡多数学者认为儒学与现代化互不相容,但到七十年代这些学者认识到了儒学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由此可见亚洲许多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D项正确;欧洲模式并没有儒学的推动,排除A项;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学者都认识到儒学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但不能得出东亚内部的团结一致,排除B项;儒学属于日本、新加坡的传统文化,并非外来先进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处于德国工业革命时期;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普鲁士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普鲁士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技术工人,顺应了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的需要,D项正确;发展职业教育与推动德国的统一无关,排除A项;19世纪70年代前的德国并非欧洲的科学中心,排除B项;德国建立代议制是在1871年,而且还存在大量封建残余,没能完全实现政治民主化,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早期文明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原是花心,周边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再外围的文化中心是外圈花瓣,构成‘重瓣花朵’格局。”可知,中原是花心,周边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所有文化组成一朵花,说明中华文明发展呈现多元一体格局,C项正确;旱地农业文化区是诸多文化中的一支,而非所有文化起源于此,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华文明主要集中在黄河以及长江流域,排除B项;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出现是在铁犁牛耕产生后,时间显然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B
【解析】在西周井田制下,土地是周王分封给诸侯的,不得买卖转让,故材料中“完整记录了裘卫和矩伯交易土地的事情”,反映的是诸侯私自交易土地,体现了井田制遭到破坏,故选B;土地兼并是指土地高度集中,与材料“裘卫和矩伯交易土地”不符,排除A;均田制是北魏时期实行的土地国有制度,与材料西周时期的文物记载不符,排除C;材料仅体现了西周时期出现了土地交易现象,不能表明土地私有制度确立,排除D。
11【答案】D
【解析】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而楚国国君熊通自尊为王,挑战了分封制度,故选D。
1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为甸、侯、卫、荒四种,因其关系的差异性,体现了西周对分封诸国控制方式也呈现多样化,C项正确;西周此时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制,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西周通过朝觐、巡狩等制度来处理中央与分封诸国之关系,分封制度强调血缘关系不是材料强调要点,排除B项;天子直接管理的区域为王畿之地,即甸,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偏离了大道、仁义等道德观念逐步失败的产物,而孔子则认为礼是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尽管对礼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提出观点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只是一个赞同,一个批评而已,故选A;由于老子代表的是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阶级上的差异性使得其不可能迎合封建贵族的诉求,排除B项。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主张退回夏商周之前的社会当中去,C项不是老子的诉求,排除;老子和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他们都主张退回到以前的社会当中去,故他们的主张并未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
14【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大意可知,三部著作分别记载了西周时期官营手工业制度、春秋时期出现私营小手工业劳动者、战国时期出现大工商业者,表明随着时代发展官营手工业制度逐渐瓦解,私营工商业不断得到发展,说明经济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选项表述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A项;春秋时期工商食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出现瓦解,“已经消失”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仅能反映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不能说明私营手工业已经取代官营手工业,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5【答案】A 
【详解】根据“只要立了战功,就可以成为自由民。同时实行‘旧田半税,新田不税’的政策”可知,晋国赵氏的措施是变革了传统的选官制度和赋税制度,有利于奴隶制度的瓦解,为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故选A项;材料与“三家分晋”并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制度变化,尚未体现纷争不断,排除C项;“全面崩溃”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6【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征战不休,诸侯王为了更好统治新占领的地区,逐渐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和县,这种现象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项正确;材料中现象与A项无关,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现象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材料中现象指的是诸侯国在新增长的土地设立郡县,而不是分封制,所以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 (1)理念:君主应该用严刑峻法来管理国家。(2分)应用:秦国采用法家治国理念,进行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分)
(2)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原因: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国力强盛,为大一统奠定基础;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思想上的统一;董仲舒的思想适合统治者的需要。(6分)
17【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理念,根据材料一“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故以法治国”结合所学得出君主应该用严刑峻法来管理国家。第二小问应用,根据材料一“以法治国”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和统一六国的史实得出,秦国采用法家治国理念,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2)问,第一小问思想,根据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国力强盛,为大一统奠定基础;根据材料二“上亡以持一统”“下不知所守”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思想上的统一;根据材料二“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董仲舒的思想适合统治者的需要。
18【答案】本题系开放性试题,无固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示例1: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为官意识(2分)
南郡前太守仅仅采取张捕的方式处理虎患,反而让更多百姓受到伤害。刘陵为官,通过修德政,虎去民安;法雄为官,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不妄捕山林,虎患解决;刘平为官,修德政,举儒良,虎患解决;童恢崇尚人本(民本)思想,在捕虎的同时,以“天生万物,唯人为贵”之理训诫老虎,以其正气可渲染到虎,令虎暗通其言,知过伏罪。
从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东汉时期,如果地方官吏不黜贪残,不修德政,而仅是抓捕老虎,反而使得虎患危害更大,而通过德治仁及畜类,则收效甚佳,不除吏中之“虎”,仅除“山中之虎”,达不到治理虎患的理想效果。即虎患的治理效果受到吏治好坏的影响(或虎患惧怕良吏)(8分)
这说明在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仍是主流意识,深刻影响了官员的行为,官员们通过修德政(或仁政)来达到感化万物,治理虎患的目的,也体现儒家“天人感应”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总之,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理政方式。(2分)
参考示例2:吏治好坏影响生态环境 ……
参考示例3:东汉史籍注重儒家价值观的宣传(史家评判标准受到儒家文化影响)……
参考示例4:汉代南方开发程度不高导致虎患横行……
18【解析】
本题系开放性试题,可抓住关键词“德政、选进儒良、仁及飞走、黜贪残、唯人为贵”,从儒家的德政(仁政)、“天人感应”、““以人为贵”的民本思想,亦或“反腐”(苛政猛于虎),“惩凶除恶”(除吏中之“虎”)、“吏治与生态”等角度切入。
如选择“儒家”视角,阐述可分别概述刘陵、法雄、刘平、童恢等四人的为官功绩,并结合南郡前太守等失败案例,进行对比,找出现象。接着结合东汉时期儒学主流价值观对士大夫的影响进行分析,点出“德政”“天人感应”等关键信息,最后得出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理政方式。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即可。(参考论文 东汉“虎患型史事”论析)
19【答案】(1)特点:茶叶商品消费面广;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员多;茶叶的商品性强;种植方式多样;茶业经济的影响大。(每点1分,任答案3点即可得3分)
原因: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增加,有充足的劳动力;茶叶生产技术提高。(每点1分,任答3点即可得3分)
(2)变化:丰富了荷兰的药物和日常饮料;冲击了荷兰的等级观念和相关行业;改变荷商业经营方式;充实荷兰人的文化生活。(每点2分、行答2点即可得4分)
影响:有利于荷兰商业发展;促进中荷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得4分)
19【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上层社会嗜茶成风,民间饮茶也更加普及……”可得出,茶叶商品消费面广;根据材料“……从事茶叶生产的除农户外,还有流民、僧人等……”可得出,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员多;根据材料“……植茶或成为他们谋生的手段,或成为他们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可得出,茶叶的商品性强;根据材料“……由于植茶的经济效益远优于种稻……”可得出,茶业经济的影响大。
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可以从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增加,有充足的劳动力;茶叶生产技术提高等角度作答。
(2)变化:根据材料“在荷兰,最初茶叶仅作为药物,成为治疗当地多种疾病的优良药草……”可得出,丰富了荷兰的药物和日常饮料;根据材料“18世纪末贫困家庭也习惯喝茶,结果荷兰四分之三以上的啤酒厂走向衰退……”可得出,冲击了荷兰的等级观念和相关行业;根据材料“……茶商在包装上印制各种各样的售茶广告……”可得出,改变荷商业经营方式;根据材料“……刺激了荷兰人对茶器收集以及茶亭兴建的热衷”可得出,充实荷兰人的文化生活。
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可以从有利于荷兰商业发展;促进中荷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等角度作答。
20 【答案】(1)教会发展的需要;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商品经济的推动;欧洲的思想解放。(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得6分)
(2)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欧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得6分)
20【详解】(1)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基督教会迫切需要传播教义和布道占领民众心智,恢复信徒的信任”可知,教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12世纪,大学中的学问研究开始盛行,14、15世纪的德国出现了类似海德堡大学这样的著名学府”和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推动;根据材料“这一时期,急需一项全新的、能够实现信息内容大批量复制的技术,以实现大规模传播、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从思想上分析,这一时期欧洲的思想解放。
(2)根据材料“既促成了新思想的诞生与传播,又给旧思想的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可知,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根据材料“当印刷文化到来,书籍走进人们的生活,一个思想强烈躁动的时期随之而来,进而推动了新技术的采用,对后来的以机器取代人力影响深远。”可知,促进欧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刷革命的出现,促进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印刷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同课章节目录